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梁漱溟的传记。梁漱溟一生不断追求的是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什么,二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对人生问题的追求,他出入佛家、儒家,出版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一系列论著,并成为20世纪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现代新儒学的开启者;对中国问题的追求,他投身辛亥革命,从事乡村建设,参与筹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并成为20世纪中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爱国民主人士;无论在20世纪中国思想史还是政治史上,他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梁漱溟论人生/名家论人生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马亚男 |
出版社 | 江西高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梁漱溟的传记。梁漱溟一生不断追求的是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什么,二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对人生问题的追求,他出入佛家、儒家,出版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一系列论著,并成为20世纪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现代新儒学的开启者;对中国问题的追求,他投身辛亥革命,从事乡村建设,参与筹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并成为20世纪中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爱国民主人士;无论在20世纪中国思想史还是政治史上,他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内容推荐 《名家论人生丛书》是有感于现在社会上弥漫的急功近利、过度注重经济实业发展的风气,坊间又缺乏可供青年人阅读的人生思想方面的成套的上乘佳作这一现状而策划的选题。 该丛书既是为了给现代青年们提供关于人生思想方面的优秀读本,也是便于专家学者对中国现代人的人生思想的深入研究。旨在在此一论丛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撰写出反映现实生活内容且适合于青年阅读的人生哲学书来。 目录 序 导读 一个人的生活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节选) 宗教问题讲演 自述(节选) 朝话——梁漱溟讲谈录(节选) 青年与时代 儒佛异同论 自述早年思想之再转再变 认真读书改造世界观 科学与宗教为同根并生之二物 谈乐天知命 人心与人生(节选) 谈我的自学 我的自学小史 这个世界会好吗?(节选)——梁漱溟晚年口述 试读章节 就生活三方面推说未来文化 以下分就文化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三方面简单着一为推说: (一)物质生活一面 今日不合理的经济根本改正是不须说的;此外则不敢随便想设。我于这上也毫无研究,所以说不出什么来;只不过基尔特一派的主张好多惹我注意之处,使我很倾向于他。大约那时人对于物质生活比令人(指西洋人)一定恬淡许多而且从容不迫,很像中国人从来的样子;因此那时社会上,物质生活的事业也就退处于从属地位,不同现在之成为最主要的;那么,便又是中国的模样。在生产上,必想法增进工作的兴趣,向着艺术的创始这一路上走;那么,又与中国尚个人天才艺术的采色相合。(参看第二章)这些都是现在大家意向所同,似无甚疑问;还有基尔特派中一部人有恢复手工业的意思,这就不敢妄测,恐事实上很难的。假使当真恢复手工业而废置大机械,那么,又太像中国从来不用机械用手工的样子了。 (二)社会生活一面 在这一面,如今日不合理的办法也不能不改变。不论是往时的专制独裁或近世的共和立宪,虽然已很不同,而其内容有不合理之一点则无异。这就是说他们对大家所用统驭式的办法,有似统驭动物一般。现在要问,人同人如何才能安安生生的共同过活?仗着什么去维持?不用寻思,现前哪一事不仗着法律。现在这种法律下的共同过活是很用一个力量统合大家督迫着去做的,还是要人算账的,人的心中都还是计较利害的,法律之所凭藉而树立的,全都是利用大家的计较心去统驭大家。关于社会组织制度等问题,因我于这一面的学术也毫无研究,绝不敢轻易有所主张;但我敢说,这样统驭式的法律在未来文化中根本不能存在。如果这样统驭式的法律没有废掉之可能,那改正经济而为协作共营的生活也就没有成功之可能。因为在统驭下的社会生活中人的心理,根本破坏了那个在协作共营生活之所须的心理。所以倘然没有所理想的未来文化则已,如其有之,统驭式的法律就必定没有了。仿佛记得陈仲甫先生在《新青年》某文中说那时偷懒的人如何要责罚,污秽的工作或即令受罚人去作,或令污秽工作的人就工作轻减些。其言大概如此,记不清楚,总之他还是藉刑赏来统驭大众的老办法。殊不知像这类偷懒,和嫌恶污秽无人肯作等事,都出于分别人我而计较算账的心理,假使这种心理不能根本祛除,则何待有这些事而后生问题,将触处都是问题而协作共营成为不可能;现在不从怎样泯化改变这种心理处下手,却反而走刑赏统驭的旧路,让这种心理益发相引继增,岂非荒谬糊涂之至。以后只有提高了人格,靠着人类之社会的本能,靠着情感,靠着不分别人我,不计较算账的心理,去作如彼的生活,而后如彼的生活才有可能。近世的人是从理智的活动,认识了自己。走为我向前的路而走到现在的,从现在再往下走,就变成好像要翻过来的样子,从情感的活动,融合了人我,走尚情谊尚礼让不计较的路——这便是从来的中国人之风。刑赏是根本摧残人格的,是导诱恶劣心理的,在以前或不得不用,在以后则不得不废;——这又合了从来的孔家之理想。从前儒家法家尚德尚刑久成争论,我当初也以为儒家太迂腐了,为什么不用法家那样简捷容易的办法?瞎唱许多无补事实的滥调做什么?到今日才晓得孔子是一意的要保持人格,一意的要莫破坏那好的心理,他所见的真是与浅人不同。以后既不用统驭式的法律而靠着尚情无我的心理了,那么,废法之外更如何进一步去陶养性情,自是很要紧的问题。近来谈社会问题的人如陈仲甫、俞颂华诸君忽然觉悟到宗教的必要。本来人的情志方面就是这宗教与美术两样东西,而从来宗教的力量大于美术,不着重这面则已,但着重这面总容易倾在宗教而觉美术不济事。实亦从来未有舍开宗教利用美术而作到非常伟大功效如一个大宗教者,有之,就是孔子的礼乐。以后世界是要以礼乐换过法律的,全符合了孔家宗旨而后已。因为舍掉礼乐绝无第二个办法,宗教初不相宜,寻常这些美术也不中用。宗教所培养的心理并不适合我们作这生活之所须,而况宗教在这期文化中将为从来未有之衰微,其详如后段讲精神生活所说。脱开宗教气息的美术较为合宜,但如果没有一整统的哲学来运用他而作成一套整的东西,则不但不济事,且也许就不合宜。这不是随便藉着一种事物(宗教或美术)提起了感情,沉下去计较,可以行的;这样也许很危险,都不一定。最微渺复杂难知的莫过于人的心理,没有澈见人性的学问不能措置到好处。礼乐的制作恐怕是天下第一难事。只有孔子在这上边用过一番心,是个先觉。世界上只有两个先觉:佛是走逆着去解脱本能路的先觉;孔子是走顺着调理本能路的先觉。以后局面不能不走以理智调理本能的路,已经是铁案如山,那就不得不请教这先觉的孔子。我虽不敢说以后就整盘的把孔子的礼乐搬出来用,却大体旨趣就是那个样子,你想避开也不成的。还有我们说过在这时期男女恋爱是顶大问题,并且是顶烦难没法对付的,如果不是礼乐把心理调理到恰好,那直不得了;余如后说。 (三)精神生活一面 我们已说过在这时,人类便从物质的不满足时代转到精神不安宁的时代,而尤其是男女恋爱问题容易引起情志的动摇,当然就很富于走人宗教的动机。在人类情感未得充达时节,精神的不宁也就不著;在男女问题缺乏高等情意的时节也不致动摇到根本;但此际情感必得充达和男女问题必进于高等情意都是很明的,那么,予人生以勖慰的宗教便应兴起。但是不能。这些动机和问题大半还不是非成功宗教不可的——另有非成功宗教不可的动机与问题;并且顺成宗教的缘法不具,逆阻宗教的形势绝重。宗教就是人类的出世倾向之表现,从这种倾向要将求超绝与神秘。神秘是这时必很时尚的——我指那一种趣味,因为是时尚直觉的时代。但超绝则绝对说不通,而且感情上也十分排距;因为知识发展的步骤还不到,感情解放活动之初亦正违乎这种意向。宗教的根本要件全在超越现前之一点是既经说过的,所以我敢断言一切所有的宗教不论高低都要失势,有甚于今;宗教这条路定然还走不通。但是宗教既走不通,将走那条路呢?这些动机将发展成什么东西,或这些问题将由怎样而得应付?这只有辟出一条特殊的路来:同宗教一般的具奠定人生勖慰情志的大力,却无藉乎超绝观念,而成功一种不含出世倾向的宗教;同哲学一般的解决疑难,却不仅为知的一边事,而成功一种不单是予人以新观念并实予人以新生命的哲学。这便是什么路?这便是孔子的路,而倭铿、泰戈尔一流亦概属之。这时艺术的盛兴自为一定之事,是我们可以推想的;礼乐的复兴也是我们已经推定的;虽然这也都能安顿了大部分的人生,但吃紧的还仗着这一路的哲学作主脑。孔子那求仁的学问将为大家所讲究,中国的宝藏将于是宣露。而这一路哲学之兴,收拾了一般人心,宗教将益浸微,要成了从来所未有的大衰歇。说到这里,又恰与中国的旧样子相合;世界上宗教最微弱的地方就是中国,最淡于宗教的人是中国人,而此时宗教最式微,此时人最淡于宗教;中国偶有宗教多出于低等动机,其高等动机不成功宗教而别走一路,而此时便是这样别走一路,其路还即是中国走过的那路;中国的哲学几以研究人生占他的全部,而此时的哲学亦大有此形势;诸如此类,不必细数。除了科学的研究此时不致衰替为与中国不同外,以及哲学艺术当然以进化之久总有胜过中国之点外,那时这精神生活一面大致是中国从来派头,必不容否认。 P26-30 序言 都说人是自然的产物,但却没有人能够说清楚自然是如何产生人类的过程。自然具有无穷的威力,在时间和空间上,它都是无限的。人的个体生命却是极其有限的,是非常短暂的。即便是作为类的人,据说也有终结的时候。说人是万物之灵长,确也见得是人的孤芳自赏,或者竟是人的自以为是。 然而人与自然中其他一切物种确有着本质的差异,人有思想。这便是人的全部秘密,是人无上尊严之所在。思想使我们意识到自己是有限的存在,自然是伟大的,但自然却没有这样伟大的能力。 人类因此超越了自然。思想使我们能够自觉而深入地考究自然的奥秘,探索人自身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追求人生的意义的过程使我们清楚地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我们能够现实地占有多少财富,占有多大的空间,而是要能够彰显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性的东西,即人的尊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孟子云:“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此中所谓的贱而小者是指口腹之欲的满足,而小人也就是津津于物质生活中的人;而所谓的贵而大者则是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理想。孟子所谓的大人可能其物质生活十分清贫,但却具有崇高伟大的人生理想,并为实现这一理想而积极努力奋斗不已。 不明了人生的意义,不真正懂得生命的价值,而虚度了自己的一生,实在是人的终生遗憾,甚或可说是人的悲剧。我们可能在弥留之际还不甚了了人生的真谛或价值,但至少在漫长或短暂的人生旅途中,我们曾经思索过这样令人困惑不解的神秘问题,当离开这个世界,结束自己人生的时候,我们的内心至少因此可得到某种慰藉,不枉来此尘世走了一遭。 寻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无疑是幸福的,但未曾找到却也思索或探索过人生的意义这样的问题,也会在我们的心头时时充溢着崇高、伟大和愉悦的感觉。 其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我们中国人造就形成了自己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行之有效的价值系统,儒、道思想便是这种价值系统的代表。其中特别是儒家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以修身为本的教化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导着人们如何实际而有意义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晚清以来伴随着强大的器物文化,西方的人生哲学思想也趁势大量地涌人中国,西学几乎主宰着中国思想界的走向,对于中国传统的人生理念几乎具有颠覆性的作用。当时的那种情势逼迫国人焦虑着如何强国、如何保种,而不是怎样依照传统的人生理念勾画设计自己的人生。西方的民主、自由、科学、法治、市场经济等理念在中国的现代社会中已经具有无比重要、人人称道的地位。于是问题也就是中国传统的人生理念是否仍然具有自己的价值或意义。 思考中国传统人生理念的现代价值,实质上是在探索中国传统人生理念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关系。我们要知道现代生活的内容似乎都是源自西方的。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代生活的这些理念并不是产生自中国传统文化内的,于是在探讨这两者之间关系的时候,也就自然产生了如下三种基本的反应模式:自由主义的、激进主义的和保守主义的。这三种主义之间好像南辕北辙,水火不相容,但它们所应对的问题却是相同的。不但问题相同,而且这三种主义的拥护者讨论这一问题的背景也是同样的,即他们都站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内。 此种认识告诉我们,激进主义的、自由主义的和保守主义的反应模式无论在事实上还是在理论上都似乎很难说是达到成熟。文化并不是完全听人使唤的仆人,可以任你随性摆布,供你随意驱使。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你要它全盘西化,它就能全盘西化?你要使它整个儿的翻盘,它就完全听从你的,第二天就根本改过?同样,在西方文化的强力冲击之下,你毫不动心,不予理会,也同样是异想天开。如梁漱溟在文化上应该说是一个保守主义者,坚定地持受儒家思想立场,但你仔细读他的关于中国文化的著作,你会很容易地发现,他前期关于生命的理论基础是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后期的则受了罗素本能、理智和灵性三分法的影响。 身处现代社会,不管你在讨论人生观问题上取何种态度,站什么立场,似乎都不可避免要落在中西文化的关系之内。我们的看法就是,讨论现代中国人的人生态度的正确立场不应该再是简单地回复到本位的或保守的立场,或是率直的西化、激进的态度,而是应该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理性地、客观地融合中国的和西方的有关人生的各种思想,正确地解决中国人的人生理念与现代生活的关系。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在历史上曾经成功地摄取了印度佛教思想,经过几百年的吸收消化演变而成中国特有的禅宗思想。同样的,中国人也有能力站在自己文化或人生理念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努力,逐渐地吸收消化西方的文化或人生思想而逐渐地形成中国人自己的、新的人生理念。记得梁启超一百多年前在其《新民说》中曾这样说过:“新民云者,非欲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新之义有二:一日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日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诚哉斯言! 中国古代思想无疑有其不朽的永久性的价值,但与现代的生活终究有一定的隔膜和距离,因此极需现代化;而西方思想的辉煌成就也自不待言,然而现成的搬运过来、食洋不化,也将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济于事。所幸的是,现代中国的许多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在探索中国文化的前途或出路的努力中,分别建立了自己的融会古今中西思想资源的人生思想体系。这些思想体系中有关人生思想的内容对于当代的年轻人将会有极大的帮助,有益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增进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了解,使其臻至更高的人生境界。 《名家论人生丛书》所收集的均为现代著名思想家或哲学家关于人生思想或哲学的种种论述。它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我们不敢说收入本丛书中的著述已成为了“圣人遗训”,放之四海而皆准,但这些论述在探求中国传统的人生理念与现代生活两者之间的关系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其总的精神方向是正确的,健康的,并在中国现代社会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且能够为我们现在进一步思考人生意义或价值提供重大的理论和现实参考。第二,尤其重要的是,进入本丛书的作者对人生思想均有深入系统精到的思考分析,对东、西学术都有亲切的体认和系统的掌握,在人生思想上自成体系,卓然成一家之言。第三,本丛书希望能够系统全面地反映中国现代以来的人生思想研究的进展情况。 根据上述的这些特点或标准,收入本丛书的便有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朱光潜、贺麟、张东荪、牟宗三、唐君毅、方东美等名家大师的有关人生思想的作品。有的哲学家如金岳霖虽然有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但其重点在形而上学和知识论方面,没有人生哲学思想方面的系统的论述,所以也就不在本丛书的收列之中。 本丛书的编选既是为了给现代青年们提供关于人生思想方面的优秀读本,也是便于专家学者对中国现代人的人生思想的深入研究。编者希望在此一论丛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撰写出反映现实生活内容且适合于青年阅读的人生哲学书来。 《名家论人生丛书》是我们有感于现在社会上弥漫的急功近利、过度注重经济实业发展的风气,坊间又缺乏可供青年人阅读的人生思想方面的成套的上乘佳作这一现状而策划的选题。同样由于我的学术兴趣在中国现代哲学领域,更由于我近来对人生哲学思想也有很浓厚的兴趣,所以我就主编了这样一套人生论丛。 当然,没有江西高校出版社的支持,《名家论人生丛书》的出版问世是不可能的,为此我们要衷心地感谢江西高校出版社社长邱少华先生。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高尚的学术情怀,深刻而清楚地认识到此套丛书的出版既有益于社会,有益于青年,也有益于推进对于人生思想的学术研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