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内·马利亚·里尔克是奥地利诗人。生于铁路职工家庭,大学攻读哲学、艺术与文学史。1897年后怀着孤独、寂寞的心情遍游欧洲各国。会见过托尔斯泰,给大雕塑家罗丹当过秘书,并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等人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应征入伍,1919年后迁居瑞士。
里尔克的诗歌尽管充满孤独痛苦情绪和悲观虚无思想,但艺术造诣很高。它不仅展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雕塑美,而且表达了一些难以表达的内容,扩大了诗歌的艺术表现领域,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书收录了其创作的文学作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里尔克集/世界文学大师纪念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林笳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是奥地利诗人。生于铁路职工家庭,大学攻读哲学、艺术与文学史。1897年后怀着孤独、寂寞的心情遍游欧洲各国。会见过托尔斯泰,给大雕塑家罗丹当过秘书,并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等人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应征入伍,1919年后迁居瑞士。 里尔克的诗歌尽管充满孤独痛苦情绪和悲观虚无思想,但艺术造诣很高。它不仅展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雕塑美,而且表达了一些难以表达的内容,扩大了诗歌的艺术表现领域,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书收录了其创作的文学作品。 内容推荐 为了使读者全面了解里尔克,编者选编了这本《里尔克集》。全书由六部分组成:前四部分分类介绍里尔克的重要作品,其中,第一部分是抒情诗;第二部分收入散文诗、诗剧和抒情性散文;第三部分为叙事性作品;第四部分是里尔克的文艺随笔;第五部分介绍诗人的一生;第六部分是“回忆与评论”;本书最后附录的《里尔克汉语译本系年》,提供了里尔克汉译史的线索。除此之外,书中穿插了若干按语和附记,那是编者在选编过程中零星作的札记。 目录 孤寂灵魂的歌者——里尔克的生平与创作 抒情诗 第1辑 早期诗作《图像集》 民谣 故乡之歌 致挑剔者 守护天使 催眠 夜里的人们 邻人 悲歌 孤寂 秋日 预感 严重的时刻 乞丐之歌 第2辑 《祈祷集》 你,上帝邻居 我们用颤抖的双手建造你 我爱你,你至柔的法度 我们是工匠 你如此伟岸 那些属于米开朗基罗的日子 我无法相信,这微不足道的死亡 抛开双翼回故乡 这村里 世间的诸王日渐衰老 我愿向你走去 此刻红红的山石榴已然成熟 让我成为你的辽远的守望者 主啊,庞大的都市 主啊,赐给每个人他自己的死亡 你是穷人,你身无分文 第3辑 《新诗集》《新诗别集》 早年的阿波罗 爱的歌曲 浪子出走 佛 豹 独角兽 天鹅 蓝色的绣球花 欲盲的妇人 死亡 最后的一夕 罗马式的喷泉——鲍该斯宫 转塔——卢森堡公园 西班牙女舞蹈家 俄耳甫斯·欧律狄刻·赫耳墨斯 维纳斯的诞生 海之歌 蔷薇色绣球花 火烈鸟 苹果园 第4辑 安魂曲——致一位女友 圣母往见 约瑟的忧疑 圣殇 眼泪,我夺眶而出的眼泪 它从一切事物中示意人们去感受 被弃于心之山 悲叹 音乐 奇妙的词语:打发时光 野玫瑰丛 在习惯了阳光的路旁 魔法 手掌 偶像 锣 玫瑰,哦纯粹的矛盾 来吧,你这躯壳中 第5辑 杜伊诺哀歌 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节选) 附:里尔克致波兰译者维托尔特,胡勒维奇的信 第6辑法文诗 玫瑰(2首) 夏目的过路女子 匆匆的水,奔流的水 小爱神 我们必得屈从于 喷泉 果园(3首) 祖先们所有的欢乐 一只天鹅行进在水面 旗 这些塔楼骄傲又从容 凝视过天空的人 散文诗·散文 旗手 白衣侯爵夫人——海边的一幕 早春 秋天的林荫道上 冬天的灵魂 为艺术大厅落成典礼而作 钢笔与钢剑 金色的箱子 幻想 奉献 鱼贩子的陈列品 狮子笼 杂技艺人 骑兵检阅 “三明治”人 雷雨——祷告 相遇 故事与小说 亲爱的上帝及其他——讲给成人听的为孩子们写的故事(2则) 陌生人 正义之歌 布里格随笔(节选) 论诗与艺术 现代抒情诗(节选) 关于艺术 艺术品 给青年诗人的信(节选) 关于诗人 诗人的一生(年谱与自述) 一出身与童年 二青年时期 三巴黎岁月 四客居杜伊诺,游历埃及 五战争与革命 六瑞士岁月 回忆与评论 安德烈·纪德 克拉邦德 玛丽娜·伊万诺夫娜·茨维塔耶娃 罗伯特·穆西尔 赫尔曼·黑塞 克劳斯·曼 赫尔曼·卡萨克 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 弗兰兹·威尔弗 保尔·瓦莱里 厄恩斯特·克热内克 威廉·霍森斯坦因 汉斯·卡罗沙 斯特凡·茨威格 戈特弗利特·贝恩 格奥尔格·卢卡奇 贝尔托尔特·布莱希特 弗朗茨·布莱 托马斯·曼 马丁·海德格尔 库尔特·勒塞 爱米尔·巴尔特 马克斯·皮卡特 希尔德·多明 雷纳·基尔施 卡尔·克罗洛 附录 里尔克汉语译本系年(1929—2008) 试读章节 诗人里尔克,1875年12月4日出生于奥匈帝国波希米亚地区的省会布拉格,父母按照天主教的仪式,为他洗礼起名为:勒纳·卡尔·威廉·约翰·约瑟夫·马丽亚·里尔克,后在莎乐美的建议下,里尔克将“勒纳”改为“莱纳”,名字通常写成莱纳·马丽亚‘里尔克。 里尔克生活在资本主义技术时代,却有着浓厚贵族情结,他宣称自己的祖先在中世纪是古老的贵族,一直珍藏着以猎狗为图案的族徽,频繁地与贵族夫人们交往,并且得益于她们的帮助。里尔克死后,学者们经过研究得知,他的先辈是农民,世居波斯米亚西北部(今捷克境内)。他的祖父于1838年迁居布拉格。1864年,奥地利与匈牙利达成协议,以“双重君主”的形式联合成奥匈帝国,里尔克的父亲约瑟夫曾在奥匈帝国的军队服役,后因颈病放弃军人生涯,任职于布拉格的铁路公司。约瑟夫1873年结婚,妻子出生于一个商人兼皇家顾问的家庭。两人婚后第一胎是女儿,出世后便夭折。接着出生的里尔克,一直被母亲当做“大洋娃娃来玩”:被打扮成小姑娘,头上留着长长的鬈发,身穿漂亮的裙子。九岁时,父母婚姻破裂。母亲离家不久,里尔克被送入圣·珀尔滕初级军事学校,四年后升人摩拉梅里施一魏斯基尔申的高级军事学校,但次年便因为忍受不了严格的军事训练生活离开圣军校。里尔克曾进商科学校学习,但很快又退学,经过一段时间的补习,通过高中毕业考试,就读于布拉格大学,选修文学、历史、哲学、法律等课程,继而离开布拉格,移居慕尼黑继续学习。在这里,他认识了具有俄国贵族血统的女作家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并与她两度游历俄国。从俄罗斯回德国后,在不来梅附近的画家村沃尔普斯韦德认识一批艺术家,其中包括他爱慕的女画家褒拉·贝克尔和女雕塑家克拉拉·韦斯特霍弗,并于1901年4月与克拉拉结婚,12月,女儿露特出生。里尔克似乎无法胜任丈夫与父亲的新角色,不久便离开家庭,过着漂泊的生活。他在巴黎给雕塑家罗丹当了多年秘书,应瑞典女教育家艾伦·凯邀请赴北欧旅行,在德累斯顿结识施维林侯爵夫人,成为贵族圈子中的常客,接着,应邀赴意大利卡普里岛,做客狄斯科波里别墅,在塔克西斯侯爵夫人的款待下,寓居特利斯特附近的杜伊诺宫,偕友人游历阿尔及尔、突尼斯、开罗、尼泊尔、埃及等地。巴尔干战争期间,他流居西班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从巴黎返回慕尼黑,曾应征人伍,在维也纳战争档案馆从事文牍工作。1918年底,德、奥为首的同盟国战败,奥匈帝国瓦解,里尔克移居瑞士,最后人住慕佐城堡。1926年12月29日,里尔克因患白血病在瓦尔蒙疗养院去世,享年51岁。在他的墓碑上,刻着家族的族徽和他自写的墓志铭: 玫瑰,哦纯粹的矛盾,欣喜, 在如此多的眼睑下作 无人之眠。 作为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是一个“没有祖国”的,或者说以四海为家的欧洲公民。在奥匈帝国灭亡前,他的诞生地布拉格与维也纳遥遥相对,一直是哈布斯王朝时期奥地利文学的重镇。在这个充满斯拉夫一德意志一犹太文化气氛的大都市里,出现过一批诗人、作家,其中包括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但与囿于犹太传统的卡夫卡不同,里尔克是开放的,无论是斯拉夫的,德意志的,法兰西的,意大利的,或者北欧的文化,他都兼容并蓄。他在文学创作题材上是多元的,在风格上也是多样的。对于喜爱里尔克的人来说,他是“诗的化身”,“纯粹的诗人存在”,“未来时代的心灵”。在哲学家和神学家的眼中,里尔克是“一位贫困时代的诗人”,是“最伟大、最卓越的教诲者之一”,“上帝派遣给我们的使者”。而不喜爱里尔克的人,则嗤之以鼻,称他为“男性的污秽和诗歌的伟大的混合体”。但无论怎么贬抑,里尔克在现代诗坛上具有的显赫地位,却从未动摇过。 里尔克的创作,大体上可分为四个时期:早期(1884—1902),中期(1902—1910),后期(1910)以及晚期(1922—1926)。 早期:在德国已出版的里尔克全集中,里尔克最早的诗歌写于1884年5月24日,也就是说,当时还不满10岁。1891年夏,年仅16岁的里尔克首次公开发表作品,1894年底出版第一部诗集《生命与诗歌》,到1902年前往巴黎之前,里尔克创作体裁多样,重要作品包括:《图像集》(1902年初版)和《祈祷集》(1905年初版)中的大部分抒情诗,散文诗《军旗手克里斯托夫·里尔克的爱与死之歌》,叙事性作品《亲爱的上帝的故事》等。他的抒情性散文以及文艺随笔,这个时期。据国外学者研究,里尔克受自然主的社会热情的感染,同情社会下层的普通民众,关注心灵的剖析,同时又接受了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影响,具有唯美主义倾向。他的作品,既散发出从俄罗斯辽阔大地上带回的浓郁气息,又打上了尼采哲学影响的印记。在象征主义美学与反“颓废”的世界观的冲突中,诗中呈现的各种各样的图像,都是内心表白的“借口”。 中期:1902年8月,里尔克为了撰写研究罗丹的专论,独自来到巴黎。大城市生活的亲身体验,为他创作长篇小说《马尔特·劳里兹·布里格手记》(简称《马尔特手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现代艺术的直接熏陶,更使他在创作理念与风格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此期间,《罗丹论》和《给青年诗人的信》发表了,“物”成为了艺术创作中的首要概念,在创作中,转向外部世界取代了对内心的探寻,具体的、可见的物取代了自我表白的“借口”,但这种客观性的凸显,并不意味着模仿或反映现实,而是要求诗人像手工艺者那样学会观看,在对物的体验中,将抒情主体隐退到“艺术之物’,的后面,在进行客观的描述时融入象征主义的暗示手法,正如罗丹、塞尚所主张的那样,将现实性变为艺术自身的表现手段。收在《新诗集》和《新诗别集》中的“咏物诗”,便是这个时期最具里尔克特色的作品。 随着长篇小说《马尔特手记》(1910年)的完成,里尔克在人生与文学创作上进入了的危机时期,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里尔克不仅失去了在巴黎的财产,而且失去了活动的自由和创作的灵感,另一方面,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冲突,使他在寻找生活伴侣的过程中一波三折,屡屡受挫。在此期间,除了发表组诗《圣母生平》外,虽然也写了不少单篇的诗歌,但是,已开始了的较大型的作品,例如组诗《献给夜的诗》,最后也只是成了残篇。直到1921年夏入住慕佐城堡,里尔克才重新获得创作所需要的“孤寂”,此时,等待他完成的,是早在1912年已开始动笔的《杜伊诺哀歌》。中期的美学观与“咏物诗”,显然已无法胜任筹划中的“心的作品”。诗人要呈现的,不再是“可见的物”,而是“世界内在空间”,也就是说,诗人要将外部世界的“内在面”变得可见,或者在语言空间中直接表达“内在的”东西,这种所谓“内在的”东西,并非特定个体的心理状态,而是存在主义哲学分析中所揭示的人类的基本状态。里尔克的这种创作倾向,被文学研究者称为“经典的现代派”,这在创作理念上与当时盛行的表现主义,有着某种相似性。P1-3 序言 文学史源远流长。回顾时,我们当会发现,这个不断衍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与少数作家的天才的艺术创造密切相关。这是一群卓异的人物。对于世界和生命,他们有着独特的发现,而且凭借富于个性的语言,出色地表现这一切,包括伴同这发现的敏锐的感觉、想像力和无尽的激情,以及内在的更深隐的精神结构,比如社会理想、理性、道德、人格、美学原则,等等。他们彼此之间,无疑存在着天才的差异,但都以各自独特的艺术个性构成“范式”,影响同时代人乃及于后世,形成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文学传统。当然也有沉寂一时者,但是,其文本的潜在的影响力是恒在的。对于这些作家,我们习惯地称之为“文学大师”。 在此,我社编辑出版一套大型丛书《世界文学大师纪念文库》,旨在通过系列大师的介绍,显示不同国家和时代的文学的高度。 丛书呈开放式,选材严格,每人一集;至于时代国族,则不设限界。一集之中,以作品为主,另行选入相关的传记及评论文字;每集前后均置有作者概述及生平年表,使读者对作家有更直接、更完整、更深入的了解。在译文方面,尽可能选用多家,冀有翻译史的线索可寻。对于翻译界前辈所做的开启性的工作,这也当不失为一种纪念。 因译者不同,译文先后发表时间不一,书中有关的人名地名等译法多有出入,为保持原译作的完整性,今仍其旧。 图片由多方搜求所得,是书中有机的组成部分,不独装饰而已。 《世界文学大师纪念文库》的编辑出版,是一个累积性的文化工程。在编辑过程中,承蒙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学者、作家、翻译家和出版同行的襄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意的感谢。 花城出版社 2008年1月 书评(媒体评论) 里尔克是这个世界上我最爱的人之一,也是我最无法用语言去描述的人。他把他的一切都献给了他的作品。 ——安德烈·纪德 对于呈尔克来说,诗歌体现了死亡和生命互为一体的真实性。 ——莎乐美 在一个充满暴力和血腥的权力崇拜的时代,一位这样的诗人,他天性上表露出来的赢弱、柔情、热忱献身和谦逊使他变成了大家最喜爱的人,是的,他成了预言家和精神贵族阶层的模范。 ——赫尔曼·黑塞 里尔克是最伟大、最卓越的教诲者之一(在这方面远远超过尼采),他教人谦卑地聆听和倾听深沉的秘而不宣的声音,人觉得这些声音不仅发自他心中,而且发自在他之上的东西。 ——库尔特·勒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