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彩煌编著的《秦汉三国皇帝传(上下)》为了把每个皇帝说得有头有尾,全面展示其生平经历而设置了层次园地:即首先说到皇帝的根基,使人承认他是个皇帝,接着就写他的任前简历,嗣位背景,再到任期要闻与轶事。这里又分了一下,一是发生在朝廷上下的理性故事与内部矛盾冲突故事;二是国内平叛和对外战争故事,概括为朝廷上下和讨伐内外。后面还写有国体构建及主要对民政策,旨在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历史上曾经有过重大历史变革的特别时期,如国体构建即反映它的统治疆域版图变化,上层建筑领域的官制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对民政策的改善与强化程度变化等。
由李彩煌编著《秦汉三国皇帝传(上下)》主要撰写了秦朝从秦始皇(公元前247年)嗣秦王位起至三国吴灭亡(公元280年)止,共500多年的历史故事。以单列皇帝(正统)写其全传的形式,全方位介绍了自秦始皇至三国的37位皇帝的生平事迹,采取了相对按时间顺序又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写法,《秦汉三国皇帝传(上下)》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情等方面的故事。以正史为依据,既全面具体又通俗易懂,是一本详细叙史的好书。
樊于期列阵城下,王剪兵马亦已摆下进攻之势,阵前王剪大骂樊于期,樊恼怒奎极大喝一声,挥动长刀冲进王剪阵中,大砍大杀起来,秦军见樊勇猛纷纷披靡,樊于期左冲右突,王剪命令将士奋力围捕几次都不能取胜,反而损兵折将,眼见得天色已晚只得鸣金收兵!
第二天王剪一面同来将杨端和商量破敌妙计,另一面让桓崎王贲各领一支人马,分别去攻打长子与壶关城,自己依然攻打屯留,兵分三路让攀于期无法接应。几天过去了,王剪获悉桓崎和王贲已经攻克了长子与壶关,于是便率兵大肆攻城。樊于期急急披挂迎战,几个回合,就将秦军杀了个落花流水,秦军溃退。城外樊于期率军追杀,城里早已潜入的杨端和正伺机用计,一见樊挥军而去,他即匆匆去见长安君,呈上王剪的密信,成峤赶紧拆阅。
密信说道:“你与大王本是亲兄弟,大王封你为长安君,够显贵的了,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却要轻信那些无稽之谈,做那些让亲者痛,仇者快的事,自取灭亡,岂不可惜?如果你能将首犯樊于期亲手斩了,你自己悔过认罪,我可以求大王免了你的罪。如果你迟疑不决,恐怕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o”
成峤读罢,泪流满面,说:“樊将军是个勇敢正直的人,我怎能忍心杀了他呢?”此时正好樊于期拍马败回,欲进城来,成峤刚要吩咐军士去开门,不料杨端和已拔刀在手,逼住成峤对城下的樊于期厉声说道:“长安君已率全城投降,樊将军何去何从请自便吧!”杨端和又从袖中取出一面早已准备好的降旗递给成峤,逼令他让军士快快升起。成峤见大势已去,无可奈何,只好照办了,守城将士见此情景,纷纷缴械。
樊于期见城中降旗升起,成峤无动于衷,好一阵才稍稍清醒过来,直气得破口大骂:“好个成峤小儿,你个没用的东西,你以为你投降就有了活路了,你等着吃好果子吧!秦王要是饶了你,我倒着走给你看!”骂毕气哄哄地回身杀去。
王剪兵马层层围着樊于期,本可以轻而易举地至樊于期于死地,只因秦王有令务必活捉樊于期,他要亲手刃之。加上樊十分锐勇左右冲突,无人可挡,竟被他杀开一条血路直奔燕国去了。
长安君被软禁在公馆里,王剪派辛胜前往咸阳告捷,秦王政龙颜震怒,他下令以赏金千斤,食邑十万户的重赏捉拿樊于期,立即灭樊于期的九族。对于成峤,辛胜传达了王剪的请求之意,不仅没有平息他心头上的愤怒,反而促使他痛下决心:“这种兄弟留之何益!”他下令就地正法。然而辛胜刚要起身,太后却闻讯赶至,她还怕独力难挽这个狂澜,之前又差人去搬了吕不韦。秦王政一见太后也不禁吓了一跳,太后御了头面装饰披头散发,完全像个囚犯的样子。秦王政知道母亲是为弟弟说睛来了,但是成峤大错已经铸成,不管太后怎么说,秦王政总是不允。吕不韦知道自己求隋也是白搭,不过他倒想试一试,果然秦王政连听都不听,反而说:“这个大王到底是你当还是我当,我当就是听我的。”吕不韦弄得只好装着表面上尴尬的样子,心里却是很赞成!成峤虽然死了,但成峤的阴魂并没有从吕不韦的心头散去!
嫪毐叛乱
吕不韦事赢政嗣位是为秦王,由于秦王政年少未能亲政,国事俱委任吕不韦。韦大权在手出入宫廷,时常与秦王母子全面叙谈。只不过这位庄襄太后尚不过三十岁左右,骤遭大故,竟作孀妹。她本是个送旧迎新的歌姬,怎禁得深宫的寂静,孤怅忧忧!空守了好几个月以后终有些忍耐不住,好在吕不韦是个旧欢,乐得再去勾引,申续前盟,不韦也不免有情,因同她重整旗鼓,演那颠凤倒鸾的老戏文。宫娥采女统是太后心腹,守口如瓶,秦王政究竟年少未识个中情系,所以两口暗地往来仍然与伉俪相同。
一年、二年、三年,秦王政已经弱冠了,不韦亦渐渐地老了,偏太后淫兴未减,时常宣召不韦入宫同梦,不韦不免愁烦,一则恐精力寝衰,禁不住连宵戕贼;二则恐少主寝长免不得睢破机关,于是想出一法,私拟荐贤自代。凑巧有个浪子名叫嫪毐,阳道壮津,小车不假手力,但用那活儿插入轮轴,也能转动运行,事为不韦所闻,立即召为舍人,在太后面前极称嫪毐绝技,太后很是高兴,并且说要去亲眼看一看。不韦看出太后中意的心理后,便去进行宣传,说嫪毐有罪当置宫刑,一面厚赂刑吏,但将嫪毐拔去须眉并未割势,便使冒作阉人。入侍太后,太后即引登卧榻,实地试验,果然坚强无比,久战不疲。惹得太后乐不可支,如获至宝,朝朝暮暮,卿卿我我。老淫妪居然又有娠了。这时正好夏太后病逝,嫪毐遂与太后密商,买通仆人诈言:宫中不利母后,应该迁居避祸。秦王政不知有诈,就请母后徙居雍宫,嫪毐当然从往。从此母子离居,太后不必顾忌秦王政了,一亲得男,再亲复得男,保抱足育,视若寻常,且封嫪毐为长传侯,食邑山阳,寻且加封太原郡国,凡宫室车马衣服,及苑囿驰猎等情均由嫪毐主持,毒至此真陕活极了。私下里与太后密谋拟定等到秦王政殁后,即将缪私生子立为嗣王,毒得意忘形。一日与贵臣饮酒,喝得酩酊大醉,遂互起龃龉,便与大中大夫颜池大肆口角。毒瞑目大吐:“我乃秦王假父,怎敢与我斗口,你等难道有眼无珠?不识高下么?”大臣们听了此言,便都退去,但大中大夫颜池便去禀报秦王,秦王政年已逾冠,血气方刚,蓦然听得此种丑事,不禁忿怒异常,当下密令干吏调查虚实,未几听得密报说嫪毐原非阉人,确与太后有通奸情事。于是立即下令昌平君、昌文君为相国引兵捕嫪毐。毒得消息不甘坐毙,便捏造御玺,伪署敕文调发卫兵、县卒来抗拒官军。两下争锋经由昌平君、昌文君声明毒罪,寿兵当即溃散,单乘毒数百来从如何支持,不一会儿也便窜去。
P4-P5
“中国皇帝”这个在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中间传颂了几千年的动人名词,在圆满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又整整走过了一个世纪以后的今天,我们听来还是显得那么新鲜。它所创造的时代历史业绩和它固有的已成事实的历史故事,则从正面和反面都给我们提供了学习、借鉴和澄清历史事实研究历史发展的依据。
是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有一段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世界是由皇帝主宰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皇帝,伴随他们而来的还有无数的公卿大臣,各级各类的大小官吏,什么忠与奸、廉与腐、君子与小人,刚正与含蓄、昏庸淫秽与英明高洁、光明正大与阴谋诡计,形形色色无所不为、花色品种俱全应有尽有!
啊,精彩的世界,有趣的历史!只要你去接触它、欣赏它就会被逐步引向深入,仿佛带进了当年的社会。从而又会使你能够学到很多知识和本领,当然也不免会给你带来一些秽浊与糟粕,但只要你抱着正确的态度去学习和借鉴,相信还是能受益匪浅的!
现在的关键还是要使世人很好地学习历史、传承历史,使历史有个全面性、真实性的展现!又要使学习历史的人能够轻松愉快地读历史。所谓全面性,就是不光要有众所周知、家喻户晓的流行故事,而且还要有轶事逸闻,少为人知,但又同样发生过、同样重要的感人故事;所谓真实性就是要求以正史为准则.原则做到真实故事既不添枝加叶,也不抽筋删脉;所谓轻松读历史,我认为写得活读来轻松是一种,但写得硬,开门见山,写出故事的本来面目,体现它的原汁原味能直观反映,也同样是读来有轻松感的。不过这里还可来个分类划界,给历史来个梳辫子,达到规范化,像本工具书似的,任你想读什么要找什么,一本历史书在手就可随意将你所需的内容找到,显得一目了然,一口气读下去同样感到轻松流畅!令你读来有趣更生情,有力更增智!
鉴于这些,我很想来个尝试,先编了秦汉三国皇帝传,愿能得到社会的支持、读者的喜爱!这是我的最大荣幸i下面顺便说明几点:
第一.皇帝传是指正统的每个皇帝。哪怕是当了几个月的皇帝也是照编撰的程序列出,有事实写事实,无事实就空白。当然这里要说明的是:包括未正式嗣位但在时间上又必须衔接其正统的代替人物如秦子婴、汉吕后和汉孺子他们同样列入了全传,不过在开头加了个附字以示区别。
对于少数人拥立为帝,自称为帝,统治时间又不长,以及儿子当上了皇帝后追赐其父为帝的,本书均不单列出。
第二,本书为了把每个皇帝说得有头有尾,全面展示其生平经历而设置了层次园地:即首先说到皇帝的根基,使人承认他是个皇帝,接着就写他的任前简历,嗣位背景,再到任期要闻与轶事。这里又分了一下,一是发生在朝廷上下的理性故事与内部矛盾冲突故事;二是国内平叛和对外战争故事,概括为朝廷上下和讨伐内外。后面还写有国体构建及主要对民政策,旨在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历史上曾经有过重大历史变革的特别时期,如国体构建即反映它的统治疆域版图变化,上层建筑领域的官制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对民政策的改善与强化程度变化等。
第三,在每个皇帝的生平事迹后,还设了重要文化科技成果和略评皇帝二项。前者旨在历史上的哪个朝代出了哪些名人,做出了什么有名的事情,从而进一步认识历史上的名人价值!后者旨在借此发表一点本人的浅薄看法,供读者以参考。其实对每个皇帝的评价是个很复杂的事情,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已成年的皇帝大体可分为明、昏、暴、平庸、傀儡等君,但怎样说都不能绝对地下结论,因每个皇帝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与条件,诚然请读者发挥自己的思考更为恰当。
呕心沥血,竭尽全力,传承历史,专注事实,服务社会,造福人民,谨以此语作为本书的宗旨!
我更期待着编完从秦始皇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宣统作为全部答卷奉献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