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喜迎G20杭州峰会,展示最美杭州形象,杭州市文联组织文艺家,吴山明、潘鸿海、张子翔、吴宗其和吴玄共同精心编纂创作了《最美是杭州(共4册)(精)》系列文艺作品。这套作品,采用美术、摄影、诗词、散文和报告文学等艺术形式,真实记录了杭州城市的发展历程、建设成就和杭州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足迹,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最美杭州的独特韵味和别样精彩。我相信,读者看了这套作品,一定能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杭州之大美,一定能被杭州的魅力所感染、所感动,一定能激起对杭州的挚爱和向往。
本卷是由吴玄、李璐和钱益清合编的《钱塘江畔是谁家/最美是杭州》。
由吴玄、李璐和钱益清合编的《钱塘江畔是谁家/最美是杭州》一书是“最美是杭州”系列丛书之散文卷,作者选编了从古至今各朝各代多位文人描写杭州风土人情的散文,如白居易的《冷泉亭记》、王国维的《浙江考》、麦家的《天堂碧水》等,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充分展现了杭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古代部分
观涛赋 [东晋]顾恺之
与朱元思书 [南朝粱]吴均
书虚篇(节选) [东汉]王充
冷泉亭记 [唐]白居易
梦溪笔谈(节选) [宋]沈括
天竺山日观大师塔记 [宋]范仲淹
有美堂记 [宋]欧阳修
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 [宋]苏轼
龙井辩才法师塔碑 [宋]苏辙
龙井题名记 [宋]秦观
老学庵笔记(节选) [宋]陆游
夷坚志(节选) [宋]洪迈
梦梁录(节选) [宋]吴自牧
武林旧事(节选) [宋]周密
重修西湖书院记 [元]杨维祯
浙游日记(节选) [明]徐弘祖
昭庆寺碑(代) [明]徐渭
游净慈寺记 [明]陈洪绶
游杭州诸胜记 [明]王思任
陶庵梦忆(节选) [明]张岱
梁冶湄明府《西湖垂钓图》赞 [清]李渔
清绕桥新建春淙亭记 [清]厉鹗
五游西湖记 [清]归庄
浮生六记(节选) [清]沈复
西湖诂经精舍记 [清]阮元
春在堂随笔(节选) [清]俞樾
近代、现当代部分
记花坞 林纾
浙江考 王国维
游览杭州时的谈话(一九一六年八月十七、十八日) 孙中山
学校是为研究学术而设——在西湖国立艺术院开学式演说词 蔡元培
论雷峰塔的倒掉 鲁迅
燕知草(节选) 俞平伯
半日游程郁达夫
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弘一
西湖记(节选) 徐志摩
赏桂记 施蛰存
西湖船 丰子恺
美术的杭州——为《时事新报》新浙江建设运动特刊作 林风眠
看花(节选) 朱自清
在西湖——抗战结束那一天 柯灵
苏堤 巴金
湖山怀旧录 张恨水
湖上杂忆(节选) 曹聚仁
三度最痛快的杭州之游 秦瘦鸥
和洪深游杭州 田汉
西湖漫笔 宗璞
西湖梦 余秋雨
天堂碧水 麦家
海外部分
马可·波罗行纪(节选) [意]马可·波罗
1898:一个英国女人眼中的中国(节选) [英]伊莎贝拉·伯德
中国游记(节选) [日]芥川龙之介
南宋望乡悲谭(节选) [日]水上勉
北中国纪行(节选) [日]曾根俊虎
南宋社会生活史(节选) [法]贾克·谢和耐
后记
西湖船
丰子恺
二十年来,西湖船的形式变了四次。我小时在杭州读书,曾经傍着西湖住过五年。毕业后供职上海,春秋佳日也常来游。现在蛰居家乡,离杭很近,更常到杭州小住。因此我亲眼看见西湖船的逐渐变形。每次坐到船里,必有一番感想。但每次上了岸就忘记,不再提起。今天又坐了西湖船回来,心绪殊恶,就拿起笔来,把感想记录一下。西湖船的形式,二十年来变了四次,但是愈变愈坏。
西湖船的基本形式,是有白篷的两头尖的一叶扁舟。这至今还是不变。常变的是船舱里的客人的坐位。二十年前,西湖船的坐位是一条藤穿的长方形木框。背后有同样藤穿的长方形木框,当作靠背。这些木框涂着赭黄的油漆,与船身为同色或同类色,分明地表出它是这船的装置的一部分。木框上的藤,穿成冰梅花纹样。每一小孔都通风,一望而知为软软的坐垫与靠背,因此坐下去心地是很好的。靠背对坐垫的角度,比九十度稍大——大约一百度。既不象旧式厅堂上的太师椅子那么竖得笔直,使人坐了腰痛;也不象醉翁椅那么放得平坦,使人坐了起不来身。靠背的木框,象括弧般微微向内弯曲,恰好切合坐者的背部的曲线。因此坐下去身体是很舒服的。原来游玩这件事体,说它近于旅行,又不愿象旅行那么肯吃苦;说它类似休养,又不愿象休养那么贪懒惰。故西湖船的原始的(姑且以我所见为主,假定二十年前的为原始的)形式,我认为是最合格的游船形式。倘然坐位再简陋,换了木板条,游人坐下去就嫌太吃力;倘然坐位再舒服,索性换了醉翁椅,游人躺下去又嫌太萎靡,不适于观赏山水了。只有那种藤穿的木框,使游人坐下去软软的,靠上去又软软的,而身体姿势又象坐在普通凳子上一般,可以自由转侧,可以左顾右盼。何况它们的形状,质料与颜色,又与船的全部十分调和,先给游人以恰好的心情呢!二十年前,当我正在求学的时候,西湖里的船统是这种形式的。早春晚秋,船价很便宜,学生的经济力也颇能胜任。每逢星期日,出三四毛钱雇一只船,载着二三同学,数册书,一壶茶,几包花生米,与几个馒头,便可优游湖中,尽一日之长。尤其是那时候的摇船人,生活很充裕,样子很写意,一面打桨,一面还有心情对我们闲谈自己的家庭,西湖的掌故,以及种种笑话。此情此景,现在回想了不但可以神往,还可以凭着追忆而写几幅画,吟几首诗呢。因为那种船的坐位好,坐船人的姿势也好;摇船人写意,坐船人更加写意,随时随地可以吟诗入画。“野航恰受两三人。”“恰受”两字的状态,在这种船上最充分地表出着。
我离杭后,某年春,到杭游西湖,忽然发见有许多船的坐位变了形式。藤穿木框被撤去,改用了长的藤椅子,后面也有靠背,两旁又有靠手,不过全体是藤编的。这种藤椅子,坐的地方比以前的加阔,靠背也比以前的加高,坐上去固然比前舒服。但在形式上,殊不及以前的好看。为了船身全是木的,椅子全是藤的,二者配合不甚调和。在人家屋里,木的几桌旁边也常配着藤椅子,并不觉得很不调和。这是屋与船情形不同之故。屋的场面大,其所要求的统一不甚严格。船的局面小,一望在目,全体浑成一个单位。其样式与质料,当然要求严格的统一。故在广大的房间里,木的几桌旁边放了藤椅子,不觉得十分异样;但在小小的一叶扁舟中放了藤椅,望去似觉这是临时暂置性质的东西,对于船身毫无有机的关系。(P116-117)
序
习近平总书记赞誉“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创新活力之城”,期许“2016年峰会将给大家呈现一种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今天,生于斯、长于斯、学习工作于斯的每一个人,都亲身参与并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惊鸿之变,都深深陶醉于人间天堂的惊羡之魅,都发自内心地由衷感叹:最美是杭州。
最美杭州,美在历史、美在人文。杭州是一座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历史文化名城。“跨湖桥文化”在这里演绎8000年前的水乡风采,“良渚文化”在这里实证中华5000年前的文明史,西湖文化、运河文化、钱塘江文化、西溪文化在这里弦歌不绝,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在这里先后建都,西湖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和灵隐寺、岳庙、六和塔等名胜古迹在这里完美留存,西泠印社、胡庆余堂、中国篆刻、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浙派古琴等文化遗产在这里代代传承,钱镠、白居易、苏东坡、岳飞、文天祥、于谦、鲁迅等风流人物在这里名垂青史,“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济公和尚”等动人传说在这里千古流传。完整的文化序列,延绵的城市文脉,赋予了这座城市深厚凝重的文化底蕴,铸就了这座城市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展现出东方文化的独特韵味和神奇魅力。
最美杭州,美在创新、美在活力。杭州是一座点燃激情、成就梦想的创新活力之城。这里诞生了《梦溪笔谈》作者沈括,这里成就了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异,这里是“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发家地,这里是“实业巨子”都锦生的桑梓地。昨日之杭州,演绎过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繁华;今日之杭州,正在续写创新创业新天堂的精彩。这里不仅落地了众多改革试点,而且培育了大量创业创新的平台;不仅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而且是跨境电商先行区;不仅是民营经济强市,而且是跨国企业集聚地;不仅发明专利授权量连续11年居省会城市第一,而且上榜中国民营企业五百强数连续13年居全国城市首位。这里孕育出阿里巴巴、万向、娃哈哈、海康威视等知名企业,涌现了宗庆后、鲁冠球、冯根生、马云等优秀企业家。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杭州转型升级勇立潮头、信息产业独领风骚,2015年经济总量超过万亿元,经济增速保持两位数,呈现出勃勃生机和充沛活力。
最美杭州,美在幸福、美在和谐。杭州是一座共建共享、幸福和谐的东方品质之城。这里的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政府民生保障支出逐年稳步递增;这里有帮扶困难群众的“春风行动”,有免费开放的西湖景区,有免费使用的公共自行车;这里的都市流光溢彩、现代时尚,这里的小镇精致多彩、温馨典雅,这里的乡村宁静古朴、富庶和睦。这里是教育强市、科技强市、卫生强市、体育强市,也是中国最具安全感、最具幸福感的城市。2016年G20峰会将在这里召开,2022年第19届亚运会也将在这里举办。 最美杭州,美在风景、美在风尚。杭州是一座如诗如画、温暖如春的美丽文明之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一曲溪流一曲烟”的西溪,“万艘龙舸绿丝间”的大运河,“碧水画中游”的千岛湖,“水碧山清画不如”的富春江,“十万军声半夜潮”的钱江潮,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流连忘返、遐思无限。环境立市、绿色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加快建设,“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五废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的深入推进,让杭州的天变得更蓝、水变得更清、山变得更绿、花变得更艳、空气变得更清新。“最美妈妈”的惊世一托,“最美司机”的忍痛一刹,“最美爸爸”的勇敢一跃,“最美大学生”的万里献血,更多“最美普通人”的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尊老爱幼,让杭州处处充满友善、充满大爱、充满正能量。
为喜迎G20杭州峰会,展示最美杭州形象,杭州市文联组织文艺家,精心编纂创作了《最美是杭州》系列文艺作品。这套作品,采用美术、摄影、诗词、散文和报告文学等艺术形式,真实记录了杭州城市的发展历程、建设成就和杭州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足迹,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最美杭州的独特韵味和别样精彩。我相信,读者看了这套作品,一定能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杭州之大美,一定能被杭州的魅力所感染、所感动,一定能激起对杭州的挚爱和向往。
中共浙江省委常委
中共杭州市委书记
赵一德
2016年8月18日
后记
历代有关西湖的散文浩如烟海,编选的工作量很大。我们所编散文的主要来源是杭州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西湖文献集成》,这部2100万字的巨著,是“几千年来西湖形成历史和发展变迁的全面记录”。在本身资料就很齐备的前提下,我们选编的主要是名家名篇,依文学标准,兼及文章的史料价值。
关于西湖的名篇,我们尽最大篇幅地收入。如张岱的《陶庵梦忆》、俞平伯的《燕知草》和郁达夫的文字,以及当代余秋雨、麦家的散文。他们熟谙杭州风土,文字渗透着此间神理。像张岱《陶庵梦忆》中的“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可称古代士人游赏西湖的最雅境界,是描摹西湖散文中的上上。俞平伯《燕知草》中《湖楼小撷》一组文字的繁密奢华,与《西湖的六月十八夜》《月下老人祠下》的清新淡雅,共同把一种湖边的风致写到了极处。郁达夫的《半日游程》用一种纾徐的调子,将秋晴午后访友、行至九溪十八涧吃茶,悠悠然消磨掉半日光阴的情与景写得十分好。结尾以“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对上了老翁算账时的自语“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趣味横生。余秋雨在《西湖梦》里叹说西湖“贮积了太多的朝代,于是变得没有朝代。它汇聚了太多的方位,于是也就失去了方位。它……盛大到了缥缈”,评得到位。麦家《天堂碧水》选择的点很特别,设置悬念,从日军淞沪战区总指挥松井石根下手谕禁炸西湖的往事,感叹“西湖山水,美甲天下”,令人印象深刻。
关于笔记小说的拣择,遵循趣味性原则,同时依据周作人提出也是我们认同的“以科学常识为本,加上明净的感情与清澈的理智,调合成功的一种人生观”的标准。在编选的笔记中,我们最欣赏宋代洪迈的《夷坚志》。其中“佛救宿冤”“灵芝寺鬼”“李茇遇仙”“西湖女子”四则故事都很有趣,甚至贯穿着经得起现代价值检验的精神。“西湖女子”幽魂相从情人的故事,可说开《牡丹亭》的先河。
还有不能轻忽的一类文字,是议论文。这部分文章不多,但很有分量。如蔡元培《学校是为研究学术而设》申明“以艺术代宗教”的理想,言明设立国立艺术院(即中国美术学院)为的是助成艺术家集中精力进行艺术创造。林风眠《美术的杭州——为(时事新报)新浙江建设运动特刊作》,谈到按美学原则整理保护西湖的风景、建筑雕刻,以及发扬艺术教育,设计“美的杭州”。还有王国维《浙江考》详析《史记》六处关于“浙江”的记载,确认“浙江”即钱塘江,校正《说文解字》《汉书·地理志》之误,考证精妙。
在海外关于西湖的散文中,我们也是选择其中文学质量更高、历史意义更大的篇目:从13世纪《马可·波罗行纪》中的《蛮子国都行在城》,到伊莎贝拉·伯德《1898:一个英国女人眼中的中国》中关于杭州的翔实记述,再到水上勉《南宋望乡悲谭(节选)》,对中国的风物观察可以如此细致,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可以如此熟悉。
总的来说,关于西湖的散文,其文学水准之高、涵盖文体之广,令人惊叹。一本关于西湖的散文集,似乎也可以看作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文学史。
最后,特别感谢浙江工业大学博导、浙江省特级专家肖瑞峰教授与浙江大学博导林家骊教授对编选篇目的细致审读和宝贵意见。
另外,由于种种原因,书中有少数篇目,我们还未联系到其著作权人。我们衷心感谢各位著作权人和出版社,希望著作权人看到本书后,尽快和我们联系。
201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