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以她的山水之秀美、人文之深厚让世人倾倒,于2011年6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湖天下”丛书是西湖申遗成功后由浙江摄影出版社第一时间推出的全面介绍两湖的全新读本,共分《西湖山水》、《西湖名人》、《西湖风物》、《西湖三十景》、《西湖民间故事》、《西湖诗词》、《西湖亭阁》、《西湖寺观》、《西湖旧影》、《西湖楹联》十本分册。
《西湖民间故事》(作者张德强)是其中一本,以景点传说、艺文传说、街巷传说、风物传说为序,其间穿插名家摄影精品近两百帧及简明扼要的景点介绍,引领读者于走马观花之余。
《西湖民间故事》(作者张德强)为“西湖天下”丛书之一种,值此西湖申遗成功之际,特精选脍炙人口的西湖民间故事数十则,以景点传说、艺文传说、街巷传说、风物传说为序,其间穿插名家摄影精品近两百帧及简明扼要的景点介绍,引领读者于走马观花之余。《西湖民间故事》沿着编者设计的黄金路线,按图索骥,由表及里,更为直观、清晰地解读蕴含于西湖自然山水、人文景观之中的丰富的文化事象,来一场轻松愉悦的深度游。
这时清明已过,四月春光,莺啼燕舞,正是江南景色最美的时光。鱼龙公主抬头望,山青青;低头看,水粼粼;湖堤上,杨柳绿,桃花红,风送笑语一阵阵,人来人往闹盈盈。看着这一番西湖美景,鱼龙公主心花怒放,觉得这里真是千好万好,便纵身跳进西湖,准备在这里安身。
这时候,湖岸边停着一只小小的渔船,船头上立着一个满脸愁容的小后生,正在撒网捕鱼。鱼龙公主贪看景色,不提防一头撞进鱼网。小后生收起鱼网,发现一尾赤鳍红鳞的金鲤鱼,脸上露出一丝宽慰的笑意。他收起鱼网正想回家,突然看到金鲤鱼的眼里挂着泪珠,昂首翘尾,像在向他求情。他于心不忍,轻轻地叹了一口气,把鲤鱼放回湖里去了。
小后生望望西天,太阳已经衔山,只得收起鱼网,心事重重地走回家去。原来这后生从小死了娘,是个苦孩子,爹给他取名叫苦哥。苦哥父子两个住在湖边,靠着打鱼过日子。前些日子,父子俩冒雨撒了一天网,爹受了风寒,病在床上。苦哥盼爹的病早些好,今天一早来到湖上,想网条鲜鱼给爹煎汤吃。谁知清明断鱼腥,苦哥从早到晚整整撒了_一天网,连一条鱼也没有捉到。刚刚网了一条红鲤鱼,却又遇见这样的奇怪事。
苦哥走不上四五步路,忽然听见身后有人招呼:“小哥哥,等一等!”他回头一看,只见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青衣布衫,渔家人的打扮。那姑娘追上来说:“小哥哥,我来帮你撒一网吧!”说完,从苦哥手里接过鱼网,走到湖边,只听得啪啦一声水响,果然网到了一条大青鱼。苦哥真是高兴极了,他望着姑娘红扑扑的圆脸蛋,千谢万谢,还说他家就住在湖北岸的茅屋里,邀姑娘去坐坐,喝杯茶。姑娘也不推辞,欢欢喜喜地一块儿去了。
老爹爹听儿子说这姑娘这么好,问她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姑娘说:“我家住南海渔村,叫渔姑,跟着姨娘来到天竺敬香,失散了没处找。”父子俩就留她住在家里。老爹爹吃了鲜鱼汤,十分病去了七分,没几天,全好了0他看姑娘心地善良,手勤脚快,更加欢喜。日久天长,苦哥和渔姑生活在一起,情投意合。老爹爹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就请邻居做媒,给他俩成了亲,一家三口欢欢喜喜地过着日子。
这以后,小夫妻俩双双驾着小船一起去湖里捕鱼。苦哥在后面划桨,渔姑在船头撒网。说也奇怪,不论是暑日夏天,还是严冬腊月,打的鱼总是比别的人多。鱼打多了,老爹挑了鱼篓子上街去卖,换回了盐米粗布,家里的日子一天天地好起来。
谁知好景不长。第二年桃花吐蕊的时节,这一天,天气晴和,小夫妻俩和渔户们一起下湖去打鱼。船到湖心,突然问,天上传来隆隆的雷声。霎时间浓云密布,罩得大地阴沉沉的,湖面上浪涛汹涌,渔船儿被掀得上下颠簸。苦哥紧握船桨,使劲地稳住渔船,看看渔姑,只见她已经跌倒在船头。这时候,听得天空中有人大叫:“鱼龙!鱼龙!还不回头?”一声震天的霹雳,乌云中伸下一只黄灿灿的龙爪来,抓起渔姑,抛人了湖心。苦哥急忙跳下湖去救她,却不见了渔姑。只见湖面上一条赤鳞红鳍的大鲤鱼对他一望三回头,依依不舍地随浪朝东而去。不一会儿,云散了,浪也平了,晴朗朗的天照得湖面绿水荡漾,镜子一般平静,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
苦哥失去了渔姑,难过得不得了。为了生活,他还是天天去湖里捕鱼,可就是打不上鱼来,常常是提着网出去,空着手回来。生活苦,熬得过,心里苦,受不了。要是渔姑还在多么好啊,苦哥更想念渔姑了。他常常一个人坐在湖边,望着碧波粼粼的湖面,轻轻地叫唤:“渔姑,渔姑!你在哪里?渔姑,渔姑!你快回来!”
有一天,苦哥正在湖边呼唤着渔姑,忽见湖面上漂来一张翠绿的荷叶,荷口十上跳着两条小小的红鲤鱼,一直漂到他面前,耳朵里听见渔姑的歌声:“渔姑南海不能回,不忘人间西湖美。一对儿女送回来,永留花港传后代。”
苦哥听了,伸手捧起这一对可爱的红鲤鱼,一阵心酸,两行热泪扑簌簌流了下来。以后,苦哥就在花港里精心饲养这一对红鲤鱼,一直到死。这两条红鲤鱼,在花港里喝着山泉水,吞着百花瓣,年深月久,子孙繁衍,一代又一代,成了五色缤纷的金鱼。到花港来看鱼的人越来越多,人们把这地方称为“花港观鱼”,成了“西湖十景”之一。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特地在这里立了个碑,碑上题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
宋光甫整理
传说西湖原来只有九景,有一处风景柳浪闻莺是后来加上去的,其中还有一段故事。
早先,杭州有个叫“柳浦”的地方,满村是密层层的杨柳,一排排的破院。住在这里的三百来户人家,都是郡王府的织锦户。他们家家织得好锦,有一手好手艺;但家家都很贫困,过的是苦日子。有一户人家母子俩相依为命,儿子名叫柳浪,是个好后生,手艺很高,但因为穷苦,年纪不小了还没有娶媳妇。柳浪的心事,从来不向人透露,只向那柳林里的黄莺倾诉。这黄莺也真懂事,天天飞来为柳浪唱歌,陪他织锦,日子一久成了知心朋友。
有一天,柳林里转出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圆眼睛,瓜子脸,一身金黄衣衫,显得十分俊秀,她就是莺姑娘。莺姑娘偷偷地在窗口看柳浪织锦,想进屋里去,又有点害怕。这时,正好来了张二嫂。她是个热心人,喜欢管闲事。看到有个姑娘偷偷看柳浪,心里暗暗好笑。不料这姑娘一见二嫂,就迎上去叫声“姐姐”,还说自己是她的表妹金衣。二嫂揉揉眼睛,想,我哪来的表妹呀?但经不得姑娘连声叫唤,有点迷糊了,好像娘家真有个金衣表妹。莺姑娘又编了一些家事,最后说是投奔姐姐来的。二嫂听她这么说,又仔细瞧瞧她那模样,心里盘算一番,就过去高声朝屋里喊道:“柳浪!你出来见见我的表妹!”柳浪在屋里织锦,他今天听不到黄莺呜叫,正在纳闷哩!听到喊声,出门一看莺姑娘,竞觉得十分面熟,就笑吟吟地望着她。莺姑娘红着脸,也不说一句话。二嫂见了,拍着手说:“真是天生的—对!”就进屋去找柳婆婆了。
这桩婚事,经二嫂一撮合,大家都愿意,就定下来了。柳婆婆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准备为儿子办喜事。
这一天,刚逢三六九日,是缴锦的日子。柳浪定了这门亲事,心里乐滋滋的,就背起锦,兴冲冲地跟着乡邻到郡王府去了。
那郡王是皇帝的侄儿。这一年皇上正要过六十大寿,郡王准备选一匹最精美的锦缎奉献上去,就在缴来的彩锦中挑选起来。可是看来看去,挑来挑去,都不满意。后来看到柳浪织的那匹锦,才连连说好。但一听说这锦名叫“西湖九景缎”,连忙摇头说:“九字不到头,不能庆万寿。”就立刻唤进柳浪,要他在一夜之间赶织“西湖十景缎”,还规定这新添的_景要有声有色。
柳浪高高兴兴去缴锦,却带着这灾难回家来了。
莺姑娘在村口等柳浪,见他回来,喊他不应,问他不响,只听他自言自语地说着:“有声……声……”莺姑娘告诉他,家里米不止一升,有二升,够吃三顿了!柳浪又自言自语地说:“有色,色彩……彩……”莺姑娘再告诉他,二嫂送来一盆鲞,门外挑来一些菜,有荤有素了!柳浪还是焦急地自言自语:“一夜织,织……织……”莺姑娘又告诉他,婆婆已经在煮饭了,你不要急!
后来,把事情弄清楚了,莺姑娘说:“有色容易,一夜间织成也不难,只是有声怎么织呢?……”她一边说,一边想,后来笑了起来:“有了有了,你不要急,今夜我们夫妻俩同织就是了。”柳浪听莺姑娘说能织,忧愁丢了一半,又怕妈妈担忧,要莺姑娘暂先瞒着。
当晚,柳婆婆听说他俩要同织一匹夫妻锦,安心去睡了。柳浪整丝上机,开始织起来。莺姑娘却推说要去烧壶滚汤,走出了机房。P39-44
“西湖”,再普通不过的两个字,但是只要一提起,很多人的脑海里便浮现出各种美丽的画面,也许不尽相同,但大多离不开“可亲可近的山水”这样一个总体形象,而非仅仅停留于字面之意。2011年6月,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时候,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它是文化景观的一个杰出典范,极为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景观的美学思想,时至今日,其核心要素仍然能够激发人们“寄情山水”的情怀。世人的直观感受和专家委员会的认定出奇地一致。
作为一个自然与文化兼备的名湖,西湖并没有高高在上,而是以敞开的胸怀,迎接着万千游客,自2002年以来,就以免费的方式向世人开放。四季更迭,这里总是美景无限。春有如烟绿柳,碧桃相问;夏有万亩荷叶田田;秋有三潭印月、似火红叶;冬有红梅疏影横斜。在这个湖边,有过达官贵人的纸醉金迷,有过文人雅士的丹青吟咏,有过志士仁人的碧血衷肠,有过奸佞小人的负国奇耻。所以,同一个总体形象下的西湖,却有着丰富的侧面,“面面有情”。
西湖有美丽的自然景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漾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山围湖、湖映山,“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景观格局中,还有长堤卧波以及岛屿镶嵌,苏堤春晓、断桥残雪、柳浪闻莺、曲院风荷、雷峰夕照,等等,“西湖十景”让来此旅游的人流连忘返。西湖有悠久的名人文化。白居易、苏东坡疏浚西湖,铸就美丽的长堤。林逋隐居孤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岳飞精忠报国,长眠于湖畔。秋瑾巾帼不让须眉,革命一生,埋骨西泠。所有这些,让喜好西湖人文的客人,忍不住去追寻。西湖还有深厚的佛道文化。始创于东晋的江南名刹灵隐寺,庙宇恢宏,影响深远。环境清幽的三天竺,谷深林幽,岩壑奇绝。紧临湖畔的净慈寺,南屏拥其后,雷峰立于前,晚钟悠悠。栖居葛岭的抱朴道院,香火缭绕,于此俯瞰西湖,波光潋滟。众多的寺庙、道观,让来此祈祷进香的信众一一寻觅。所以,西湖有赏不完的景,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正因为如此,关于西湖的著述浩如烟海,无论是深入的研究性著作还是浅显的旅游导游词,都层出不穷。作为西湖申遗成功之后最新推出的丛书,“西湖天下”丛书不求最全、不求最深,却希望以通俗明了、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一个自然与人文并重的丰饶之湖。丛书共分《西湖山水》、《西湖名人》、《西湖风物》等十本分册,西湖的自然山水、名人故事、经典诗文、亭台楼阁、特色风物、昔日影踪,在这里都有着清晰的展现。春夏秋冬、晨晌昏夜、晴雾雨雪,一张张精美的照片,留住了两湖扣人心弦的刹那,它们与通俗畅晓的文字相得益彰。也许读完这些书,不能像旅游攻略那样,告诉你哪里住得好、哪里吃得好、哪里玩得好,但是关于西湖的山、水、亭、阁、塔、桥、堤、岛,会让你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使两湖之旅变得丰盈而有质感。
一千多年前,著名诗人自居易在离开杭州之后,曾用《忆江南》词来描绘西湖之美,并表达出重游的愿望:“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口更重游。”也许,当你游过西湖,阅读过“西湖天下”丛书,会觉得一次真的不够。
“西湖天下”丛书编辑部
2011年8月
《西湖民间故事》为“西湖天下”丛书之一种。值此西湖申遗成功之际,特精选脍炙人口的西湖民间故事数十则,以景点传说、艺文传说、街巷传说、风物传说为序,其问穿插名家摄影精品近两百帧及简明扼要的景点介绍,引领读者于走马观花之余,沿着编者设计的黄金路线,按图索骥,由表及里,更为直观、清晰地解读蕴含于西湖自然山水、人文景观之中的丰富的文化事象,来一场轻松愉悦的深度游。
本书在编辑过程中,多方搜集版本,对庞杂的故事内容细加遴选整合,精心加工,并于各条目下一一注明口述人及搜集整理者的姓名。由于时间仓促和联系方式的局限。无法在第一时间告知所有作者。本书付梓之际,谨在此对这些付出巨大劳动的民间文艺工作者致以诚挚的敬意,亦请各位前辈与我社联系,定当奉上稿酬,以示谢忱。
编者
201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