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星汉璀璨同济人(第1辑)(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赵建夫//干国华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为了弘扬“同济精神”,展现杰出校友的风采,将百年同济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所编著的。该书收录并记载了百年同济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杰出人物,如革命先贤、党政领导、学术大师、专家学者,以及成就卓越的校友等,它从某个侧面展示了这些校友们的风采,他们所体现的“同济精神”及进发出的强大力量,将会让我们深受教益。

内容推荐

2007年5月,同济大学迎来了她的百年华诞,由同济大学校友会组织编写的《星汉璀璨同济人》(第一辑)记录了逾百位俊杰的事迹。纵观全书,“同济精神”作为一根红线贯穿始终,在每一位同济人身上熠熠闪光,书中记述的同济人取得的成就,是他们不断实践和丰富“同济精神”而结出的累累硕果,所体现的“同济精神”及进发出的强大力量,于我们及后学都将会深受教益。

目录

“三地结缘”:上海-重庆-厦门——马武定教授采访录

中国摄影测量与遥感之父——忆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王之卓

一位有创新灵魂的科学家——记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守觉

寿星院士贝时璋

踏遍青山辟通途,呕心沥血绘彩虹——记中国工程设计大师车宇琳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记冯至先生

难忘的岁月——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卢佩章

叶可明:从重点工程实践中走来的院士

大地测量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开拓者叶雪安教授

半世坎坷与宁氏风范——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津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乔石与同济学生运动

情系机床,立基创业——记沈阳机床集团总经理关锡友

从容创业,用心生活,回报社会——记武汉新地置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创

沉稳中的通透——记深圳市长城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勇

传承同济精神,共创百年荣耀——记东北校友刘政奎、任锦雄和厉正强

孙文杰:从“红筹大班”到国企领航人

朱永新:教育是我的至爱

“芳”华岁月倾何处,且看津门脉络——访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朱兆芳

从同济走出来的少将朱金龙

亦官亦儒朱家骅

建筑系里走出的歌唱家——记朱逢博女士

江厥中:贵州城市建设的引路人

他在大地测量学前沿驰骋——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厚泽

做人要诚 做事要实 做官要廉——访北京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阳安江

永远的动力——记全国模范教师何友声院士

感恩同济,谢恩师情——专访著名外科专家吴在德教授

与中国教育同舟共济——记第二届中国十大女杰吴启迪教授

大医精诚,妙手仁心——记我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院士

幸福路漫漫——专访青海省原副省长、武警总队副政委吴承志

我的父亲吴昱

创造“世界第一”——记上海磁浮工程总指挥吴祥明

宋林:自强者胜

扎扎实实办事,清清白白做人——记河南省公路学会理事长张圣城

高瞻远瞩,广积锐取——记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总裁张桦

“文人进武庙”——记原中华全国体育层会副主席张彩珍

阳光院士张耀明——洒向人间都是爱

李昌:我在同济学习和走上革命人生的历程

戎马倥惚,情系同济——访李欣将军

李金城:雪域国脉的设计师

测天绘地,让“勇气”准确定位——记华裔科学家李荣兴博士

科技兴路的有心人——记烟台市公路管理局原总工程师李荣富

热带病专家李桓英的快意人生

围绕《红岩》的故事——作家杨益言小记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听汪光焘部长在同济大学的演讲

意气风发曾少年,稳健沉着论时局——记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邱震海

知识与实践——我的专业历程

风口浪尖的汽车人——记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虹

蓝天下的至爱——记陈铁迪与上海慈善事业

谁持彩练当空舞——记著名桥梁专家陈新院士

扎根八桂,赤诚奉献——记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陈雷卿

谱写建筑事业的新篇章——记中国交适建设集团董事长周纪昌

黑夜里的烛光——追忆同济大学前校长周均时烈士

孟凡辰:底气十足的一跃

武忠弼:病理学佼佼者,中德文化交流使者

探寻道德真谛,构建伦理体系——我国著名伦理学家罗国杰教授访谈录

郑肇经先生:中国现代水利科研事业的开拓者

胡茂元:用坚韧解读成功

满腔爱国情,拳拳赤子心——记著名爱匡实业家胡厥文

敢为神帅!装车轮——记中国汽车之父、原机械王业部部长饶斌

前行中扎实的脚步——记倪征燠大法官

两岸薪火,一脉相传——记台湾校友倪超、史惠顺

筑就中外化学的桥梁——记著名化学家唐有棋院士

夏坚白与同济大学

技术,管理:两者兼顾的和谐人生——记南京工业大学前常务副校长宰金珉教授

以笔为戈,铸诗成剑——记革命诗人殷夫烈士

创造美丽的使者——记昆明世博会的设计者郭方明

虽九死其犹未悔——郭光允访谈录

创新与实践——记广州市设计院总建筑师郭明卓

郭绍虞先生在同济

钱信忠:从同济走出的将军、部长

刀下紫檀写春秋——记雕刻艺术大师屠杰和他的雕刻艺术

黄融:一颗带动城市建设的齿轮

潜水医学的开拓者龚锦涵

三进三出同济门——记加拿大华裔建筑师傅国华

“焊神”曾乐的同济情愫

程望:我国现代造船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经济学界的“铁齿铜牙”——记经济学家谢国忠

杰出的微生物免疫学家谢毓晋

梁文灏:隧道设计大师,凿出世界之最

外科泰斗,一代宗师——祝袭法祖院士从医65周年

解思忠:国民素质的“思想者”与“实践者”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记华东交通大学雷晓燕教授

亦商亦儒,情系上实——记上海实业集团董事长蔡来兴

走出同济,投身祖国建设事业——访建设部原副部长谭庆琏

完美人生,追求无限——记原浙江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潘云鹤院士

铸剑为犁——穆占英和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

与母校同岁——记百岁校友魏述徵先生

国内体育场馆的金牌设计师魏敦山院士

建设海上钢铁长城——记开创新中国舰船事业的同济人

西南市政院里的同济人

余杭同舟愿 钱塘共济情

金戈铁马,纵横四海——访铁道部里的同济人

16年的务实与创新——记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两任院长

医学星辰,熠熠闪光——记为我国现代病理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济人

只为金鸡湖畔的那一方热土——同济人与苏州工业园区

严谨求实,团结创新——记奋斗在常州城市建设第一线的校友

良才怀壮志,广厦冲云霄——记上海建工集团里的同济人

华侨城与同济人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记山水城市里的同济人

同济心 母校情——桂林校友风采记

附录 知名校友名录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位有创新灵魂的科学家——记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守觉

初次印象

2006年6月18日,我们来到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拜访了同济老校友王守觉院士,尽管之前我们查阅了关于王院士的资料和照片,但亲眼见到王院士,还是令我们十分惊讶,一位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竟如此精神矍铄,神采奕奕,谈吐清晰,思维敏捷。我们的采访也由他爽朗的笑声开始。他说:“我有一套养生之道的,还准备写本养生的书,哈哈……”

家族熏陶

王守觉出身于一个富有科学传统的家庭,父亲王季同是中国第一个在国际数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的科学家,而他的哥哥姐姐们也都是经纶济世之才,大哥王守竟是我国机械工业的创始人;二哥王守融是我国著名的精密机械仪器专家;大姐王淑贞,是上海妇产医院创始人,与林巧稚有“南王北林”之称;二姐王明贞,是清华第一位女教授;最小的哥哥王守武,和他同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守觉是家中最小的一个,但也是最不安分的一个;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觉得我的创新性比他们强”。从小接受“一切靠自己,自学为主”思想的王守觉比他的哥哥姐姐们更喜欢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在读大学之前,他的知识基本上是自学得来的,由于身体不好,他的高中几乎没有念。但在那些日子,他从来不让自己闲着,什么事情都去尝试,都去做:卖自己制作的锁,为建设机场做过测量源,甚至还养过猪。在王家,从小就尊重孩子的自我发展,所以即便王守觉没有积极抓紧读书的机会,也不会受到家里的反对,反而得到哥哥的支持。王守觉“不走正轨”多少还是让母亲有些担心,但他自己回忆那段岁月仍然不时大笑:“当时也是为了生活,但也是为了好玩,现在看起来,却是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和多方面的思维能力,我一直认为边工作边学习是最好的,或者工作一段时间再学习,这样才能知道自己需要学什么”。

同济情深

虽然对读书抱着一定看法,但王守觉最后还是认为大学是一定要念的,报考同济大学是受到兄长们的影响,他们推崇同济实行的德国式实践教育。所以即便初中一年级读完后的五年多中,他只进学校读过半年书,可他仍然坚信自己的能力,当时英语对他来说有点困难,于是,他找来一些英文杂志,对生词逐个查字典,然后背得滚瓜烂熟,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之后,他顺利地被同济大学录取,进入电机系学习。谈到选专业,他说:“你们可能没有办法理解,而我们在当时就强烈地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事实,所以我们深知要用科学救国!”

就在这样的心态下,王守觉开始了大学生活。当时的同济大学搬迁到了四川李庄,在那里,寺庙成了校园,大小的宝殿、祠堂成了学生们的教室和寝室。据他回忆:“当时念大学条件很差,工学院就在东岳庙,一人一个小板凳,上课的时候就带着过去,每天都要走很远的路,下课换一个教室就带着这个板凳过去。”条件的艰苦不但没有成为学习的障碍,在王守觉看来艰苦的环境对于成就一个年轻人坚强的品格是不无裨益的,他说:“现在的年轻人在家里总是太受宠,出去吃点苦头是有好处的。”

但刻苦读书不等于死读书,这是王守觉最强调的一点。在大学,他自己从来不甘于每天坐在那里看书,他甚至认为,仅仅坐在那里看书做题,会浪费一个人思考的时间。所以他说“当时学习的氛围很浓,但还是比较宽松的,没有说每天一堆作业需要完成,基本上我们靠自己自觉。老师也是特别鼓励学生动脑。”灵活的脑子加上刻苦的学习精神,让王守觉在大学里独树一帜,成为当时两名全校优秀奖学金获得者之一。

不过这些都不是他最看重的,对于他而言,同济大学7年的读书生活给他最大的收获在于一个团体的生活,他对我们说:“对于同济大学的同舟共济我感受很深,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这样的团队生活让我得益匪浅。”王院士跟我们回忆说,当时同寝室的,不管谁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全部过来问他,不管是什么专业什么科目,他说就是这样大大地锻炼了他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让他学会不仅仅只专注于自己的专业,开阔了他的视野,对于他以后的研究非常有好处。

硕果累累

带着这样的成绩离开同济,王守觉踏上他辉煌的工作旅程。他的科研工作生涯和学生一样,贯穿着两个词——“不断实践”与“不断创新”。他为我国发展两弹一星作出了贡献,制成了我国第一只锗高频晶体管,用于制造氢弹计算所需要的我国第一台晶体高速计算机,还制成了用于战略导弹的我国第一批硅平面管并创建硅平面工艺(获国家发明奖),在此基础上,他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块固体组件,为导弹专用微型机的研制创造了条件。

辉煌的成果总是伴随着数不尽的坎坷与磨难,但王守觉总是能以一种变通的思想去看待这些,他给我们举了个例子,“许多科学家都受到过不公平的待遇;但对我来说,‘文革’被打倒三年,我认为那段时间对我也非常有好处的,开阔了我的眼界,看了很多哲学方面的书,马克思毛泽东的哲学著作读了不少,大有收获,认识了很多本质的问题,认识社会。科学技术只是社会的某一个方面,你对社会一无所知,你反过来不认识科学技术。”抱着这佯的认识,王守觉从来不固守于自己原来研究的半导体这一个圈子,近几年来他开始研究信息技术,其中获得1995年度电子十大科技成果的“预言神一号”是我国首台数模混合神经计算机,在模拟人工神经网络上,比微机快近100倍。而就在去年,王守觉院士近年来提出的高维空间点分布分析方法应用于模式识别取得开创性成果,据此研究出的“人面仿生模式识别”研制成功了目前尚属国际空白的“人脸仿生模式识别防盗银行卡”产品,获得6项发明专利,居于世界仿生模式识别领域领先地位。他认为中国的科学家应该去研究一些新的领域,对国家更有帮助,对社会进步有更大的促进,所以现在王老更喜欢别人称他为信息学家,他说这是一种进步,“真正的科学家绝不会只能通一门科学,不怕转行,甚至应该乐于转行”这不正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思维创新吗?

寄语同济

谈到当前的教育,王院士的话匣子就打开了:“现在的大学教育适合培养一个合格的公民,但不容易出创新型的人才,应试教育出不了创新型的人才。”

平时他对他带的研究生的要求首先就是要扭转学习方法,他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是从应试教育过来的,思维比较固化,只知道念书,要学会从念书到念书-思考-念书-思考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其次,他要求他的学生能紧随科研的前沿,“我前几天在欧洲国际会议作大会报告,回来我就会给我的学生们做报告,要让他们知道国际上学术的科学动态。科学创新是创造新的知识,而我们一般大学里的教学只是掌握前人的知识,现成的知识,而不知道知识从何而来。我们需要学习,但更需要知道知识从何而来,这样有一天我们才会创造新的知识。不能把书当作圣经来读,需要批判的来读。”说完,他摇摇头,无奈地表示现在的学生很难改变固定的思维模式。

王院士还特别强调学生的爱国主义:“胡锦涛书记提出创新型人才的六大标准,第一点就是爱国,不爱国不可能做出什么创新性的贡献,我们国家是发展中国家,有些方面受控于外国,在以前列强对我国进行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文化侵略会造成高级打工仔,给外国人打工的打工仔。看似赚着不少的钱,但实际上脑力劳动里面还有打工仔和真正的脑力劳动者之分,前者是没有创新的。”  除了提到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以外,他很激动地跟我们说起国人对于科学的漠视。他说他现在在给厦门大学电子学院、软件学院的学生讲课,他都愿意去讲课。“因为中国的科学没有积累,我愿意去做一些。一百多年前,美国一个科学家在文章中说,四大发明都是中国人发明的,但是现在重大发明却大多不是中国人,原因就是中国人不重视科学;当时他说,如果我们美国人也不重视科学,那么我们就会退化成像中国人那样。当然他说得比较偏激,但是从某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是不是该承认他有一定的道理吗?作为我们年轻人是不是应该去深深思考这个问题。比如同济大学的桥梁专业很有名,但学习的桥梁科学大部分是从西方学来的,虽然古代中国就有非常有名的赵州桥,为什么曾经我们站在前沿的领域却不能保持,就是我们不重视科学的积累。所以我现在搞科学研究,希望发展新的知识,我乐于把这些知识的积累传授给我们的学生,而知识的积累就是科学。”

最后他对我们说他希望同济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思考,不要死水一潭,学出同济大学的优良传统来”。

在一片笑声中,我们结束了这次访谈,沥沥的小雨已经停歇,空气清新了许多,而我们的脑海也因王院士的谆谆教导变得更加清醒……

(文/杨建涛 苏静)

P9-11

序言

岁月如歌,桃李似海。2007年5月,同济大学迎来了她的百年华诞。由同济大学校友会组织编写的《星汉璀璨同济人》(第一辑)一书,即将在这一个有意义的日子里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记述的人物及其业绩,跨度近百年,俊杰逾百位。然而,这仅是百年来同济精英中最为耀眼的群星之一部分,实不能及其中之万一而尽数,翻阅眼前的书稿,深受同济人的业绩和精神所鼓舞,我有理由为此书的出版感到高兴。

百年同济,百年辉煌。同济大学自工907年肇端至今,一个世纪的风雨兼程,为国家培养了二十余万建设人才,于各行各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整整一百个春秋,一代代同济人将同济精神薪火相传,青蓝续接;春晖永在,芳泽长存!

一百年来,同济始终坚守“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精神,博古今、融中西,汇聚人文自然于一炉,立志为民族创造全新的科学文化,为国家培养无数栋梁英才。同济人以其高瞻远瞩的视野、勇猛精进的动力、海纳百川的胸怀和严谨求实的风范赢得了全社会的敬重。正是千千万万同济人的奉献,铸就了同济精神不朽的丰碑!

一百年间,从创建之初的筚路蓝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莫名冲击;从抗战年代六次辗转迁徙,到解放后全新的发展历程,同济师生不畏艰难,以拳拳报国之心,和民族同呼吸,与国家共存亡,自觉地奔赴救亡图存与建设振兴的第一线,在历史长河的各个阶段,于各自专业的不同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作为同济人,我们有必要了解她的历史、她的精神,进而更好地去抒写和传承她的未来,这也是新老同济人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星汉璀璨同济人》一书选择在百年华诞之际出版,其意义不言而喻。纵观全书,“同济精神”作为一根红线贯穿始终,在每一位同济人身上熠熠闪光。“同济精神”简而言之就是“同舟共济,自强不息”。具体而言,同济精神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书中记述的同济人取得的成就,是他们不断实践和丰富“同济精神”而结出的累累硕果,所体现的“同济精神”及进发出的强大力量,于我们及后学都将会深受教益。

星汉璀璨皆才俊,不辞长为同济人。衷心感谢为本书的编写付出辛勤劳动的作者和编者,感谢他们为同济大学百年华诞和所有关心母校发展、为母校增光添彩的同济人献上的这份厚礼!

万纲

2007年1月28日

后记

同心同德同求索,济国济民济天下。对于同济大学来说,2007年注定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因为,同济大学将迎来她的百年华诞,开创一个新的世纪里程。一百年,不过是浩瀚宇宙之一瞬,不过是滚滚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但是,一百年的岁月,对于同济大学来说却是一曲从无到有,历尽沧桑,万水千山,弦诵不绝的壮歌。“百年沧桑、百年传承、百年奋进、百年辉煌”,在同济的历史上,曾经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他们秉承“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在东西文化交汇的大潮中乘风破浪,决胜千里。他们继承着中华文明的精华,同时又汲取着西方文明的结晶,为中华文明注入了鲜活的动力。他们犹如熠熠生辉的颗颗明星,照亮了那一片幽远的夜空。

为了弘扬“同济精神”,展现杰出校友的风采,将百年同济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同济大学校友会决定编撰出版《星汉璀璨同济人》(第一辑)一书。本书收录、记载百年同济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杰出人物,如革命先贤、党政领导、学术大师、专家学者,以及成就卓越的校友等。在本书的筹备和编撰过程中,先后得到了周家伦、万钢、周祖翼、陆敏恂和赵建夫等领导的关怀和支持,提出了很多弥足珍贵的意见和指导,万钢校长还亲自为本书作序。本书的编撰还得到了许多新老校友的热情支持和帮助。裘法祖、吴孟超、唐有祺、王守觉、邹德慈、卢佩章等院士亲自对稿件提出了精辟的修改意见;百岁老校友魏述征将文章寄回校友会,90多岁的老校友李昌亲自撰写了文稿;学校宣传部、学生处、校史馆、有关学院等单位对本书的编辑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我们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筹划,历时近一年半。校友总会的老师为本书的编辑工作殚精竭虑,不辞辛苦,付出了诸多的心血和劳动。为了顺利完成本书的编写工作,在校友总会的精心组织下,从2005年开始,先后派遣了数批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奔赴全国各地采访,总人数超过40名之多。他们不顾严冬酷暑,不畏路途遥远,先后奔赴包括上海本地在内的北京、武汉、南京、杭州、贵阳、石家庄、苏州、常州、无锡、深圳以及台湾等地,采访校友数百名,整理资料无数,完成采访稿数百万字。与此同时,他们为宣传母校发展情况和百年校庆筹备情况,以及征集校史文物及校友出版著作等做了大量工作,在此特向积极参与采访的谢波、陈琳、王晓明、肖春燕、吴菲、李彦妹、黄燕等同学表示感谢,也向热情接待和接受采访的各地校友会和校友表示诚挚的谢意!

百年同济人才辈出,无数校友在不同岗位上为国家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许多校友的人生即是一部皇皇大著,而本书所录的文章仅能从某个侧面展示校友们的风采,并未对其个人全部业绩和品行作全面的记述。文中若有疏漏或不当之处,敬请谅解。限于篇幅等诸种原因,本书仅收录了100篇文章作为第一辑出版,还有许多校友的采访稿没有收录,今后我们会在校友会主办的《同济人》杂志中,陆续刊登这些文章。待条件成熟,我们还将出版第二辑、第三辑。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此项工作,积极为我们写稿和提供采访线索。百年校庆期间,学校还将出版《同济大学百年志》、《同济大学院士录》和《同济大学教授录》等书籍,也会从其他角度展示校友的业绩。

“同舟共济,自强不息”,这是对“同济精神”的经典诠释;而本书的编撰和出版过程就是“同济精神”最生动的体现。本书的编撰和出版,凝聚了校内外各方力量,大家为着共同的信念和目标,同心砥砺,通力协作,最终本书得以顺利付梓。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摘录了部分报刊、书籍和网站的资料,因时间仓促,未能逐一联系,在此谨表歉意,亦于此谨表谢忱。由于水平和人力有限,本书恐有诸多舛误之处,还请各界人士不吝赐教。

《星汉璀璨同济人》编写组  二○○七年元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4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