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易碎、松散,却被王鼎钧搬来用作塑造人物、讲述故事的小说、戏剧技法,叫它凝神,譬如布施迷阵的悬念,戏剧性的情节,意味深长的对话,充满哲理与自省的独白等,这些在他的散文集《白纸的传奇》中都体现得洗练、完整。该书共分五卷,卷名为《生命长河》、《光阴分享》、《未晚随笔》、《案头人物》和《艺文感应》。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白纸的传奇/海外名家散文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鼎钧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散文易碎、松散,却被王鼎钧搬来用作塑造人物、讲述故事的小说、戏剧技法,叫它凝神,譬如布施迷阵的悬念,戏剧性的情节,意味深长的对话,充满哲理与自省的独白等,这些在他的散文集《白纸的传奇》中都体现得洗练、完整。该书共分五卷,卷名为《生命长河》、《光阴分享》、《未晚随笔》、《案头人物》和《艺文感应》。 内容推荐 《白纸的传奇》由当代华文文学大师王鼎钧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五卷散文《生命长河》、《光阴分享》、《未晚随笔》、《案头人物》和《艺文感应》结集而成。作者以丰富的阅历、深厚的学识、细致的观察为我们呈现了思考的方方面面:人生回望、天伦之叙、文章品评、时事指点,更有身在异乡对故乡文明的审视……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既有对童年往事的回顾,身在异国对故乡的款款深情;又有享受天伦之乐的怡然,总结夫妻相处、教养子女的心得;还有对作家、文章的品评,展现名人风采和文学思考;更有时事评点,对社会问题表达深刻的忧思。因此,《白纸的传奇》在深度与广度上兼得。 目录 〔推荐序〕王鼎钧与《白纸的传奇》(黄梵) 〔代序〕九派文评尝鼐鼎一家史论试衡钧——王鼎钧散文比较论(单正平) 卷一 生命长河 白纸的传奇 这样那样,渐渐长大 汉江,苍天给我一条路 秦岭看山 我是怎样离开中国的 鸳鸯绣就凭君看 卷二 光阴分享 由彼岸想到此岸 向绿芽道歉 孩子 爱儿子、疼女儿 植物与钉子 茶与心情 风水命相 利马公墓 马年看马 鸡年试啼 卷三 未晚随笔 今天我要笑 用人唯德或唯才 老年的喜乐 兵法与人生 寻找意义 另外“十句话” 卷四 案头人物 一日是师缘起不灭 牟丽欧女士会见记 姚庆章纪念座谈 美丽的谜面 张爱玲与台湾文坛 鲍勃·霍伯含笑而逝 卷五 艺文感应 一步两脚印 天涯读隐地 写诗的理由 母亲与作家 阿加莎·克里斯蒂论写作 要能博大要能高——我读《巴尔扎克传》 闲话杰克·伦敦 长文分解法 长文大家删 短稿大家写 中国文学的断流、分流与合流 〔卷外〕 百感交集 沧海遗珠 〔特载〕 系斜阳缆——王鼎钧回忆录中的百年场景(席慕容) 试读章节 白纸的传奇 大约在我出生前一年,父亲到上海谋职。那时上海由一位军阀占据,军阀下面有个处长是我们临沂同乡,经由他们推荐,父亲做了那个军阀的秘书。 那时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埠,每年的税收非常多,加上种种不法利得,是谋职者心目中的金矿宝山,父亲能到那里弄得一官半职,乡人无不称羡,可是,据说,父亲离家两年并没有一批一批款项汇回来,使祖父和继祖母非常失望。 大约在我出生后一年,那位军阀被国民革命军击败,父亲在乱军之中仓皇回家,手里提着一只箱子。那时,手提箱不似今日精巧,尺寸近似十九寸电视机的画面,厚度相当于一块砖头,这只箱子是他仅有的“官囊”。 箱子虽小,显然沉重,乡人纷纷议论,认为这只随身携带的箱子里一定是金条,甚或是珠宝。一个庞大的集团山崩瓦解之日,每个成员当然抓紧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东西,上海不是个寻常的地方啊,伸手往黄浦江里捞一下抓上来的不是鱼是银子。乡下小贩兜售的饼干,原是上海人拉出来的大便! 可是,我家的经济情形并没有改善,依然一年比一年“紧张”,遣走使女卖掉骡子,把靠近街面的房子租给人家做生意。乡人驻足引颈看不到精采的场面,也就渐渐地把那只手提箱忘记了。 我初小结业,升入高小,美术老师教我们画水彩,我得在既有的文具之外增添颜料和画图纸。这时,父亲从床底下把那只箱子拿出来。箱子细致润泽,显然是上等的牛皮。 他把箱子打开。 箱子里装的全是上等的白纸! 那时候我们的学生使用两种纸,一种叫毛边纸(我至今不知道这个名字的来历),米黄色纤维松软,只能用毛笔写字,还有一种就是今天的白报纸,那时叫新闻纸,光滑细密,可以使用钢笔或铅笔。那时,“新闻纸”已经是我们的奢侈品。 父亲从箱子里拿出的纸是另一番模样:颜色像雪质地像瓷,用手抚摸的感觉像皮,用手提着一张纸在空气中抖动声音像铜。这怎会是纸,我们几曾见过这样的纸!那时,以我的生活经验,我的幻想,我的希冀,突然看见这一箱白纸,心中的狂喜一定超过看见了一箱银圆。 当年父亲的办公室里有很多很多这样的纸。当年云消雾散,父亲的那些同事分头逃亡,有人携带了经手的公款,有人携带了搜刮的黄金,有人拿走了没收的鸦片,有人暗藏银行的存折。父亲什么也没有,特别打算什么也不带。 他忽然看到那些纸。 做一个读书人,他异常爱纸。这些在家乡难得一见的纸。紧接着他想到,孩子长大了也会爱纸、需要纸,各种纸伴着孩子成长。而这样好多纸会使孩子开怀大笑,他找了一只手提箱,把那些纸叠得整整齐齐,装进去。 在两个三代同堂、五兄弟同居的大家庭里,继祖母因父亲失宠而嫌恶母亲,可是母亲对父亲并没有特别的期望。母亲当时打开箱子,看了,抚摸了,对父亲说:“这样清清白白,很好。”他们锁上箱子,放在卧床底下,谁也没有再提。 倏忽七年。 七年后,父亲看到了他预期的效果。我得到那一箱纸顿时快乐得像个王子。由于纸好,画出来的作业也分外生色,老师给的分数高。 高小只有两年,两年后应该去读中学,可是那时读中学是城里有钱人的事,父亲不能负担那一笔一笔花费。他开始为我的前途忧愁,不知道我将来能做什么。但是,他不能没有幻想,他看我的图画,喃喃自语:“这孩子也许能做个画家。” 我用那些白纸折成飞机,我的飞机飞得远,父亲说:“他将来也许能做工程师。” 我喜欢看报,尽管那是一个多月以前的旧报。我依样画葫芦自己“做”了一张报纸,头条新闻用安徒生的《国王的新衣》,大边栏用司马光打破水缸。这又触发了父亲的幻想:“这孩子将来也许能编报。” 有一次我带了我的纸到学校里去炫耀,一张一张赠送给同学,引起一片欢声,父亲大惊:“难道他将来做慈善事业?” 父亲也知道幻想终于是幻想,他用一声叹息来结束。这时母亲会轻轻地说:“不管他做什么,能清清白白就好。” 清清白白就好。我听见过好多次。 现在,我母亲逝世五十年了,父亲逝世也将十六年了,而我这张白纸上已密密麻麻写满了几百万字。这几百万字可以简约成一句话:“清白是生命中不可忍受之轻,也是不可承受之重。” 虽然写满了字,每个字的笔画很清晰,笔画间露出雪白耀眼的质地。白色的部分,也是笔画。可以组成另一句话,那是:“生命无色,命运多彩。” P3-6 序言 王鼎钧与《白纸的传奇》 每次和先生通信,我都怀着敬重称先生为“鼎公”。初次习得此称谓,是从宇文正女士的来信中。那是2011年10月的一天,我突然接到联合报副刊主编宇文正女士的邮件,她惊讶的程度不亚于考古学家有了新发现,她迫不及待地告诉我,王鼎钧(她接着称呼先生“鼎公”)给联合报发来一篇短文,盛赞我刚刊在联合报的《新诗50条》,她打算在“回音壁”栏目刊出。借着一些台北友人的来信,我才得知因我那篇拙文,竟有那么多台湾读者在脸书上争论得脸红脖子粗,可惜我无缘一睹那样的“盛况”。更没想到,先生及席慕容女士都对拙文大加称赞,他们或撰文或在各地演讲中频频引用,令我感念不已。 当然,还是靠宇文正女士牵线,我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晚辈,冒冒失失与先生通起信来。先生的第一封来信就吓我一跳,我学宇女士称先生“鼎公”,先生落款竟自称“弟”。先生的自谦如一瓢冷水,把我彻底浇醒,原来先生心里是有神的,不似我等无神论者,成天一副目空四海的样子。读完书中《老年的喜乐》一文,方知先生早已明察我辈的做派,是英雄年代的遗害,先生端坐在圣贤年代,与我辈隔着茫茫岁月。待读到《今天我要笑》一文,更是大跌眼镜。借着此文,先生透露了“鼎公”的缘起。原来“鼎公”是当年同事送先生的绰号,表示“表情呆板,说话也没什么趣味”。读到这里,我顿感脸红,自己怎会如此糊涂?竟把心中偌大的敬重,装进了这充满贬义和调侃的称谓?我久久凝视着这本书,转念一想,又心安理得起来。 语言原本就是活的,人们是在使用中撷取字的含义,宇文正们力求用“鼎公”,准确无误地表达敬重,说明这绰号的内涵,早已由逗趣迁向敬重,这再次证实了希腊人的先见:诗歌是对世界的重新命名。先生是诗人无疑!先生的慧眼只要掠过往事,乱世便显出土崩瓦解中的诗意,比如,我从没见过有人能把书生对白纸的感情,写得那么深厚迷人,乱世中的一张白纸,足以支撑一个书生的世界,写得那么有说服力。《白纸的传奇》就这样帮我们重新命名了白纸。能重新命名的人,只能是诗人。鼎公用文章重新命名事物,这些文章也重新定义了“鼎公”,这就是诗意结出的果实。 说到诗意,我很是佩服先生的转化魔力。先生在《鸳鸯绣就凭君看》开头,先表达了日记被偷窥的担忧,在那样的乱世,日记被偷窥轻则影响前途,重则可能惹来杀身之祸。当先生果真发现有人偷窥,比如,日记本故意被粘住的两页,被人分开了,或纸页中央故意撒的土,滑到了装订线的夹缝里,先生反倒鼓励自己写下去,因为“只有他对我如此关心,倘若一连多日不见他留下指纹脚印,反而有些想念。”乱世中那无法满足的乡愁,对亲人的思念,竟借着一个偷窥者的定期造访,得到望梅止渴的一点缓解,那一丝跃然纸上的酸楚,怎能不动人?先生继续写日记的另一理由,更是撼动我心,平日做事,他必定先问自己这件事他能不能写在日记里,如果需要隐瞒,他一定不做。换了我辈,恐怕做还是要做的,但一定不写。做才写,或能写的必须能做,这是何其圣贤的境界,先生年轻时就敢如此要求自己,我等只能甘拜下风。 读先生的文章,要想打盹都不容易,纯东方的文体魅力自不待言,作为一个写诗和小说的晚辈,我大致看出一点神奇功法:先生善写意象、比喻、人物和故事。写意象、比喻本是诗歌的魔法,写人物、故事本是小说、戏剧的基业,但先生统统搬来为散文所用,人们常说混血儿聪明,先生用各种体裁真混血出了大聪明。《白纸的传奇》中的白纸,《秦岭看山》中的山,《鸳鸯绣就凭君看》中的日记,《我是怎样离开中国的》中的路途,《向绿芽道歉》中的郁金香等,莫不是意味深长的动人意象?加上文中俯拾皆是的妙喻,更令文章成了妙句的集锦,摘不胜摘,譬如“养子如种树,养女如种花”“养子如铸铜,养女如烧瓷”(《爱儿子、疼女儿》),“山成群成簇,也有主有从,好像一个大领袖统率许多小领袖”(《秦岭看山》)。散文易碎、松散,但先生搬来塑造人物、讲述故事的小说、戏剧技法,叫它凝神,譬如布施迷阵的悬念,戏剧性的情节,意味深长的对话,充满哲理与自省的独白,第一人称和全知视角的转换,等等,这些在《白纸的传奇》中的诸多篇什,体现得洗练、完整。 先生的文章还屡屡勾起我写散文的冲动,这冲动一定普遍,不说会蔚然成风,至少一些读者会跃跃欲试。为什么?掩卷三思,最深切的感受是,原来散文还可以这样写!读者也许听说过文章的真谛“法无定法”,但满目见到的散文,无不中规中矩,与小说、诗歌、戏剧泾渭分明,未见有胆大的践行者。先生仿佛深谙春秋战国的合纵连横术,挽寓言,恋诗体,留日记,兜揽断章孤句,又混杂小说、戏剧、诗歌的血统,真担得起“条条大道通罗马”的豪气,这样的“法无定法”,特别适合打通大陆体裁通路上的血栓,大陆读者一旦遭遇,必有醍醐灌顶的醒悟,一些人追随先生开辟的散文新路,将是不可避免的幸事。 2014年3月7日 写于南京六合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