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海底两万里(精)/经典译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国)儒尔·凡尔纳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艘潜水艇,一个神秘的船长,一个学富五车的科学家,一个老实厚道的仆人,一个野性十足的捕鲸手,他们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各种艰险,纵横海底两万里,为我们演绎出一个个离奇的故事,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去欣赏这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海底墓地、珊瑚谷

儒尔凡尔纳所著的《海底两万里》这部出色的科幻小说,故事曲折惊险,引人入胜,画面多姿多彩,气象万千,让人读后在赞美探险者勇敢的同时也惊叹于大海的壮美!

内容简介

《海底两万里》是儒尔凡尔纳的一部力作,讲述的是一位法国博物学家赴美参加科学考察活动后,正准备返回法国时,应邀登上一艘驱逐舰,参与驱逐盛传的海上怪物。然而,博物学家等人非但未能驱逐掉怪物,反而被怪物所俘获。其实,所谓的怪物,竟是一艘当时尚无人知晓的潜水艇。他们虽身为俘虏,但却受到艇长尼摩的善待,只不过,为了保密的缘故,不许他们离开潜水艇。因此,博物学家一行被迫随潜水艇游历各个海洋。后来,他们几经艰险,终于逃脱,终将这一海底秘密公诸于世。

目录

上篇

 一 飞驰的礁石

 二 赞成与反对

 三 先生,悉听尊便

 四 尼德兰

 五 瞎转悠

 六 全速前进

 七 种类不明的鲸鱼

 八 动中之动

 九 尼德兰的怒气

 十 海洋人

 十一 鹦鹉螺号

 十二 电的世界

 十三 几组数据

 十四 黑流

 十五 一份邀请信

 十六 漫步海底平川

 十七 海底森林

 十八 太平洋下四千里

 十九 瓦尼科罗岛

 二十 托雷斯海峡

 二十一 陆地L度过的几天

 二十二 尼摩艇长的闪电

 二十三 强制睡眠

 二十四 珊瑚王国

下篇

 一 印度洋

 二 尼摩艇长的新建议

 三 价值千万的珍珠

 四 红海

 五 阿拉伯隧道

 六 希腊群岛

 七 四十八小时穿越地中海

 八 维哥湾

 九 消失的大陆

 十 海底煤矿

 十一 马尾藻海

 十二 抹香鲸和长须鲸

 十三 大浮冰

 十四 南极

 十五 意外事故还是小插曲

 十六 缺氧

 十七 从合恩角到亚马逊河

 十八 章鱼

 十九 墨西哥湾流

 二十 北纬47度24分、西经17度28分

 二十一 大屠杀

 二十二 尼摩艇长的最后一句话

 二十三 尾声

精彩书摘

 四 尼德兰

 法拉格特舰长是一名优秀的海员,他指挥林肯号完全称职。他和他的船已经混为一体,他是它的灵魂。关于鲸的问题,他自已从来没有产生过丝毫怀疑,他不允许在他指挥的船上讨论这只动物是否存在。如同某些虔诚的妇女完全是出于信仰,而不是理智相信海怪的存在那样,他确信它的存在。这只海怪当然存在,他要把它从海中除掉,他曾经为此发过誓。他简直就是罗德岛上的一名骑士,戈佐岛上迎头痛击前来掠夺海岛蛇妖的狄乌斯代迪特。要么是法拉格特舰长消灭独角鲸,要么就是独角鲸把法拉格特舰长撞死,没有任何折衷的余地。

林肯号驱逐舰的全体军官都支持他们上司的观点。在舰艇上,常常能听到他们在议论、探讨、争辩和测算着各种同海怪相遇的几率。他们时刻注视着辽阔无垠的大西洋洋面。不止一人抢着要到顶桅横桁上自愿去值班。要是换在别的场合,遇到这种苦差事一定是牢骚满腹。只要太阳还没落山,船桅四周总是挤满了水手,甲板虽然烫得他们脚底疼痛难忍,他们还是抬脚在那儿歇凉。然而,此时林肯号的艏柱还没碰到令人犯怵的太平洋的海水呢。

至于林肯号上的全体海军士兵,他们只希望能遇上独角鲸,将它钩住,拖上船来,并且将它剁成碎块。他们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洋面。况且,法拉格特舰长许诺过,不管是见习生抑或水手,水手长还是军官,只要发现r独角鲸,就可以得到2000美元的奖金。我让渎者自己想象,林肯号舰上的双双眼睛是如何扫视洋面的。

至于我,当然也不甘心落后,我不会把自己分内的日常观察工作留给别人去做。这条舰艇有许许多多的理由应该命名为阿耳戈斯。船上唯独龚赛伊与众不同,他对我们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的问题表现得非常冷淡,与全船高涨的热情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我说过,法拉格特舰长精心为林肯号配备了各种捕捉巨鲸的装备,专业捕鲸船恐怕也不比林肯号装备精良。我们的驱逐舰配备了各种知名的捕捉器具,从手投鱼叉到发射倒钩箭的铳、打野鸭的开花弹,一应俱全。艏楼上架了一门改进型的后膛炮,炮筒壁非常厚实,炮口却很小。这种型号的大炮大概在一八六七年的万国博览会上展出过。这种珍贵武器由美国制造,能轻松地发射四公斤重的锥形炮弹,平均射程为16公里。

因此,林肯号舰上可以说是各种武器样样都有。而且,还请来了捕鲸大王尼德兰。

尼德兰是加拿大人。此人身手不凡,在他从事这一危险职业的生涯中还从来没有碰到过真正的对手。他机智灵活,沉着勇敢,本领高强,除非是非常狡猾的大头鲸,或是特别诡诈的抹香鲸,一般的鲸鱼很难逃过他的捕鲸叉。

尼德兰大约四十岁,身材高大,六英尺多高,体魄强壮,神态严肃,生性内向,有时行为过火,一惹就怒。他的外表十分引人注目,敏锐的目光特别能烘托他的容貌特征。

我觉得,法拉格特舰长把他这样一个人聘请到林肯号上来不失为明智之举。从眼神及膂力来看,他一人就能顶得上全舰官兵。我找不出更加妥当的比喻,只能说他像一架高倍望远镜,同时又像一门炮弹已经上膛、随时准备发射的大炮。

与其说尼德兰是加拿大人,还不如说他是法兰西人。虽然他不善交际,但我应该承认,他对我存有某种好感。这大概是我的国籍吸引了他吧。对他来说,这可是一个机会,能够说说加拿大某些省份仍然通用的拉伯雷时代的语言,而我则有机会听听这种古老的语言。这位捕鲸手祖籍魁北克。在这个城市还隶属于法国时期,他们家族就已经成了勇敢的渔民部落。

渐渐地,尼德兰对交谈产生了兴趣,我也喜欢听他讲述在北冰洋海域冒险的经历。他经常用诗一般的美妙言语讲述他捕鱼和搏斗的故事。他的故事如同一部史诗,我觉得仿佛是在聆听一位加拿大籍荷马诵吟北极地区的《伊利亚特》。

我之所以要尽我所知、如此详尽地描述我这位勇敢的同伴,是因为我们已经成了好朋友,而且是在最恐怖的环境中产生和结成的牢不可破的友谊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啊!勇敢的尼德!但愿我能够再活上一百年,好更长久地把你铭记在心!

那么,尼德兰此时对海怪问题持什么样的看法呢?我应该承认,他几乎不相信有独角鲸存在;船上,唯有他与大家的信念相左。他甚至回避这个话题。不过,我相信总有一天会让他开口的。

七月三十日那个美妙的夜晚,也就是我们出发后三星期,林肯号驶抵与勃朗岬同纬度的海域、相距巴塔哥尼亚海岸30海里的海面。那时,我们已经穿过南回归线,麦哲伦海峡在南面离我们不到700海里。要不了一个星期,林肯号驱逐舰就可以在太平洋上劈波斩浪。

我和尼德兰一同坐在艉楼上,一边漫无边际地闲聊,一边望着神秘的大海。迄今为止人眼还无法望见大海的深处。我很自然地将话题引到了独角巨鲸上,并且分析了我们这次远征成功或失败的种种可能。后来,由于尼德兰一言不发,只是听我说话,我便直截了当地逼他开口。

我不明白,尼德,我问他说,你怎么会不相信我们要追剿的这条鲸鱼的存在呢?你如此不信,难道说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吗?

捕鲸手在回答前,对我凝视了一会儿,习惯地用手拍了拍他那宽大的前额,闭上眼睛,像是沉思了一会儿,终于开口说道:也许有吧,阿罗纳克斯先生。不过,尼德,你是一名职业捕鲸手,熟悉海洋大哺乳动物。凭着想象,你应该不难接受关于存在巨鲸的假设。既然如此,你何必还要充当怀疑这种假设的最后一人!

前言/序言

一八六五年夏天,乔治桑读完凡尔纳的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和《地心游记》之后,给凡尔纳写了一封信。女作家在信中写道:先生,感谢您在两部扣人心弦的作品中写了那些亲切和蔼的语句,它们使我忘了深深的悲痛,帮助我顶住痛苦的担忧。对您的两本书,我只感到一丝怅惘,那就是我已经把它们读完了,可是没有十多本可供我继续读下去。我希望您不久将我们带进大海的深处,让您笔下的人物乘着这些潜水机旅行,您的学识和想象力能够使之尽善尽美。文学史家们认为,乔治桑的信是促成《海底两万里》这部海洋小说诞生的直接动因。

乔治桑的建议也许折射出时代的风尚,因为此时此刻,奔驰的蒸汽机车缩短了人们与大海的距离,去海边度假蔚然成风;画家们纷纷到大西洋之滨捕捉天光水影,透纳、布丹的海景画风靡一时;在文坛,雨果的小说《海上劳工》和米什莱的著作《大海》相继问世,海洋正日益进入大众的视野,走进人们的生活,人们期待接触、了解神秘的海洋。

除此而外,凡尔纳写海洋小说与自身的条件有关。他本人一八二八年出生在濒临大西洋的南特市,从小与大船东们比邻,直到二十岁才离开家乡去巴黎发展,所以对海洋怀着特殊的感情。他先后拥有三条小船。一八六八年七月,凡尔纳购入圣米歇尔号时,正赶上写《海底两万里》,一部分手稿就是在诺曼底、布列塔尼海面以及英吉利海峡上写成的。他在给出版商埃泽尔(一八一四一八八六)的信中慨叹道,海上航行给想象力提供了多么丰富的养料!天时地利人和,无怪乎凡尔纳将乔治桑的信奉为至宝,不但久久珍藏,而且立刻投入创作,历时三年,写得非常用心,生怕把这么好的题材写砸了。

《海底两万里》先以连载的形式,从一八六九年三月二十日到一八七O年六月二十日在埃泽尔于一八六四年创办的《教育和娱乐》杂志上与读者见面。埃泽尔对十九世纪法国文学起过不可或缺的作用,他在一八六二年与凡尔纳相识,《教育和娱乐》杂志问世后,请凡尔纳为文学版撰稿,从此开始小说连载。本书的上篇于一八六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出版,下篇在一八七O年六月十三日出版,初版卖了五万册。考虑到当时法国的内忧外患(普法战争、巴黎公社)的形势,可以说《海底两万里》从一开始就得到读者的欢迎。

那么小说为什么受欢迎?

首先因为作者领着读者做了一次动人心魄的海底远游。小说中的长度单位里是法国历史上的古里,长度因省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还有古驿里、古陆里和古海里之分。阿罗纳克斯教授在书中用的是古陆里,一古陆里大约等于四公里,因此,海底两万里就是能够绕地球两圈的八万公里。鹦鹉螺号从日本海出发,进入太平洋、大洋洲,然后到达印度洋,经过红海和阿拉伯隧道,来到地中海。潜艇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沿着非洲海岸,径直奔向南极地区。然后沿拉美海岸北上,又跟随暖流来到北海,最后消失在挪威西海岸的大旋涡中。在将近十个月的海底旅程中,鹦鹉螺号以平均每小时十二公里的航速,让读者随着尼摩船长和他的客人们饱览海底变幻无穷的奇异景观和各类生物。整个航程高潮迭起:海底狩猎,参观海底森林,探访海底的亚特兰蒂斯废墟,打捞西班牙沉船的财宝,目睹珊瑚王国的葬礼,与大蜘蛛、鲨鱼、章鱼搏斗,反击土著人的围攻等等。凡尔纳自始至终运用登峰造极的手法(法国当代小说家米歇尔布托语),把读者带到最远的极地、最深的海沟,让他们观赏最大的珍珠让主人公处在最危险、最绝望的境地,向读者展示自然的力量,让他们在强烈刺激,震惊之余感到极大精神和审美享受。十九世纪下半叶,异国风情曾经受到不少作家、画家青睐和读者的追捧,《海底两万里》的奇妙旅行为异域风情另辟蹊径,给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此之前,凡尔纳已经写了《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和《从地球到月亮》等以上天入地为题材的小说,这部海洋小说也就格外引人注目。

从结构上说,《海底两万里》是一部出色的悬念小说。小说从海面上怪兽出没,频频袭击各国海轮,搅得人心惶惶开始,到鹦鹉螺号被大西洋旋涡吞噬为止,整部小说悬念迭出,环环相扣。小说展示的海底风光固然迷人,但是读者,或者说主人公始终被一个谜团所困惑,他始终在思考,想解开这个谜:尼摩船长究竟是什么人?这位天才的工程师、知识渊博的学者为什么如此仇视人类社会?他漫游海底的目的是什么?何时是旅途的终点站?阿罗纳克斯、龚赛依和尼德兰屡次逃跑的努力似乎都在无意间被挫败,他们能否重返大地、获得自由?这次海底万里行究竟如何收场?老的疑团刚解开,新的困惑又摆在面前,整部小说就在这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氛围中展开。凡尔纳小说的悬念完全可以同希区柯克的悬念片媲美,在同时期的法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凡尔纳早年醉心于戏剧、特别是喜剧创作,娴熟地掌握了戏剧中的情节跌宕、启承转合的技巧,写小说的时候,自然能够把小说写得滴水不漏,将读者牢牢地吸引住。纪德在回答何为文学功能时曾说过让人不得安宁,就是我的任务他的话似乎与《海底两万里》的写法不谋而合。

十九世纪中期,西方的自然科学迅速发展,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在当时读者的眼中,海底两万里的魅力之一,在于它描写了科学的神奇和力量。奇妙无比的鹦鹉螺号就是集时代最新科技知识大成的代表,涉及电力、化学、机械、物理、气象、采矿、动力学等等。尼摩艇长书房里的一万两千册藏书囊括了人类在历史学、诗歌、小说和科学方面最卓越的成就。他的客厅则是名副其实的博物馆,收集了所有自然和艺术的珍品。整部小说动用大量篇幅,不厌其烦地介绍诸如海流、鱼类、贝类、珊瑚、海底植物、海藻、海洋生物循环系统、珍珠生产等科学知识,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启蒙小说。但是作者介绍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理论,凡尔纳本人没有受过正规的科学训练,也不阅读科学著作,而是从拉鲁斯百科辞典之类的辞书或者科普文章中学习科学知识,通过阅读报刊杂志,了解科学进展动态,间接地吸取知识。他有时候甚至整段抄录字典,或者将科普文章浓缩之后写进自己作品里。鹦鹉螺号的构思就是来自在塞纳河进行的潜水艇试验,以及一八六七年世界博览会展示的潜水艇。尽管凡尔纳被誉为科学小说奠基人,尽管他将当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写进小说,尽管他的解释天衣无缝,甚至还常常像拉伯雷那样借助一连串精确的数字来营造真实效果,但是凡尔纳的成功不在于他是二十世纪的工程师,而在于他仍然是十九世纪的诗人。他站在时代的门槛上,看到了人与机器结合的巨大力量,机器成为人的精神和体力的延伸,成为征服自然、造福人类的工具。他把科学小说写得诗意盎然,理性的外表下透出一股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从而感染读者。

进入二十世纪之后,评论家们丰富了对小说人物的评价,有人认为《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男性小说,因为故事主要在阿罗纳克斯、龚赛伊、尼德兰和尼摩艇长这四个男人之间展开;有人发现它是本歧视妇女的小说,只有在凄惨的海难死尸和亡人的照片上才能看到女性形象;还有人从鹦鹉螺号和尼摩艇长的雪茄中看出了男性性器官象征,潜艇在冰山受困、穿越阿拉伯隧道都带有性活动的暗喻,从而把《海底两万里》称做潜意识性小说,学者们的这些诠释,虽然不乏新意,但是也有些牵强附会,连作者本人也未必有这样的初衷。对于无数读者来说,深深留在脑海中的无疑是绝顶智慧、无限富有、温文尔雅、又享有绝对权威的尼摩艇长;是与人类断绝关系丝毫不受人类社会规范约束、单枪匹马反对人类社会秩序的斗士,是声称我就是法律、正义的替天行道的复仇天使。尼摩形象处理上有过一番波折。起初凡尔纳准备把尼摩写成波兰人,参加反对沙皇的起义而被满门抄斩,因此专门袭击俄国轮船复仇。但是出版商埃泽尔与俄国有着良好的商业往来,考虑到图书以后在俄国的销路,建议把尼摩写成反对奴隶制的英雄。可是凡尔纳执意不从,结果双方妥协,隐去人物的身世,这种神秘气氛反而增加了人物形象的深度,因此双臂抱在胸前、默默面对大海的尼摩艇长就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人物了。凡尔纳在人物处理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尼摩艇长在暗处,其他人物都在明处,尼摩艇长的性格身世神秘莫测,令人捉摸不透,而阿罗纳克斯、龚赛伊、尼德兰都透明到了极点。阿罗纳克斯是学者的典型,知识高于一切,为了探究科学的奥秘,不惜牺牲自由。龚赛伊是典型的仆人,对主人忠心耿耿;捕鲸手尼德兰则是平民的代表,成天想着两件事:美食和逃跑。不同的性格在鹦鹉螺号这个密封的空间摩擦、冲撞,成为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

《海底两万里》的成功离不开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描写。埃泽尔曾经给凡尔纳作品作序说:其实,他目的在于概括现代科学积累的有关地理、地质、物理、天文的全部知识,以他特有的迷人方式,重新讲述世界历史。所以描写势必成为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凡尔纳时而借助教授、尼摩艇长、特别是龚赛伊口述;时而透过舷窗向外张望,或者走出潜艇实地观察。从描写的手法上,大致有照相式的实录(例如从舷窗观看神奇的海底、悲惨的海难),更多的是先描写后解释(例如涉及珊瑚、海绵纲、珍珠、海藻的段落),这种写法营造出令人信赖的科学感.描写发展到极致就是一连串术语的罗列,如教授观赏尼摩艇长收藏的珊瑚、贝壳;走火入魔的分类狂;龚赛伊对各种鱼类进行分类等。这些描写不厌其详,不仅表现出作者的严谨态度,而且给人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作者的语汇丰富,许多术语深奥冷僻,普通读者难以全部理解,而这种隔阂反而营造出一种诗意,奇异的音韵结合又产生出美感,所以有人称凡尔纳的描写与马拉美的象征主义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他那叠加的名词犹如马赛克瓷砖,拼出一个迷人的神话世界。

凡尔纳一生写了八十部小说,几乎部部成功,深受读者喜爱。尽管如比,他在十九世纪始终未能进入主流作家的行列;翻开文学史,很难找到凡尔纳的名字。究其原因,是因为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法国文学以揭露社会黑音、抒发内心痛苦为主流,而凡尔纳的小说大多积极向上,赞美科学,歌颂人性,与当时的审美观背道而驰。值得欣慰的是,《海底两万里》曾经启发天才诗人韩波写出著名的长诗《醉舟》,一九五八年首次抵达北极的原子能潜水艇就是以鹦鹉螺号命名的,小说十多次被搬上银幕,改写成连环画;一九六六年法国推出《海底两万里》袖珍本时,印数高达十万册,它在中国也被推荐为中学生必读的世界名著。鹦鹉螺号载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潜入大海的深处,继续领略自然的奥妙,感悟人生的哲理。

最后,衷心感谢我的多年好友Francoise VIRY-BABEL夫人从凡尔纳的故乡惠赠原著,促成此项译事。

钱培鑫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21: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