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人编著的《帝国的毁灭(柏林战役)/》是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直击二战》系列丛书之一,是一本军事类图书。作者根据大量文献资料以及多部由战争目击者(元帅、士兵、记者、普通市民等)撰写的战后回忆录,真实地再现了战场上的一幕幕场景。柏林战役宣告了希特勒“千年帝国”的美梦彻底破灭,启迪读者反思历史,珍爱和平。本书以时间为线索,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语言通俗易懂,视角独特严峻,不仅一部是战争史,更是人的故事。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本书没有宏大的概念,没有抽象的脸谱,只有鲜活的人物和细节,可读性强。既可以满足喜爱历史的读者了解人类战争史,也是普通读者追求战争真相的普及性读物。
《帝国的毁灭(柏林战役)》由兵人编著,讲述了:攻占柏林,是30万苏联红军用鲜血换来的伟大胜利。
盟军东西两线合围,扼住了希特勒的脖子,粉碎了德国法西斯最后的巢穴。
当苏军的钢铁洪流直指德意志第三帝国的首都时,斯大林指着地图对朱可夫说:“苏联红军最有资格占领柏林,我准备派你去完成这个任务,莫斯科的保卫者理应成为柏林的攻克者。”
战火中的柏林
1944年7月20日早晨,阳光灿烂,天气很热。施陶芬贝格上校前往在东普鲁士拉斯登堡的“狼穴”向希特勒做报告。在他那鼓鼓的皮包里,装着有关新的“人民步兵师”的文件,以及一枚用衬衣裹着的定时炸弹。
这种英国制造的炸弹的爆发装置是这样的:先打破一个玻璃管,让里面的药水流出来,把一根细的金属线腐蚀掉,于是撞针就弹出来,击发雷管。金属线的粗细决定引爆时间的长短。这个炸弹里装的是最细的线,腐蚀它最多只要10分钟。
施陶芬贝格在进入会议室前拿镊子夹破了玻璃管,启动了炸弹,10分钟之内就要爆炸。但是,他迟到了。这个会议室很小,正中有一张厚橡木板做的桌子。施陶芬贝格把皮包放在桌子下面,让它离希特勒的腿约2米远。时间当时是12点37分,离爆炸还有5分钟。
施陶芬贝格借机离开,此时有位勃兰特上校俯身到桌子上去,想更清楚地看一看地图,觉得脚下施陶芬贝格的皮包很碍事,于是把它拣起来放到桌子厚厚的橡木底座的靠外一边。
豪辛格上将正在做总结陈词,他说道:“俄国人正以强大兵力在杜那河西面向北推进。他们的前锋已到杜那堡西南。如果我们在贝帕斯湖周围的集团军不立即撤退.一场灾祸……”
这句话永远没有说完。
就在这一瞬间——中午12点42分,炸弹爆炸了。
1944年7月20日,德国施陶芬贝格上校
伟大的莫斯科会战和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让战火中的苏联人民得到了喘息。在领袖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军队开始了对德国纳粹的强烈反击。由于苏联在1944年开展了“巴格拉季昂行动”。同时,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对德宣战,德军方面损失了匈牙利的大部分领土,其中包括布达佩斯,通往中欧平原的大门被彻底打开。
1944年的冬天,在柏林这个饱受战火洗礼的城市,人们的生活开始变得拮据。食品短缺、物资短缺,加上美英飞机不时地轮番轰炸,第三帝国的首都大部分地区都变成了瓦砾堆。即使是圣诞节的到来,也无法改变这个黑色的季节。早在1942年的圣诞节,德国国内就不时传出保卢斯将军的第6集团军已在伏尔加河被红军围困的消息。希特勒否认这支德国国防军中最强大的兵团已经在冰天雪地的苏联境内于斯大林格勒的废墟中被全部歼灭这一事实。为了暂时保守这个秘密,宣传部长戈培尔下令全德国境内过一个“日耳曼式”的圣诞节,也就是说要保持纳粹主义的“节俭和坚定”,放弃蜡烛、松枝、歌声和圣诞烤鹅。
为了躲避美军的空袭,柏林人必须全天藏在防空洞内,他们待在地窖的时间越来越长。由于睡眠不足,很多人的精神和肉体受到了摧残,变得歇斯底里,只能把生命寄托给神灵。防空洞内大家经常开玩笑,声称要赶快学习俄语,也不再用“嗨,希特勒!”来打招呼。当有人还用这句话打招呼时,所有德国人都会愤怒地看着他,而代替这句话的是“感谢上帝,我们还活着”。
最可笑的是“动物园”高射炮堡垒,这其实是柏林最大的防空洞。它是一座用钢筑混凝土建成的巨大堡垒,上面有高射炮,下面是巨大的掩体。柏林上空响起防空警报时,整个柏林的大部分人都会挤到这里来。柏林的一位记者卡道夫曾经这样描述过:“这里简直就像是监狱,所有人都在螺旋楼梯上拥抱,滑稽得像是在开一场化装舞会。到处弥漫着死亡的气息,等待他们的结局是和这个充满血腥的国家一起灭亡。他们觉得自己现在要做的是花掉所有的钱,因为马上它们将一文不值。”然而柏林根本不可能为它的难民们提供大量的空间避难,防空洞常常人满为患,一个原本只能容纳1500人的普通的避难场所要容纳几倍于此的人。由于空间封闭氧气稀少,人们便用蜡烛来检测氧气的含量,蜡烛熄灭时,意味着人们必须全部撤离。毕竟,不论外面多危险,总比窒息而死要好。
到了1944年底,希特勒的纳粹政权中便出现了强硬派与厌战派的暗地较量。柏林是反纳粹政权者最多的地方,可是除了极少数人外,其他人也只是暗地里随便发发牢骚。特别是1944年7月20日暗杀希特勒失败后,大部分反对者便不敢再公开闹事。而一些支持纳粹政权的法西斯分子,即使在德国东、西线都宣布告急时,他们还是在喝酒寻乐,因为在戈培尔的口中,“伟大”的元首会制造出新的“超级武器”,苏联人迟早都会灭亡。戈培尔曾宣讲:“德国人的信心来自悠久的历史,困难是短暂的,我们有伟大的元首希特勒领导,已做好出征的准备,我们还有秘密武器。”
正是在这样一个充满欺骗意味的背景下,1944年爆发的阿登战役,让那些忠于希特勒的纳粹分子以为终于扭转大局了。所谓的希特勒的原子弹计划,以及“超级武器”V一2型火箭的即将诞生,让纳粹分子以为看到了“希望”,甚至谣传德军已经包围了美军第1集团军,其中一种麻醉气体武器发挥了巨大威力,而希特勒和他的纳粹政权将统治整个世界,复仇的火焰即将蔓延。很多德军的士兵因此纷纷认为,他们将重新占领巴黎。
但是,西线的强大反攻并未让德军的指挥官们兴奋起来,因为希特勒在阿登的战略突袭上过于侧重西线,也许会削弱东线的兵力,这显然是一种太过冒险的行为。其中,曼陀菲尔领导的第5装甲集团军和党卫军总指挥迪特里希领导的第6装甲集团军严重缺乏燃料,所以几乎不可能到达西部盟军的补给基地安特卫普。而希特勒一直号称要扭转战局,创造新的“奇迹”,让丘吉尔和罗斯福做出妥协,因此他拒绝了与苏联的停火协议。这首先是由于苏联方面斯大林本来就想彻底毁灭纳粹德国,另一个根本原因是希特勒太过自负。他不会在处于劣势的时候提出和谈,阿登的胜利则让他更加坚信战局已经扭转。然而事情并不像他想的那么顺利,美国人也非常顽强,特别是在巴斯托涅的防线,他们高昂的士气再加上每天源源不断的空中支援,仅仅在一周内就彻底遏制了德国的反攻势头。P3-5
一场世界之战,两大阵营,六大主要战场,60多场重大战役。
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这是人类战史前所未有的最强战场。
这场战争中的战争,其战况的激烈与残酷,承载的英勇与哀伤,给后人留下的沉重思索,都是以让它成为经典。
要想真正了解这样一场浩大的战争,我们不能只是纸上谈兵,纵观全局,我们应该有一个真切的、务实的视角。
于是我们从大量文献资料以及多部由个人撰写的战后回忆录中,选取了一系列战争中真实存在的人物形象,借他们曾经“直击”战场的经验、对战争最真切的感触,来告诉世人真正的战争究竟是什么。
在文中,你可以像大多数历经血与火的战场的老兵一样,回忆战场的冰冷,也可以像某位元帅一样思索战况,考虑战局走向,如窥看,如亲历,就像你亲临了战场,拥有了那些遥远、真实而充满硝烟味道的回忆。而无论是哪一个人的回忆和讲述,都是我们观察战争、理解战争的绝佳方式。
在他们的诉说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战机厮杀于不列颠上空,铁甲集群正战于东线冻土,航空母舰对决于中途岛,百万士兵登陆诺曼底,从波兰到马其诺防线,德军坦克的铁蹄践踏了欧洲大部分土地;从不列颠到莫斯科,反法西斯同盟国背水一战挫败法西斯的狂想;从珍珠港到中途岛,庞大的舰队点燃沸腾的海洋;从斯大林格勒到瓜岛,反法西斯同盟国绝地反击变换攻守的战局;从诺曼底到柏林,东西两线的大军将红旗插上大厦顶端……
直击战争背后的战争,破译真相背后的真相。让我们直击二战,还原战事,再现直宴而充满亲历感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