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孤鸿卓立(梁漱溟)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佟自光
出版社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梁漱溟是20世纪中国文化名人之一,新儒家的开创者,也是颇有影响的社会活动家。他的独特思想和学识,特立独行的坎坷人生经历,一生坚持讲真话、表里如一的品格,是同时代许多知名人士所不能企及的。

佟自光编著的这本《孤鸿卓立》将带你走近这位伟大的老人。

内容推荐

他“身兼双重使命”,既有“为生民立命”而复兴传统的人文关怀,又有“为往圣继绝学”而改造中国的社会关怀,因此常陷于“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矛盾中,徘徊于“志”、“事”之间。

“独立思考”,“表里如一”是他对于自己人生的综述,这八字箴言也几乎成为他的口头禅。从青年时期便已显露的人格特质,到后来“乡建运动”及现实政治旋涡中,他始终保持不变,“不苟同于人”,“本所思而立,从所信而行,不随俗沉浮”,被视为社会名流之中很难得的一位“透明”人物……

他就是《孤鸿卓立》的主人公——一个生不逢时的人——梁漱溟。

《孤鸿卓立》由佟自光编著。

目录

序论 一个“浪漫的补天者”

 一、他有被称为天才的理由

 二、狂傲而真诚的心灵

 三、四个“不料”和落寞中的自嘲

 四、理智的浪漫和张力

 五、最后的儒家

 六、对“中国问题”孤独的思考和追问

 七、坚守心湖围堤的被批斗者

第一章 国运·家运·身运

 一、一个激进与辉煌的时代

 二、出生·家世·家庭

 三、慈父

 四、成功的家庭教育

 五、动荡中的中小学教育

 六、《京话日报》与自学成才

 七、婚姻的意义

 八、真正的爱情?

第二章 青春的激情与迷惘

 一、短暂的革命生涯

 二、《民国报》记者

 三、倾心社会主义

 四、人生的苦与乐:钻研佛典的日子

 五、在北京大学的风光岁月

 六、父亲的自杀:一个颇受争议的事件

 七、转向儒学

第三章 执著与无奈:乡村建设十年

 一、最初的“农村觉悟”

 二、在广东

 三、在河南

 四、山东邹平县的乡村建设实验

第四章 抗战岁月的自信与失落

 一、人选“国防参议会”

 二、亲历战场的日子

 三、监督国民党抗战

 四、从否定党派到组建“统一建国同志会”

 五、“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酝酿和成立

 六、香港办报

 七、民盟纲领诞生的曲折

 八、逃难香港的岁月

 九、第一次归隐

第五章 徒劳无功的和平努力

 一、担任民盟秘书长

 二、调查“李闻事件”

 三、为和平统一奔走呼告

 四、归隐勉仁学院

第六章 与毛泽东的对话

 一、初访延安

 二、争论的焦点

 三、1946年:与中共领袖的商谈

 四、1950年:毛泽东的座上宾

 五、在批判的会场上

 六、梁漱溟和周恩来、蒋介石的交往

第七章 晚年:落寞还是平静

 一、真诚的自我反省和检讨

 二、阶级斗争的困扰

 三、遭遇红卫兵

 四、质疑、嘲讽1970年所谓的“宪法草案”

 五、“匹夫之志不可夺”

 六、那个打太极拳的老人

第八章 一生重要著作和思想

 一、综述:思想的历程

 二、《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三、《乡村建设理论》

 四、《中国文化要义》

 五、《人心与人生》

附录

 一、梁漱溟著作目录

 二、梁漱溟眼中的同时代人

梁漱溟年表

试读章节

二、出生·家世·家庭

古往今来,若不是经济上实在困窘,一般一个新生命的诞生都会带来这个家庭新的希望,会寄托着父母和家族的期盼和梦想。我们已经无从考证梁漱溟出生时父亲梁济和母亲张滢有着什么样的想法,然而,从梁漱溟的回忆中,从其家族背景和父母后来的遭遇中,不难做出这样的推测:他们那时是抱着极大的热情和期待。也就是从那一刻起,父母对梁漱溟开始了看似无心其实却用心良苦的教育。

尽管梁漱溟的出生可能确实给梁家带来过新生的希望和愉悦,但他的童年并没有显示出这种高兴和希望的理由。幼年梁漱溟是一个身体瘦弱的孩子,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脊瘦多病,气力微弱,未到天寒,手足已然不温。亲长皆觉得此儿怕不会长命的。”更严重的是,这种瘦弱的身体状况同时影响了他的锻炼和玩耍,甚至在剧烈跳跃时他都会有头晕目眩的感觉。读小学时,梁漱溟曾有一次在盘杠子时因气力不济而摔了下来,这让他受伤了很长一段时间,使用了药方治疗才完全恢复过来。于是,每当遇着同学踢球打球的情况,梁漱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不敢有所尝试,特别想玩的时候也只是在人家玩罢了之后自己一个人感受感受。然而,他在20岁以后开始坚持吃素,很少生病,竟活到了95岁的高龄,这些恐怕都是其家人亲友,甚至幼年时的他所料想不到的!在智力上。青少年时期梁漱溟的表现同样是不够令人满意的。

尽管他的出生没有给梁家带来长久的希望和欣喜,但这并没有妨碍其家世曾经的荣耀。梁漱溟的祖籍是有着“山水甲天下”之称的桂林,且居住在桂林城内。其祖上世代读书,不少人中过举人或者进士,基本上都有为官经历,至少也做过县令。可以想见,梁家起码在当时的桂林应该是个有点名望的家族。

事实上,直到父亲去世,梁漱溟才知晓自己家族的真正来由。他的家族在历史上确实是一个显族。追述起来,梁漱溟可以说是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的后裔。家族的源头也先帖木儿是忽必烈第五子和克齐之子,受封云南王。元朝灭亡后,他们一家归降明朝,成为平民,同时迁居到河南汝阳(今河南新乡)。因汝阳在战国时代属魏国都城大梁的区域,故取“孟子见梁惠王”一语改姓梁。这也许是由于方便淡化蒙古族身份,也许是要隐蔽地表示他们曾经的皇族身份。改姓之后,他们也开始认真学习和适应汉族的文化习惯,并开始和汉族人通婚。清朝建立后,梁家再次举家搬迁。这次,他们来到了桂林,并开始走上读书取仕的道路。道光年问,梁漱溟的曾祖父梁宝书考中进士,并留在直隶(今北京河北一带)做县官和州官等官职。这一方面为家族带来极大的荣誉和振兴的希望,同时,也因其曾祖父需要常住直隶,梁家不得不再次举家搬迁,来到北京并一直定居下来。梁漱溟的祖父梁承光也曾经任州官,据说文武双全,非常有前途。但不幸的是这位祖父英年早逝,35岁那年病逝于永宁州知州任上。从此,梁家家道中落。

以上这些,让梁漱溟身上体现了性格上的复杂性与文化上的交融性。在性格的遗传上,他既有蒙古人的坚毅和强悍,同时也具有中国读书人的儒雅和志气抱负;而在文化的遗传上,他不仅承载了北方深厚的土地文化和厚重感,一定程度上也吸收了南方山水的灵气和理想热情。梁漱溟曾这样说:“在中国来说,南方人和北方人,不论在气质上或习俗上都颇有些不同的。因此,由云南人来看我们,则每当我们是北方人,而在当地人看我们,又以为是来自南方的了。我一家人,实兼有南北两种气质,而富有一种中间性。”梁漱溟的母亲正是来自云南大理。如果说梁家离开南方已久,对南方文化已经有所淡忘的话,那么母亲则是地道的南方人,正唤起了这种文化遗传。梁漱溟的母亲张滢(1859—1912年),字青漪,出生在书香人家,读过不少书,能诗文。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并不像当时绝大多数妇女那样保守和专事家务,而是经过了维新思想的熏陶。她提倡女学,曾经参与开创北京第一座女子学校——“女学传习所”,并担任教员等工作。为了儿女能够好好学习,将来有用于国家,她更是支持孩子们完成读书进学。梁漱溟四兄妹的学费都基本来自其母亲的妆奁。

与这有点声誉的家世相比,梁漱溟的家庭则更多地具有现实色彩,生活上显得略有窘迫和不顺利。尽管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曾经为官,但是家中一直也没能富裕起来。相反,曾祖父在外任(在京城做官的人出京为官)期间还欠下了大笔债务,而祖父就只有背着债务生活,最终的结果也如梁漱溟在其《自述》中说的那样——“债未清而身故”。当时,梁漱溟的父亲才8岁。随后的岁月,父亲梁济同样命运曲折,先是顺利成为举人,之后便止步不前,当然也未能考过科举的最后一关(中进士甚至状元),做官,食官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能在“义学”中教书度日。所以,他的家庭,也就像梁漱溟自己所说的:“世宦习气于此打落干净;市井琐碎,民间疾苦,倒亲身尝历过。”

家庭的窘迫和困顿带给梁漱溟的是对于现实的思考和计较,是一颗关心社会和民生疾苦的心。这种对现实的思考和计较,同他的自信、侠气和血液中流淌的豪放的遗传一起,最终促成了他那真诚而无奈、奋发而困苦的内心世界。这家庭自然也成了梁漱溟一生中所受影响最深远、最源头的一个背景。

序言

一、他有被称为天才的理由

天才都有着他的超凡之处,而最大的理由往往是“天生的”。梁漱溟有着被称为天才的理由,但这理由却明显与“天生的”沾不上边。1893年,梁漱溟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读书人家庭,尽管曾经有过辉煌的家世,但这除了带给他一些激动的梦境之外就再没有什么了。他的出生也平常到再不能够平常了,甚至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若是非要给他的出生和童年找一个特别之处的话,那只能是身体特别的赢弱,头脑也相对呆笨。

梁漱溟的出生没有带着任何神异迹象,甚至整个童年时代他都没有表现出日后那样的头脑灵活和高于常人的思维领悟力。6岁的时候,他还因为不会系裤子上的纽扣而闹了一次笑话。一天早上,当隔壁的母亲问他为什么还不起床时,他居然回答说:“妹妹不给我穿裤子呀。”就是在学堂里,他也一直是个中等学生,远远算不上优秀。

宽松平和的家庭环境以及父亲的慈祥与认真是梁漱溟日后终成大器的重要因素。这些给了他一个自由而执著的性格,给了他一个开放而又极有主见的心灵。家里给他足够的空间让他自由阅读报纸和书籍。于是,在进步思想和言论的熏陶下,梁漱溟开始了最初对于人生的思考,并进t行了自学。对少年梁漱溟影响最大的是两份报纸:《启蒙画报》和《京话日报》 (均以报道重大国际事件和北京城的新闻为主,后因报道康有为、梁启超的活动被查封)。而让他获得了人生真谛和思辨训练的是中学毕业后所读的大量佛典。当然,中国当时危难的现实环境也是促使他成为天才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说,他的思想和创见都是建立在认真的追问和现实的土壤之上。

正是这些,促成了他后来的各种成就。在他漫长的人生历程中,梁漱溟以中学学历执教于北京大学而不显局促;在战乱纷飞的年月却退居到一个县城进行乡村建设;在国共两党关系紧张的时候力主人民执政,军队国家化;在“文革”的黑暗岁月挺身而出。这些,都是非天才不能为的。

……

七、坚守心湖围堤的被批斗者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时代在梁漱溟眼前飞快地前进着,和平到来了,建设开始了。然而,这似乎要再次证明他的无奈和矛盾:一切如愿,但换来这些的并不是他的努力和汗水。梁漱溟再次彷徨起来,徘徊在现实的门槛上。尽管他最终接触了现实,但却没有被现实的土壤所接受。梁漱溟因此重新退回到对人生和哲学的思考上,构思写作一本关于人生和哲学的著述。

在喧嚣的政治洪流中,在新中国的建设浪潮中,他是一个不和谐音。他一贯的直言使得别人甚至都不给他说话的机会。

梁漱溟一生都在思考中国问题,希望能够找到中国问题的出路和未来;而且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思想家和知识分子进行着这种思考。他有着一颗真诚的心灵,所以他反对任何形式的专制和暴政,当然这就不能被当时那帮军阀和军阀变形的政客和专制者所容。同国民党或者蒋介石的关系就是最好的说明。同时,梁漱溟又是一个改良主义者,在中国未来出路的问题上与中国共产党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论出发点和认识立场。这使得他在解放后受到批判。当然,在“文革”中他的遭遇和表现更是中国当时思想家的一个典型。

如果说在解放之初,毛泽东还准备改造梁漱溟的思想,还希望他最终转到无产阶级革命道路上来,那么在1953年的那段历史公案之后,毛泽东则完全丧失了对他的希望。从此,受批判便成了梁漱溟晚年的家常便饭。1953年,他在中央政策基本偏向城市发展和工业生产的时候提出不同意见,为农村说话,建议中央不要忽视农村。这发言本身并没有什么,而问题在于态度。梁漱溟本着一个知识分子的真诚,希望能够实现古人“士”的礼遇、立言而议国政;但毛泽东本着政策统一顺利地贯彻的想法,当然不希望听到有反对的意见。于是二人在会场上发生冲突。

最终固然是梁漱溟被轰下了台,然而他并没有屈服。同时,这对二人的关系和梁本人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经过这次批判,毛泽东开始明白,梁漱溟的立场是不可能改变的,之后也就不再做改造他的努力。而在梁漱溟,则似乎丧失了对于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感,也丧失了思想家应有的信心。在随后漫长的岁月里,他不再热心思考中国问题,而是重新回到自己人生问题的思考上。甚至1966年红卫兵抄家时,梁漱溟都没有激动地阻止,而是静静地旁观着这场闹剧,他已在自己的心湖里筑起了宁静的围堤。

然而,毕竟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还在,也因为儒家人生境界的修养,梁漱溟对具体事情往往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因而仍受到批判(批斗)。那段时间,他受到的大批判就有四次,有一次还险些进了监狱。就在这批判中,他走完了人生的后半程。

有人说,胡风在被关了25年后,头脑基本上不清醒了,而且可能有精神病。和胡风相比,梁漱溟算是幸运的吗?不!尽管他没有被关进监狱,但思想却被禁锢在了自己的头脑里。这是一种更残酷的监禁,因为这样,他需要和现实搏斗,要承受机会从眼前飞走的痛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6: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