纵观鲁迅的一生,可以看出他毕生笔耕不辍,为民主革命和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给人们留下了丰富宝贵的精神遗产。他一生著译约近一千万字,计有小说集三部,杂文集十七部,散文诗集一部,回忆散文集一部,一千四百多封书信,及《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翻译了十四个国家将近一百位作家的文学作品和文艺理论,印成了三十三部单行本,此外他还辑录、校勘古籍十八种。而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从数量上不难看出,杂文是鲁迅创作最多的文体。
《鲁迅杂文选》为其杂文作品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鲁迅杂文选/世界文学文库 |
分类 | |
作者 | 鲁迅 |
出版社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纵观鲁迅的一生,可以看出他毕生笔耕不辍,为民主革命和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给人们留下了丰富宝贵的精神遗产。他一生著译约近一千万字,计有小说集三部,杂文集十七部,散文诗集一部,回忆散文集一部,一千四百多封书信,及《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翻译了十四个国家将近一百位作家的文学作品和文艺理论,印成了三十三部单行本,此外他还辑录、校勘古籍十八种。而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从数量上不难看出,杂文是鲁迅创作最多的文体。 《鲁迅杂文选》为其杂文作品选。 内容推荐 鲁迅先生一生大约创作了约700篇杂文,五四时期,鲁迅的杂文大多围绕着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这一时代主题展开。他对科学民主的弘扬,对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批判,集中体现了狂飙突进的五四精神。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鲁迅的杂文具有更为广泛的时代和现实针对性。 《鲁迅杂文选》收入鲁迅杂文数十篇。 目录 序 我之节烈观 随感录二十五 随感录三十八 随感录四十 随感录四十八 随感录五十六“来了” 随感录五十九“圣武” 随感录六十一不满 随感录六十二 恨恨而死 随感录六十五暴君的臣民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咬文嚼字 忽然想到(一、二、三、四)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看镜有感 忽然想到(五、六) 春末闲谈 灯下漫笔 杂感 导师 忽然想到(七、八、九) 论“他妈的!” 论睁了眼看 从胡须说到牙齿 十四年的“读经” 这个与那个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学界的三魂 送灶日漫笔 一点比喻 谈皇帝 无花的蔷薇之二 空谈 黄花节的杂感 老调子已经唱完 扣丝杂感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略论中国人的脸 小杂感 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文学和出汗 路 太平歌诀 铲共大观 流氓的变迁 习惯与改革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 宣传与做戏 风马牛 “友邦惊诧”论 答中学生杂志社问 中华民国的新“堂·吉诃德”们 今春的两种感想 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 观斗 电的利弊 从讽刺到幽默 从幽默到正经 听说梦 文章与题目 新药 关于女人 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 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 二丑艺术 “抄靶子” 谈金圣叹 经验 谚语 查旧帐 中国的奇想 豪语的折扣 沙 “揩油” 爬和撞 帮闲法发隐 登龙术拾遗 上海的少女 上海的儿童 礼 吃教 小品文的危机 喝茶 野兽训练法 难得糊涂 世故三昧 偶成 作文秘诀 家庭为中国之基本 上海所感 女人未必多说谎 捣鬼心传 “京派”与“海派” 北人与南人 运命 清明时节 论秦理斋夫人事 拿来主义 玩具 零食 隔膜 看书琐记 门外文谈 中秋二愿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说“面子” 随便翻翻 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 骂杀与捧杀 隐士 病后杂谈 病后杂谈之余 漫谈“漫画” “寻开心” 论讽刺 “京派”和“海派” 论“人言可畏” 再论“文人相轻”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什么是“讽刺”? 文坛三户 从帮忙到扯淡 名人和名言 几乎无事的悲剧 “题未定”草 逃名 杂谈小品文 拿破仑与隋那 白莽作《孩儿塔》序 “这也是生活”……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试读章节 “世道浇漓,人心日下,国将不国”这一类话,本是中国历来的叹声。不过时代不同,则所谓“日下”的事情,也有迁变:从前指的是甲事,现在叹的或是乙事。除了“进呈御览”的东西不敢妄说外,其余的文章议论里,一向就带这口吻。因为如此叹息,不但针砭世人,还可以从“日下”之中,除去自己。所以君子固然相对慨叹,连杀人放火嫖妓骗钱以及一切鬼混的人,也都乘作恶余暇,摇着头说道:“他们人心日下了。” 世风人心这件事,不但鼓吹坏事,可以“日下”;即使未曾鼓吹.只是旁观,只是赏玩,只是叹息,也可以叫他“日下”。所以近一年来,居然也有几个不肯徒托空言的人,叹息一番之后,还要想法子来挽救。第一个是康有为,指手画脚的说“虚君共和”才好,陈独秀便斥他不兴;其次是一班灵学派的人,不知何以起了极古奥的思想,要请“孟圣矣乎”的鬼来画策;陈百年钱玄同刘半农又道他胡说。 这几篇驳论,都是《新青年》里最可寒心的文章。时候已是二十世纪了;人类眼前,早已闪出曙光。假如《新青年》里,有一篇和别人辩地球方圆的文字,读者见了,怕一定要发怔。然而现今所辩,正和说地体不方相差无几。将时代和事实,对照起来,怎能不教人寒心而且害怕? 近来虚君共和是不提了,灵学似乎还在那里捣鬼,此时却又有一群人,不能满足;仍然摇头说道,“人心日下”了。于是又想出一种挽救的方法;他们叫作“表彰节烈”! 这类妙法,自从君政复古时代以来,上上下下,已经提倡多年;此刻不过是竖起旗帜的时候。文章议论里,也照例时常出现,都嚷道“表彰节烈”!要不说这件事,也不能将自己提拔,出于“人心日下”之中。 节烈这两个字,从前也算是男子的美德,所以有过“节士”,“烈士”的名称。然而现在的“表彰节烈”,却是专指女子,并无男子在内。据时下道德家的意见,来定界说,大约节是丈夫死了,决不再嫁,也不私奔,丈夫死得愈早,家里愈穷,他便节得愈好。烈可是有两种:一种是无论已嫁未嫁,只要丈夫死了,他也跟着自尽;一种是有强暴来污辱他的时候,设法自戕,或者抗拒被杀,都无不可。这也是死得愈惨愈苦,他便烈得愈好,倘若不及抵御,竟受了污辱,然后自戕,便免不了议论。万一幸而遇着宽厚的道德家,有时也可以略迹原情,许他一个烈字。可是文人学士,已经不甚愿意替他作传;就令勉强动笔,临了也不免加上几个“惜夫惜夫”了。 总而言之:女子死了丈夫,便守着,或者死掉;遇了强暴,便死掉;将这类人物,称赞一通,世道人心便好,中国便得救了。大意只是如此。 康有为借重皇帝的虚名,灵学家全靠着鬼话。这表彰节烈,却是全权都在人民,大有渐进自力之意了。然而我仍有几个疑问,须得提出。还要据我的意见,给他解答。我又认定这节烈救世说,是多数国民的意思;主张的人,只是喉舌。虽然是他发声,却和四肢五官神经内脏,都有关系。所以我这疑问和解答,便是提出于这群多数国民之前。 首先的疑问是:不节烈(中国称不守节作“失节”,不烈却并无成语,所以只能合称他“不节烈”)的女子如何害了国家?照现在的情形,“国将不国”,自不消说:丧尽良心的事故,层出不穷;刀兵盗贼水旱饥荒,又接连而起。但此等现象,只是不讲新道德新学问的缘故,行为思想,全钞旧帐;所以种种黑暗,竟和古代的乱世仿佛,况且政界军界学界商界等等里面,全是男人,并无不节烈的女子夹杂在内。也未必是有权力的男子,因为受了他们蛊惑,这才丧了良心,放手作恶。至于水旱饥荒,便是专拜龙神,迎大王,滥伐森林,不修水利的祸祟,没有新知识的结果;更与女子无关。只有刀兵盗贼,往往造出许多不节烈的妇女。但也是兵盗在先,不节烈在后,并非因为他们不节烈了,才将刀兵盗贼招来。 其次的疑问是:何以救世的责任,全在女子?照着旧派说起来,女子是“阴类”,是主内的,是男子的附属品。然则治世救国,正须责成阳类,全仗外子,偏劳主体。决不能将一个绝大题目,都搁在阴类肩上。倘依新说,则男女平等,义务略同。纵令该担责任,也只得分担。其余的一半男子,都该各尽义务。不特须除去强暴,还应发挥他自己的美德。不能专靠惩劝女子,便算尽了天职。 其次的疑问是:表彰之后,有何效果?据节烈为本,将所有活着的女子,分类起来,大约不外三种:一种是已经守节,应该表彰的人(烈者非死不可,所以除出);一种是不节烈的人;一种是尚未出嫁,或丈夫还在,又未遇见强暴,节烈与否未可知的人。第一种已经很好,正蒙表彰,不必说了。第二种已经不好,中国从来不许忏悔,女子做事一错,补过无及,只好任其羞杀,也不值得说了。最要紧的,只在第三种,现在一经感化,他们便都打定主意道:“倘若将来丈夫死了,决不再嫁;遇着强暴,赶紧自裁!”试问如此立意,与中国男子做主的世道人心,有何关系?这个缘故,已在上文说明。更有附带的疑问是:节烈的人,既经表彰,自是品格最高。但圣贤虽人人可学,此事却有所不能。假如第三种的人,虽然立志极高,万一丈夫长寿,天下太平,他便只好饮恨吞声,做一世次等的人物。 以上是单依旧日的常识,略加研究,便已发见了许多矛盾。若略带二十世纪气息,便又有两层: 一问节烈是否道德?道德这事,必须普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两利,才有存在的价值。现在所谓节烈,不特除开男子,绝不相干;就是女子,也不能全体都遇着这名誉的机会。所以决不能认为道德,当作法式。上回《新青年》登出的《贞操论》里,已经说过理由。不过贞是丈夫还在,节是男子已死的区别,道理却可类推。只有烈的一件事,尤为奇怪,还须略加研究。 照上文的节烈分类法看来,烈的第一种,其实也只是守节,不过生死不同。因为道德家分类,根据全在死活,所以归人烈类。性质全异的,便是第二种。这类人不过一个弱者(现在的情形,女子还是弱者),突然遇着男性的暴徒,父兄丈夫力不能救,左邻右舍也不帮忙,于是他就死了;或者竟受了辱,仍然死了;或者终于没有死。久而久之,父兄丈夫邻舍,夹着文人学士以及道德家,便渐渐聚集,既不羞自己怯弱无能,也不提暴徒如何惩办,只是七口八嘴,议论他死了没有?受污没有?死了如何好,活着如何不好。于是造出了许多光荣的烈女,和许多被人口诛笔伐的不烈女。只要平心一想,便觉不像人间应有的事情,何况说是道德。 二问多妻主义的男子,有无表彰节烈的资格?替以前的道德家说话,一定是理应表彰。因为凡是男子,便有点与众不同,社会上只配有他的意思。一面又靠着阴阳内外的古典,在女子面前逞能。然而一到现在,人类的眼里,不免见到光明,晓得阴阳内外之说,荒谬绝伦;就令如此,也证不出阳比阴尊贵,外比内崇高的道理。,况且社会国家,又非单是男子造成。所以只好相信真理,说是一律平等。既然平等,男女便都有一律应守的契约。男子决不能将自己不守的事,向女子特别要求。若是买卖欺骗贡献的婚姻,则要求生时的贞操,尚且毫无理由。何况多妻主义的男子,来表彰女子的节烈。 以上,疑问和解答都完了。理由如此支离,何以直到现今,居然还能存在?要对付这问题,须先看节烈这事,何以发生,何以通行,何以不生改革的缘故。 古代的社会,女子多当作男人的物品。或杀或吃,都无不可;男人死后,和他喜欢的宝贝,日用的兵器,一同殉葬,更无不可。后来殉葬的风气,渐渐改了,守节便也渐渐发生。但大抵因为寡妇是鬼妻,亡魂跟着,所以无人敢娶,并非要他不事二夫。这样风俗,现在的蛮人社会里还有。中国太古的情形,现在已无从详考。但看周末虽有殉葬,并非专用女人,嫁否也任便,并无什么裁制,便可知道脱离了这宗习俗,为日已久。由汉至唐也并没有鼓吹节烈。直到宋朝,那一班“业儒”的才说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话,看见历史上“重适”两个字,便大惊小怪起来。出于真心,还是故意,现在却无从推测。其时也正是“人心日下,国将不国”的时候,全国士民,多不像样。或者“业儒”的人,想借女人守节的话,来鞭策男子,也不一定。但旁敲侧击,方法本嫌鬼祟,其意也太难分明,后来因此多了几个节妇,虽未可知,然而吏民将卒,却仍然无所感动。于是“开化最早,道德第一”的中国终于归了“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的什么“薛禅皇帝,完泽笃皇帝,曲律皇帝”了。此后皇帝换过了几家,守节思想倒反发达。皇帝要臣子尽忠,男人便愈要女人守节。到了清朝,儒者真是愈加利害。看见唐人文章里有公主改嫁的话,也不免勃然大怒道,“这是什么事!你竟不为尊者讳,这还了得!”假使这唐人还活着,一定要斥革功名,“以正人心而端风俗”了。P1-5 序言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无论历史的文化筛选多么苛刻,即使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史只保留一个人的位置,站在这个位置上的也只能是他。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一八九八年他到南京求学,其间接触了西方“科学”与“民主”的思想。一九。二年他东渡日本留学,在此期间弃医从文,立志拯救国人的精神。一九○九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一九一二年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部员。一九一八年初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一发不可收拾”,陆续发表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小说。同时鲁迅创作了许多被称为匕首或投枪的杂文和论文。一九二。年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兼课,编定《中国小说史略》等书,并相继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一九二六年在军阀迫害下,离京到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任教。一九二七年到上海专事著述。一九三。年他参加发起并组织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担任“左联”领导工作。在上海期间他陆续出版了九本杂文集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先后编辑过《语丝》、《萌芽》等文学刊物,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一九三六年鲁迅因积劳成疾而病逝。 纵观鲁迅的一生,可以看出他毕生笔耕不辍,为民主革命和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给人们留下了丰富宝贵的精神遗产。他一生著译约近一千万字,计有小说集三部,杂文集十七部,散文诗集一部,回忆散文集一部,一千四百多封书信,及《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翻译了十四个国家将近一百位作家的文学作品和文艺理论,印成了三十三部单行本,此外他还辑录、校勘古籍十八种。而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从数量上不难看出,杂文是鲁迅创作最多的文体。 虽然鲁迅称杂文在中国是“古已有之”的,但现代杂文的兴起、发展、繁荣,则是和他的创作业绩分不开的。他创作的杂文文体既吸收了英国随笔篇幅简短,绵里藏针,微而显著,小而见大的特色;又借鉴了魏晋散文“清峻、通脱、华丽、壮大”的文风,特别是继承了魏晋的骨力。而且对于杂文写作,鲁迅始终怀着一种目的明确的自觉意识,其中蕴含着他的严肃、崇高而又执著的思想追求和精神追求。他以具有投枪、匕首般的锋利批判力的杂文抗争专制独裁,抨击兽行兽道,直面惨淡人生,正视淋漓鲜血,鄙视委琐人格,憎恶丑恶行径。因此他的杂文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登上了中国文学的高峰。 鲁迅曾把自己的杂文统称为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而他从小就饱览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后来又广泛地接触了西方先进的思潮和文化,因此他观察认识人生、社会的眼光更为深邃。 作为文学家的鲁迅为改变中国人的地位,唤醒中国人的意识,为中国人的思想革命、改造旧人、重建新人而努力奋斗。他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国国民性的弱点。他指出国人不敢不能正视现实、正视人生、正视自我,因而自瞒自骗,互瞒互骗,且创造出种种瞒和骗的奇妙方法,结果只能是国民性愈来愈怯弱、愈懒惰、愈巧滑的现状;国人有权时无所不为,失势时即奴性十足,在主性与奴性的转换之间,卑怯与贪婪尽在其中;国人无独立的人格,无独自的见解,无明确的是非,或有而不坚持,盲从,看风使舵,等等。鲁迅对于国民性的论述是多方面的,深刻的。在他所生存的那个社会里,他坚持从大多数人的生存利益出发,从中华民族的存亡出发,从国家利益出发,他勇敢的正视现实的结果,必然产生批判与否定的结论,而且是根本性的整体性的批判与否定。如《忽然想到》中强调注重实力,《圣武》中的关于新主义与中国的关系,《拿来主义》中指出应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习惯与改革》中对习惯的改革等等。但他批评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展开社会批评,更好地推动社会改革。他剖析、研究中国国民性的一系列的弱点、缺陷,心情是格外沉重的,但他并没有失去信心,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可以看出他的自信,他的热切的希望。 人是现实的人,是历史的人。社会是现实的社会,是历史的社会,也是世界的社会。而不论是关于生命哲学的抽象思考,还是现实人生的切身感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而鲁迅并不特别关注生命的初始源头与终极目标的探究,他更关心的是生命过程。他反复强调,“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他从争取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出发,坚决地站在最大多数的中国人民的一边。他毫不掩饰对不关心甚至剥夺普通劳动大众的权势者的帮凶、帮忙、帮闲们的鄙视与嘲笑。鲁迅更注重人的精神现象、精神状态,物质的条件是生存的基础,思想、精神状态则显示生存的质量。立国先立人,救国先救人。于是他以全新的价值观念,向当时社会的反人道的价值观念系统发起猛烈攻击,对吃人的思想道德文化体系进行最全面最有力的批判。因此他发出了救救孩子,应从现在开始,从父亲做起的呼声,“从我们起,解放了后来的人”。才能够培养教育发展成一个完全的人,即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我的尊严,自我的价值,懂得并能够主宰自我,实现自我的人。从而改变国人的生存意识、生存方式和行为,换一种活法,从整体上提高整个民族的生存质量。 鲁迅曾说,自己的杂文里讲的,“不过是,将我所遇到的,所想到的,所要说的,一任它怎样浅薄,怎样偏激,有时便都用笔墨写了下来。”但他所要说的具体的中国的社会、历史、人生之事,绝不是就事论事。他的杂文对植根于中国历史的中国现实、中国文明的批评,从“具象”中概括出来的“抽象”批评,具有普遍的意义,具有特别认识的价值,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读者也能从鲁迅的“个别”“特殊”之中,感受到其中的“一般”与“普遍”,从而联想到自己视野范围内的“一般”与“普遍”。如身份比小丑高,性格比小丑坏,没有义仆的愚笨,又没有恶仆的简单,帮主子作恶的同时又以向别人说主子坏话为退路的二花脸;自己当丑角,把别人也变成丑角的丑角,制造将屠夫的凶残化为一笑的丑角效应的丑角,即旧的新的“帮闲”们;再如惯于使用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什么也说了又什么也没说的不测法、模糊法、朦胧法、难懂法的“捣鬼们”。在读者的感觉与心目中,已经具体化同时又普遍化为各自生活中的某一类型的人与事了。 改良人的精神比医治人的肉体更重要更迫切——这是鲁迅弃医从文的根本原因。鲁迅虽然看重文艺的社会作用,但决不会把这种作用强调到不适当的位置。他说:“我是不相信文艺的旋乾转坤的力量的”,他坚持的是“文艺就是文艺”的独立价值,和文艺应当担负的改良人生和社会的严肃而重大的职责。而文艺所依靠的起作用的仍然是文艺的特殊性,即“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正是如此,才有鲁迅个性色彩鲜明,以真诚宏大的精神振奋和激扬中国人的精神的大艺术。 经典文化的品格在于经得起历史老人的淘汰与时间之流的冲刷;经典文化的意义在于对民族成长的作用。相信在今天这样的时代,重读鲁迅,会对人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编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