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
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尤高。
权力与名利,富贵与荣华,任何人都想去接近,可是一经接触就会遭受染污,人格变得庸俗,心理变得卑劣,所以不去接近它的人才算高洁。接近它,而不被它感染的人,则尤为高洁。又有些人利用权谋术数那些小才小智,暗中作祟,以求满足他们的贪欲和利益,这种小人的行为当然不如不懂那种欺骗手段的正人君子的行为正大;但是更高尚的是,知道小人的不正行径和一切坏的打算,而绝对不去做。
总之,我们的心要放得直、放得诚,正心而诚意,超然于物外,任它环境恶劣,诱惑种种,决不为之所动,好像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而这是最值得尊重欣赏的。
人间非分利益之事,人人都像蚂蚁一样想贪一点甜头,原因就在有权势的人家,天天挤满了趋炎附势的人,好像市场一样热闹,大家都怀着贪心而来,不是求名,就是求利。等到这些人家权势丧失、生活贫苦的时候,大家一哄而散,这就是所谓的“人隋冷暖”。过去有一个瞿公在做官时,宾客盈门;休官失势时,门前只剩很多麻雀跳跃,可以用网去网它们,所谓“门可罗雀”的惨淡情况,就是这样。
人都好权势,有了权势而能不受它束缚,自然人格高尚。至于对势利荣华的诱惑不去接近,或是接近了它而能不为它所染污的人,就更加纯洁高尚了。
我们处于权势荣华的环境里,为了自己正心修身,最好是不与它接近。比如农村的青年,一向品行方正,等到了都市中,耳濡目染都令人动心乱性,嗅到的是白粉香气,听到的是淫荡歌声,这种种声色货利的引诱,使原本品行端正、志向高洁的青年,也会失志堕落。又比方说,石头都有棱角,但在流水的冲击之下,石头的棱角久而久之就变成圆的了。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原本棱角方正的人,经浮世的折磨,也就完全失掉了他的棱角,成为处事圆滑的轻薄之人。
所以说,不接近势利纷华的人,心志是高尚纯洁的。然而更进一步,如果接近了而不被它染污的人,就更是高尚纯洁、无与伦比了。从前有一位修道者经过花街柳巷,有人指着他说:“此非修道人应来之所在。”修道者回,答得很妙,他说:“太阳不是也照到尘芥吗?”倘若持太阳的清心来修行,则绝不会被势利纷华所诱惑。即使处于纷华的诱惑场合,也能够不被这种环境所污染。因此说,接近了以后不为所染的人,才是真正的超尘出俗。
“智械机巧”是从智慧或才能锻炼而来,但如果为了自私自利而使用智械机巧,还不如那些不知道智械机巧的人气节高尚。然而,过分地正直与清高,又容易变成顽固,反而容易误事。如今世上的人,玩弄智械机巧、密算奸谋的太多了。
我们不反对以正直行事,然而,陷入过度的傻瓜般的正直也是不好的。做人不应该愚昧无知,而应正大光明;不应恶,而应善;不应不知道智械机巧,而是应该知道却不去使用。我们该做的,就是一点也不用智械机巧地去做,不必顾虑个人的利害得失。古人称为仁人志士的人,只要他认为对人们有益的事便舍身去做,而不会顾虑个人。他是以真诚的心,表现他高洁的行为。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忠言往往是逆耳的,故此常常听到使人不顺耳的话,或者心里头常有不平或不满的事,都是精进道德、磨砺身心的砥石。相反,他人讲的话都使我听了愉快,心里欢喜,那无疑等于自沉于鸩毒,实在是万分可怕的事!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格言,确实是真实不虚的。我们听到忠告谏言,往往心怀不平,殊不知听了人家的劝告,我们如能反省自己的所思所为是否有过失,因而能注意改进,那样就可在无形中修养一己的道德,走到正路上去了。因此,听逆耳的话不要不平,处逆境也不必埋怨,因为逆境可以鼓励我们的精神向上。俗言道:“天无绝人之路。”我们自以为已走到末路,但上天有好生之德,一切靠我们去创造,就没有行不通的事。“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前人经验之谈,我们应深信不疑。
相反,假如人家拼命奉承我,一味夸奖我,耳里听的是爽快的话,生活也过得放纵恣逸,自己以为满足,认为一切享受我都有了,于是洋洋得意,不可一世。在君子的眼中看来,这样的人已经沉沦于深渊之中了。这等于自己投入了毒药,要毁掉自己的生命,就算活着,也失去了生存的价值。
和气致祥,喜神多瑞
疾风怒雨,禽乌戚戚;霁日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狂风暴雨的时候,不仅人的心情不痛快,就是无情的禽鸟,也显现出痛苦和忧伤的样子。当天气晴朗,和风吹来时,不仅人心清气爽,就是无心的草木也不胜欢喜。从这里我们知道,天地间不可以一日缺乏和平的气氛,像那草的青翠、花的芳香、鸟的歌唱,等等,而表现在人间社会里,则不能一日没有欢喜快乐。
狂风暴雨的日子,天气阴霾,鸟类都显得可怜而悲伤。但天气平和而澄清的日子,和风习习,草木也欣欣向荣。故天地间的确不能一日无和蔼的气氛,犹如人间社会,不能一日缺少欢喜快乐。
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全是反映自己心绪的一面镜子,以不平的心观看事物,一切呈现出忧怒懊恼之状;反之,以喜欢的心情对待事物,不讲不平之语,不发脾气,那就不会被社会中的其他人嫌忌排斥,一切就呈现出快乐欢喜之态。
俗语说:“知足常乐,和气得福。”这话实在不假,我们不可以整天愁眉苦脸地混日子,要满怀欢喜心,生活才有意义。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