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图表目录
缩略语说明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主题和对象
一 研究主题
二 对研究对象的细化和限定
第二节 研究理据
一 意义研究的重要性
二 动词义位词典释义的缺陷与不足
第三节 研究的具体问题、方法及论文主体框架
一 研究的具体问题
二 研究方法
三 论文主体框架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述评
第一节 按范畴释义的认知语言学根据
一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对语言范畴中范畴成员隶属度的研究
二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对语言范畴相似性的研究
第二节 按词类不同进行区别释义的相关研究
一 国外按词类释义的相关理论研究
二 国内按词类释义的相关理论研究
三 按词类释义的词典实践
四 小结
第三节 针对动词义位进行的相关研究
一 从语法视角对动词及其共现成分的研究
二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动词及其共现成分的研究
第四节 对相关研究的反思
第三章 意义的不同层面及其对应框架
第一节 词典编纂视角下意义分析的三个层面
一 对“意义”的意义的回溯
二 词典释义的整合意义观
三 词典释义过程中的意义分层观
第二节 在词典编纂视角下对“框架”模式的分析和分类
一 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理论
二 对认知语言学中意义分析模式术语的梳理
三 对意义分析的“框架”模式的分析
四 对“框架”的探索性分类
第三节 认知框架与认知意义
一 认知框架的内部结构
二 以认知框架为参照的认知意义
三 认知意义在词典编纂过程中的作用
四 小结
第四节 语言框架和语言意义
一 认知框架和语言框架分别对应的意义分析法
二 语言框架的内部结构
三 语言框架参照下的语言意义
四 语言意义在目前词典释义中的地位
第五节 释义框架和词典释义
一 单层框架制约下的两类语义一语法范畴
二 认知框架和语言框架双重制约下的词典释义
三 词典释义框架的内部结构
四 词典释义框架制约下的词典意义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认知和语言框架双重制约下的动作义位
第一节 义位的压缩型编码与扩展型解码
第二节 谓词的非自足性
一 谓词非自足性的哲学溯源
二 语法层面动词义位的非自足性
三 语义层面动词义位的非自足性
四 动词义位非自足性研究的拓展性补充
第三节 动作义位的认知框架
一 作为叙事语篇的动作义位的扩展式
二 动作义位的认知框架
三 认知框架下动作义位的认知意义
第四节 动作义位的语言框架
一 动作义位认知框架到语言框架的转换原则
二 在语言框架中对动作义位意义的分析
第五节 动作义位释义框架中的分析性语义单位:抽象意义参数
一 义位中的“义素”与动作义位中的“抽象意义参数”
二 动词的配价与动作义位中的抽象意义参数
三 对动作义位中抽象意义参数的界定
四 抽象意义参数在动作义位释义中的作用
第六节 小结
第五章 汉、英词典中动作义位释义的统计分析:基于抽象意义参数的定量一定性研究
第一节 动作义位内部的分类
一 对动词整体进行分类的相关研究及其在词典编纂中的作用
二 系统描写目的驱动下的动作义位内部的次范畴化
第二节 动作义位释义过程中抽象意义参数的定量一定性分析
一 动作义位样本的来源和确定
二 对动作义位释义配列式中抽象意义参数的定量一定性研究
第三节 基于抽象意义参数的汉语、英语词典中动作义位释义情况分析
一 汉语学习型词典与理解型词典中相关动作义位释义的比较分析
二 英语学习型词典与理解型词典中相关动作义位释义的比较分析
三 讨论
四 从抽象意义参数角度分析汉语学习词典在动作释义中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基于抽象意义参数的动作义位释义的优化模式
第一节 动作义位抽象意义参数组合过程中的内在结构性
一 关于语义结构有序和无序论的回溯
二 动作义位语义结构的有序性
第二节 动作义位意义描写的两个维度:内在维度和关系维度
一 典范义位与内在维度
二 非典范义位与关系维度
三 内在维度和关系维度在动作义位系统释义中的结合
第三节 动作义位释义的框架观
一 框架释义模式的个案研究:以“索取类”动作动词为例
二 基于同一语义框架内义位关系的释义
第七章 基于语义与语法对应关系的动作义位例证的选择
第一节 对例证预期作用的回顾和思考
第二节 动词义位例证配置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 动词义位例证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二 汉语词典中动词义位的例证所对应的论元结构构式
第三节 动词义位释义和例证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 释义和例证之间的关联性
二 动词义位释义和例证之间的相互映射
第四节 抽象意义参数在表层句法结构中投射情况的描写和分析
一 抽象意义参数与表层结构中句法题元的映射关系
二 抽象意义参数对表层句法结构中状态元的影响
三 抽象意义参数在表层结构中“位”的差异
第五节 动词义位例证配置的可能模式
第八章 抽象意义参数的历时演变对动作义位释义的影响
第一节 较少影响共时词典释义准确度的历时演变
一 同一词位内义位数目的变化——动作词位的丰化和简化
二 同一动作义位中内化抽象意义参数的历时演变
第二节 抽象意义参数的历时演变对动作义位释义的影响
一 义位意义负载量的增加
二 语义角色的历时性残留
第三节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本书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 理论价值
二 现实意义
第三节 本书的局限性及后续研究的可拓展空间
一 本书的局限性
二 后续研究的可拓展空间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