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孩子认识世界的工具
语言,作为交流的信号,是人们进行交往的思维的工具和认识世界的工具。如果没有语言,世界上万物就没有了名称,那么世界不知将会发生怎样的混乱。人们正是靠语言才能再认眼前的事物,并能唤起眼前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表象。人们也正是造了“远、近、左、右、高、低、上、下”之类的词汇,促进对空间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语言能帮助我们超越时间去认识事物。人类几千年的科学文化知识只能依靠语言文字的记载才能世代相传,不断发展。人的智力结构主要是由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与实践能力这五种基本能力构成,这五种基本能力称为智力结构的五要素。它们哪一个离得开语言?而作为智力五要素的核心,思维跟语言的关系则非常密切。语言的准确性,来源于思维的清晰性;语言的条理性,体现了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连贯性,体现了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流畅性,体现了思维的敏捷性;语言的多样性,则体现了思维的丰富性。而语言训练本身就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当然思维的不断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语言的不断发展。
一个人如果离开了人类社会,离开了语言环境,那么他的智力发展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2岁前后为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这个关键期,再想唤醒它是相当困难的。因此,由野兽哺育长大的孩子,想要恢复他们的言语和记忆能力是相当困难的,于是有人把2岁称为儿童智力的起跑线,一旦错过了关键期,就会造成心理上的某种缺陷,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早期教育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越来越多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教2~3岁的孩子认字、背诵诗歌。的确也有不少孩子小小年纪就能识字、背诵不少名家诗篇,令父母自豪,使旁人惊叹,然而其中的好多孩子在上学后并不见得十分超群,有的孩子甚至出现厌学现象。那么原因何在呢?
众所周知,语言现象是一个完整的信息输入、处理和输出的过程。“听”是接受输入信号,这时的语言仅仅是以声音的形式存在(就像不懂英语的人听英语那样),作为第一信号刺激物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而没有其他的任何意义。“听懂”即是对语言这一信号进行处理、整合。也就是平时所说的理解,这时的语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是作为第二信号刺激物作用于大脑听觉语言中枢的。而“说”则是信息的输出,是在思维的基础上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通过发声器官“说”出来,与此同时又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一边做游戏,一边自言自语,这是由于孩子的语言还未深化,他得通过外部语言来进行思维。但是有些家长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在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时,往往只重视语言的音形外壳,而不重视语音本身,这种“鹦鹉学舌”似的训练,当然不能很好地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而孩子的学习也不过是一时的兴趣,或为博得父母的欢心,时间一久,他们必然会厌恶学习。
另一方面,许多家庭所进行的早期教育往往缺乏计划性、系统性、持久性,更多的是随意的。许多父母在孩子牙牙学语时,出于逗孩子玩,或者出于自己的兴趣,教孩子说话。而当孩子长到2~3岁时,父母反而不管了,他们有一个错误的想法就是孩子大了,自然也就会说话了。于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被白白错过了。 近年来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环境,这包括父母(或者其他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家庭的藏书以及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兴趣。我们通常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语言特点来判断他的家庭出身以及他本人的社会地位。语言层次本身就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文化素养较高的家长往往能利用各种机会教育孩子。一旦发现孩子讲错或用错词汇,他们就会及时加以纠正。而当孩子用词恰当准确时就及时给予鼓励,激励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往往不是单纯地教给孩子某种语言,而是在语言训练的同时开发孩子的智力。
有些家长,虽然关心孩子的早期教育,花许多钱买了好多玩具,甚至电子琴、钢琴,但却不注意孩子的语言发展。当孩子跟他讲话时,他往往显得不耐烦,只是简单地打发孩子几句。事实证明,缺乏和成人大量接触,儿童不仅语言能力发展受到影响,还会直接影响思维能力的发展。
当然在早期教育过程中还要防止揠苗助长、急于求成的倾向。即使对于神童,也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揠苗助长只能是欲速而不达。
威特父亲教育“神童”小威特的方法是把手指伸到小威特的面前,同时发出清晰的声音:“手指,手指。”这里就包括了“听”和“看”,即听觉和视觉训练这两个方面。也许有人会感到惊奇,难道这种与生俱来的“听”和“看”的能力也需要训练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我们反复地把某一物体呈现在幼儿面前,同时嘴中清晰地说出这一物体的名称,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形成原理,久而久之,孩子就把这种声音跟眼前的物体联系起来了,自然而然他就明白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特定的名称。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无异于是一个新纪元的来临,他会迫不及待地认识新的东西,学习新的名词,这时那种被动式教育也就转化为孩子主动式的学习了。
教孩子说话,的确是一项很艰巨的工作。但是只要我们明白语言训练在早期教育中的地位,就能持之以恒了。人类之所以优于其他动物而取得今日的成就,就是因为人类使用了其他动物所没有的语言,这促进了人类智力的发展。基于这一道理,我们更应该及早教给孩子人类社会这一独特的工具——语言。
从某种角度来看,“听”和“看”是为孩子将来的说话创造一种有利的条件,更重要也更困难的是“说”。
一般来说,幼儿在学说话初期,由于把握不准发音的部位,容易产生错误,如孩子容易混淆舌根音和舌尖音,很容易把“哥哥”发成“的的”。
孩子发音有错误并不奇怪,也并不可怕,要紧的是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否则一旦定型,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了。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强调一下,那就是成人不要有意地去强化孩子的儿语。当然儿语是孩子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本身是无可非议的。但有些父母出于好玩、有趣,有意识地去强化孩子的儿语,这就不值得提倡了。因为儿语本身并不符合语言规范,不一定能被人理解,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一味地强化孩子的儿语,势必会影响孩子的交际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事实上跟孩子交谈,的确需要一点艺术,既要能被孩子接受,又要生动有趣,合乎语言规范。
语言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孩子理解力强,更加自信,在以后的社会交往中也会更受欢迎。其实,让孩子的语言能力获得良好发展,并不需要你做特别多的事情,只需每天拿出30分钟的时间,认认真真地和孩子“对话”、玩游戏,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P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