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中国》收录的100个传统村落,几乎全是经国家文物局等相关机构认定的最具中国特色、zui具乡愁气息的传统村落。本套丛书按照这100个村落日出时间的先后顺序划分成10卷。所有图片由摄影师一手拍摄而成,文字均为摄影师深入村落调查、采访、搜集所得。每一个村落的摄影作品和调查报告都会涵盖其整体概貌、特色建筑、手工遗迹、历史遗迹、以及人与村落的关系五大主题。本书所有内容均为中英双语,旨在让中国读者以新的视角去解读村落、品位乡愁的同时,也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打开一扇窗户。
乡愁中国编委会编写的《乡愁中国(卷4汉英)》包含了经纬度范围在25°N~30°N,117°E~118°E的10个传统村落:土坑村、阳产村、昌溪村、许村、岭脚村、塘溪村、查济村、里庄村、木梨硔村、呈坎村。
乡愁中国编委会编写的《乡愁中国(卷4汉英)》涵盖了中国最具特色的10个古村落,分别为土坑村、阳产村、昌溪村、许村、呈坎村、塘溪村、查济村、里庄村、木梨硔村和岭脚村,作者深入当地进行调研,撰写了科学客观的调研报告,真实反映了当地人文历史,风土人情。
南闽三雕堆锦绣——土坑村
于2013年当选为“东亚文化之都”的福建泉州有一个土坑村,群山环绕,交通闭塞,因此在600多年前的“靖难之役”后,兴化府(明朝时期辖莆田、仙游、兴化3县,此处指莆田)贵族刘宗孔携眷来此避祸,其后代至今已繁衍至第二十二代,遍布于包括土坑村在内的18个村庄。
土坑村隶属于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在水泥路面和现代楼房环抱中,尚存明清建筑27座,包含民居、祠堂、庙宇和书院等。土坑村建设的鼎盛时期,刘氏家族以祖祠为中心,在南北两侧分4排建有60多座大厝,形成绵延数百米长的壮观建筑群。如今,明代所建的古厝大多已坍塌。
穿梭在古村落里,座座屋脊高翘,威严壮观;雕塑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这里的民居除了具有闽南地方特色,还吸收了一些京城大院的元素。在所有大厝中,最令刘氏子孙引以为豪的是刘百万古大厝。这座乡间少有的豪宅占地1739平方米,共有100个门、99扇窗、42间房、11处天井,让人啧啧称奇。走进刘百万古大厝,14对高约1.5米的旗杆夹石十分显眼。在科举时期,家中若有考中功名的学子,其家门前便会竖立旗杆,以光耀门楣,激励族人。旗杆底部有两块竖立的条石夹住木柱,功名等级不同,旗杆夹石的样式也不同。
刘百万原名刘端弘,是土坑村第十二世祖。清乾隆年间,他与族亲合伙购置了18艘带桅帆船,将北方的大豆等粮食运输到南方贩卖,再将南方的茶叶等运输到北方贩卖,后来成为一方富商,被人称为“刘百万”。他先后在土坑村建造了18座大厝,这些古厝代表了当时该地区民居建筑的最高水平。
这些清代大厝皆是砖石与木材的混合结构,石材源于盛产好石头的泉州府,杉木则采购于福州原产地。每排大厝相距30多米,大部分坐西朝东,既与左邻右舍保持一定间隔,又不妨碍相互联系,还便于通风透气,可谓布局精巧。大厝内部结构复杂,宛若迷宫,一不小心绕过一个门就来到另一番天地。在古厝群中间,还有一排“当铺街”“金银街”,当年这里客商熙熙攘攘,货物琳琅满目,是商贸繁华之所。
大厝里雕塑种类繁多,规模宏大,技艺精湛,堪称中国明清雕塑艺术的“大观园”。从材质上讲,有石雕、木雕、砖雕、瓷雕和泥灰雕等;从题材上讲,有花鸟山水、亭台楼阁、戏曲人物等。雕塑疏密有致,线条细腻流畅,人物胡须、衣袂轻飘灵动;枝上喜鹊栩栩如生。大门侧、屋脊上、院子里,随处可见蹲、立、倒卧等姿态各异的石狮。此外还有镌刻着花纹的石柱、石鼓、石桌、石秤砣、石盆等用具,皆精雕细刻。
土坑村之所以声名远播,不仅由于其高屋华堂,更因其人才荟萃、精英辈出。据文献记载,有清一代土坑村中取得进士、举人等功名者达70多人,祖祠上牌匾满堂,门口功名旗杆林立,享有“邹鲁之乡”的美誉。据说刘百万在发家后找村里其他富商共商振兴书香门第、造就人才之计。之后在土坑村的南北两头设立了“选青斋”和“凌云斋”。村中自此书声琅琅,崇学重教之风日盛,文人名士辈出。凌云斋前现存5株有300多年树龄的榕树,每株有30多米高,成为土坑村的一道天然屏障。
从土坑村走出的名人中,刘开泰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生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少时成名,道光十七年(1837年)考取武科进士,备受咸丰皇帝赏识,任江西南赣(今江西赣州市一带)总兵,官至从一品,授提督衔。咸丰五年(1855年)农历十月十五,刘开泰和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江西义宁州(范围大致位于今江西省修水县和铜鼓县)作战,刘开泰叔侄3人连同身边几十位族亲同时殉难。咸丰皇帝为其赐谥“两世三忠”,以表彰刘家一门忠烈。土坑村人还把每年的十月十五当作本村的普度日3。
村里的总兵提督府即为刘开泰的祖厝,为刘开泰亲自设计。一进三厅,围墙环护,庭院花园,气派堂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府内大堂上的官员题字、名人书画以及钦赐牌匾不知所终,只剩一块圣旨碑。这块碑高约1米,两侧雕“双龙朝珠”图案,中间是隶书“圣旨”二字。相传当年刘开泰三叔侄同榜中进士,咸丰皇帝获悉其侄子之母连氏18岁便守寡,含辛茹苦培育儿子成才,大为感动,赐立牌坊以资鼓励。此圣旨碑先是镶嵌于牌坊之上,后被移至祖祠中。
行走在一座座古厝间,抬眼望去,那古色古香但长满野草的屋顶、图案精致但残缺不全的瓦当,以及屋檐下雕刻秀美却残臂断头的梁柱都让人感慨。现存27座古大厝有的荒废,有的已部分坍塌。生活在古厝里的人多数也已搬离,只剩几位老人不舍离去。一些保存尚好的古厝里,因为有老人们的照顾,庭院干净整洁,花草生机盎然,供桌和墙上摆放着家人的照片,还贴着大红的福字,延续着老宅的气脉。好在政府对于古村落人文景观的保护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修缮工作也初步开展,对于土坑村的未来,村民们怀有美好的期待。P2-5
乡愁——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后风靡全国的一个词语。据统计,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2。45亿,其中80%来自农村,保守估计,每3个农民里就有1个离开农村。在这场城镇化建设中,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要创造什么?又要留下什么?在这一点上,习近平总书记给了我们明确的要求,他提出城镇化建设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既是要求,也是一种担忧,值得每一位爱家、爱国人士关切。
费孝通先生在其作品《乡土中国》中不禁感慨,城镇化建设会不会使我们的乡土本色退化,会不会割断乡村的历史文脉?正是基于“分享乡情,留下乡念,感受乡愁”这一宗旨,我们编写出版了《乡愁?中国》(共10卷),通过对以“乡愁”为主题的图片展示与文字记录,突显处于历史转型期的中国百姓对往日山水乡景的丝丝怀念,对家乡祖国的浓浓眷恋;通过文化舆论引导,引起全社会对中国传统村落存留状态、生态文明的关注,并使得中国民风习俗中的优良传统得以延续,进而达到农村城镇化保护与发展共赢的目的。
为了面向全社会收集有关“乡愁”主题的图文内容,我们组织了“乡愁?中国”主题征稿大赛,并由著名摄影家解海龙、于云天、段岳衡等人组成评委会。此次大赛通过网络、杂志等多渠道面向全社会海选,初步征集一部分优秀的关于“乡愁”的图文作品,并从中选拔出50位优秀选手。在经过关于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统一培训后,50位优秀选手被派往指定的传统村落观察、体验、拍摄7~15天,每人提交调查报告及拍摄图片。最终,选手们的优秀图文资料被精编成为本套10卷图书。
本次所选村落几乎全是经国家文物局等相关机构认定的最具中国特色、最具乡愁气息的传统村落。全套书共含100个传统村落,按照100个村落日出时间的先后顺序划分成10卷。所有图片均由选手实地拍摄,文字均为选手根据调查、采访、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撰写而成。每个村落都将突出其作为中国传统村落之美,以及其被保护的核心特征。每一个村落的摄影作品都会涵盖整体面貌、特色建筑、人与村落、手工遗迹、历史遗存五大主题,为了获取这些作品,很多地方不惜动用了航拍设备,只为能让读者以最全面的视角去解读村落,品味乡愁。
乡愁,是一首无法言说的诗,是一幅不可描摹的画;乡愁,是一种无法回归的寻找,是一生都不可停止的守望。在城镇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离开美丽的乡村,走进现代化的城市,越来越多的古村落、老建筑、老手艺在逐渐消失。原本我们习以为常、嬉戏打闹的村庄成为被保护的对象,而故乡也慢慢成为再也回不去的回忆。
我们愿本套书的出版不仅能唤起您的回忆,更能激起您的思考与行动。 记住乡愁,是每一位中国人的使命。
守护乡愁,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
让我们用城市规划师周晓影的一段文字,开启对本书的阅读吧:
我家门口有一棵五六十年的梧桐树,春天闻着满树花香,夏天在树下荡着秋千听蝉鸣。不远处,有一个池塘,池塘里小鱼游来游去,池塘边有一块早年留下来的石磨盘,我在那里和小伙伴过家家、捉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