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贝·加缪以文学表达哲学思想,直面人的孤独和世界的“荒诞”,但拒绝在其面前的绝望、颓废、消沉,勇于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带给世人一抹阳光。
“我们必须朝着真理和自由的目标前进,艰苦卓绝却坚定不移,路漫漫却要勇往直前。”——摘自加缪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致谢辞
《加缪自述》采撷加缪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章,体裁涵盖小说、散文、随笔、书信等,按九大主题编排成文。本书以作者自述的方式,将深邃之思想娓娓道来,为读者呈现最本真的加缪人生经历、哲学思想,在同类图书中独树一帜,是一部适合大众读者细细品读的人物传记。
《加缪自述》是“西学大家系列”丛书之一,编译者从加缪众多作品中精心挑选了最能反映其文学、哲学思想的篇章,并按要用文学来表达哲学思想、地中海的阳光、幸福和爱情、人是怎样变得荒谬和成为荒谬者的、在孤寂中徘徊的人、反抗与反抗者、从反抗走向自由、荒谬的死亡、何为真正的艺术和艺术家等9部分来编排成书,全面地介绍了阿尔贝·加缪的人生及哲学思想。
二、地中海的阳光
“是啊。你热爱生活。你只相信生活,是应该这样。”
“您说得对。我是热爱生活,充满激情地爱。但同时,它又让我觉得面目可憎,不可捉摸。于是我持着怀疑的态度去相信它。是的,我愿意相信,我愿意活着,永远永远。”
——《第一个人》
1.“南方思想”表达了我的生活理想
反抗依靠真实而在持久的战斗中走向真理。反抗绝非浪漫主义,相反它站在真正的现实主义的一边。它若想发动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应该是为了生命,而不是反对生命。正由于此,它首先所依靠的是最具体的现实,即职业与农村,万物与人活生生的心灵在那里显示着自己。对它来说,政治应该服从于这些真理。最后,当反抗推动历史前进并减轻人的痛苦时,没有运用恐怖手段,即使并非没有使用暴力,而且是在最为不同的政治条件下完成的。
这个例子比其本身所显示的能说明更多的问题。专制的革命战胜工团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之日,革命思想即失去它不能缺少的平衡力量,走向衰落。这个平衡力量,这种调节生活的思想,正是激励着被称作太阳思想的悠久传统的那种力量。从希腊文化以来,大自然便由此而与变化取得平衡。审慎的自由与合理的专制之间以及利他主义的个人主义与对群众的奴役之间的对抗,再次表现了专制与过度行为之间悠久对立的种种矛盾,这种对立从古代世界便赋予西方历史以生气。这个世纪深深的冲突也许并不是历史上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天主教政治之间的冲突,从某种方面说,它们二者是一致的,而且是德意志梦想与地中海传统之间、永恒的青春过分行为与成年人的力量之间、由知识与书本勾起的怀旧情绪与在生命过程中变得日益坚强的勇气之间的冲突,最后是自然与历史之间的冲突。然而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方面是继承者。在二十个世纪期间,起初以历史上的神的名义,然后以神化的历史的名义,对自然进行了徒劳的斗争。这场斗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结束。无疑,基督教只有在吸收了希腊思想中所能吸收的一切才建立了教义。然而,当基督教教会消灭了它从地中海继承的思想后,把重点放于历史而损害了大自然,使哥特式战胜了罗马式。它摧毁了自身的界限,日益要求世俗的权力与历史动力论。大自然不再是凝神观照与赞美的对象,以后成为旨在改造它的行动的内容。调和的概念本来会成为基督教的真正力量之所在,然而不是这种概念而是上述的倾向,与基督教本身相对立。上帝从这个历史的世界被驱逐,而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时产生于纯粹的征服行动,即专制。
然而,历史的专制主义尽管节节取胜,却始终不断地遇到人的本性不可征服的要求,而地中海保存着它们的秘密,在那里,炽热的阳光伴随着智慧。专制思想利用三次战争消灭一批杰出的反抗者的肉体,吞没了这种自由主义的传统。但这种可怜的胜利是暂时的,斗争始终在持续着。欧洲一直处于这场光明与黑暗之间的斗争中。正由于它放弃了这场斗争,让黑暗压倒光明,因而失去尊严。我们丧失了调和观念,远离自然美,重又处于《旧约》的世界,困于残酷的法老与无情的天空之间。
众人皆遭受苦难时,古老的要求重新出现,大自然又挺身站在历史面前。当然,这并非蔑视什么东西,也不是煽动一种文明反对另一种文明,而不过是说这种思想是今天的世界所不能长久缺少的。的确,俄罗斯人民可以给予欧洲一种牺牲力量,而在美洲有种必不可少的建设力量,但世界的青年时代永远处于相同的海滩周围。卑鄙的欧洲由于失去了美与友情,最骄傲的种族正在那里死亡,我们这些地中海人身处这样的欧洲,始终生活在同样的阳光下。在欧洲的漫漫长夜中,太阳思想,具有双重面孔的文明,等待着曙光出现。它已经照亮了人们掌握现实的道路。
真正地掌握现实就是要驳斥时代的偏见,首先是最不幸的根深蒂固的偏见,它希望摆脱了过度行为的人类听命于可怜的智慧。诚然,当过度行为吸纳了尼采的疯狂思想,可能会有一种神圣性。在我们的文化舞台上所展示的这种昏乱的灵魂状态,难道始终是错乱的过度行为与对不可能的事情的疯狂追求吗?而一人若至少有一次沉溺其中,便永远难以摆脱。普罗米修斯曾有过希洛人或诉讼代理人的面孔吗?没有。我们的文明永远生活在自鸣得意的卑怯的或怀恨的灵魂中间,吕希凡也与上帝一道死去。从他的骨灰里出现了一个褊狭的魔鬼,他甚至再也看不到去何处冒险了。在1950年,过度行为一直是舒适的事情,有时是种职业。而节制却相反,是纯粹的压力。它无疑在微笑,而我们的痉挛病却热衷于世纪末日论,因而蔑视它。但这微笑在无穷无尽的努力的顶峰闪耀着光辉:它是一种补充的力量。那些向我们显示出吝啬鬼面孔的小欧洲人,他们若再没有微笑的力量,为何想要将他们绝望的痉挛作为优越于他人的例证?
真正疯狂的过度行为正在消亡或创立其自身的节制准则。它不会为了替自己制造借口而让他人死去。它在最极端的痛苦中又找回了行动界限,如果必要,会像卡利亚耶夫一样牺牲自己。节制并非反抗的反面。反抗正是节制,在捍卫着它,穿过历史及其混乱而重新创立节制。这种价值的起源本身向我们保证它是悲痛的。节制诞生于反抗。它只有通过反抗才能生存。它是永远由智慧所激发与控制的一种恒久的冲突。它不会战胜不可能的事情与深渊,而是与它们保持平衡。不论我们做什么,过度行为始终在人们的心灵中,在孤独的地点保留着它的位置。所有人在自己身上都带着艰辛、罪恶与灾害。然而,我们的任务并非把它们倾泻在世界上,而是把它们消灭。反抗,巴莱斯所谈到的这个持续了一个世纪的意志,与这场战斗的原则是一致的。反抗是各种形式的母亲、真正生活的源泉,它让我们在历史未完成的狂暴运动中永远昂然挺立。
——《反抗者·南方思想》
……
P36-39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法国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
1913年11月7日,加缪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他的父亲在1914年大战时阵亡,他随母亲移居阿尔及尔贫民区外祖母家,在平民区尝尽了生活的艰辛。1923到1924年在乡村小学里,教师路易·热尔曼发现了加缪的天分,极力劝说他的家人让他继续上学。加缪于1924年进入阿尔及尔的一所中学就读。1 932年在《南方》杂志上第一次发表随笔作品。1933年进入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和古典文学。
加缪因小说《局外人》成名,书中他形象地提出了存在主义关于“荒谬”的观念。随后,他开始写作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1944年法国解放,加缪出任《战斗报》主编,写了不少著名的论文。1945年戏剧《卡里古拉》首次演出。1947年长篇小说《鼠疫》曾获法国批评奖,进一步确立了作家在西方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1957年10月,瑞典文学院宣布,“因为他杰出的文学作品阐明了当今时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各种问题”,“一种真正的道义的介入推动他大胆地、以全部身心谋求解决生活上的各种根本性的重大问题”,44岁的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获得了该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阿尔贝·加缪因此成为了这个奖项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
在加缪的文学作品和哲学随笔中,他尝试建立起一个新颖的人的哲学理论。“荒诞”是加缪提出和分析的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世界中的孤独和世界的荒诞。
但是,尽管世人生活在孤独和荒诞中,他主张,人也不应该绝望和颓丧,而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反抗”是加缪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在《反抗者》这部从一发表就引起西方思想界热议的著作中,加缪从西方的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对反抗这一范畴加以回溯,还对现实中的德国法西斯以及其他非人道的政治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当人们逐渐理解了加缪的人道主义情怀以后,也理解了他对“反抗一切荒诞”的思想呼喊。莫里亚克称赞加缪“是年轻一代的良心”。
加缪让世人看到了一抹阳光。在他提出的“南方思想”、“正午”和“地中海阳光”、“大海”的诸多充满感性的词语中,让世人在令人不安的“荒诞”和充满牺牲的“反抗”中看到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生活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注重现世生活,热爱生命,积极地生活,崇拜肉体,人们赤裸地在海滩上晒太阳,在大海里畅游”。在这一生活世界里,是“阳光、大海、生活的激情”……在加缪的“地中海阳光”的思想中,我们体味到了久违的生命内在的呼声。美国《纽约时报》称:“这是从战后混乱中冒出来的少有的文学之声,充满既和谐又有分寸的人道主义声音。”《时代》周刊也高度赞扬了加缪的人道主义精神。
1960年1月4日,法国作家加缪在意外车祸中去世,这个噩耗当天成为欧美各大报的醒目标题,甚至是头版头条,20世纪伟大的作家、时任法国文化部部长的马尔罗这样对他盖棺论定:“二十多年来,加缪的作品始终与追求正义紧密相连。”斯人已去,唯留思想仍然照亮这个世界,引领人们走向“大海”和“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