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经典书籍,在南宋之后成为儒学的基本书目,是儒生学子必读之书。历代科举选仕,试卷命题,必以“四书五经”为蓝本。《四书·五经》不仅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文化书库中的宝典。本书由《超值宝藏》编委会编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四书五经(传统国学典藏)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超值典藏编委会 |
出版社 | 中国画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经典书籍,在南宋之后成为儒学的基本书目,是儒生学子必读之书。历代科举选仕,试卷命题,必以“四书五经”为蓝本。《四书·五经》不仅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文化书库中的宝典。本书由《超值宝藏》编委会编著。 内容推荐 《四书·五经》翔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我们既可以通过它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可以通过它品读国学文化的精粹,更可以从中学习为人处世、修养身心之道。 《四书·五经》由《超值宝藏》编委会编著。 目录 四 书 大 学 中 庸 论 语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孟 子 梁惠王上 梁惠王下 滕文公上 滕文公下 离娄上 离娄下 告子上 告子下 尽心上 尽心下 五 经 周 易 乾(卦一) 坤(卦二) 屯(卦三) 蒙(卦四) 需(卦五) 讼(卦六) 师(卦七) 比(卦八) 小畜(卦九) 履(卦十) 泰(卦十一) 否(卦十二) 同人(卦十三) 大有(卦十四) 谦(卦十五) 豫(卦十六) 随(卦十七) 蛊(卦十八) 临(卦十九) 观(卦二十) 噬嗑(卦二十一) 贲(卦二十二) 剥(卦二十三) 复(卦二十四) 无妄(卦二十五) 大畜(卦二十六) 颐(卦二十七) 大过(卦二十八) 坎(卦二十九) 离(卦三十) 咸(卦三十一) 恒(卦三十二) 逐(卦三十三) 大壮(卦三十四) 晋(卦三十五) 明夷(卦三十六) 家人(卦三十七) 睽(卦三十八) 蹇(卦三十九) 解(卦四十) 损(卦四十一) 益(卦四十二) 夫(卦四十三) 姤(卦四十四) 萃(卦四十五) 升(卦四十六) 困(卦四十七) 井(卦四十八) 革(卦四十九) 鼎(卦五十) 震(卦五十一) 艮(卦五十二) 渐(卦五十三) 归妹(卦五十四) 丰(卦五十五) 旅(卦五十六) 巽(卦五十七) 兑(卦五十八) 涣(卦五十九) 节(卦六十) 中孚(卦六十一) 小过(卦六十二) 既济(卦六十三) 未济(卦六十四) 尚 书 尧典 皋陶谟 盘庚上 盘庚中 盘庚下 牧誓 洪 范 礼记 敖不可长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 曾子寝疾 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 子柳之母死 成子高寝疾 晋献公之丧 吴侵陈 知悼子卒 陈子车死于卫 卫献公出奔 战于郎 孔子过泰山侧 鲁人有周丰也者 齐大饥。 晋献文之成室 季孙之母死 阳门之介夫死 赵文子与叔誉观平九原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 发虑宪 玉不琢不成器 虽有嘉肴 古之教者 大学始教 大学之教也 今之教者 大学之法 学者有四失 善歌者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 凡学之道 善学者 记问之学 良冶之子 古之学者 大德不官 凡音之起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 礼以道其志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乐者,通伦理者也 乐由中出 乐者,异文合爱者也 乐者,天地之和也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 天地之道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 土敝则草木不长 德者,性之端也 钟声铿,铿以立号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 夫乐者乐也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石碚大义灭亲 曹刿论战 齐桓公伐楚 宫之奇谏假道 晋国骊姬之乱 晋公子重耳之亡 展喜犒齐师 晋楚城濮之战 烛之武退秦师 蹇叔哭师 晋灵公不君 宋及楚平 楚归晋知 吕相绝秦 晋楚鄢陵之战 祁奚举贤 师旷论卫人出其君 诗 经 国风 周南 关雎 葛 覃 卷耳 樛 木 螽 斯 桃夭 兔 置 芣 苜 汉广 召 南 鹊巢 采 蘩 草 虫 采 蘋 甘 棠 行 露 羔 羊 殷其雷 邶风 柏 舟 绿 衣 燕 燕 日 月 雄 雉 谷 风 式微 泉水 北 门 北 风 鄘风 柏 舟 墙有茨 君子偕老 相 鼠 干 旄 载 驰 卫风 淇 奥 考 槃 硕 人 芄 兰 氓 王风 黍 离 君子于役 君子阳阳 中谷有蕹 兔爰 葛 藟 郑风 缁 衣 将仲子 叔于田 清人 遵大路 有女同车 山有扶苏 萚 兮 狡 童 褰 裳 主 风雨 子衿 扬之水 出其东门 齐风 鸡 鸣 著 还 东方之日 东方未明 南 山 甫 田 载 驱 魏风 葛 屦 汾沮洳 园有桃 陟 岵 十亩之间 硕 鼠 伐檀 唐风 蟋蟀 山有枢 扬之水 椒聊 绸 缪 杕 杜 有忕之杜 采苓 秦风 车邻 驷威 小戎 蒹葭 终南 晨风 权舆 无衣 陈风 宛 丘 东门之枌 衡 门 东门之杨 墓 门 防有鹊巢 月 出 桧风 羔 裘 素冠 隰有苌楚 曹风 蜉蝣 候 人 下 泉 豳风 七 月 鸱 鹗 东 山 破 斧 伐柯 九罭 雅 小雅 鹿 鸣 四 牡 皇皇者华 棠棣 伐木 天保 采 薇 出 车 杕 杜 南有嘉鱼 南山有台 蓼萧 湛露 彤 弓 菁菁者莪 白 驹 我行其野 小 曼 小 宛 小 弁 谷 风 蓼莪 北 山 无将大车 小 明 鼓 钟 楚 茨 信南山 甫 田 裳裳者华 桑 扈 鸳.鸯 采 菽 采绿 黍 苗 隰 桑 白 华 绵 蛮 大雅 文 王 大 明 繇 械 朴 旱麓 灵 台 凫 鹫 假 乐 公刘 洞 酌 卷 阿 民 劳 板 荡 抑 颂 周颂 清 庙 维天之命 维 清 烈 文 天 作 吴天有成命 我 将 时迈 执竞 思 文 臣 工 噫 嘻 有 客 武 闵予小子 访落 敬之 载 芟 良 耜 丝 衣 酌 鲁颂 駧 有駜 泮 水 商颂 那 烈祖 玄 鸟 长 发 试读章节 大学 【原文】 大学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③,在止于至善。知止④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⑤。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⑤;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⑦;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⑧;致知在格物⑨。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⑩,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⑩。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释】 ①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8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15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两种含义都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其意要根据具体内容而定。②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③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④知止:知道目标所在。⑤得:收获。⑥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⑦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⑧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⑨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⑩庶人:指平民百姓。⑥壹是:都是。本:根本。⑥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⑩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⑩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不断完善自我,以达到最完美的境界。目标明确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遇事心安;遇事心安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本源有枝节,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首先应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研究万事万物,对其有所认识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将事情做好,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原文】 《康诰》①日:“克明德。”②《大甲》③日:“顾靛天之明命。”④《帝典》⑤日:“克明峻德。”⑥皆自明也。⑦ 【注释】 ①康诰:《尚书·周书》中的一篇。《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事迹的一些文章的汇编,是“五经”之一,称为“书经”。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②克:能够。③大甲:即《太甲》,《尚书·商书》中的一篇。④顾:思念。諟:此。明命:光明的禀性。⑤帝典:即《尧典》,《尚书·虞书》中的一篇。⑥克明峻德:《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俊:与“峻”相通,意为大、崇高等。⑦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几句话。 【译文】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原文】 汤之,《盘铭》①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②《康诰》日:“作新民。”③《诗》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④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注释】 ①汤:即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盘铭:刻在器皿上用来警戒自己的箴言。这里的器皿是指商汤的洗澡盆。②苟:如果。新:这里的本义是指洗澡除去身体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引申义则是指行精神上的弃旧图新。③作:振作,激励。新民:即“经”里面说的“亲民”,实应为“新民”。意思是使新、民新,也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④“诗日”句:这里的《诗》指《诗经·大雅·文王》。周:周朝。旧邦:旧国。其命:指周朝所禀受的天命。维:语气助词,无意义。⑤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是故:所以。君子,有时候指贵族,有时指品德高尚的人,根据上下文不同的语言环境而有不同的意思。 【译文】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原文】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①《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②。”子日:“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佣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④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⑤;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佣兮者,恂栗也⑥;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戏!前王不忘⑦。”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注释】 ①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引自《诗经·商颂·玄鸟》。邦畿:都城及其周围的地区。止:有至、到、停止、居住、栖息等多种含义,随上下文而有所区别。在这句里是居住的意思。②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引自《诗经·小雅·绵蛮》。缗蛮:即绵蛮,鸟叫声。隅:角落。止:栖息。③“穆穆”句:引自《诗经·大雅·文玉》。穆穆:仪表美好端庄的样子。於:叹词。缉:继续。熙:光明。止:语助词,无意义。④“《诗》云”句:这几句诗引自《诗经·卫风·淇澳》。淇,指淇水,在今河南北部。澳水边。斐:文采。瑟兮似曾佣兮:庄重而胸襟开阔的样子。赫兮喧兮:显耀盛大的样子。諠:遗忘。⑤道:说、言的意思。⑥恂栗:恐惧,戒惧。⑦於戏!前王不忘:引自《诗经·周颂·烈文》。於戏:叹词。前王:指周文王、周武王。⑧此以:因此。没世:去世。 【译文】 《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诗经》又说:“‘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冈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不如一只鸟儿吗?”《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葱郁茂盛。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这样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严;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诗经》说:“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原文】 子日:“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①无情者不得尽其辞②。大畏民志③。此谓知本。 【注释】 ①“子曰”句:引自《论语·颜渊》。听讼:听诉讼,即审案子。犹人:与别人一样。②无情者不得尽其辞: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能够花言巧语。③民志:民心,人心。 【译文】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抓住了根本。 【原文】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②。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⑤,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④,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P2-4 序言 四书五经是与科举考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在隋唐易代之际,新兴的科举考试制度代替了施行五百多年的九品中正制,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使国家用人打破了士族门第的限制,从而促使中国历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是,自科举制度实施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形成相对固定的考试内容和规范的考试流程。到了宋代,儒学在民间的学者中间兴起,流风所及,影响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产生了像朱熹这样的文化巨匠。在这个时期,思想家推出了一系列以新思想诠释儒家经书的典范之作,朱熹更以《论语》《孟子》为依托,再加上从《礼记’》中抽取出来的《大学》《中庸》两篇,纂为“四书”,作为研习儒学的登堂之阶。元明以下,儒学家注疏的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而在教育的具体过程中,塾师们也多以“四书”为学童开蒙的经典教材,于是乎四书五经在科举时代的社会中也就具有了相当神圣的地位。 时间到了20世纪,科举考试被清朝政府取消,四书五经的地位随之也发生了动摇。民国初年,国家的灾难日甚一日,人们看不到民族未来的希望,虚无主义在社会上流行,四书五经受到冲击,跟科举制度捆绑在一起,成了专制制度笼络人才工具的代名词,为世人所不齿。但是,一个背叛自己历史的民族,是不会有什么很好的前途的。就在同时,社会上也有学者呼吁重新拾起经典,推陈出新,作为维系民族自信心之用,从那个时候到现在,新儒家用了四五代人的时间,经过他们不懈的努力,终于形成了全国上下学习“国学”的热潮。 由于四书五经总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左传》以及“大、中、论、孟”,部头非常之大,很不适合非专业者在工作之余进修使用,本社特聘请知名专家,将其中的精华篇章抽取出来,总为一编,另加上精确的注释和明白的译文,希望能对您的学习提供有益的帮助。 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古代典籍是我们民族智慧河流的源头活水,就让我们到这中华文明之源中,酌一杯清泉,细细地咂摸这五千年历史所酝酿的味道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