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铸就偶像(苏珊·桑塔格传)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卡尔·罗利森//莉萨·帕多克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她是——文学界的美丽杀手?美国文坛黑女郎?我们非正式的文坛女盟主?坎普王后?一个艺术新频道?批评界的帕格尼尼?曼哈顿的女预言家?美国公众的良心?……她就是苏珊·桑塔格女士。本书是桑塔格的首部传记,再现了一个知识界偶像的辉煌历程,并试图还原偶像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书中还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细节。作为一本深得传主认可的优秀人物传记,本书亦是一部浓缩的欧美断代文化史。

内容推荐

该用多少个名衔、称谓来称呼苏珊·桑塔格女士呢?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布罗茨基曾称她是“大西洋两岸第一批评家”。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桑塔格就一直是美国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在文学、文化、摄影、电影、政论等诸多领域呼吸和思考、开拓和挖掘,所生产的批评都是第一流的,散发着偶像般的光芒长达四十年;以至于人们只能概括地说:她是一位深入诸多领域的独创性的思想家。

本书是桑塔格的首部传记,再现了一个知识界偶像的辉煌历程,并试图还原偶像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书中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细节,比如桑塔格那客死中国的生父与懒散无为的母亲,寂寞却崭露出天才迹象的童年;当然,更多的,是这位走过鬼门关的乳腺癌患者、十赴波黑战场的女斗士,人称“文坛非正式女盟主”的不可遏止的创作激情,及其备受争议的性取向……作为一本深得传主认可的优秀人物传记,本书亦是一部浓缩的欧美断代文化史。

目录

中文版序

1.荒漠中的童年(1933-1945)

2.别处的一个世界(1945-1948)

3.迈向更美好的生活(1949-1953)

4.生活与事业(1952-1957)

5.探索(1957-1958)

6.铸就成功(1959-1961)

7.成名(1962-1963)

8.巅峰时刻(1963-1964)

9.声名(1965-1966)

10.彼得和保罗(1965-1967)

11.新激进主义(1967-1969)

12.激进意志的样式(1969-1971)

13.桑塔格女士(1971-1973)

14.希望之乡(1971-1974)

15.旧怨重诉(1975)

16.去了一遭鬼门关(1975-1978)

17.康复(1976-1977)

18.文学沙龙的主人们(1977-1985)

19.《我,及其他》(1979)

20.一个漂泊不定的犹太人(1980)

21.桑塔格:改变信仰者(1982)

22.回眸(1982-1983)

23.桑塔格主席(1986-1989)

24.隆重推出苏珊·桑塔格(1986-1989)

25.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1986-1995)

26.火山情人(1990-1992)

27.萨拉热窝(1993-1995)

28.终结与肇始(1991-1999)

附录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她最早的记忆之一是,她四岁左右在公园里,听到她的爱尔兰保姆在跟一个身穿浆过的白制服的大块头讲:“苏珊弦绷得紧紧的。”苏珊心想:“这可是个有趣的字眼。是真的吗?”

她“想起了”一件大约是发生在一九三七年的事。一九九五年,她在接受《巴黎评论》记者采访的时候描述过这件事。该公园坐落在纽约市,保姆名叫罗丝·麦克纳尔蒂,是个文盲。在苏珊的印象中,罗丝对这个难带的孩子束手无策。桑塔格五岁前和爷爷奶奶住在纽约,生活由亲戚照顾。

桑塔格希望告诉我们的是,她小小年纪就感到了孤独,厌倦自己的生活环境,于是,她的内心生活—这是她惟一能够掌控的生活——变得至关重要。她自己说,四岁的时候,她就开始作批评性分析了,因为她在琢磨“弦绷得紧紧的”是什么意思。桑塔格倒宁可用“静不下来”这样的字眼儿来描写孩提时代的自己,那是一个觉得“童年纯粹是在浪费时间”的孩子。

她父母当时在哪儿呢?他们大部分时间在中国。杰克·罗森布拉特开了家商行——功成毛皮公司,经营毛皮。一九三三年元月十六日,苏珊在曼哈顿的妇女医院出生时,父母在西八十六街二百号有一套房子。苏珊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米尔德丽德觉得自己要是在国外生孩子会紧张的,但是,平安生下苏珊后不久,她就重返中国,回到丈夫身边。等到再次怀孕,她又回到曼哈顿,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七日,在纽约医院生下次女——朱迪丝。这时候,他们家已搬到长岛的格雷特内克。

苏珊的父母富有而且年轻,整天忙着他们的生意。苏珊出生的时候,杰克才二十八岁,妻子米尔德丽德(娘家姓雅各布森)二十六岁。在公司名册上,她是总裁兼财务主管。杰克,或者叫贾斯基(这是他出生证上写的名字),不远万里,从下曼哈顿东六街七百二十一号一路来到天津。他父亲塞缪尔和母亲古茜(娘家姓凯斯勒)都是奥地利犹太人,他们做毛皮生意,生了五个孩子,三男二女。米尔德丽德娘家是被苏联占领的波兰的犹太人,经营服装生意。她父亲艾萨克是个裁缝,和母亲多拉(娘家姓格拉斯科维茨)共养育了七个孩子。米尔德丽德生在家中(库克街一百三十九号),排行倒数老二,是惟一的女孩。她和杰克是在卡茨基尔的格罗辛基度假村邂逅的,当时,她在那儿当女招待。

一九三八年十月十九日,接近午夜时分,杰克·罗森布拉特因肺结核在中国天津一家德美合资医院去世,活了还不到三十五岁。米尔德丽德当时呆在天津的阿斯特商行旅社,翌日,她给父亲和兄弟阿伦拍电报,并作好安排,一周后启程返回纽约。

桑塔格记得,过了几个月,母亲才告诉她父亲已去世,而且只是简单地说死于肺炎。

接着,五岁大的苏珊第一次犯哮喘。对所有人来讲,哮喘都是一种可怕的病,对孩子尤其如此。常常是凌晨两点到六点之间咳个不停;孩子会咳得喘不过气来,有时还吐黏液。

一九三九年,为了给苏珊找到一个更为适宜的气候环境,米尔德丽德决定将她的这个小家从纽约搬走,有位医生推荐了迈阿密。一次访谈中,桑塔格提到,她们家在那座城市居住过很短一段时间;她还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些趣事:一栋四周有椰子树的房子。她在前院,手拿榔头和螺丝起子,想敲开椰子这种热带水果。一个肥胖的黑人厨子带苏珊上公园,她看到一张长凳上标了“只许白人坐”的标志。她转过身去,对厨子说: “我们坐到那边去,你可以坐在我腿上。”桑塔格对访谈者讲,那可真像是十九世纪。迈阿密潮湿不堪,苏珊的哮喘病变得更加厉害。于是,没过几个月,她们又搬家了。

米尔德丽德把家搬到图森的时候,她才三十一岁。在后来的访谈中,桑塔格把她母亲讲成一个很自我的虚荣女人,不会做母亲,而总在担心自己容颜老去。米尔德丽德让苏珊别在外人面前叫她“妈妈”,她不希望任何人知道她年纪都已经大到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了。苏珊感到迷惑不解,她想知道母亲一天到晚都在干吗,因为甚至在杰克·罗森布拉特去世后,米尔德丽德仍然老不在家,而把苏珊和朱迪丝“托”给亲戚照看。

情况可能是,在苏珊整个童年时代,米尔德丽德都一直心情郁闷,委靡不振。对于喜欢东奔西跑的米尔德丽德来讲,可能非常不容易适应做母亲带来的生活方式上的巨变。她不仅没了丈夫,也没了生意上的收入,没了工作,没了独立性,也没了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两个年幼的孩子没完没了提出的要求。喝酒能缓解紧张,让她暂时放松,甚至她的情绪也许会变得高亢一些,但在苏珊的印象中,米尔德丽德是一个懒散的母亲,整天昏昏欲睡,要不就是百无聊赖,根本不可能翻阅或者评论一下孩子全优的成绩单。这种情形在许多自孩童时代就开始创作的作家的生活中屡见不鲜,比如作家安妮·赖斯就曾坐在她酒鬼妈妈的床边,闷闷不乐。

桑塔格极少谈及她在图森所受到的养育,当然,她记得自己小时候沿着古老的西班牙小径,朝坦凯弗德山麓丘陵走去;在那里,她仔细观察“可怕极了的树形仙人掌和仙人果”。她找箭头,找蛇,把漂亮的石头装进口袋。她将自己想象成最后的印第安人,或是孤独的护林员。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图森占据了九平方英里开阔的荒谷,丘陵起伏,色彩斑斓,重峦叠嶂,山石嶙峋,令人望而生畏。沙漠并非是一望无际的沙丘,那里有带刺的灌木和杂草,多刺的树形仙人掌,还有挂满了鲜红果实、橘红色穗状花蕾的树。下雨的时候,沙漠上花儿盛开,天空展现出两道长长的彩虹,碧空如洗。英国作家J.B.普里斯特利一九三七年游览亚利桑那,比米尔德丽德和苏珊母女早两年。他来过之后,从此再也忘不了那萦绕心际的美:“一种种声音,一个个脸庞,蓝色的鸟和红色的鸟,仙人掌和松树,在晨曦中时隐时现、在落日里珠宝般闪耀的群山,甜甜的清新空气,午夜时分,繁星满天。”

一九三九年,沙漠带来的这些快乐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尽管这个城市当时正在迅速发展成一个旅游城市和军事基地,但人口还不足四万。整个城市只有两家电台,居民沿街走过,从每家每户开着的窗子里听到的几乎是同一个广播节目。城里有五家影剧院,还有几家连锁书店和文具店。图森大学里有一个交响乐队,一个小剧场,上演音乐和艺术节目,此外就是一个州博物馆和卡耐基图书馆。生活是悠闲的,图森城对喜欢户外活动和希望身体健康的人来说颇具吸引力,因为这里有大约三十家医院和疗养院为患有各种呼吸道疾病的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在这里,苏珊的哮喘病情好转。也正是在这里,她出落成一个体格强壮、擅长交际的女孩儿。

一九三九年九月,学年在尘土飞扬中开始。就在这片阴霾里,苏珊开始上一年级。回头看看,苏珊觉得那简直是个笑话:“当时,我六岁,星期一,我分在一年级A班;星期二,他们把我放在一年级B班;星期三,到了二年级A班,星期四转到二年级B班。一周下来,他们让我跳到三年级,因为功课我全会了。”当时,没有专门为特长生开设的班级。苏珊学的科目和其他孩子一样:作文、拼写、阅读、音乐、艺术、算术、社会科学、卫生体育和基础科学。同学都接纳了她。“我生在一个文化上非常民主的环境之中。我没有想到我还会影响那些孩子的生活方式,”桑塔格后来才意识到。她们总能找到共同话题,比如说些“啊呀,今天你头发真漂亮!”或者“哎呀,那双懒汉鞋真可爱!”诸如此类的话。

不过,虽然才六岁大,为了引人注目,苏珊认为有必要夸大她与同学之间的差异,她对他们说自己是在中国出生的。她希望给人以印象,她与遥远的地方有联系,而中国,她后来说,似乎是“人能去的最远的地方了”。  P1-5

序言

《铸就偶像:苏珊·桑塔格传》于二○○○年六月出版后,评论界褒贬不一。对于一部以桑塔格这样一位发人深思且有争议的当代人物为传主的传记,这是不足为奇的。论者对在世人物的传记每每会感到不大自在。为何不能等到传主去世后再写?换言之,为何不等到能提供一个完整的故事的时候再写?

然而,对于桑塔格的传记作者来说,提供一种已出版的访谈、特写,以及她的作品评论完全无法提供的视角,似乎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假如不将那些对其雄心壮志的实现起到过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目睹其职业生涯发展的人的情况记录下来,这些东西即会从文学界消失,那么,这样的视角便显得越发重要了。尽管桑塔格对她打造其公众形象、且已成为偶像这种说法表示不悦,但是,她作为象征性人物的身份似乎是显而易见的,值得作一番认真的探索。

仔细查阅纽约公共图书馆馆藏的弗雷·斯特劳斯·吉劳出版社的档案以后,我们才正式决定撰写这本传记的。出版社的档案为撰写一部记录传主职业生涯发展——尤其是在作为世界媒体中心之一的纽约城的发展——的叙事作品提供了文档方面的依据。

有三年的时间(一九九六至一九九九年),我和我妻子参加了桑塔格作为主要演讲人的许多活动。她每次到场都有一班随从;而且,她会花上几分钟时间问候一番朋友和粉丝。事实上,在纽约大学的一次活动中,我们亲眼目睹我们的一个朋友(也是桑塔格的朋友)朝她走过去,屈膝,然后吻她的手。她身上闪耀着一种好莱坞影星般的光环。正如一位法国记者有次对她所说的那样,毫无疑问,她那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外表和她那些靓照对人们接受其思想的方式产生了强有力的影响。对此说法,桑塔格嗤之以鼻,她不承认自己曾考虑过她的外表对人们接受其作品的方式的影响。

也许,当代书评家对传记作家热衷于传主的私生活、他们的个性,以及文学以外的事情不以为然,可是,苏埃托尼乌斯以降,传记作家都认为把他们的传主作为有时是处于“裸露”状态的人物来描写,是尤其重要的。所谓“裸露”状态,是指去掉了伴随着名人的公开表演通常出现的盛大场面的种种装饰。比如,鲍斯韦尔写到塞缪尔·约翰逊在家里把长统袜褪到脚踝处。鲍斯韦尔这样写并不是不恭不敬,而是他觉得,他不应该把他如此钦佩的人写成一个偶像,而应该写成一个人——一个无法摆脱那些折磨着所有人的缺陷和怪癖的伟人。

假如《铸就偶像:苏珊·桑塔格传》要继续讲述桑塔格在二○○○年以后的生活,那么,我和我的妻子当然会描述桑塔格不愿意放弃其偶像形象这一点。著名摄影师安妮·莱博维茨为她多年的伴侣桑塔格拍摄了一系列吸引人眼球的照片;的确,照片中的形象光彩照人。不过,与此同时,谈及她的私事,特别是她的性取向,桑塔格变得更加坦率。难道不可以说她突然之间的坦率是对我们的传记做出的一种反应吗?

桑塔格继续做着重要的工作,譬如,她推出了值得人们尊敬的《关于他人的痛苦》,重估了她那部开拓性著作《论摄影》。但是,她要么就是已经精力不济,要么就是无意再去为她在美国文化中的地位做什么有力的辩驳了。

曾经有那么一刻,她好像愿意打破她的偶像形象。一九九八年,她现身纽约城第九十二街岔路口进行演讲,一头剪短的白发。她看上去美极了,而且很不像原来的桑塔格,她这次的模样是她第二次与癌症做斗争的结果。在她的传记作家们看来,掉了那一头带有一绺白发的披肩黑发(她生病期间因化疗而掉发,于是一直戴这种发型的假发,成为一种标志性形象),她的新形象似乎更为出众。但是,正如桑塔格后来在一次访谈中所承认的,没有了原来那一头浓密的头发,她觉得不再是她自己了。

安妮·莱博维茨拍摄并发表了桑塔格躺在棺材架上的令人震惊的可怕照片——对这一行为,桑塔格的儿子戴维·里夫表示抗议;但是,安妮·莱博维茨当时肯定是受到了一种传记创作力量的驱动,她这是要打破连她本人也一直在竭力帮助打造的偶像,揭开包裹在她身上的一切。如果说,莱博维茨的举动冒犯了高雅趣味的准则,那么,她也表明了她的独立,并因此维护了传记要求的尊严。

后记

译完美国桑塔格研究专家卡尔·罗利森、莉萨·帕多克夫妇合著的《铸就偶像:苏珊·桑塔格传》,我本来准备写篇译序,以期与中文读者作一次交流;而且,这也是我从事文学翻译的一贯做法,但是,看了卡尔专门为拙译撰写的中文版序之后,我改变了主意,觉得有了他的序言,我就不用再写译序了,原拟在译序里说的话可以放在译后记里一并说出。

我是2003年应邀开始翻译桑塔格的作品的。在翻译《恩主》的准备过程中,我通过美国友人联系上了桑塔格本人。她非常热情,在日程很紧的情况下,还是很快就给我寄来了她当时已出版的几乎所有作品。2004年,《恩主》译林版推出时,我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文系访问,当时,我已经应桑塔格之邀到她的纽约寓所拜访了她。这位在很多人看来不易接近的“明星作家”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为人热情、乐于助人。在访谈中,她希望我多译她的著作。随后,她又邀请我翻译《在土星的标志下》。我2004年8月从美国回南京后,译完了这本由她儿子戴维·里夫编辑的、她非常喜爱的论集,2006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这两本书我译得很认真,自己也比较满意;而且我在翻译过程中碰到的疑问桑塔格都作了回答,确保了译文的准确和权威。因此,出版后在书界反应很好。2007年,《恩主》又被收入上海译文出版社近年推出的“苏珊·桑塔格文集”。《在土星的标志下》中篇幅最长的《走近阿尔托》则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于2007年被更名为《走近亚陶》,收入台湾麦田出版公司出版的《土星座下:桑塔格评论文集》。

我先后译出桑塔格的两部作品,与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合作成功且愉快。也许是这个原因吧,2006年出版方又热情邀请我翻译由诺顿出版公司出版的《铸就偶像:苏珊·桑塔格传》。这本传记2004年我在美国看过,访问桑塔格的时候,也与她谈到我的读后感想。当时我还与作者卡尔联系过,本来要去拜访他们夫妇俩的,可惜后因他妻子莉莎患病而未能成行。回国后,我一直与他们保持联系。他们每有新作发表或出版,都会发到我电子信箱,或告知我,对我深入理解桑塔格颇有帮助。

《铸就偶像:苏珊·桑塔格传》全面追溯了桑塔格从成长到走向成功直至成为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同时与西蒙娜·德·波伏娃、汉娜·阿伦特并称为当代西方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的辉煌历程,让我们看到了桑塔格这个偶像是如何铸就的;更多的是,让我们知晓一位偶像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成功与失败、得意与失意等等,读来让人既目睹到桑塔格性格中睿智、坚韧、与命运抗争的精神风貌,又领略到她行为举止中时而流露出的张扬和跋扈等个性特征,还让我们感受到她的一生所见证的美国和欧洲文坛的风云变幻。可以说,这是一本优秀的名人传记,也是一部浓缩的欧美断代文化史,颇值得翻译过来,供我们的读书界和知识界参考。

因此,上海译文出版社赵武平先生打来电话,说译文社有意出版这本传记并希望由我来翻译的时候,我感到非常高兴。译文社出版桑塔格著作的同时,又计划出版这本传记,这一想法与我不谋而合。所以,我一口答应下来。在接下来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我推掉了其他一些工作,推迟了别的读书写作计划,全心投入《铸就偶像:苏珊·桑塔格传》的翻译之中,同时继续进行桑塔格研究,发表了数篇文章或论文。初稿译出后,我按照自己的翻译习惯,将稿子搁置了一阵子,然后,对照原文进行校对,脱离原文通读、审校、润饰乃至于朗读。我还选出几章,交上海的《外国文艺·译文》和南京的《译林》先行发表,以征询读者的意见和建议。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有幸得到原作者卡尔·罗利森的热情帮助。除了慷慨寄赠原作签名本,他还认真地回答了我提出的所有问题和我向他确认的内容。令人深为感动的是,他在妻子莉萨生病住院期间,专门为我撰写了中文版序言,阐明其写作意图以及在传记写作方面的追求;他同时讲到,如果要续完这部写到1999年为止的传记的话,那么,他们将关注桑塔格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的生活、写作以及她所参与的社会活动等等。是的,桑塔格生命的最后阶段是其人生的又一个辉煌阶段,她的离去是一次华丽的谢幕。卡尔的序言篇幅并不长,但对我们全面了解桑塔格无疑将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并为我们今后深入研究桑塔格提供了明确而重要的线索。我相信,在卡尔序言的导引下,回溯桑塔格的生平与创作,我们一定能够对桑塔格及其偶像的铸就过程有一个更精准的把握。为此,作为译者,我向卡尔和他的妻子表示诚挚的感谢!同时,也遥祝刚动完手术尚在恢复之中的莉萨早日康复,和她的先生一起,为读者写出更多更好的传记作品。

我在翻译的过程中,还一如既往地得到了与桑塔格有过多次交往的美国学者、诗人詹妮特·罗伯茨女士的热情帮助,她深厚的文艺修养和对欧美文化的熟稔为拙译增色许多。

《铸就偶像:苏珊·桑塔格传》即将出版之际,我要特别感谢上海译文出版社诸位编辑朋友,包括赵武平、冯涛、陈靖狲、张颖、周冉、管舒宁;他们或打来电话,或发来电子邮件约稿、谈稿,或给我寄来他们自己责编的书刊,令我感动不已;特别是赵武平和冯涛两位先生,赵武平先生向我约稿时,充分考虑到这部书稿的翻译难度,慷慨地给予我宽裕的时间;冯涛先生是“苏珊·桑塔格文集”的策划编辑,他不仅组稿,而且译出《床上的爱丽斯》这部桑塔格创作的惟一一部剧本。承他美意,寄赠给我。我阅读后深感获益良多,对我翻译《铸就偶像:苏珊·桑塔格传》中的有关章节颇有启发。在此,我还要谢谢他的耐心。他除了与我保持日常联系,并不向我催稿,使我得以有充足的时间,对译文进行修订、润饰和打磨,一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才交稿。

感谢先行发表拙译部分章节的《外国文艺·译文》的李玉瑶编辑和龚容编辑、《译林》杂志执行主编张遇先生和执行编辑许冬平先生,感谢他们慷慨提供宝贵的版面发表拙译,以飨读者,同时,也为我吸收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提供了可能。我还要感谢南京《开卷》杂志执行主编董宁文先生,感谢他多年来对我的桑塔格翻译和研究所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是,我感谢桑塔格。这几年我因翻译她的作品、又因翻译这本《铸就偶像:苏珊·桑塔格传》而几乎读遍了她的所有作品,受益匪浅。我特别钦佩她那种作为公共知识分子所具备并表现出的批判精神,以及她的小说和理论作品中所体现的作家的敏感和批评家的犀利。我由衷地感谢她把我带进了一片迷人的文学园地和思想的星空!

愿本书的出版让更多的中国读者走近桑塔格、了解桑塔格一作为一个偶像,同时也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桑塔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4:5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