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宋元(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中国通史故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徐潜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记录了我们祖先漫长而曲折的奋斗历程,记录了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记录了无数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也记录了我们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发明创造,其中蕴藏的成败之道、历史规律,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通史故事》系列丛书从上古至现代的中国历史中,选取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连点成线,系统而完整地勾勒出中国历史的演进脉络,使读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宏观角度上把握住历史。

本书为“中国通史故事”之《宋·元》。

内容推荐

《中国通史故事》系列丛书从上古至现代的中国历史中,选取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连点成线,系统而完整地勾勒出中国历史的演进脉络,在文中适当地插入了一些图画,图文并茂,使读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宏观角度上把握住历史。

本书为“中国通史故事”之《宋·元》。

目录

陈桥兵变与“杯酒释兵权”

王旦持家教子

杨家将忠心保大宋

王小波、李顺起义

钱若水辩冤

王安石变法

铁面无私的包拯

章楶战环州

李沆不奏密报

欧阳修的养生之道

孙元觉留筐救祖

王惟一发展针灸学

苏轼与苏洵

苏小妹

吃枣挂钱

沈括与《梦溪笔谈》

晏殊的两封家书

韩亿杖子

鱼头参政

范仲淹拜师

李元昊巧用家鸽

缸里水与穴中水

韩琦调和两宫

李清照的体育生活

吕夷简抨击弊政

程门立雪

方腊、宋江起义

养性修炼非天子事

吕顺哥

陈东冒死进谏

军民共逐奸臣

虞允文抗金

岳家军

洪浩守节不降金

郑樵编著《通志》

爱国词人辛弃疾

韩世忠借间魏良臣

宋代盛行的新儒学

“韩信”主试取三秦

陆游报国至死不渝

负王赴海的陆秀夫

宋慈与《洗冤集录》

胡三省注《通鉴》

文天祥浩然正气

宋词

成吉思汗

郭守敬钻研求索

黄梨无主任渴不动

以疑制敌平叛乱

黄道婆

“贪书图药”的耶律楚材

马可·波罗的故事

大学问家宋濂

揭傒斯以父为师

王冕绘荷画梅

赛典赤治边陲

红巾军起义

元曲

宋·元——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铁面无私的包拯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包拯出生在庐州合肥县(在今安徽合肥市)一个官僚家里。父亲包令仪,字肃之,官居朝散大夫、虞部员外郎,负责管理皇帝的林苑。

包拯从小不讲究吃穿,严遵父教,刻苦读书。他虽在乡试中名列前茅,但不骄不懈,谦虚谨慎,再接再厉,受到师友的赞扬。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包拯辞别年老多病的父母,到京师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参加科举考试,一举考中进士。

考中进士后,包拯曾在朝中做官,也曾做过几任地方官。这年,包拯被调往庐州(今安徽合肥市)担任知州。

包拯听说要回故乡了,心里十分高兴。他急忙交待完公务,就和夫人董氏、老家人包兴等一起回庐州上任去了。

包拯刚到庐州,亲戚朋友和乡亲们都来看望他,包拯一一接待了他们。

老百姓听说包拯做了庐州知州,无不额手称庆。他们想:“救星来了,这下可好了,总算有了为民做主的父母官了。那些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再也不敢欺侮我们了。”

包拯上任不久,听说庐州府衙所处的合肥县告状的比以前猛增,感到很奇怪,于是便到合肥县衙去了解情况。

包拯到了合肥县衙,亲自审阅老百姓的诉状,发现有告他亲友的,尤其是告他舅舅的特别多。诉状上说他舅舅联络乡绅,抢占民田,横行乡里,欺压百姓,使百姓不得安居乐业。

包拯看过之后,非常气愤,问县令道:“这些案件你为何不审理?”

县令见是告包拯舅舅的案件,便说:“那些告状的都是无理取闹,我已经命人把他们打回去,现在再也没人来告了。”

包拯把脸一沉,问道:“你怎么知道他们是无理取闹呢,你凭什么随便打人?”

县令一时摸不清包拯心里是怎么想的,就说:“包大人在这里当知州,他们专告大人的舅舅,岂不是无理取闹?”

包拯问道:“我舅舅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可是事实?”

县令想:“做官的哪有不护着自己亲人的?”于是笑着对包拯说:“包大人,这事下官尚不清楚。不过,即使是真的,为了大人的面子,下官也不敢……”

包拯把眼一瞪,满脸怒容,命令道:“你身为县令,就应该为民做主。可你不察明案情就责打告状的百姓。你这样做,按理应该撤职查办。念你是初犯,我今天暂且饶了你。不过,这些案件一定要抓紧审理!”

县令心里很矛盾:“这些案件怎么审理呢?如果依法办案,包大人的舅舅早该逮捕归案了。但是,谁知道这样做是福是祸呢?将来包大人要是在其他事情上找茬儿,我怎么吃得消啊?不审理吧,眼下包大人又这么严厉,一定要让我秉公执法。”他左思右想,顾虑重重,于是便哀求包拯道:“包大人,这些案件就算了吧,以后我一定秉公审案,严肃执法,望大人恕罪。”说到这里,他扑通一声跪了下来。

包拯见县令跪在自己面前苦苦哀求,知道他在处理这些案件上左右为难,便让他站起来,问道:“既然这些案件你无法审理,为什么不往州里报啊?”

包拯的话提醒了县令,他心中不由一喜。但他马上又皱起了眉头:“不行!这样做不是故意给包大人出难题吗?”于是,他还是一再推诿,请求不要再审理这些案件了。

包拯见县令还是拗不过情面,心里不禁一阵厌恶。他把袍袖用力一甩,厉声说道:“限你三天之内一定要将这些案件报到州里,否则唯你是问!”说罢,包拯转身离开了县衙。  县令不敢怠慢,第二天就将与包拯亲友有关的案件都上报到州里去了。

包拯接到这些案件,立即派两个捕快去捉拿舅舅归案。舅舅见捕快前来捉拿他,跳上前去就给捕快一人一个耳光,骂道:“瞎了你们的狗眼!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我就是你们庐州知州包大人的舅舅,谁敢捉拿我!”

两个捕快急忙跪倒在地,连声说:“我们不是县衙的,我们是包大人手下的。”

舅舅怀疑自己听错了'问道:“怎么,是包拯派你们来捉拿我?”

两个捕快交换—下眼色,满脸赔笑,连声说:“不,不,不!我们不是来捉拿你老人家的,我们是奉了包大人的命令前来请你老人家过府叙谈的。”

舅舅又问道:“此话可是真的?”

两个捕快又互相看了看,然后异口同声地说:“绝对是真的!”

舅舅蛮横地说:“不管是真是假,舅爷我也不怕。我外甥是知州,量谁也不敢把我怎么样。你们两个快起来,舅爷就跟你们走一趟。”

舅舅坐轿来到府衙,一个捕快跑去禀明包拯,包拯命他们先把舅舅关押起来。

舅舅一见要关押他,立即大吵大闹,不肯随捕快走。他几次喊着要见包拯,但包拯—直不见他。

夜里,包拯一直放不下这件事,考虑着如何处理舅舅。夫人董氏也为舅舅的事焦躁不安。夜已经三鼓了,两人还翻来覆去睡不着。

董夫人问包拯说:“舅舅犯了法,你就不能讲点情面吗?”

包拯没有吭声,只是叹了口气。

董夫人又问:“今天舅家表弟前来讲情,你说什么也不答应。咱们刚回来不久,你就这样做,人家会不会说你无情无义呀?”

包拯解释说:“夫人,不是我无情无义,是舅舅太不自爱了。我身为百姓父母官,坐镇庐州,应该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如果舅舅犯法可以免刑,别人犯法又怎么办呢?法律无情,六亲不认。你跟我这么多年了,难道还不懂得这个道理吗?”

董夫人说:“话虽是这么说,但你就不能法外开恩,宽容一次吗?”

包拯耐着性子说:“夫人有所不知,自从我做官后,亲友借我的名声横行乡里。尤其是舅舅,他联络四乡豪绅为非作歹,百姓怨声载道,县官又不敢管。我若宽容舅舅,这庐州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我又如何在这里做官啊?”

夫人劝道:“要不然就缓几天再审理,咱好想想还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

包拯一听急了,说道:“夫人,你可不要再糊涂了,就是缓上一百天,也不会有什么好办法。为了尽陕搞好合肥县的治安,我明天就升堂审理。”

董夫人明知讲情也没用,但舅舅总归是亲人,表弟又亲自来托她,怎能不抱着一线希望劝包拯宽容宽容呢?她见包拯没有一点讲情的余地,况且又牵扯着合肥县的治安,于是就不再多说了。

第二天早饭后,包拯穿戴好,正准备升堂审案,他的儿媳崔氏急急忙忙地走了进来,跪在包拯面前,含着眼泪说:“公爹在上,容儿媳敬禀:舅爷犯了法,理应治罪。但自从孩子他父亲去世之后,家中一切事务全由舅爷家照管。若不是舅爷家,我这么一个年轻寡妇如何度日啊?公爹如果审理舅爷,绳之以法,儿媳于心不忍,望公爹开恩。”

崔氏说着,忍不住抽抽搭搭地哭起来。

包拯见儿媳哭得那样伤心,也不禁动情了。

崔氏是他的亲儿媳,而且现在是他晚辈中唯一的亲人了。包拯在瀛州做官时,他的独生子包缭不幸死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任上,儿媳崔氏只得怀抱幼小的孙子回到庐州老家。孤儿寡母无法度日,多亏舅舅家为她照管家务。  包拯在扬州做官时,他唯一的孙子又不幸夭折,只剩下一个年轻的崔氏,日子就更加不好过了。她母亲劝她回荆州老家改嫁,为了包家的名声,她誓死守节,永不嫁人。这时,又是舅舅家为她支撑门户,—直到今天。

包拯和这个舅舅年纪相仿,小时候常在一起玩耍,感情—直很好。

包拯的父母去世后,包公回家守孝,舅舅家又多方照料他,—直到他外出做官。

几十年来,舅舅虽然做了些危害百姓的事,但也并无太大的民愤。自从包拯官做大了,舅舅在其他乡绅的怂恿下,才变得无法无天,仗势欺人了。

想到这里,包拯的心情十分复杂。包拯望了望那楚楚可怜的贤儿媳,急忙叫她站起来,让董夫人和她一起去后堂。

崔氏见包拯没有讲情的余地,就说:“公爹如果不宽恕舅爷,就让儿媳代舅爷领罪吧!”

包拯说:“舅爷对你好,对我也好,这些咱们都应该记住。但他犯了法,我如果不秉公执法,老百姓会怎么想呢?其他官员又怎能为民申冤呢?至于你要代舅爷领罪,我向来不主张这么做。法不罚无罪之人,何人犯法何人当。儿媳,不要再说了,快和你母亲歇息去吧。”

崔氏还想苦苦哀求,但她见包拯铁面无私,定要秉公执法,也就无可奈何了。

包拯安顿好董夫人和儿媳,来到大堂。

在一片威武声中,包拯升堂审案。舅舅来到大堂,一脸怒气。他见包拯坐在堂上,冲上去就要打,衙役急忙拉住了他。他立而不跪,昂首挺胸。包拯问罪,他不但不招,反而大闹公堂,骂包拯是个无情无义的小人。

包拯一听,勃然大怒,猛拍惊堂木,厉声喝道:“大胆罪犯,自己不认罪,反敢辱骂本官。来人,拉下去重打四十大板!”

包拯一声令下,衙役们急忙上前将舅舅拉下大堂,打起板子来。听见堂下的板子声,包拯坐在大堂上,心里不禁隐隐作痛。

在包拯坐堂审问舅舅的时候,与舅舅一起横行霸道的乡绅都在府衙门外等候消息,探听动静。他们都想看一看包拯究竟是怎样处置他舅舅的。

当这些人听说包拯重打舅舅时,不禁面面相觑,心里害怕起来。他们交头接耳地说:“原以为包黑子会袒护我们呢,想不到他竟这样无情无义。他对舅舅尚且如此,何况对我们了!”说完,一个个灰溜溜地逃走了。

当天,包拯便按朝廷大法处理了舅舅。

包拯亲自审理舅舅的消息不胫而走,在庐州震动很大。官员们都敬重包拯秉公执法,铁面无私;土豪劣绅怕挨那四十大板,更怕坐牢判刑,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了;合肥县令亲自到州衙向包公赔罪,并感谢他把合肥县治理得井然有序;老百姓欢天喜地,都夸包拯是一个秉公执法、为民除害的青天大老爷。

P21-26

序言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了宋王朝,定都开封,国号为宋。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入开封,此前史称“北宋”。次年宋高宗赵构在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后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北宋初期,赵匡胤为了使宋朝不再成为继五代十国后的,又一个短命的王朝,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使皇帝掌握的权力超过了历朝历代。“澶渊之盟”后,中国北方有了少许安宁。这次结盟使北宋的经济发展得到了飞跃,又使边疆的人民能安居乐业。北宋经仁宗、英宗至神宗时期社会趋于稳定,经济规模空前,文化更是盏极一时。北宋后期,宋徽宗赵佶即位。面对这时已经成为强弩之末的北宋王朝,宋徽宗先是整顿朝政,可是_年以后,荒淫残暴的本性就露了出来。宋徽宗的腐朽无能加速了北宋王朝的灭亡。

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非常发达,处于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有了很大发展。大量农业生产知识的专著纷纷出现,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手工业生产有了很大进步。当时,各种手工业作坊的规模和内部分工的细密程度,都超越前代。著名的宋代五大名窑(官窑、钧窑、汝窑、定窑、哥窑)瓷器就出于这一时期。北宋定都开封,东南漕运十分重要,加之海外贸易兴盏,便促进了造船业的进步。当时指南针已应用于航海,这是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随着北宋商品交换的发达,货币流通量也明显增加,产生了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在文学艺术方面,更是名人辈出。宋朝的科举制度使文人得到了可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宋朝的词作品也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它与唐诗并称为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瑰宝。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经济发达、古代科技发展、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但军事实力较为软弱、政治上较为无能的一个王朝。南宋时期,由于耕种土地减少与丝绸之路的阻断,被迫转向以商业经济尤其是远洋贸易为主的经济模式,商人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最大的解放,并最终取得了商业经济的大繁荣,开始出现早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宋朝的灭亡,以及游牧民族对宋朝先进生产关系的毁灭性打击,使—直处于上升阶段的东方先进文明,从此逐渐转向衰弱,并最终没落于世界主流舞台之后。南宋政权与金政权长期对立,南北隔绝,南北文化仅仅通过双方边界民间的榷场交易和官方互派使者之类狭窄的途径,进行有限的交流。由于南宋文化整体水平高于北方,故这种交流主要表现为南宋文化对北方文化的辐射。

公元1206年,蒙古族领袖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后,扩张其势力于黄河流域。从成吉思汗到蒙哥汗时,陆续攻灭西辽、西夏、金、大理,并在吐蕃建立行政机构,直接进行统治。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并于至元十六年灭南宋,统一全国,建都大都(今北京)。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较短的朝代,但却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空前发展、壮大的时期。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不仅在中华文化史上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诸多领域出现了新的飞跃,推进了中国多元一体文化的发展进程,开创了中国各民族文化全面交流融合的新局面,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各民族之间的接触和交往更加密切,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形成元代文化多样性的显著特色,涌现了大批精通汉文化的非汉族文人学者。科学、文化方面,天文学的成就居于当时世界最先进地位,数学、医学都在世界先进之列;戏曲、小说创作繁荣,元曲成为与唐诗、宋词并称的优秀文学遗产。

元朝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空前繁荣,使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文化双向交流加速。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传入阿拉伯和欧洲,推进了这些地区的文明进程。阿拉伯的医学、天文学、农业技术,欧洲的数学、金属工艺,南亚的雕塑艺术等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元代中西文化交流信息之大、传播范围之广、对当时及未来历史影响之大,都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可以说,中西方成就第一次出现了全方位共享的局面。元代在政治、军事制度方面也有发展,如建立行省制度,使地方行政管辖体制更趋完善,—直为后代所沿用。

元朝的败亡,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政治黑暗,施行民族歧视和政治压迫政策。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朝廷横征暴敛,经济越来越衰退,激起广大人民的反抗。元朝在历史潮流中走向了衰亡。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2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