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作者 (美)马克·吐温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雍毅编译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马克·吐温一部重要的作品,故事的主人公是在《汤姆·索耶历险记》中就跟大家见面的哈克贝利·芬。哈克贝利是一个聪明、善良、勇敢的白人少年。他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逃亡到密西西比河上。在逃亡途中,他遇到了黑奴吉姆。吉姆是一个勤劳朴实、热情诚实、忠心耿耿的黑奴,他为了逃脱被主人再次卖掉的命运,从主人家中出逃,两个人历经种种奇遇。小说赞扬了男孩哈克贝利的机智和善良,谴责了宗教的虚伪和信徒的愚昧,同时,塑造了一位富有尊严的黑奴形象。它是马克吐温作品精选中最杰出的一部。

内容推荐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由马克·吐温著、雍毅译,讲述了:为了逃离酗酒老爹的恐怖统治,聪明的哈克贝利营造了自己的“死亡”,逃到了曾经和汤姆·索亚进行“海盗”历险的小岛上,吃烤鱼、啃火腿,烙玉米饼、沐浴自然、大胆冒险,好不自在!镇上的人们以为他已去世,乘着渡轮在河上放炮寻找他的“尸体”。哈克贝利成功脱身,自由自在之际,却遇到了同样逃到岛上来的老朋友——黑奴吉姆!

为了获得自由,哈克和吉姆乘着捡来的木筏在广阔的密西西比河上不停漂流,期间见识到了深夜废船上的阴谋,小镇之上两个世家之间的血亲复仇和罗密欧朱丽叶式的爱情,犹如西部片一般以一敌百的好汉等等惊心动魄,刺激非凡的事件,大饱眼福。

一次好心的停泊,木筏上多了两个江湖骗子,他们在各地营造骗局大捞特捞,费尽心机的谋夺可怜三姐妹的巨额遗产,甚至为了赚钱偷偷卖掉了哈克的好朋友吉姆!哈克必须与他们斗智斗勇,救回老吉姆!

还有汤姆·索亚,这个美国孩子心目中的男孩榜样,哈克最好的朋友也即将登场,他俩又会闹出怎样的盛大场面?

太多太多的故事,没法儿在这里一次讲完,只有打开第一页,开始和哈克一起愉快的冒险啦!

目录

前言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译后记

试读章节

Chapter02

我俩蹑手蹑脚,穿过林中小道,往寡妇家的后花园走去。我俩一路上猫着腰,不让树枝刮上头。经过厨房时,我被树根绊了一跤,发出响声。我俩赶紧趴在地上,不敢乱动。沃森小姐的黑奴就坐在厨房门口,他身材高大,名叫吉姆。我俩看得十分清楚,因为他身后有亮光。他站起身来,伸长脖子,侧耳细听,大概一分钟后,大声问道:

“谁?”

他又听了一分钟,然后蹑手蹑脚走了过来,正好站在我俩中间。他离得那么近,我一伸手,几乎都能摸到他的脚背。好像又过了好几分钟,他一直没出声。我的脚踝开始发痒,但我不敢用手挠。接着耳朵也发痒,然后背又开始发痒--就在两个肩胛骨之间。要是再不挠一下,我就快要痒死了。其实身上发痒这种事,我经历过好多次。要是你和有身份的人在一起,或者参加葬礼,或者你想睡觉却睡不着,身上就会发痒。总之越是在不便挠痒痒的场合,你身上就越痒,好像有一千多个地方都在发痒。没过多久,吉姆又问:

“喂,是谁?哪里来的?见鬼,刚才明明有声音。嘿,我知道该咋办。我就坐在这里不走了,就不信你不出声。”

说着,他坐在地上,就坐在我和汤姆之间。他背靠大树,两腿向前伸开,差点碰到我的一条腿。我的鼻子痒得难受,眼泪都流了出来,但没敢用手挠。接着又鼻孔发痒,后来鼻子底下也发痒。我真不知道怎么才能忍住。这股难受劲儿,一直持续了六七分钟,我感觉好像过了一个钟头。这时,我浑身上下有十一个地方都在发痒,估计过不了一分钟,就彻底忍不住了。但我还是咬紧牙关,一忍再忍。就在这时,吉姆的呼吸开始变得越来越粗,后来打起呼噜来。我一阵乱挠,身上这才感觉舒服了一些。

汤姆轻轻吹了一声口哨,向我发出信号。我俩便手脚并用,悄悄爬到十步开外。他悄悄告诉我说,他想把吉姆绑在树上看热闹。我说不行,那样会把他弄醒。他一旦乱叫起来,寡妇他们就会发现我不在屋里。汤姆说他身上的蜡烛不多,想溜进厨房拿几根。我不想让他去,就跟他说,万一吉姆醒了跟进去,那可怎么办?可是汤姆不听劝,就想冒险。于是我俩溜进厨房,拿了三根蜡烛。临走之前,汤姆在桌上放了五分钱,算是给的蜡烛钱。从厨房出来以后,我急得直冒汗,就想赶紧离开,但汤姆死活不肯。他手脚并用,爬到吉姆跟前,想把他捉弄一番。我只得等他回来,感觉他去了很长时间。四周一片沉寂,让人觉得凄凉孤单。

汤姆一回来,我们就沿着花园墙外的小路一直前行,不久便爬上屋后一座陡峭的山顶。汤姆告诉我说,他刚才把吉姆的帽子摘了下来,挂在他头顶上方的树枝上,吉姆身子动了一下,幸亏没醒。  从那以后,吉姆逢人便讲,说女巫给他施了魔法,让他恍恍惚惚骑着马,在全州跑了一圈,后来又把他放回树下。还说女巫把他的帽子挂在树梢,是想让他知道是谁干的。后来,他逢人又讲,说女巫让他骑着马,一直跑到河下游的新奥尔良1。再后来,每当跟人说起这事,他越扯越远。后来竟然说他骑马跑遍了全世界,差点活活累死,背上全是鞍鞯磨出的血泡。

经过这事,吉姆变得神气活现,根本不把别的黑奴放在眼里。黑奴们从几十英里外的地方赶来,听他讲述遇见女巫的事。这样一来,本地的黑奴自然对他刮目相看。就连外地的黑奴,也都毕恭毕敬站在那里,张大嘴巴,把他从头到脚打量一番,好像在欣赏一件神奇宝贝一般。

黑奴们总喜欢黑夜围在灶台边,讲女巫的故事。每当哪个黑奴讲起这类事,显示自己无所不知,碰巧让吉姆听见,他就会进屋插上一句:“哼!你哪认识什么女巫?”于是那个黑奴便立刻闭上嘴巴,退到一边去,让吉姆说话。

吉姆总是把汤姆留在桌上的五分镍币,用一根细绳拴住戴在脖子上。他说那是魔鬼送给他的法宝,还说魔鬼告诉他说,这东西能包治百病,而且还能把女巫招来。他还说,只要想让女巫来,一念咒语,她马上就来。可是,他从不把咒语告诉别人。

黑奴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把自己所有的东西全都送给吉姆,就为看一眼那枚五分镍币。可他们却不敢碰一下,因为他们相信魔鬼摸过那枚镍币。吉姆说他见过魔鬼,又说被女巫施过魔法,变得神气十足。可是作为一个奴仆,他却因此差点遭殃。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我和汤姆来到山顶边缘,俯瞰山下的村镇,见有三四户人家的窗前仍然亮着灯光,大概是家中有人生病,还没入睡。我们头顶上空的星星,闪耀着漂亮的光芒。山下的村镇旁,静静躺着那条大河,足有一英里宽,雄伟壮观。P7-10

序言

本书用多种方言写成,其中包括密苏里州黑人方言、西南边陲林区最地道的土语、派克县方言及其四种变体。这些方言土语并非作者随意瞎猜,而是在熟悉这些方言的朋友的帮助和指导下,忠实记录的结果。

我之所以要做上述说明,是因为如果不加说明,许多读者可能以为书中所有人物都说同一种话,其实不然。

——马克-吐温

后记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姊妹篇。国外有的出版机构将两本书合订出版。本译本的蓝本是Wordsworth Editions出版的《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二合一的版本(不同版本往往有不同的尾注,便于读者理解原文)。读者如果读过《汤姆·索亚历险记》再来读这本书,就会发现那本中的某些人物在这本书中再次出现,并且成为主要人物。正如作者在《汤姆.索亚历险记》尾声中所说,“将来某一天,或许我会续写其中几个孩子的故事。”马克·吐温果然续写了哈克贝利和汤姆的故事。

去年八月初,我把《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译稿发给合作方的范佳倩女士后没过多久,她的同事张哲玮先生便与我联系,说希望我能与果麦公司继续合作,翻译《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我一听,欣然应承。原因有三。其一,我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译稿得到合作方的认可,这于我是莫大的鼓励。范女士告诉我说,她的公司老总亲自审阅了译稿,说那是“他三审的书中,完成最好的”,还说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的编辑说,这个译本“翻译相当精彩”。作为一流的世界儿童文学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目前已有多种版本和译本问世(我原以为只有六七个译本,后来从豆瓣读书网上发现,该书的各种版本和译本仅在国内竟达:386种,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能够得到合作方的认可,增强了我译《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信心。这是我当初答应阿哲(即张哲玮先生)翻译这本书的第一个原因。其二,我在翻译《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过程中,一直被原著的语言和情节所吸引,而它的姊妹篇《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受到的赞誉又有过之而无不及,堪称马克·吐温作品中最杰出的一部。仅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句评论为证:“整个现代美国文学都源自马克-吐温所著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是我们最优秀的一部书,此后没有哪本书能和它相比。”第三个原因是,两本小说是同一个作者的姊妹篇,阿哲说希望译著也是一个译者,以求语言风格的一致性。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我爽快答应合作方,愿意翻译这本书。

按照果麦公司的惯例,我试译了《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第一、二章。坦白地说,这两章我是硬着头皮译出来的。因为原著用多种方言写成,晦涩难懂。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本书用多种方言写成,其中包括密苏里州黑人方言、西南边陲林区最地道的土语、派克县方言及其四种变体。”虽然两本小说的作者是同一人,但除人物对话外,故事的叙述风格却不尽不同。《汤姆·索亚历险记》采用第三人称的手法,即故事的讲述者是马克·吐温本人,语言是一个作者兼演说家的语言风格,是标准的现代美国英语,比较容易理解。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则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故事的叙述者虽仍是马克·吐温,但他是以一个只有十三四岁的男孩的口吻在讲述整个故事。这个流浪儿没受过多少教育,说的又是方言土语,不符合现代标准英语语法,又缺乏逻辑性,要想完全理解他的话,有一定的难度。我担心试译的两章不尽如人意,因为合作方照例要比照已有的几个译本(豆瓣读书网的统计显示,《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目前在国内的各种版本和译本不下150种),认为试译稿胜过现有译本才会采用。但出乎我意料的是,阿哲看了我的试译稿后,说翻译得很好,公司非常满意。他还发微信告诉我说,“佳倩的汤姆索亚新书样本在公司受到了压倒式的好评,我对哈克贝利也充满了信心。”听了他的赞扬,我对自己也有了信心,于是便有了这个最新版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译本。

本书的原著用多种方言写成,按照“信”的翻译标准,译文是否应该也用方言?这个念头,我在动笔翻译之前曾经有过,但后来立即打消。因为假使译文也用方言,我国有那么多的方言,应该选用哪一种?作为译者,我自幼在宁夏长大,熟悉当地方言,它又属北方方言,比其他方言易懂,但即使用宁夏话翻译,又有多少读者能够看懂?我国青少年读者中的大多数人,从小就学说普通话,我认为译文必须用普通话,读者才能接受并且读懂,而且对话必须用通俗直白的口语体(书中个别地方除外),才符合故事人物的身份。原著中最难理解的是人物对话,尤其是黑奴吉姆的口语,不符合现代英语语法,有些词语是方言发音,只能靠猜测才能理解其意。比如在第八章中,吉姆见到

“死而复活”的哈克时说的一句话:……史人物与文学人物混为一谈。这些地方如不加注释,读者可能体会不出原著的幽默,甚至会感到莫名其妙。为帮助读者理解,本书共做脚注一百余条。

关于作者马克·吐温,我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已有过一些介绍,这里简单重述几句,再补充几句。马克·吐温的原名是萨缪尔·兰亨·克莱门(又译作塞姆·朗赫恩·克列门斯),其英文名Mark TWaln是他的笔名,取自航海术语,意思为“标记(船吃水深度)两英寻”。马克·吐温于1835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佛罗里达的乡村,童年在密西西比河畔的汉尼拔小镇度过。自幼家境贫寒,自学成才,当过排字工、水手和新闻记者,还参加过美国南北战争。他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和演说家,享有“幽默大师”、“文学史上的林肯”、“美国现代小说之父”和“美国文坛巨子”等美称,于1910年去世,享年75岁,安葬于纽约州艾玛拉。除《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外,他另有长篇小说《镀金时代》《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涯》.等十余部,还有短篇小说《苦行记》《百万英镑》《竞选州长》《卡县名蛙》等几十篇。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散文。马克·吐温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从几位美国作家的评论中看出。海伦·凯勒说:“我喜欢马克·吐温。有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也会钟爱他,赋予他智慧,并在他的心灵里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威廉·福克纳说他是“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的”。海明威的评论前面已说过,不再重复。

最后,我要感谢果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张哲玮先生,是他为我提供了翻译这本书的机会,并认真校阅了全部译稿。由于译者水平有限,如有误译漏译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2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