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记录了我们祖先漫长而曲折的奋斗历程,记录了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记录了无数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也记录了我们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发明创造,其中蕴藏的成败之道、历史规律,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通史故事》系列丛书从上古至现代的中国历史中,选取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连点成线,系统而完整地勾勒出中国历史的演进脉络,使读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宏观角度上把握住历史。
本书为“中国通史故事”之《传疑时代·夏·商·西周》。
《中国通史故事》系列丛书从上古至现代的中国历史中,选取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连点成线,系统而完整地勾勒出中国历史的演进脉络,在文中适当地插入了一些图画,图文并茂,使读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宏观角度上把握住历史。
本书为“中国通史故事”之《传疑时代·夏·商·西周》。
女娲补天
黄帝在涿鹿之野战胜蚩尤之后,即被征召到天神那里成为主管农业的大神。黄帝一走,人间人类总统领的位置就出现了空缺。黄帝在位之时,曾在东、南、西、北四方,每方委任一位统领管理一方的土地和人民。其中南方的统领名叫共工,为人性如烈火,疾恶如仇。但由于他性情暴烈,总是不假思索地行事,南方就不如北方治理得那么好。北方的统领名叫颛顼,他为人和善,善于思考,很得北地民众的爱戴。黄帝这一走,也没有指明让谁继承他的位置。共工和颛顼都想继黄帝之后成为人类的总统领。可是这个大统领的位置只有一个,黄帝又没有决定让谁去当,而且那时候人类还没有发明选举制度,若是像蚩尤和黄帝那样再来一场涿鹿大战的话,双方百姓损失必多。共工和颛顼都是正直的人,不愿将百姓拖入战火,于是他们决定在不周山上来一场单打独斗,谁胜谁就为总统领。
不周山在今昆仑山的极西极北之处,原本为盘古的右臂所化,它耸立在大地边缘的西北角上,山顶与天相接,是支撑天地之间的四根擎天柱之一。到了约定的时间,共工和颛顼在不周山的山坡上聚齐了,两人互致问候以后,就各展神通厮杀起来。这场大战一直打了七七四十九天,大战的详情因无人敢于前往观战,至今还不得而知,只是住在不周山下的老百姓,在这四十九天中,每时每刻都能听到山腰处不时发出轰天巨响,大地都为之震颤。到了四十九日的亥时,只听共工在山腰上大吼:“战你不过,活着何用,不如触山而死,把总统领之位让于你吧!”又听颛顼大声阻止说:“只要你不触不周山,我宁愿将总统领之位让于你。”这两位英雄一位是性如烈火,争战不胜宁愿死去,也耻于活在世间,但他粗心少虑,却不知此不周山乃为天柱,—旦折断后果不堪设想;一位是忠厚和善、心思缜密,比武虽胜,但知道如被共工触断天柱,那将给人类带来莫大灾难,于是他宁愿放弃总统领之位,也不愿共工去触不周山。但他的劝阻毕竟迟了一步,共工已倾全力以头触上了不周山。
不周山倒了,西北一角的天柱折了,紧接着由于天体失衡,东北、西南、东南三根天柱也咔咔碎裂断折下来。往昔盘古曾以其肠化为四条维系和固定天地的绳索,此时也由于天体的东倒西歪而被崩断了。一时间天上的日月星辰陨落地面,点燃了山林草原,山精野兽冲出山林草莽,四处为害;天河之水自天倾泻而下,大地一片汪洋,绝大多数人被大水淹没,水中巨兽逸出江河湖海,见人即噬。只有极少数的人,在天柱断折的那一刹那临危登高,才幸免于难。但家园被毁,家畜随波漂走,衣食无着,人们只能坐以待毙了。人类面临绝种的危险。
女娲自造人之后,即选一风景绝佳之处隐居起来,她白天忘情于山水之间,晚上秉烛抚琴,自得其乐,生活得好不惬意,就这样悠闲安静地过了几万年之久。一日她忽生奇想:“我乃盘古心脏所化,秉先天之灵气,具先天之神通,但我功力毕竟还有限,盘古可以开天辟地,而我却还不能改天换地,反正闲来无事,我何不再练奇功,激发自身潜能,有朝一日也可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自那一日起,她开始修炼起改天换地的奇功来。这一闭关,就又是一千多年过去了,就在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前一刻,她睁开了眼睛,自觉这一千余年中,她的神功已有小成,可以告一段落了。她怀着喜不自禁的心情走出闭关室外,观望着满天星斗,神驰遐想。忽听得惊天动地的一声巨响,天塌了下来。这一刻,正是共工怒触不周山之时,随之所发生的一切,都被她收入眼底。当此之时,已不容她多想,急忙赶赴受灾最重的地区。
女娲心里明白,要制止这场灾难的继续扩大,唯有先止住天塌,她这一千余年来日夜苦练的改天换地神功,正好可在此时发挥作用。于是她运起神功,从大海里捉来一只开天辟地时在盘古身上寄生的动物化生的大龟,然后砍下了它的四足立于断折的四根擎天大柱之处,让其依旧化为四座山峰,稳住了天顶的下滑。这时这只被砍断四足的大龟已经没有用了’但女娲感念它在危急之时立下的大功,所以依旧将其放回大海。无奈它已无四足,不能游动,进人大海以后想到此生再无畅游四海的乐趣,不由一叹:“既已合掉四足为人类做了一件好事,不如好人做到底罢了!”于是在大海之内化为一个岛屿。
女娲重立擎天柱,天虽然已经不再塌陷了,但天顶多处已残缺不全,到处都有缺角开洞,天河之水仍在源源不断地向下倾泻。女娲就在大地上遍采五色之石,利用日精月华将其焊接到天顶的缺口处。在将天修补完好之后,女娲又将落于大地上的日月星辰重新置于天顶之上。至此女娲本应松口气了,但大地之上的洪水仍无处宣泄,残存的人民还局处一隅。如果没有大片膏腴之地供他们播种五谷,放牧牛羊,他们仍然不能生存下来。女娲又不辞辛苦,采集普天之下的芦苇堆积起来,取火点燃,把它们烧成灰,堵住了向四处肆虐的洪流,营造了大片膏腴之地。从此大地上就出现了三山、六水、一分田的地貌格局。本来女娲还想多营造些膏腴之地,无奈芦灰已经用尽了。尽管大地上的土地面积少了一些,但由于都是芦灰生成的腐殖土,所以五谷的产量却比天塌之前还要高出许多,人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P13-16
拨开洞穴中的灰烬,依稀可见火光在四壁投下的阴影。倾听伏羲神农的传说,似可想见先民生存的艰辛。夏桀无道,成汤吊民伐罪,取而代乏。“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盘庚迁殷,四处游移的都城,从此有了定所。殷商杳杳,拂去甲骨上的尘埃,那笔画质朴的文字,不觉已伴随华夏千年。文王治岐,天下归心,三分天下有其二,仅在弹指百年间。周命维新,圣人辈出。文王拘而演《周易》,武王伐纣,《牧誓》长流传。
何谓“传疑时代”?一般又称为传说时代或史前时代,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出现之前的时期,与历史时代相对。由于那时还没有文字记载,很多历史内容只能靠先民一代又一代的口耳相传。尽管在流传中加入了很多神话内容,但仔细分析,其中仍有历史事实的影子,所以在考证上古历史内容时,传说仍有其重要意义。中国的传说时代下限大体在盘庚迁殷至武丁这一时期,而上限则未可知。故而“传疑时代”与所谓的史前时代如何上下衔接,或者如何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便是古史学家与人类学家共同的极重要也极困难的任务了。传说大都有其历史的核心,也都有其史实渊源。它是未经后人加工过的零散资料,相比经过加工过的系统化的“正史”中的史料,更为可信。因而,研究传说,应力求“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敏锐地从传说中捕捉历史的真相。
黄帝以前的传说史料虽不丰富,却也大致有一个历史的宏观脉络。从《庄子·杂篇·盗跖》可以看出,黄帝之前有三个时期:第一时期的入叫做“有巢氏之民”,当时的人“昼拾橡、栗,暮栖木上”;第二时期的人叫做“知生之民”,当时的人“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第三时期叫做“神农之世”,当时的人“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氏知其母,不知其父”。
据此我们不难看出,在第一个时期,虽以“有巢氏之民”称之,但“昼拾橡、粟,暮栖木上”显然还是猿的习惯,第二个时期有了火这个重大发明,第三个时期“氏知其母,不知其父”,很明显已经进入了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尽管这仅是从单一史料中摘出的,但也可以看出古人对于上古有着非常清楚的理解,也表明人类最初的记忆,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久远。所以,虽然没有自然科学的佐证,至少在传说这个领域,传疑时代与史前时代已经大致显现出连接的脉络。
这就是说,在人类的最初阶段还是猿人,智力仅仅是刚刚萌芽,就已经有了茫昧的记忆。当然,这段历史时期非常的长,而且其中部族和氏族的融合与变化也很慢,以致不怎么惹人注意。我们的先民即使曾注意到这些事情,也一定会觉得这是很自然的。这些对他们那朴素的心灵刺激很浅,所以时过境迁就完全忘掉了。因此,让他们印象深刻、传播久远还无法忘掉的是寥寥几件突然爆发的大事件,尤其是能让他们的生活发生极大变化的事情。比如大规模的迁徙,环境方面巨大的变化等等。后世的学者容易以他们当时的实际情况去推测传疑时代也是大一统的天下’但凡比较有名的氏族名号就会被认为是一个“有天下者”,而事实上则很可能是氏族林立,人亡政息,任何—个氏族都不太可能独有天。
穿过炎黄之前历史的迷雾,此后的历史,尽管还有些争论,但大体上已经形成很清晰的脉络。
夏朝,是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就是从夏朝开始的。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重要王朝,据史书记载,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属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这一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所以其文明程度高于新石器晚期。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从大约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代31王,延续600年时间。总的说来,商朝处于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奴隶主对奴隶既可以买卖,也可以任意杀死;奴隶主死后还要让奴隶殉葬,从商朝帝王显贵们的陵墓中我们可以看到,殉葬的奴隶少则几十,多则上千。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周朝的统治很有特点,主要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宗法制、井田制与札乐制,对以后的社会有很大影响。周朝享国约800年,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共传50代57王。可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西周建都镐京,到公元前771年结束。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周朝各诸侯国的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北的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