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将继续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它在过去的十年里,GDP增长率很低。此外,在21世纪的开始几年中,美国GDP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利用财政赤字来刺激消费者的消费,而不是提高生产率。美国把财务赤字作为一种工具来刺激消费增长已经成瘾。而新的赤字也需要支付旧赤字。更重要的是,在每个再融资周期,赤字变得越来越大。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灾难,尽管有一些含糊不清的承诺,但是没有结束的迹象。
虽然美国政府有很多言论谈到减少财政赤字,但是没有具体的计划来减少这些赤字。总统奥巴马和一些经济学家乐观地表示,从2008年至2009年发生衰退以来的经济复苏将有助于还清债务,但现实情况是,债务在继续增加,多数经济学家所预测的未来五年温和的经济复苏,不会大到足以减少债务海啸。虽然出现了一些微小的积极举措,给人的印象是债务将要还清了,但现实是美国的债务继续在增加。
有很多社会服务计划需要更多的资金,虽然加税可以提供一个短期的喘息机会,但是长期来看却是赤字和税款的增加。过去曾是免费的服务,现在却要用钱支付而成为变相的额外征税。
不要忘记,美国在2008年的严重经济衰退,主要是由于金融机构和购房者承担的过度杠杆效应。不仅政府政策鼓励不分青红皂白的借贷,还有看上去很聪明的银行家和房地产开发商,影响了社会各阶层的消费者。有人曾期望房子和办公楼价格将比房地产债务负担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这类人造增长显然是不可持续的,结果就是不得不由政府来吸收很大一部分损失,而这些钱来自纳税人。
美国的消费者认为他们没有钱就可以买房子,只需每月支付很少的钱。他们还认为,随着房地产价格上升,他们能够再融资,并用他们的房子获得额外的资产。许多人安排了家庭资产贷款,然后不使用现金,以增加他们家园的价值。他们把更多的流动资金,花费到许多海外制造(通常是中国制造)的物资上。这实际上就是借贷、消费、增加内部和外部债务负担。
银行家创造了房屋贷款的金融工具,然后借钱来对那些难懂的抵押按揭债务、信用违约掉期以及其他重新包装的债务做交易。从本质上讲,银行沉迷于利用杠杆后再利用杠杆。2008~2009年的经济衰退在时间上和其严重性上都是不可避免的。虽然在2009年年底开始温和复苏,但是这主要基于美国政府所采取的额外债务融资来资助的一揽子刺激计划。从那时起,美国经济增长一直缓慢,因为生产力引擎很疲弱。
美国房地产泡沫在2013年已经有了恢复,而房价上涨的一部分原因是外国买家涌人。非常低的贷款利率也助长了房屋价格的快速上升。
当然,并非所有的美国政府计划都以失败告终。成功的案例包括向通用汽车提供金融支持,使公司得以生存并变得可赢利。克莱斯勒也存活了下来,但它已由一家外国公司所拥有。
拯救美国汽车业有助于减少进口,并为许多工人提供持续就业。虽然有些救助计划的条款或许值得质疑,但是很显然,它们有很多好处来挽救汽车产业。第二步是要建立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美国汽车产业,要实现这一目标,美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AIG和一些大型银行保持了一定的现金流,并已经在偿还贷款,给美国政府带来了利润。这些短期措施,确保美国没有进人经济衰退,而如果并未提供适当的经济刺激,衰退原本有可能会发生。然而,与为了生存而采取的短期策略相比,美国还需要有不同的长期策略。
一些金融海啸期间迷信过度杠杆的金融机构,要么倒闭,要么被迫向政府借钱。随着这些机构恢复元气,许多贷款已被偿还。然而,人们已经有了这样的印象,银行家是邪恶的,银行业是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政府已经躲过了被诟病的问题,尽管美国政府给政府官员支付了丰厚的薪水来执行既定的法规,而实际上他们没有去执行这些法规。
那些原本应该对金融过错进行监控的政府机构现在不但仍然完好,还扩大了规模和实力。如果他们当时更有力地实行他们被委派了的权力,为消费者带来的痛苦很可能就不会那么大。这些人的责任心在哪里?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竟然没有一位重要的政府高级官员失去他们的养老金或因为金融海啸而受到经济惩罚。此外,大多数曾经握有权力的相关政客获得了重选连任。
美国的方式是鼓励消费者借贷和消费来得到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是一种错觉,因为它是基于政府债务的增加——用借来的超过1万亿美元资金所组成的政府经济刺激计划,未来还需要偿还,不但需要还本金,还需偿付累计的利息。由于目前利率低,债务成本显得很低。但随着利率上升,债务成本将会迅速增加。P17-19
我们在推进中国工业化过程中,把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同探索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结合起来。
——习近平主席 在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2010年2月25日)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我们同住一个“地球村”,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变成离群索居的“鲁宾逊”,很难找到现代“鲁宾逊”了。这些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从对外开放中获益匪浅。同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克强总理 在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2013年9月11日)
中国的经济要升级,出口产品也要升级,我们不能总是卖鞋袜、衣帽、玩具,当然这也需要,但中国装备走出去可以在世界市场上接受竞争的检验,提质升级。而且这样做也有利于各方,因为我们装备的很多零件是全球采购的,一些技术也是购买来的,中欧和相关方面,就装备走出去进行合作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李克强总理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会上答记者问(2014年3月13日)
习近平主席讲的中国梦可以说是三个部分的有机结合:“现代中国”、“全球化中国”和“文明中国”。“现代中国”与“全球化中国”密不可分,后者是全球局势变化的最重要因素。中国的商品、技术、人才(海外人员、商人、学生、游客)、资本和文化正在通过21世纪的丝绸之路抵达世界各个角落。当下中国是唐朝“天朝大国”的升级版,她越来越国际化,时刻把握互相依存、互利合作的21世纪精神。在中国梦的叙事中,“和平”理念对应“全球化中国”,“进步”理念对应“现代中国”。
——David Gosset (高大伟) 中欧商学院中欧研究院主任,中欧论坛创始人
本书是根据作者参与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研究的多年经验,并结合作者多次访问中国的所见所闻而写成的。我第一次接触中国高层领导人是20世纪80年代早期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的一次会议上,会上我发表了演讲,会后与当时的中国国家领导人共进午餐。我们的讨论集中于通信技术以及中国所面临的机遇。与那时相比,如今中国的面貌已焕然一新,然而,那次会议所激发的对中国及其工业化的兴趣却一直未曾消退。
一些国家的经济迅猛发展,最后变得实力雄厚,背后的关键驱动因素都是其工业基础的活力。对这些国家的进一步分析表明,要建立强大的工业基础,需要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整体环境。
也有一些国家逐步衰退,最后背负巨额赤字,部分原因是其工业基础被削弱。这些国家无法保证它们的企业能有效地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并获取胜利。就像军队行军作战一样,要有效地参与竞争,企业不仅需要强有力的领导者,也需要强大的供应链作支撑。
根据作者多年参与产业政策和全球竞争力培养方面的咨询经验,经济体欲取得成功,需要具备雄厚的工业基础,这样不仅能促进出口并保护本地市场,还提供了就业机会。当然,工业基础得以形成后,还需要使之能对当今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
针对中国在这些方面所面对的现实与需求,作者从全球视角出发,并结合中国特色,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同时,作者对中国未来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诸多方法进行了探索,还对中国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环境中取得成功进行了分析。
其中,企业领导人需要具备企业家精神这一点颇为值得强调,同时,与政府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也十分必要,因为一个国家的产业政策是该国企业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关键一环。
本书的动机是对中国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下一阶段如何促进增长进行分析,并就中国经济的高风险领域给出思考。然而,更重要的是,作者给出了诸多问题的解决方案。
尽管中国在过去的30多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仅凭过去的成绩并不能给未来的发展带来保证。国家经济状况骤升骤降这种情况已不止一次地在其他国家发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在中国身上,整个国家及其企业都要不断对全球竞争环境的变化做出有效调整。
为此,本书着重讲述了中国的工业基础应该做出何种改变,从而在未来一二十年建立就业基地并创造财富。
在过去的30多年里曾保持高速增长的市场,今后将不再有利可图。全球经济持续走弱,为了避免为此所累,也需要采取措施做出有效调整。
中国人民将一如既往地需要在工作上全心投入,更关键的是,要工作得更有效率,对将要采取的行动也要有明确的愿景。
中国正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也有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虽然天空会偶现乌云,但乌云背后的阳光终会光芒万丈。本书会引领读者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本书还探讨了美国在过去的三四十年所走过的道路,以及美国的现状。对于中国来说,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客户,也是最大的竞争威胁。美国许多产业正在走下坡路,同时,美国的政策并不利于重振美国企业的竞争力。尽管许多美国企业的领导人极具才华,但随着潮水的退去,他们的船终会搁浅。
中国不应该效仿美国在过去5~10年已采纳的模式,而需要制定不同的策略。借鉴美国所走的弯路,可以帮助中国避免做出错误的决策。当然,对于美国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比如创新,中国也需要加以学习。
美国的许多企业建立了很好的商业模式,已在全球市场取得成功,它们将是中国企业很好的合作伙伴。然而,迄今为止,中国许多企业在建立商业模式方面都没有表现出高水平的创意,从而无法为之带来长期利益。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需要改变追随者的角色而成为许多战略产业的领导者,如此才能在全球市场上培养有效的竞争能力。躲在保护本土市场的壁垒后面勉强维持,已不再行得通。
在未来一二十年中,中国大部分主要产业基础都需要进行重组和升级,否则,中国企业就无法摆脱其产品低价格低利润的命运。
中国迟早会成为全球性的产业强国,这一趋势无法阻挡。然而,迄今为止,中国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领域仍然是低成本工厂,而相对应的自然是工人的低工资。这不应该是中国的未来。
作为跟随者,只能屈从于别人。要成为领导者,则必须具备聪明的策略,把握市场机会,对自己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劣势有深刻的理解。
总而言之,本书提供了未来一二十年中国产业如何取得成功的解决方案。
我和张臣雄博士一起合作完成了本书。张臣雄是出生在中国,在西方生活了20多年的华人,在美国和中国的各大企业担任过高级管理职务,对产业发展有独到见解,这也使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精彩。
希望本书在中国的出版,能够给中国读者带来更多思考,使之能够客观深入地了解中国经济和美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前景。同时,希望本书能够给关心中国经济和美国经济的各界人士,包括相关经济决策部门和产业界人士做一定参考。
韩德尔·琼斯
《中国的全球化革命》以美国和欧洲、日本的经济衰退为例,分析其衰退的原因,指出一个国家的富强要靠产业的发展,为中国的企业提供前车之鉴。
作者韩德尔·琼斯根据几十年从事世界顶级公司战略规划的经验,分析了中国的经济现状,尤其是针对产业发展的布局和存在的问题,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富的进一步积累,提出了解决方案,并揭示了中国产业转型和升级的“秘密”。
《中国的全球化革命》回答了一个价值万亿美元的问题:如何在关键产业成为第一!
本书是根据作者韩德尔·琼斯参与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研究的多年经验,并结合作者多次访问中国的所见所闻而写成的。
本书的动机是对中国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下一阶段如何促进增长进行分析,并就中国经济的高风险领域给出思考。
本书着重讲述了中国的工业基础应该做出何种改变,从而在未来一二十年建立就业基地并创造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