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如花(贾又福以石观化的心灵来历)》是闻章对画家贾又福画作悟画谈禅的散文著作。作者闻章从心灵的感知出发,阐释贾又福以石观化的心灵来历。随着画家着墨的画作,随画而行,细寻画之本意,感悟画之本意的来处,轻描心之空灵,全书达成文画合一的妙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化如花(贾又福以石观化的心灵来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闻章 |
出版社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大化如花(贾又福以石观化的心灵来历)》是闻章对画家贾又福画作悟画谈禅的散文著作。作者闻章从心灵的感知出发,阐释贾又福以石观化的心灵来历。随着画家着墨的画作,随画而行,细寻画之本意,感悟画之本意的来处,轻描心之空灵,全书达成文画合一的妙境。 内容推荐 《大化如花(贾又福以石观化的心灵来历)》是闻章对画家贾又福画作悟画谈禅的散文著作。 贾又福先生的观化山水,化的是什么?化的是山水。靠什么化?靠的是光。 正是有了光,才大化如花。正是有了光,才大花如化。 贾又福先生因画山而观山,因观山而成绘事。他的“幡然一悟”,悟到的是个什么?他的“大化”,化成的是个什么?他的“内照”,照到的又是什么?贾先生一语道破:“得大自在,不必言说。” 《大化如花(贾又福以石观化的心灵来历)》主要内容包括:以石观化的“化”与佛陀拈花、以石观化的“观”与心灵自觉、以石观化的“石”与笔墨支持、以石观化的“以”与心灵凭借、以石观化与自我超越等。 目录 第一章 以石观化的“化”与佛陀拈花 释题 花与画 观化山水的形色大略 题跋上的意趣 第二章 以石观化的“观”与心灵自觉 依观立世界 贾氏观缘 贾氏观法 外观阶段 内观阶段 第三章 以石观化的“石”与笔墨支持 石乃山之心 古人山石画法 笔墨根蒂 画法不与古今同 妙法因圣事 第四章 以石观化的“以”与心灵凭借 七星聚顶 深远的文心 自觉的画心 对话与领略 宗炳 董其昌 龚贤 石涛 黄宾虹 第五章 以石观化与自我超越 生命线猜想 “瓢者”释义 死生之变 大计划 从化他到化我 附 长安问月 试读章节 贾又福先生的山水画作,我是看了又看,读了又读的。这样做的目的,是想看得明白。结果呢,往往是更不明白。或者说,看明白了一层,还有另外一层待你来看。你以为把这层看明白就好了,结果这一层后面还有一层。这样一层一层看下去,以为会越来越少,结果却越来越多,重重无尽的样子。 对于绘画来说,所谓的重重无尽,不是指笔墨上的繁复,而是指意趣上的。凡是好的画作都会这样,有着无限的意趣。只在境界高低,不在外在笔墨上的繁与简。比如黄宾虹,笔墨繁复,乱墨成团,不会看的,就怀疑这样好么?会看的,就能看出一重重的意思,觉得真是好,好到说不出。简单的,比如八大,真是惜墨如金,寥寥几笔,一块石,一只鸟,或一块石上站着一只鸟,初学画的,说这太简单了,我也会。会画画的,觉得千难万难,难于这样简单。 真的好作品,好的画,好的文章,好的艺术品,都应该是这样,形式有尽,而意趣无穷。 为什么会无穷?因为自心无穷。自心是什么?自心是本,本能生息。气息之息,利息之息,消息之息。且看“息”字,乃由“自心”组成。一切从自心那里生出,一切从自心那里衍化。从自心里出来的才有息,不从自心里出来的,哪里会有息!心大本大,本大息多。这样的息大了,多了,显著了,就叫做出息。 山水之于画家,彼此之间,都是以息相通的。一边是真山真水、大山大壑,一边是画家心目,目测心观。彼此两相参照,这里心缝开启,那里生机显现,巍然也好,肃然也好,悠然也好,井然也好,粲然也好,或大机大玄妙,或小知小情趣,你这里有几分,它那里便有几分。是一个彼此发现的过程,是一个彼此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彼此达成默契的过程。 这样的意绪,贾又福先生早已了然于心,他曾经这样说: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到处都可以听到生命的呼唤。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呼唤着艺术家自己的生命,一切美好的心声,呼唤着艺术家的心灵。正是这种呼唤,焕发了艺术家的生机。倘若艺术家有一天麻木不仁,丧失了感悟生命呼唤的敏锐度,他的艺术即随之枯萎。 ——1994年《神秘是自然的必然》 在贾又福先生眼里,山水不只是山水,而是生命。不仅是山水自己的生命,而是画家生命的寄托或投射,山水在那里呼唤,画家在这里应答。而山水那里发出来的呼唤,恰是画家自己的心灵投射出去之后与千山万壑相撞击而折射回来的余响。因此,当艺术家听到这种呼唤之后,心中充满了亲切和激动。由此相信,干山有机,万山有灵,一草一木均有识性。其实,这只不过是在别处见到了自己的面目,听到了自己的心声。只可惜,能听到这样声音,能见到这样面目的人不是很多。 艺术与心灵最近,而佛门禅法,乃是心法。心为体,艺为用,有无用之体,绝没有无体之用。 话说到此,就不期然而然地与佛陀手拈的那枝花有了本质上的联系。 关于花,在禅门公案中,也有好多。其中著名的当属这个。 陆大夫向师道:“肇法师也甚奇怪,解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师指庭前牡丹花日:“大夫,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陆罔测。 ——《五灯会元·南泉普愿禅师》 在陆亘大夫眼里,不仅肇法师甚奇怪,南泉普愿禅师也甚奇怪,这如梦相似的一株花,难道也与天地同根,与万物一体? 有意思的还有王阳明《传习录》中的一段。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干?”先生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这“天地同根,万物一体”的“根”和“体”,不是别的,乃是我心。花不在心外,画也不在心外。贾又福先生深知此理,因此他把他的画,像心灵的花朵那样精心栽植。 在他的眼中,每一块石头,每一丛山峰,他都是像当年摩诃迦叶看佛陀手上那枝花那样看的,一山—佛座,万峰万如来。因此,贾又福先生每次上山写生,便有朝圣般的感觉,也因此他才说:“画乃圣事。”P5-7 序言 是的,开始了。 我开始了一件很大的事情。对别人来说或许不大,对我却大,大到不可测,非我力所能逮,但我还是开始了。 为什么?因为这件事本身便是目的,用不着出发,就已经到达。 之所以有这件事,盖在我遇到了贾又福先生。 论地缘,贾又福先生的老家与我的老家离得很近,共有着一脉水土。论人缘,我曾有幸见过他几面。但有了地缘与人缘,并不能说,或者并不敢说就是遇到了。遇到是一种什么状况呢?好比照一面大镜子,你见一个人远远地冲着你走来,走近之后,突然发现那个人原来是自己。自己与自己不期而遇,自然有惊喜,但不全是惊喜,还会有惊惧。为什么还会有惊惧?因为人最不了解的恰是自己,别说内心,哪怕是表面:五官、四肢、走姿、声音、各种各样的习惯表情等,知之甚少。突然看到了,哎,这是谁呀?这是我么?我是这样的么?我若不是这样,那么我应该是怎样的呢?我若是这样,是对的么?好多的疑问会随之而有。疑问若是浅,可以随他去。疑问若是深,就会有惊惧感,越深就越惊惧。事因惊惧而恭慎,因此《论语》中有“子之所慎:斋、战、疾”的话。斋、战、疾,都是大事,因大事而惊,因大事而慎。斋有事斋与心斋,心斋即好比自己见自己,尤其让人恭慎。我之见贾又福先生,犹如古人做心斋。 当然,我所说的见贾又福先生,不仅是说见他的人,更应该说是见他的心。他的心怎么见?他的心应该说全在他的画里。 然而,贾又福先生的画,我能说懂么?我本就是个不懂画的人,之所以敢对画说三道四,是想借此说自己。正是因为是在说自己,才有惊惧及惊惧之后的恭慎。 恭慎只是一种态度,我只能在这前提下说话。此其一。其二,我或者永远不会懂得他,我只能懂我自己,这么说或许更确切,无论程度或范围,我只能懂得我能懂得的。 懂多少,我说多少。说对了,是他让我对的。说错了,是我使我错的。 这样一来,我就自由了。从我自己这里,到我自己这里,因此我才说:用不着出发,就已经到达。 作者 癸巳年正月十五于石门花开堂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