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不可居无画(中国当代油画鉴赏与投资)/理财周刊系列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作者 平凡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我国第一本介绍中国当代油画的书籍。主要分三大部分:一、关于当代艺术,论述了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市场的现状、行情和发展趋势。二、油画投资,重点强调油画投资的特殊性在于喜好、了解流派与技法、时间性等。三、画家介绍,主要有何纪平、尹中、步欣农、魏志远、李志力、王向明等。作者具有犀利的艺术眼光,提倡仰看作品精神,俯视画作行价,将给油画投资者很多启示。

内容推荐

奇思妙文提示油画艺术的无限魅力,独到文笔拓展中国油画艺术的解读视角。这些文章着力介绍本土艺术家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与跻身艺坛的有趣经历。艺术作品的流传和艺术精神的播扬,在这数十篇短文中可觅其履痕与轨迹。

目录

理财让生活更美好

 《理财周刊》创刊八周年系列丛书序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画(代序)

关于当代艺术

 中国当代绘画艺术能绕过毕加索吗

 中国当代艺术:想说爱你不容易

 潮水或将退去——纽约、香港2008年苏富比春拍启示

 当代艺术品市场面临重新洗牌

 落花流水春去也

 次贷产品和中国当代艺术

 除了符号形象我们还需要点什么

 搭错车的后果

 头脑发热的后果

关于油画投资

 我们为什么买油画

 油画投资入门兵法

 关注“马训班”成员作品

 关注中国印象派绘画

 买画要不要重“名头”

 关于“学院派”和“学院派油画”

 好画未必好卖--艺术品投资的法则

 市场法则下的画家、画廊和消费者

 买画先从了解画家入手

 该出手时就出手

 在低价原创中寻觅投资的乐趣

 技精者艺高--关于油画作品的价值

 买画学问之一:买油画如何避免“胸闷”

 买画学问之二:多懂一点少被忽悠

 买画学问之三:好画传神

 上海油画市场何以辉煌不再

 古典主义油画:一种只能仰视的辉煌

画家介绍

 人生难遇倾城色——画家何纪平

 我欲乘风归去——画家尹中

 人在旅途,一种生活——画家魏志远

 看那灯火,去欣赏它的美丽——画家李自力

 寻梦者步欣农

试读章节

上海油画市场何以辉煌不再

有朋友问我,上海的画家怎么了?自陈逸飞去世后,似乎整体都蔫了。除少数几位还在拍卖市场保持着较高价位水平的画家外,在整个油画消费市场已难寻上海画家的作品。有人告诉我:上海的油画市场近90%的份额已被外地画家所占,特别是一帮刚从美院毕业的孩子们的作品的风头已大大压过上海本地画家。

一些开画廊的朋友碰头时也常叹苦经:生意越来越难做,一个月能卖一二幅已是上上大吉,卖到三四幅一定是菩萨显灵了。前几年在上海小有名气的一些画家的作品现在已越来越走不动,大量的画家自己开“工作室”,自画自卖,断了画廊的货路。一位老板对我说,现在的状况是“陈米卖不掉,新米买不进”。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上海2007年全年艺术品拍卖市场总成交额约14亿元,仅相当于北京四家拍卖公司的营业额。世界排名前100位的画廊已有五十家在北京开了分店,却无一家进驻上海。无论从拍卖市场还是从消费市场看,上海的油画市场似乎已萎缩了,一方面是广大投资者、消费者挑选余地越来越小,很难买到中意的作品;另一方面是画廊画商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举步维艰,卖不出手中的东西,这是一个怪圈。所谓“海派油画”昔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

我拿这些问题请教于一些画家,他们大多只是“嘿嘿嘿”地笑笑。

尹中告诉我:“这的确是事实”。

何纪平告诉我:“现在的上海小孩愿意学油画的人越来越少,父母希望他们留洋学金融、学工商管理……”

步欣农告诉我:“从人才层面上讲,上海现在已进入一个断层期,上海的青年画家越来越不愿意下苦功夫学习真正的油画技法……”

何纪平告诉我:“他们把卡通画当成当代油画的一个境界……”

尹中先生说:“有很多作品只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严格地说只是作业,作业是交给老师看的,怎么可能卖出去?”

2007年12月27日,中央电视二台举办“中国油画一百年”活动,吴冠中大师一语中的:“油画作品是用来沟通的,人们买你的画是因为喜欢你的画,是因为你画中表达的感情、理念引起了共鸣。因此,如果你的作品中没有感情,没有思想,没有时代特征,就不可能得到人们的认可,人们不喜欢你的画,自然就不会买你的画。”

吴冠中大师的话的确切中当前上海油画市场和画家们的要害,我把这些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作品主题缺乏现代都市生活特征是造成油画市场“产销脱节”的主要原因。作为油画的消费者、投资者大多集中在一线城市,是富裕起来的中产或中产以上阶层。而创作者大多来自于中小城市,他们缺乏都市生活的体验,习惯于从自己以往的生活经历中撷取题材,如大量用传统技法创作的静物题材,内容多为古旧的家具,粗瓷大碗,或是成串的玉米棒子,大蒜辣椒等;还有大量反映农村生活、少数民族区域生活主题的作品,如叼着旱烟袋的农村老汉,穿红花袄的放羊放牛的农村小姑娘;脸上黝黑、瞪着漂亮可爱的大眼睛的藏族、维吾尔族小女孩等。这些作品的确画得相当不错,但不可能指望城市的消费者将它们买回去挂在自家的墙上,因为这不符合他们的审美习惯。这就是画家画得很辛苦,画廊卖得很辛苦,而消费者就是不想买的根本原因!至于那些很前卫的当代艺术作品,普通消费者看不懂(如吴冠中大师说的“不能沟通”),当然也不会买。这种产与销的差异就是当前上海乃至中国油画市场的现状。在中国的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地人均GDP已接近l万美元,这意味着艺术品消费的高潮即将到来,这种消费将为许多艺术家提供广阔的市场天地。许多今天一二万元,三五万元的画,十年后也许就是几十万元、上百万元,这又成为投资者的乐园。问题是我们的画家们做好准备了吗?其实上海并不缺少想买油画的消费者,缺少的只是适合消费者需要的油画作品!

二、教室题材的延伸是造成目前中国油画市场缺少创新、主题雷同的重要原因。凡·高说过:“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大师常玉说过:“时代在变化,所以艺术的表现方式也在变化,伦勃朗如果在今天,他也会创新。”“这种创新主要是为你的作品提供生命力,如果你的作品中没有创新的主题,即使你的技法再高,你实际在重复别人。”而今天中国的油画市场最缺乏的就是主题的创新,主题的生命力。有相当一部分画家实际已陷入学院教学思维的框框,只不过是从课堂中延伸到生活中而已。那些苹果橘子、瓷花瓶、玻璃花瓶,那些人体,老的少的美的丑的,站的坐的躺的跪的,还有那些张三抄李四、李四抄王五的到处都见得到的农村题材、少数民族区域题材的作品,想不联想到课堂都不容易。所以我们说这些画是作业,是画给老师看的;另一方面,一些当代艺术作品看似脱离了教室,实际仍在教室之中,无非是把表现人体美变成表现人体丑而已,你以为他有多大能耐!

三、过度关注投资市场,不重视消费市场,整个油画市场头重脚轻根底浅。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很多画廊只把眼睛盯住投资者,成天关注的是拍卖市场的成交价,忘记了画廊的基本功能职责;二是很多画家心态失衡,老是想着自己的画能卖多少钱,很多画家自画自卖,说的是跳过画廊和经纪人让消费者得到实惠,实际是觉得这样做自己挣得更多!佛祖讲经,阿难观花,佛祖说:“一心不能二用。”你又画画,又卖画,你的道行高过阿难尊者乎?还是应该先想着怎样让人们喜欢你的画,怎样先在消费市场站稳脚跟。任何一位画家的作品,如果没有消费市场的强有力的支撑,是很难在投资市场站稳脚跟的。欧美的油画投资市场为何生机勃勃,是因为艺术品消费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那些真正的投资高手大多都在这里寻找机会,因为他们知道,任何一位大师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毕加索的画今天已是天价,但他刚出道时一幅画也只能卖三五十法郎,是用来换牛奶和面包的。1904年那年他将他的30幅画以2000法郎的总价卖给画商沃拉尔德,这位天才的画商对毕加索说:“我可能是疯了,买了你的这堆垃圾。你这些画要么能给我带来巨额利润,要么你将在塞纳河下游看到我的浮尸,那将证明我们两个都是疯子。”而伟大的毕加索当时却为这2000法郎感动得热泪夺眶而出,因为这笔钱足够他生活两年,因为也正是从这一天起他才真正不用为第二天的面包和牛奶发愁。我们今天的世界已远远好于毕加索时代,因此,如果我们(画家和画商)都没疯,我们就应该明白:只有做好消费市场,才有可能做好投资市场;只有在消费市场站稳脚跟,才有可能站上投资市场。

道理很简单:因为消费者疯了的概率非常小,千万不要想忽悠他们。

P116-120

序言

理财让生活更美好

《理财周刊》创刊八周年系列丛书序

当下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中国经济正面临严重冲击。而股市的惨跌,楼市的低迷,让广大的投资者荷包大大缩水。而由此大众对理财的知识更为看重,对理财的行动更为谨慎,对理财的需求也更为迫切。

2009年3月18日是《理财周刊》创刊8周年。我们要感谢广大读者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厚爱。这8年来,《理财周刊》一步一个脚印,和我们的读者一起成长、壮大。现在,我们的杂志发行遍布内地各大城市及港、澳地区,我们的理财博览会从上海办到北京、广州、杭州、温州、郑州、重庆、昆明、深圳等各大城市,我们理财俱乐部登记注册的会员超过了10万人,我们每年为全国读者举办的理财公益讲座达上百场,平均每星期有两场。我们还不断开拓了自己的衍生产品,兴办了国内第一所理财专修学院,开办了第一理财网,出版了理财系列丛书。这些年来,我们还获得了诸多的荣誉,比如“中国期刊杂志品牌十强”等,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这个奖、那个杯,都不如读者的好口碑。可以欣慰地告诉大家的是:我们没有辜负各位的期望,尽管从2008年下半年起,国际金融形势风云突变,各种不利的消息接踵而来,国际国内经济景气不断下降,但《理财周刊》奋力开拓,逆势而上,到2008年底,我们在保持杂志价格不涨价的情况下,发行收入同比增长25%,广告收入同比增长30%,全年综合经济收益出现爆发性增长,利润同比增长300%,展现出良好的媒体产业链模式的发展前景。

与此同时,在《理财周刊》的周围,汇聚了一大批著名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名流,我们的很多记者也都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他们不但学识丰富,专业精深,而且还善于用通俗易懂和生动活泼的方式,与读者进行交流沟通;他们更以负责的态度向读者传达高尚的人文精神、科学的理财方法和真实的经济信息;他们的许多文章不但脍炙人口,而且具有长远的生命力,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记得在《理财周刊》创刊5周年的时候,我们推出了一套实用性的理财丛书,深受读者的好评,有的还多次再版,成为当年的财经畅销书。现在我们将《理财周刊》创刊8周年系列丛书奉献给大家。其中《就这样赚钱》一书,介绍了四十多位城市的平民创富英雄,他们不怨天、不怨地,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走上了创富的康庄道;《借银行生财》一书,可以说是国内少见的一部指导大众如何依靠银行为自己理财的普及读物,内容丰富、视角广阔,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实用性;《不可居无画》一书,是我国第一部较为专业和全面介绍中国当代油画鉴赏和投资的著作,文字精彩,视点独到,具有很好的审美和投资指导价值;而《香港人如何理财》一书,则是本刊驻港记者通过两年工作实践和独特思考写就的,是第一部内地人看香港人如何理财的佳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知识改变命运,理财改变生活。我们希望广大的读者不断地鞭策我们,我们也愿意拿出更多、更好、更实用的作品和服务来回报大家。

愿理财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上海《理财周刊》社

2009年3月1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0:3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