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古都南京/中国古都系列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韩品峥//杨新华//韩文宁
出版社 杭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相比较曹操的“奸”和刘备的“枭”,孙权则英明正直,坦荡谦和,用人尚计,远见卓识,是个有勇有谋、德才兼备的英雄。孙权十五岁时,汉末刘琬曾对人说:“唯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说:“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孙权从年轻时起践履政坛,以江东六郡为依托,开拓进取,雄踞江南,经历风雨数十年,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干。

孙权初据江东,便接受鲁肃建议:“趁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竞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赤壁之战以后,孙权深感力量不足,审时度势,忍痛修整完长江所及的规划,借荆州前沿阵地欲与刘备联盟,以树敌曹操,显示出作为政治家的气度和谋略。其后,当关羽狂傲失礼,拒绝联盟,单方面进攻曹操之时,又趁其后方空虚之际,不失时机地袭取荆州,夺回东吴门户。而在彝陵之战前,为避免两线作战,孙权忍辱向曹魏称臣,以做缓兵之计,保证彝陵大战的胜利。孙权在军事上、外交上能屈能伸,灵活多变,从而连续取得胜利,扩充了地盘,壮大了势力。

在外部暂无压力的情势下,孙权便着手解决内部矛盾,巩固政权。东汉末年,许多北方名士大族纷纷避乱江东,他们文韬武略,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势力,有相当的治国才能和策略。南渡后,他们均依附孙氏家族,休戚与共。孙氏靠他们起家,也靠他们保家,荣损相依。还有江东本地世家大族,有自己的地盘和武装,均是一时之杰。他们依靠孙氏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竭忠职守,以孙氏政权为核心,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孙权因势利导,调和矛盾,使君臣团结,上下一心,为孙吴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不愧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

孙权在外交上一直主张联蜀抗魏,虽曾屈身曹魏却非本意。可惜的是,刘备、关羽未识大体。待到刘备死后诸葛亮与吴结盟联合抗魏,已是蜀弱吴孤,失去了取胜之势,最终导致吴蜀为司马氏所灭。

孙权曾在军事上大败曹操与刘备,而曹刘却从未在大的战役里打败过孙权。正因如此,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才有对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的号)”的赞誉。

孙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东南称帝的帝王,无论对当时还是后世都影响深远。孙权以江东为依托,渐次扩展,势力竞达整个江南,对经济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吴国被西晋统一后,仅三十余年,北方又大乱,司马睿在建业再度建都立国,史称东晋。其后,南朝宋、齐、梁、陈四代相继为都,割据江东,意义不凡。

孙权在位五十余年,为对付曹魏与蜀汉,极力稳定内部,加强经济建设,为了减轻百姓负担,促进生产发展,充实军备物资,实行屯田。他对陆逊提出的增广良田、发展粮食生产的主张深表赞许,并把为自己架车的八头牛改为耕牛,还说:“今孤父子亲自受田,车中八牛以为四耦,虽未及古人,亦欲与众均等其劳也。”他亲自带头受田,鼓励属下,这种行动为自古封建帝王所不及。在孙权的倡导下,江南农业发展得很快。

孙权为了能解决运输与灌溉问题,曾在三国吴赤乌二年(239)修筑建业附近最大的蓄水灌溉工程——赤山塘。赤乌八年(245),又开凿句容到云阳西城的破岗渎运河,这是历史上继灵渠以后在江南开凿的第二条运河。江南的水利事业在三国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泽惠所及,对于当时及以后的运输和灌溉都起了重要作用。

孙权还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和农业手工业的生产。当时,浙江诸暨、永嘉等地已制出生丝,其手工业已初具规模。物资的流通,必须发展运输业。江南是水乡泽国,河汊湖泊纵横交错,因此船舶乃运输之重器。当时,吴国造船业非常发达,在今天的福建侯官就有发达的造船业。那时长江里已有大型船只往来于武昌、建业之间。正因为交通方便,商业发达,城市也繁荣兴盛起来。建业在东汉时只是一个小县,孙吴建都以后,经过数年发展,成为了东南大都会。

孙权还非常注重海外的贸易。当时,吴国船只东至辽东、朝鲜,南至今天的东南亚一带,并穿过马六甲海峡,西航至今天的印度、阿拉伯和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这不仅说明东吴的航海技术已具有相当水平,也表明了吴国的政治经济开放已达到相当的程度和孙权所具有的一种敞开国门的开放意识。吴黄龙二年(230),孙权派大将卫温、诸葛直率兵万人到夷洲(今台湾),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关于大陆与台湾往来的记载。站在历史长河的高度来看,孙权之贡献是非常突出的。  孙吴之所以能雄立于江南,除了优越的地理条件外,还在于人谋。孙权善于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不以亲疏,不存恩怨,大胆提拔,用人不疑。特别是慧心识才,放手使用年轻人,尤值得称道。当时,大江南北的豪杰才俊几乎都囊括殆尽,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均文武兼备,为东吴的守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孙权身为帝王,但对大臣比较谦和谨慎,并时有自省,不掩饰错误。故君臣能坦诚相待,诸臣都忠实于他,尽心竭力辅佐他,为孙吴建造了一个民生安定、经济充实、很具生气的国家。

对于孙权的评价,可从东吴人赵咨出使魏国与曹丕的对话中看出,曹问赵:“吴王何等主也?”赵咨说:“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丕问其详。赵说:“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此言虽不乏溢美,但评价基本符合事实。

P39-41

目录

概述

第一章 龙蟠虎踞 千里江南佳丽地

 一、南京的山

 二、南京的水

 三、南京的城

 四、南京的林

第二章 六代豪华 金陵自古帝王州

 一、三国吴时期

 二、东晋时期

 三、南朝宋时期

 四、南朝齐时期

 五、南朝梁时期

 六、南朝陈时期

 七、“六代豪华”的文化高峰

第三章 南唐建都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一、南唐三主

 二、杨吴和南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三、后主李煜其人其词

 四、两宋时期:文化中心南移

第四章 明初定鼎 治隆唐宋一统君

 一、明太祖朱元璋

 二、明惠帝朱允蚊

 三、明成祖朱棣

 四、明中后期政局

 五、明朝经济文化

第五章 天国春秋 十年壮丽天王府

 一、太平天国的兴盛

 二、太平天国的渐衰

 三、洪秀全其人其事

 四、天朝宫殿与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

第六章 民国肇基 一代风云曾际会

 一、辛亥革命的胜利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四、中央研究院、北极阁气象台与紫金山天文台

 五、《首都计划》

 六、孙中山奉安大典

 七、孙科与“宪政”

 八、迁都与中华民国第五届全国运动会

 九、国民政府的“黄金时代”

 十、南京大屠杀与抗战的胜利

 十一、内战时期的南京

第七章 青山有幸 千年龙虎尚盘纡

 一、孙权陵

 二、南朝陵墓石刻

 三、南唐二陵

 四、明孝陵

 五、明朝功臣墓

 六、方孝孺衣冠冢

 七、郑和墓

 八、淳泥国王墓

 九、邓廷桢墓

 十、中山陵

 十一、谭延闿墓

 十二、廖仲恺墓

 十三、邓演达墓

 十四、陶行知墓

 十五、航空烈士公墓

 十六、抗日外交九烈士墓

 十七、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

第八章 梵宫琳宇 多少楼台烟雨中

 一、佛教文化的兴盛

 二、鸡鸣寺

 三、栖霞寺

 四、大报恩寺

 五、灵谷寺

 六、弘觉寺(宏觉寺)

 七、兜率寺

 八、毗卢寺

第九章 文采风流 华夏文脉薪火传

 一、文论

 二、类书

 三、绘画

 四、云锦

 五、刻经

 六、数学与天文

 七、文学

第十章 绿水长流 文化遗产耀千秋

 一、文物保护管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十一章 古都新生 与时俱进大发展

序言

受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会的重托,叶万松先生与我来共同主持《中国古都系列丛书》的组织编纂工作,很高兴。因为我认为,努力出版本会会员的一些研究成果,是本会作为一个学术团体的一项重要工作。记得在2008年邯郸的年会上,我和徐吉军同志向叶万松副会长、许成副会长等谈及拟组织编纂一套《中国古都系列丛书》之设想。此设想一提出,得到了学会诸领导的鼓励与支持。今年5月我们在杭州召开了《中国古都系列丛书》编纂工作会议,确定了首批出版的书目,分别为北京、西安、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郑州、银川、苏州。更值得羞奋的是,今年8月初大同又列入了我们的出版规划,安排在今年年底前推出。我希望,而且也相信,随着第一批图书的出版,将极大地推动全国220余座名城古都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与弘扬,开创古都学研究为现代社会建设服务的新局面。

中国古都学会于1983年成立至今已有27个年头,由我国历史地理学主要创建人史念海先生创办。我们组织编写出版《中国古都系列丛书》,一是可以告慰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本会创办人史念海先生,二是说明我们还是能耐得住寂寞,保持了一种扎实研究的优良学风。

何为学会?引用《现代汉语词典》说法,是指由研究某一学科的人组成的学术团体。而中国古都学不仅研究这些古都演变的过程和现象,还研究发现其规律,为现代城市的改造和建设、发展提供参考。这是社会赋予中国古都学会的一项神圣而又光荣的使命。

《中国古都系列丛书》力求成为研究古都的载体,管理古都的参考,建设古都的保障。其内容全面,特色鲜明,集学术性、权威性和可读性于一体,发挥丛书“存史、释义、咨政、育人”的作用,对传承古都城市的历史文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身为中国古都学研究的践行者,我们很自信。体会最为深刻的是,我们在丛书规划、编纂中所表现出来的远见、行动、精神和历史责任感。

中国古都学会在全国已有27个分会(27个古都城市的团体会员),有会员600余名。接纳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还积极吸收各地地方史志、文物考古、文化旅游、园林建筑、城市规划等部门有志于古都文化的研究者。中国古都文化已深入到中华文化之核心,凝聚着中华文化之精髓,具有很强的空间辐射力与时间穿透力。系统地策划、整理、出版各古都历史文化研究的成就,将独具地域特色的上下几千年的文脉展现出来,传承下去,就会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又增添许多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地域情节。这就是本会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贡献。

要编纂一套贯通古今的古都系列丛书,、做到学以致用,惠民于众,要集结文化、学术、考古、出版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一起合作,付出艰辛的劳动。用这种精神担当起“勇于任事”的责任,就可以推进一个古都、一个地区的各项事业,就一定能赢得该区域历史、文化发展而带来的繁荣与富强。

中国古都学会面临着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发展和挑战。发展的实力需要高素质的人和高能量的团队,靠渗透在其中的规则、理念和使命。这就是今天组织编纂《中国古都系列丛书》的基本意义。我们期望有更多的文化作品出现,来为中国古都学会长远发展提供深厚的推动力量。是为序。

徐海荣

2010年9月

内容推荐

由韩品峥、杨新华和韩文宁合著的这本《古都南京》是中国古都系列丛书之一。《古都南京》以学者的态度、游者的思路、读者的兴趣,条分缕析地定位置,身临其境地讲历史,有史有景地绘胜迹,如数家珍地说文保,介绍了中国古都城市南京赖以兴起并发展的地理环境及其特点,以及衰退、演变的过程,特别是都城时期城市布局、政抬、经济、文化等情况。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一个“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古都南京。

编辑推荐

由韩品峥、杨新华和韩文宁合著的这部《古都南京》是中国古都系列丛书之一。它通过介绍中国古都城市南京赖以兴起并发展的地理环境及其特点,以及衰退、演变的过程,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一个“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古都南京。本书为研究古都南京的载体,是管理古都南京的参考,是建设古都南京的保障。其内容全面,特色鲜明,集学术性、权威性和可读性于一体,具有“存史、释义、咨政、育人”的作用,对传承古都南京的城市历史文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6: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