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袭击苏联这场战争,德军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精锐之师变成了疲惫之师,由战无不胜的神话之师变成了危机重重的“末路狂兵”。正是因为这样,此后的苏德战争才成为整个欧洲战场,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为什么频频获胜的一方却逐渐地失去胜利女神的青睐?为什么钢铁的巨大力量改变不了第三帝国军事大厦终将倒塌的宿命?这些疑问,孙鹏编著的这本《闪击苏联》将为您一一解答。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闪击苏联/和平万岁第二次世界大战图文典藏本 |
分类 | |
作者 | 孙鹏 |
出版社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经过袭击苏联这场战争,德军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精锐之师变成了疲惫之师,由战无不胜的神话之师变成了危机重重的“末路狂兵”。正是因为这样,此后的苏德战争才成为整个欧洲战场,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为什么频频获胜的一方却逐渐地失去胜利女神的青睐?为什么钢铁的巨大力量改变不了第三帝国军事大厦终将倒塌的宿命?这些疑问,孙鹏编著的这本《闪击苏联》将为您一一解答。 内容推荐 1940年,当希特勒的跨海征英的“海狮”计划遭到挫折后,他又将目光重新对准了东方。经过一年多秘密而详尽的准备,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终于由一纸方案变成了几百万军队的庞大行动。 德军闪电般的快速进攻的势头持续了一个多月,大量苏军主力野战军还没有展开作战就已经被合围。在此后的两个月里,苏军仍处于下风,在北方,列宁格勒被包围,在中央,莫斯科已经失去了屏障,在南方,大批部队被德军围歼…… ,孙鹏编著的这本《闪击苏联》全景再现了德军进攻苏联战的详细过程。 目录 第一章 注定被撕碎的和约 No.1 永不折腰的人 No.2 各怀阴谋的握手 No.3 嗨,希特勒 第二章 “巴巴罗萨”出笼 No.1 进攻苏联的“理由” No.2 二将争宠 No.3 21号训令 第三章 隐蔽的东征 No.1 希特勒的作秀 No.2 金风已动蝉不觉 No.3 近在咫尺的危险 No.4 箭在弦上 第四章 灾难即将降临 No.1 坐失最后的机会 No.2 一错再错 No.3 惊醒吧,苏联 第五章 钢铁兽群 No.1 猛兽出笼 No.2 最后一滴血 No.3 坦克交锋 第六章 明斯克惨败 No.1 狮群的首领是绵羊 No.2 西方面军的悲剧 No.3 临阵斩将 第七章 浴血斯摩棱斯克 No.1 古德里安狂飙猛进 No.2 失去主动的防御 No.3 帝国之花 第八章 基辅大包围 No.1 错舞矛锋 No.2 强渡杰斯纳河 No.3 最后的突围 第九章 折锋列宁格勒 No.1 漫长围困的开始 No.2 朱可夫临危受命 No.3 冬天悄悄来临 试读章节 1924年初春,慕尼黑以西80公里的莱茵河盆地上的小镇兰德斯堡的监狱里,囚禁着一个日后注定要给人类带来一场浩劫的人物,这就是德国纳粹党的领袖、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阿道夫·希特勒。此时,他因为发动了著名的“啤酒馆政变”,正作为一名囚徒,被关押在这里。监狱里的生活是枯燥的,可是希特勒却想到了消磨日子的方法——他开始向自己的信徒口授《我的奋斗》一书。这本书后来一经出版,立刻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希特勒在这本书中阐述了“生存空间”思想,发誓要为德意志民族的发展夺取足够的“生存空间”,而其主要的矛头,就是德国东边的苏联。按人口比例,一个苏联人占有的土地面积是一个德国人的18倍,可是,在希特勒看来,斯拉夫这个“劣等民族”哪配占有这么多土地?因此,德国必须消灭苏联,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他说在称霸欧洲大陆之后“不管怎样,要继续向东突进……必须把苏联从欧洲大陆国家的名单中划掉……报复布尔什维主义”。 1940年至1941年的希特勒,正处在他一生中最为得意的巅峰时期。闪击波兰,平灭比利时,横扫欧洲大陆;号称陆军欧洲第一的法国,竞在他“谈笑间”,灰飞烟灭。英伦三岛虽然未被震慑,还摆出一副抗争到底的架势,但是希特勒相信那迟早也是他的盘中美餐。而苏联,早晚腾出手来就会收拾的。但是,这一切却没能让希特勒有一点满足感,因为他知道,他的事业是只要开始就不能停止的事业,一旦停止,就意味着彻底的毁灭,因为他对抗的几乎是整个世界。而且,这一点点胜利,对于他的庞大野心来说,也只能算是一个序幕而已。 希特勒在后人心目中,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恶魔,而不是正常的人。究竟是什么力量在驱动他为了一己的野心,不遗余力、不计后果、不顾亿万生灵,发动世界性的战争?在这里,我们不妨审视一番希特勒其人,借助一些历史学家的研究,了解他的一些侧面。 希特勒的疯狂扩张野心来源于哪里?有些学者认为希特勒的精神很不正常。雷德利克在《希特勒:对这位破坏王进行诊断》一书中表示,希特勒同时具有妄想症、自恋、忧虑、抑郁等心理疾病。 另一些西方心理历史学学者认为,希特勒在对外扩张问题上表现出的贪婪疯狂和冷酷无情可能来源于他的幼年经历,是他幼时特别漫长的哺乳期造成了他这种变态性格。受乳经历是希特勒的本源经历,他逆源而行,建立了所谓的“日耳曼给养地”理论。他说:“怎样才能喂饱整个民族?我们要么输出人口或者商品,要么力求调整领土格局,使其适应人口需要。大自然把这种可能性——自我保存本能——赋予一切生物的新生儿。当乳婴吸吮母亲乳汁时,他不会先问一声,这维系生命的乳汁是否正在经历磨难。饥饿和爱构成了健康本能。”这种心理历史学的分析,试图在希特勒的个性源头中发现促使他不断扩张领土的意识结构,但无论怎样证明,这种因果关系还是很不充分的。 有历史学家研究,希特勒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可能源于他的同性恋倾向,而他的暗恋对象竟然就是美国总统罗斯福。许多熟悉希特勒的人说,他爱穿女人衣服,据说,当年斯大林和英国首相丘吉尔都常常取笑美国总统罗斯福,因为他自1932年起,便是希特勒迷恋的对象,希特勒的家里贴满他的照片。不过,专门研究希特勒私生活的传记家伟菲尔德曾调查过希特勒的情妇,发现希特勒对女性肉体有强烈兴趣,认为同性恋的谣传是无稽的。 同时,严重的生理残障有可能是造成希特勒心理残暴无情、充满了变态进攻性的重要原因。据资料显示,在攻克柏林后解剖希特勒尸体时,竟然发现他只有右边一粒睾丸,而缺少了左边的。这造成的性功能障碍可能引发了他心理上严重的缺失感。而同时可以确信的是,希特勒患有“尿道下裂”疾病,令他随时会出现失禁,这使他差不多每隔一小时便要淋浴一次,这种带来肮脏感觉的疾病也可能引发心理不平衡。 美国历史学家德伯拉·海登女士搜集了大量有关希特勒生活及身体状况的内部资料。希特勒当年的病例显示,他的心脏一直有问题:经常心律不齐,或者说鼓膜有伴音,而那是由于梅毒感染伴发主动脉炎引起的。众所周知,希特勒晚年动辄癫狂暴怒,人们原先以为是他怪癖的性格使然,而现在终于找到了病根:原来是梅毒侵染了他的大脑,使他患上了脑炎,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希特勒常常被各种疾病困扰,如头晕目眩、胸闷气短、胸口疼痛、肠胃不适、颈部长满脓疱、胫骨受损导致小腿肿胀,有时甚至连皮靴都穿不上……而诸如此类的病症都是梅毒感染的典型症状。而作用在精神上的反映就是狂躁不安、暴怒乖戾甚至暴力倾向,这可能正是希特勒不断发动疯狂战争的精神原因。海登将她的上述发现写成了一本书——《疱疹:关于天才、癫狂和梅毒的秘密》。海登在书中写道:“如果从梅毒这一特殊的切入点去审视希特勒的生命历程,你会发现他晚年时期的所有症状都是彼此相关的,从早期轻微的症状一直可推到晚期严重的症状,总之,他一生所得过的各种怪病都可以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梅毒感染。”P12-16 序言 1939—1941年,当法西斯德国的钢铁军队横扫欧洲大陆时,苏联这个东方的巨人正在默默地进行着战争的准备。然而苏联顾虑远东日本的威胁,不愿过早地卷入战争。德国在实现侵略野心的蓝图上,选择波兰作为最初的目标,其后就是通过闪电般的大规模袭击,一举摧毁法国,再乘胜追击,横扫整个欧洲,甚至打过英吉利海峡。要实现这一冒险计划,就必须稳定自己的后方,使苏联不会加入战局,并能向德国提供开动战争机器所必需的能源和物资。就这样,德国与苏联这两个原本不共戴天之敌为了共同的利益达成了暂时的友好妥协。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是国际外交史上最为复杂也最富戏剧性的事件之一,这个外交场上的“双赢”,既为德国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保障,也为苏联的反法西斯战争争取了宝贵的战争准备时间。但希特勒却是一个根本无法与之做交易的人,何况这个阴谋家时刻没有忘记他进军东方的“理想”。因此,虽然斯大林作出了当时看来唯一明智的选择,却还是没能改变历史的进程。 1940年,当希特勒的跨海征英的“海狮”计划遭到挫折后,他又将目光重新对准了东方。经过一年多秘密而详尽的准备,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终于由一纸方案变成了几百万军队的庞大行动。 1941年6月22日,当300万德国军队从1500公里的战线上发起突然袭击时,苏联部队几乎毫无准备,大量指战员在睡梦中就牺牲了。德军的突然行动给了一直执迷不悟的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当头一棒,以至他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能恢复冷静清醒的判断。这种突然袭击也使苏军的高级将领们陷入非常困难的局面,在战争的最初几个星期里,很多苏联部队可以说是被己方混乱的指挥推到了德军的炮口之下。德军闪电般的快速进攻的势头持续了一个多月,大量苏军主力野战军还没有展开作战就已经被合围。在此后的两个月里,苏军仍处于下风,在北方,列宁格勒被包围,在中央,莫斯科已经失去了屏障,在南方,大批部队被德军围歼…… 这是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动的规模最大的闪击战,也是德军最后一次成功的闪击。这次闪击虽然没有完全达到预想的目的,却也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面对一个势均力敌的强大对手,在很短的时间内侵占了对方大片领土,歼灭了上百万的苏军,几乎直捣苏联首都;而拥有庞大陆军部队和巨大战争潜力的苏联,在德军的钢铁洪流面前,最初的几个月里几乎没有还手之力,这个巨人在德国密集的重拳打击之下,晕头转向、摇摇摆摆,跌倒后险些爬不起来。 从比亚威斯托克一明斯克,到斯摩棱斯克,从基辅到维亚济马一布良斯克,苏军的主力兵团一次又一次地被德军的铁翼包抄装入口袋,进而被全歼。白俄罗斯与乌克兰的首府相继陷落,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也陷入重围,莫斯科直接面临敌军的威胁…… 这场战争可以被写成一本经典的军事学教科书。因为在战争中,德军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几近完美的歼灭战,古德里安、曼施坦因、冯·博克等一系列军事指挥天才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来,立足于世界军事家的人物长廊。在他们出色的指挥下,德军充分展示了“闪击战”理论的优势和装甲部队的强大战斗力。然而这又是一场奇怪的战争,因为就是这一系列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战役,实质上却是在为未来的最终失败埋下伏笔。德军一次次歼灭苏军重兵集团的同时,也在一次次丧失取得战争决定性胜利的机会。苏联最不缺乏的就是人力,而德军最迫切需要的却是时间,可以说德军的胜利,是在用自己的时间来换取苏联的人口。在以小侵大的战争格局中,这是一笔不划算的买卖,因此在接连不断的胜利之下,巨大的阴影笼罩过来。几乎每一次重大的战役胜利,都在战略上失去了重要的砝码。经过这场战争,德军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精锐之师变成了疲惫之师,由战无不胜的神话之师变成了危机重重的“末路狂兵”。正是因为这样,此后的苏德战争才成为整个欧洲战场,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为什么频频获胜的一方却逐渐地失去胜利女神的青睐?为什么钢铁的巨大力量改变不了第三帝国军事大厦终将倒塌的宿命?这些疑问,本书将为您一一解答。 书评(媒体评论) 你看。他们(英国人)是怎么千方百计地拿德国人吓唬我们;又拿我们当作怪物去吓唬德国人,这显然是要挑唆我们互相残杀。 ——苏联约瑟夫·斯大林 我真正的伟大使命,是同布尔什维主义算账。 ——德国阿道夫·希特勒 1940年,当阿道夫·希特勒决心要把苏联作为政治和军事因素从欧洲清除掉的时候……这场决战从欧洲迅即蔓延为世界大战,成为近代战争史上最凶残、最野蛮的一次。 ——英国历史学家艾伯特·西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