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若增,出生于黑龙江省长白山下某镇。南开大学政治经济系毕业。做过中学教师和出版社编辑。现为天津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980年春,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出版有短篇小说集、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多部,以及散文集、杂文集、随笔集等。
它的思想和文字特立独行与独思独语,读他的文字,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他心中的大痛苦和大快乐,感受他的思考带来的冲击与震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在思想的云上行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吴若增 |
出版社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吴若增,出生于黑龙江省长白山下某镇。南开大学政治经济系毕业。做过中学教师和出版社编辑。现为天津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980年春,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出版有短篇小说集、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多部,以及散文集、杂文集、随笔集等。 它的思想和文字特立独行与独思独语,读他的文字,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他心中的大痛苦和大快乐,感受他的思考带来的冲击与震撼。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很有个性的随笔集,个性的言语,个性的内容,还有一位很有个性的作家。 他在思想上和文字上的特立独行与独思独语,为的是“要忠实地写出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来”。在这部随笔集里,包含了他对人生百态、社会现状、传统习俗的犀利评析,也蕴含着他对读书教育、文娱产业的殷殷期待,蕴含着他对自然、动物、乡村、故乡的无限向往,更带着他对自我个性、生活经历的幽默调侃。 读他的文字,感受他心中的大痛苦和大快乐,感受他的思考带来的冲击与震撼,随他行走于思想的云上…… 目录 自序 在思想的云上行走 第一章 细看人生百态 雨点 人啊!你不可承受 好皇上,赖皇上 绝不在夜里写作 常存恐惧 儒术、儒教及其他 记忆中的哲学 公民与公仆 我不是老百姓 善恶之研究 聪明与智慧 你长了一只马的脑子吗? 习惯 错位 向海洋 世界论 关于差异 关于差距 文明的尴尬 文明的脚步 去国依依 试论“道德抽象”之有理与必要 马克思与萨特 关于环境 遭遇热情 为面子买单 规则之苦恼与尴尬 我总看见我的两个我在吵架 关于距离 关于人情 关于慈善的话题 第二章 我们的下一代 孩子的眼睛 享受天真 有些知识,不学也罢 我们都学了些什么 毁灭式的教育——从一位中国母亲说起 如此娇惯令人惊 第三章 也是风花雪月 所谓浪漫 所谓美丽——男人怎样看女人 所谓爱情所谓婚姻 所谓爱情所谓亲情 爱情姗姗来迟 第四章 大自然离得有多远 鸡还长毛呀? 四季的气味儿 麻雀 空的渴望 乡村情结 动物的智慧 第五章 传统与现代 当我们面对世界——略谈封建文化对先进文化的反抗 中国作家与《红楼梦》 关于相声现状的几点看法——在某相声研讨会上的发言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京剧? 假如没有电视…… 孙犁老师,您是个孤独的人啊 关于裸画 关于杂文——答某杂文编辑家问 关于“孝道” 我们现在怎样过年? 我们滤掉了什么? 第六章 那些不能不说的岁月 九死一生 没书的日子 农场记事(一)——接受工农兵再教育 农场记事(二)——清理阶级队伍 这辈子没当官 感谢“保护伞” 关于日记的纪念 代后记 文学是我的一个选择 试读章节 工作间的墙上,悬有一面挂钟,已经七八年了。那一天,我忽然发现这面挂钟坏了,便取下来扔掉。扔掉了这面挂钟之后,墙上那里就成了空白。也曾想过,是否再换上一面?后来觉得写字台上已经放着一面座表,先前的这面挂钟本就多余,这样,那里就空白了下来。 意外的是,此后的每天,每当我需要知道时间的时候,我都会特意地朝那里张望,而当我发现那里已经是空白的时候,我都会忍不住哑然失笑,失笑于自己的健忘。 然而,不幸的是,这样的健忘却没有随着时曰的延续而改变。此后的每天,每当我需要知道时间的时候,我竟然还会特意地朝那里张望,而当我继续发现那里其实早巳是空白的时候,我就不再是哑然失笑,而是感到了若干沮丧——沮丧于怎么不往那里张望就不行呢? 奇怪的是,这还没完,此后每天,每当我需要知道时间的时候,虽然我明明已经很清楚那里早巳不再悬有挂钟,却仍然忍不住朝那里张望。老实说,这样的一种自我嘲弄似的下意识行为,对于我的心理已经是一种折磨了。 我这才发现,对于写字台上的这面座表,我其实是一直都不信赖的,我信赖的是墙上的那面挂钟。七八年来,尽管我并没有在意,但其实早巳形成了一个习惯,即习惯于去那面挂钟上寻找时间。而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又绝不是我想放弃就可以放弃的,因为它其实早巳在我心底打上了印记。 这件小事,或其实只是生活中的一个细节,令我知道了习惯的魔力! 没办法,大约是两个月以后,我又找出一面挂钟,老老实实地悬在了那旦,补上了墙上的那块空白——和我心理上的这块空白。 自从发现了习惯这东西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魔力之后,我注意了这东西,我发现在我的身上,堪称习惯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当然,不只是对于我,对于任何人,包括正在阅读此文的诸君,习惯也都实在是太多太多。甚至可以这样概括地说,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生活在一个习惯的系统之中的!小自举手投足,一顰一笑,大到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你都可以找到习惯的影子。而且,我们的性格,虽然不至于是由习惯生成的,却大概就是由习惯构成的,因为习惯这东西不仅广泛,还具有相对稳定。 那么,习惯难道竟然是不可改变的么?这是我极关心的一个问题。因为我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磨砺的增多,在我们的身上,悄然地长出了许多习惯。有些,是好的;而有些,则是坏的。好的习惯,自当保留;坏的习惯,就应该给以删除了,比方说我的吸烟,我的喝酒。 我的吸烟,始于20岁的那年春天,而今已经41年矣。对于吸烟,我从来都不以为是好习惯,却也从没有想到过要戒除,因为我不相信我能戒掉烟瘾。然而这回,我想纵然是一时地难以戒掉烟瘾,但我每天要吸去30支烟,其中怕就有一部分是烟癮之外的习惯使然罢?那么,我可不可以试试,先把这30支中间的“习惯”部分删除? 我就试了。 前已有述,便是习惯,要删除,也属不易;但习惯与瘾相较,将其删除却肯定要容易得多。怀了这样的念头,我将每天吸烟的量,限定为10支,这样,一下子我就发现了那20支烟,果然属于习惯,比方说“饭后一支烟”、“睡前一支烟”、“晨起一支烟”……就都在此列。自然,就都当删除——只是为了不至于太过“残酷”,我暂时保留了“饭后一支烟”。 删除的过程,就不必一一细述了,总之是7个月过去,我现在已经能够十分稳定地把每天吸烟的量,控制在10支以内了——最好的一天是7支,一般的是8支。感受嘛,倒也算不上怎样痛苦,只是我总能感觉到习惯的顽强抵抗。现在,虽然说还没有达到过去每天吸30支那样的自然,还必须加以控制,但能感到一个新的每天只吸8支烟的习惯已经开始形成。 不错。 酒就容易得多了,因为我早就感到对于酒,我没瘾。虽然过去常常是,不喝进半斤高度白酒就不够欢畅,但那大抵都属习惯,这样,我就一下子从过去的半斤降到了二两。由此我觉得,删除没有瘾的习惯是与删除有瘾的习惯大不一样的。 至于删除其他不良习惯,来日方长,慢慢地再加检索罢。 这回的戒烟戒酒的经历,使我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一生好比仓库,出生时空空荡荡,活到了一定的时候就满满当当的了。自然,储进的知识呀思想呀优良品质呀人生经验呀等等,都是好的,必要的,但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有许多不良习惯甚至是不良习性,被我们不小心装了进去。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经常地给予检索给予删除,显然是必要的,有益的。可惜过去没人告诉我,不然。也就不必拖到今天了。 有一天,我甚至想到: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民族和国家,是不是也跟我们每个人一样,也有一个仓库的问题,也需要检索一下那些积存了许久的东西,把好的东西发扬光大,把不那么好的东西删除呢? 比方说我们对于权力与权势的过分敬畏?比方说我们对于生命与尊严的过分轻慢?比方说我们对于实际与实有的趋之若鹜?比方说我们对于理念与信仰的敬而远之?比方说我们对于诚信的欲取欲弃?比方说我们对于规则的亦有亦无?比方说我们的好讲面子,好兜圈子,好窝里反,好背后说人坏话?比方说我们的多疑,多虑,怕冒尖,怕得罪人?比方说我们的习惯于依附,习惯于纠缠,习惯于搞裙带关系?比方说我们的缺乏精确习惯,缺乏时间观念……等等,等等。检索起来,也是很多很多的罢? 而且,那方面的习惯,想要删除,就也同样是要有个过程并且还要花些气力的罢? 那些问题,较之我的吸烟与喝酒,可是重要得多了。 P39-41 序言 这年头,出版一本书可能很容易,也可能很不容易;但出版我这样的一本书,则肯定很不容易。因为我知道,本书的阅读,不会令读者浑身舒泰,相反,却会使读者感受刺激,或劳累。打个比方,阅读本书,绝对没有吞吃稀粥或面条那样的顺畅与舒畅,有的,却可能是啃咬鸡爪子或牛板筋一般的坚韧与坚硬。而且,不易消化。 抱歉。 但,幸好我又确定地知道,就在这同一个世界上,有那么一种人,偏偏就是对鸡爪子或牛板筋情有独钟。 那么,您就是本书的读者了。 本书所写,是我这几年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当然,它们不是我的思考的全部,甚至不是我以为最最精彩的部分,但是,我要说我写在这里的,却都是真实的。而且,还都是认真的。现在,我用我的真实和认真,来换取您的一点阅读时间。 至于其他,都在后面的文字之中了。 握您的手。并真的希望您愉快。 后记 许多作家都说他们之所以从事了文学,乃是因为他们对于文学的热爱和痴迷;坦率地说,我不是的,我之所以从事了文学。乃是出于我在当时的一个理性的选择。 1979年前后,“文革”已经结束,改革开放的曙光已经开始闪现,个人对于事业的选择已经出现了可能。而我,已经是35岁的人了。却还没有选定自己的人生道路。我知道我必须做出选择了。 我更知道这个选择将决定我今后半生(其实是一生)的成败,而且选定了就不可更改——因为在我看来,人倾注一生之力能干好一件事就不错了——因此我必须慎之又慎。 关于选择,首先是我决定了一个选择的方式和原则。那就是:把社会的需要与个人的条件相交叉,出现的那个交叉点,就是我理应接受的选择。 经过反反复复的交叉,在我未来的人生坐标上出现了三个交叉点。一个是报考研究生,将来当一个理论家。一个是当律师。一个是当作家。 关于第一个选择,我认为我是可以做到的,因为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就是个优等生,而且我认为我天生就具有理性思辨的素质,并且,我还很有独立思考的习惯与习性。不过反过来说,恰恰又是这最后一点,令我犹豫了。因为从理论研究来说,一个理论家最重要的素质和条件,就是你是否具备独立思考的习惯与习性,但在当时的环境下,特别是“极左”之风尚未消停的情况下,这种最优秀的习惯与习性偏偏又可能使你一事无成。 关于第二个选择,我知道那是我所喜欢的,而且我认为我一定能够成功。因为我已经确信中国必将走上法制化的道路,因此律师的作用将很快凸现出来。而我,具有强烈的正义感,也不缺乏血性和勇气。此外,我还具有相当严谨而开阔的逻辑思辨能力。当然,我认为我的口才也很不错。不过,最后我还是放弃了。我之所以终于放弃它,是因为在有一点上,它不如我的第三个选择。 我的第三个选择,是当一个作家。关于当一个作家,我知道这是许多人都有的愿望或者说幻想,但我也知道人们对于作家的理解有着很大的不同。不管别人怎样,我坚持我的理解:经历了多年的病态的生活之后,中国要在政治上拨乱反正,要在思想上启蒙。这个启蒙工作的意义,是怎么评价都不过分的,而我能够参与其中,自是荣幸,并且,我完全可以将这工作视之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手段。不过,我是否具有写作的能力,却还需要看一看。为此,我用了3个月的时间,钻到图书馆里去,研读別人的作品。结论是:“呀,这就是小说呀!我也能写呀!” 1980年春天起,我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当年9月,《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了我的短篇小说处女作《盲点》。以后就一直写了下来。迄今,已经20多年矣。 审视一下我的这个选择,我以为算不上失败,也算不上成功。不成功的原因,有我自身方面的因素,也有非我自身方面的因素。只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确信我的20多年前的选择没错。 特别是我还活着。活着,就能思想。能思想,就能写作。能写作,就有未来。 2008年4月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