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工资涨得没货币贬值快、为什么房子总是买不起、为什么投资股票总是搭钱,为什么书上说的总是跟现实生活不一样……作为 “屌丝”的我们必须看到,长期以来一直被奉为“科学”的经济学与金融学,其实只是“土豪”们的经济学,最终不过是让穷人们心甘情愿穷,富人理直气壮富的工具。《屌丝经济学》作者周志站在穷人的立场建立起一套经济理论,指出现行宏观经济学所回避的贫富分化对消费、投资、货币对经济的影响,对中国高投资、高贸易顺差、高房价、高货币供应的畸形发展模式的成因、与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为“屌丝”们提供了一套可行的理财逻辑与方式。
周志编著的《屌丝经济学》通过历史事实与理论推导证明了贫富分化是经济危机的根源,从产能过剩、投资过剩、货币过剩与金融过剩四个角度揭示了经济危机的形成与演化机制,指出了现行宏观经济学所回避的贫富分化在消费、投资、货币方面对经济的影响,以及财政与货币政策分别在短期与长期如何影响产出。同时,对中国高投资、高贸易顺差、高房价、高货币供应的畸形发展模式的成因与发展趋势进行论证分析,建立了一套穷人们可以借鉴与践行的理财逻辑与方式。
绪论 坑屌丝的经济学与金融学
第一节 本该争取的高工资———坑屌丝的经济学
第二节 学不成的巴菲特———坑屌丝的投资学
第三节 被无视的国债风险———坑屌丝的金融学
第四节 诡异的人民币汇率———坑中国人的国际金融学
第一章 屌丝经济学十大原理
第一节 自由与私有———象牙塔里开出的偏方
第二节 均贫富———屌丝的梦,中国的药
第三节 屌丝经济学十大原理
第二章 是谁撑死了武大郎———从产品过剩说起
第一节 从烧饼过剩说起
第二节 西门庆那干瘪的钱包———消费不足的成因
第三节 谁都别想吃得太饱———长期经济中资本利润与工资收入的平衡
第四节 老天的惩罚———从贫富分化到经济危机
第五节 上天拿走的那份财富———资本消耗率的波动
第六节 从土豪的劳动供求曲线到屌丝的劳动供求曲线
第七节 当土豪也消费
第八节 是谁消除了产品过剩,看得见与看不见的手
第九节 炉子也会过剩———消费品与资本品生产的平衡
第三章 当政府来敲门:税收与财政支出
第一节 郓城故事之税收过剩
第二节 花钱造出来的繁荣———政府支出与产出的关系
第三节 加税的好处———企业家才能的提高
第四章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短期经济波动理论
第一节 世上本无事———国民经济的动态均衡
第二节 加息总是伴生通胀———一个被忽略的历史事实
第三节 加息对产出影响的传导机制
第四节 谁说屌丝有理论预期———价格变动对经济的冲击与传导
机制
第五节 财政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冲击
第五章 就是钱多烧得慌———流动性过剩
第一节 不再过剩的烧饼,过剩的货币
第二节 心中有佛、眼见是佛———物价的预期正确性自我实现
第三节 钱多钱少都累得慌———流动性紧缩陷阱与流动性过剩陷阱
第四节 货币过剩的本质———财富分配权的过剩
第五节 货币过剩之2.0版———外汇过剩
第六章 房多还是债多?略谈金融过剩
第一节 从屌丝的负债消费说起
第二节 钞票的蓄水池———金融过剩时代的货币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 钞票都去哪儿啦———包含实体与虚拟经济的循环体系
第四节 开公司还是卖股票———实体经济与简单虚拟经济的平衡
第五节 当钞票不能放在口袋里———通胀时代可贷资金供需与利率的关系
第六节 金融过剩之一:中国的股市与投资策略
第七节 金融过剩之二:中国的房地产与投资策略
第八节 都是格林斯潘惹的祸———低利率政策与金融衍生品过剩
第七章 死要死得明白———经济危机的预测与发展
第一节 寻找经济的PM2.5———能够预测经济危机的指标
第二节 经济危机的发展演变过程
第三节 美国历次经济危机演变过程
第四节 企业决策的乐观驱逐悲观现象
第八章 早跌还是晚跌———房价危局
第一节 逃不过的房价下跌
第二节 谁说土地稀缺了?
第三节 当前房屋的价格与需求曲线
第四节 过去十年房价上涨的成因与发展趋势
第五节 贫富分化与政府腐败,拉动房价的两驾马车
第六节 高房价的成本是市场失灵
第七节 其实并不特殊———北上广的末路
第九章 从金融衍生品的逻辑漏洞到金融危机
第一节 美国金融体系逻辑漏洞
第二节 也许不仅是麦道夫
第三节 略谈次级债
第四节 金融衍生品与杠杆率
第十章 贸易顺差的末路
第一节 工业革命之后的英国
第二节 广场协议与日本顺差经济的末日
第三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解体
第四节 亚洲金融风暴与四小龙的没落
第五节 中国,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与金融衍生品
第六节 全球化与自由贸易,一剂美丽的毒药
第七节 贸易平衡,国际贸易长期发展的唯一出路
后记 感谢刘国彬教授与我妻子唐慧:
屌丝经济学的来源
这话说得很好,有理有据!但是政府收的哪样税不是来自老百姓?为什么收其他税没有人说话?动到富人的钱包之后那么多人跳出来说话?那么多政府不该征的税没有人站出来说话,偏偏在政府该征的税上跑出来拦路?傻子都看得出来当前中国经济的问题的根源只有两个,贫富过度分化与权钱交换导致的市场效率下降,其他所有问题都是从这两个问题衍生而来,不管怎么治理,都必须拿富人与官员开刀。但当政府终于做正确的事而伤到富人与权贵利益的时候,他们不仅用经济理论去论证政府的错误,还给政府戴上了一顶不道德的帽子。
当习李政府开启经济体制改革大门的时候,一部分书呆子急吼吼地呼吁金融市场国际化与经济私有化,试图推动中国进入美国那种体制。金融市场国际化当然是好东西,美国的政府与市场也肯定比中国更有效率。但在中国内部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推动金融自由化那叫找死,这个时候放开金融管制,等于为一部分贪污的官员们的资金外逃打开了方便之门,也为外资在最高点获利退出开了方便之门,同时还为一批对中国前途已经极度失望的富人的资金转出中国开了方便之门。在中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候这么多资金离开中国会带来什么?
至于民营企业?没有那么美好,我在上市民营企业做过,中国民企只要做大了,国有企业该有的事一样都不少。2009年我到浙江生活了4个月,实际看到的是: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老板都是一天一个想法、无法无天的土皇帝。比如有一家市值10多亿的浙江企业,老板突然脑袋一热,用底薪6千招了一群销售人员,工作3个月之后,老板又突然脑袋一热,每人减2干,再过3个月,脑袋再一热,又把底薪取消了。劳动法?他没想过,也有能力不鸟!整个过程中为逼迫销售人员接受而采用的手段称得上是令人发指!这绝对不是一个单独的个案,我在上海、浙江所见到的中小老板相当一部分都是这个德性。我在建筑行业做了多年,对这一行业比较了解,所以中小型民企造的房子我是打死都不肯买的。我不敢说全部是豆腐渣工程,但不是豆腐渣的我还没见过。而这些事情在高度求稳定、一定程度受政府监管、因高管权力斗争被政治对手事实上监督的国企要好得多。国企的坏处是腐败比较严重,好处是守规矩。当前中国,国企有国企的问题,民企有民企的问题,根本不是一个私有化就能解决的。国企最受指责的是垄断,比如中石油;但民企取得垄断地位之后做的事情并不比国企好,比如腾讯对中国互联网创新精神的摧毁。所以重要的是建立公平竞争体制而不是私有化,要反的是垄断,而不是国企。国企的主要问题是治理腐败,建立监督与责任体系,而不是挂国家拥有之名,行权贵得利之实。中国的国企从来没真正被国家所有过,没有民主,哪来国有?谁是国?怎么有?民企要建诚信体系,加强法制,控制他们的某些见利忘义行为。至少在短时间内,国有民有不是主要问题。
P16-17
屌丝经济学在我心中最早的萌芽出现在2006年,当时我一个朋友花尽了自己与父母的积蓄(25万元) 付了首期买了一套70几平方米的房子,此后他每月的生活费只剩下了不足2000元(每月花4000多元供房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的生活过得非常困难。而在2000年,我一个跟他情况相近的朋友只花了17万元就可以在上海买到很不错的房子,生活过得逍遥自在。在中国经济经历了多年高增长之后,老百姓的生活并没有相应地提高,对相当一部分群体来说其生活质量反而下降了!这让我对这种GDP的计算体系和它背后的经济学理论产生了怀疑。经过一些思考,我形成了一些简单而又初步的想法与理论,依据这些想法,当时推算出中国房价早晚会出现一次大跌,最晚不会晚于2010年。当时,国内企业界有很多人也预测出了这一结果,并依此制订了一些防范房地产低谷的方法,像我当时供职的中南建设集团就制订了一个不开发售价高于3500元一平米房产的策略(后来又调整到4000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退出一线城市,集中精力发展二三线城市市场,这个策略让中南建设集团抓住机会得到了一次高速发展。而国内一些建筑机械企业收缩与房地产密切的产品,转向路面机械市政工程机械等产品。
2008年年底,我把我们推断房价下跌所用的一些方法与思想写出来发表在天涯社区论坛,得到一些网友的认可,并在2009年年底由哈尔滨出版社整理成为《过剩经济学》出版发行。这一版写得非常粗糙,只不过是一些零星的火花,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但我们企业界的经济预测与理论界的经济预测的两个基本点的不同让我的这个体系取得了一些小小突破。
从根本上来说,企业界与理论界的经济预测有两个根本不同。一方面,预测的心态不同,企业界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对错决定了企业的生死,所以注重结果导向,无论方法多正确,只要结果错了,都是错的,因为按照我们的预测所制定的企业战略错了,其后果是企业的萧条甚至倒闭,一旦企业倒闭,我们就不再有探索对与错的权利与机会,所以企业界的人只有对结果的坚持,没有对过程与方法的坚持,这个素质让我探索了更多的方法。而理论界则往往会坚持自己的理论与方法,虽经百败而不改其初,比如弗里德曼会一生坚持货币主义,卢卡斯在理性预期上不断前行,每次预测失误的后果不过是再增加一种解释而已。
另一方面则是预测起点不同,对企业界来说没有什么比客户的需求更重要,自市场进入产品过剩时代以来,从消费者的购买力出发来研究所有经济问题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传统经济学则至今仍以产出为出发点,围绕产出进行着各种经济研究。
我们对房市的预言被事实的发展所证明,坚定了我立足企业,以最终需求为核心研究经济学的决心。
之后我加入了上海同是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追随同济大学刘国彬教授一起推广地铁建设安全管理监控信息系统。
刘国彬教授是一个疯子:他本是国内一流的地下工程专家,30多岁就成为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学术上可谓得奖无数。可就这么一个人心甘情愿地放弃了他在学术上的发展,创立了同是科技公司,因为他不甘于自己的研究成果只是用来拿拿奖,做做样子,他想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为社会做点有益的事情。学者所擅长的是搞研究而不是管理企业,作为一个老板,刘国彬教授吃了不少苦头,这么多年碰得鼻青脸肿。不算很成功,但毕竟为中国十几个城市的地铁建设安全管理保驾护航,有幸让这十几个城市未出过事故,也小有成就。
我又是另外一个疯子:在我做过的企业中,我一直是比较受老板重用的高管。在我们这个行业里有不少老板以公司10%以上的股份为条件挖我,对于职业经理人,这几乎是天价。如果我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企业管理上,我的身价应该比现在要高得多,事业上的成就也要大得多。可我偏偏把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放到了经济学研究上,因为我一直认为经济学的核心应该是研究经济中的人与企业,只有在企业中不断观察人与企业的行为模型才能真正地解释经济。无论我的方式是否正确,我毕竟搞出来了一点东西。
这样两个不务正业的人碰到一起,自然摩擦不断。感谢刘老师的宽容,他接受了我的偏执,把我当孩子一样一点一点地教我学术研究的方法,不断调整我的思路,把我脑中散乱的想法慢慢整理成为一个体系,形成了这一套理论体系。想来惭愧,很多时候我在刘老师面前像个孩子,其实我也只不过比他小6岁而已。这是上苍对我的眷顾,让我拿着副总经理的工资,享受着博士生的学习条件,天底下哪有这么美的好事,偏偏让我遇到了!
这本书算是我这8年研究的总结,也算是我3年同是公司生涯的答卷,对我来说,刘老师是一个能让顽石开化的智者,有父母对孩子般耐心的良师,所以我无法不感激刘老师。没有他,就不会有这本屌丝经济学。如果说刘老师给了我研究方法论的指引,我的妻子唐慧则给了我生活与情感的支撑。身为一个男人与丈夫,我有责任让我的妻子在物质与精神上过上更好的生活。但屌丝经济学占据了我过多的时间与精力,让我只有数十万的年收入,相比其他职业经理人至少数百万的收入,我给家庭的经济支持实在是太少了点,因为研究全世界的经济而影响到了自己家庭的经济能力,这件事还是比较有趣的,幸好我有一个好妻子,她一直支持我去做我喜欢的事,以我的快乐为快乐,让我在一个快乐的家庭环境中快乐地研究。每当我的研究走到山穷水尽的时候,她都会用各种方式帮我减轻压力,不断与我交流,帮我开拓思路,有时候我经常会想,没她的支持,我是否能坚持这么久,这么好的一个女人,也让我遇到了!这本书既是我的研究成果,也是她的成果。
人生还要继续,屌丝经济学既不是我的终点,当然更不可能是经济学的终点。刘老师还要继续他以信息化技术进行中国工程安全建设的理想,我还要和唐慧继续我们的人生。没有人知道我们最终的结果会是什么样子,但我们都会继续努力把这段路走好,让过程尽可能完美,就算没有一个理想的终点,我们也没有遗憾,也许过程就是终点。
因为:
人生本无终点,
理想并无极限,
幸福没有尽头,
尽情享受这个过程,就是我们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