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庆府城民众的居住场所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贵族商贾的高宅豪第;二是平民百姓的泥舍土屋;三是牧人猎户的帐毡毛栅。多种多样的住宅形态既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党项民族因地制宜的生活方式,也折射出国家统治下的西夏社会内部等级森严的阶级结构。
皇室贵族与官僚商贾构成了兴庆府的土流社会。他们大多居住在高大宏伟、富丽堂皇的庭院楼阁与亭榭台池之内,享受着尊贵奢侈、轻松逍遥的都市生活。
皇帝的正式居所是皇宫。根据《天盛律令》的记载,皇帝内宫从外至内共分为三个区域以及皇帝本人居住的“帐下”,分别由“车门”、“摄智门”、“广寒门”和南北“怀门”加以区隔。西夏文杂集《碎金》中说,“内宫赞圣光,殿堂坐御位。皇后后宫居,太子楼阁戏”。可知西夏皇宫内有大殿、后宫以及楼阁式建筑。由于材料有限,我们还不能知道皇帝、后妃和皇帝子女的具体居住状况。
离宫别院主要是皇帝休闲娱乐的地方。清代学者张澍的《西夏地形图》,提供了一些西夏皇帝行宫的名字,有木栅行宫、卫国殿等。不过西夏历史上最有名的离宫当属元昊时期建造的贺兰山避暑宫。这座想来华丽恢宏的园林,却有着一段让人感慨不已的传奇故事。
故事的女主人公叫做没哆氏。她长得十分漂亮,套句经典的话,就是生有闭月羞花之容、沉鱼落雁之貌。没哆氏本是太子宁令哥的未婚妻。在一次相遇中,夏景宗元吴被这个貌美异常的女人深深吸引。他决定不再把她嫁给太子,而是纳为自己的妃子,并且安排在远离京城的天都山行宫居住。不久,兴庆府的皇后野利氏遭到了元昊的废黜,倍受恩宠的没哆氏则被迎立为“新皇后”。为了消弭社会不满之声,也为了穷奢极欲的生活,元吴征集了数万役夫,在贺兰山之东,营离宫数十里,台阁高十余丈,与诸位妃子日夜游宴其中。对于夺妻之辱和丧母之痛,太子宁令哥始终无法接受。后来,在权相没藏讹庞的利用和指使下,怀着满腔愤恨的他悄悄潜入父皇元昊的寝宫,趁其不备,把这位缔造西夏帝国的传奇人物刺到在地, “劓其鼻而去”。元昊遂因创伤严重,不治而死,年仅46岁。宁令哥躲藏数日,最终难逃被戮之命。可怜父子天伦,竞以好色而成仇敌;英雄伟业,居然石榴裙下败亡。读者唏嘘之间,当引以为戒。
这座避暑宫,位于贺兰山拜寺口南山之巅,明代嘉靖年间遗址尚存,当时还有人从朽木中捡拾到过长达一二尺的铁钉。可见想见其用材之精良、气势之宏伟。
西夏皇帝的行宫大多选址在安全可靠、气势宏伟、风景优美的贺兰山内。目前,这里经过考古确定的宫殿性质建筑遗址或其群落为数不少,由南而北,沿着小浪冲口、黄旗口、镇木关沟、拜寺口、贺兰口、西番口、大水口等地,数十里之内绵延不绝。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位于贺兰山主峰下的老林区附近,成环状分布;山坡地切成梯田状,台基面积大小不等,以石块垒砌,并筑有石砌台阶;遗址多有大量西夏风格的建筑残件,以及西夏瓷器、货币,甚至还残留有石砌或土筑的墙基。下面是一些兴庆府附近的宫殿建筑遗址。
水沟口遗址,是目前所见的规模最大的西夏离宫建筑(群)。这里有依贺兰山势垒砌而成的建筑台地数十处,南北逶迤约十余里之长。其中,沟口北岸有三组,南岸有十余处。台地多呈长方形,台基分别高出地面5—30米不等。很多台地遗址上都散布着大量西夏时代的建筑材料,如琉璃砖瓦、鸱吻、瓦当、滴水等物。出土的白瓷碗、盘等器皿,与西夏官窑灵武窖瓷器的质地形制完全相同。当地人传说这里就是“吴王宫”。如果真是这样,下面的情形也必将是西夏时期贺兰山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在葱郁的山林掩映下,宫殿式建筑高低错落,宫室屋宇富丽堂皇,玻璃瓦顶金光闪闪,皇帝和后妃们在侍从的陪伴下游宴其中。
镇木关沟遗址。从海拔1440米的沟口向内,直至海拔1560米高处,在仅仅数里的距离里,就有四五处古建筑遗址,分布于沟北岸的山坡上。其中最高处的遗址是一个北依山峰、三面临沟的高台地,与沟底高差达40米,筑有石阶以便上下。由此可直眺沟口外风光。此处形势险要,风景奇绝,山风阵阵,沁人心脾。台地面积约2000余平方米,其上遍布西夏时期的砖瓦、滴水、琉璃屋脊、瓷器碎片,并发现北宋“熙宁元宝”一枚。民间俗称此处为“皇城台子”。由此以下,海拔1510米处有两级建筑台地遗址,海拔1490米处有五级建筑台地遗址。
P199-201
受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会的重托,叶万松先生与我来共同主持《中国古都系列丛书》的组织编纂工作,很高兴。因为我认为,努力出版本会会员的一些研究成果,是本会作为一个学术团体的一项重要工作。记得在2008年邯郸的年会上,我和徐吉军同志向叶万松副会长、许成副会长等谈及拟组织编纂一套《中国古都系列丛书》之设想。此设想一提出,得到了学会诸领导的鼓励与支持。今年5月我们在杭州召开了《中国古都系列丛书》编纂工作会议,确定了首批出版的书目,分别为北京、西安、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郑州、银川、苏州。更值得羞奋的是,今年8月初大同又列入了我们的出版规划,安排在今年年底前推出。我希望,而且也相信,随着第一批图书的出版,将极大地推动全国220余座名城古都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与弘扬,开创古都学研究为现代社会建设服务的新局面。
中国古都学会于1983年成立至今已有27个年头,由我国历史地理学主要创建人史念海先生创办。我们组织编写出版《中国古都系列丛书》,一是可以告慰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本会创办人史念海先生,二是说明我们还是能耐得住寂寞,保持了一种扎实研究的优良学风。
何为学会?引用《现代汉语词典》说法,是指由研究某一学科的人组成的学术团体。而中国古都学不仅研究这些古都演变的过程和现象,还研究发现其规律,为现代城市的改造和建设、发展提供参考。这是社会赋予中国古都学会的一项神圣而又光荣的使命。
《中国古都系列丛书》力求成为研究古都的载体,管理古都的参考,建设古都的保障。其内容全面,特色鲜明,集学术性、权威性和可读性于一体,发挥丛书“存史、释义、咨政、育人”的作用,对传承古都城市的历史文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身为中国古都学研究的践行者,我们很自信。体会最为深刻的是,我们在丛书规划、编纂中所表现出来的远见、行动、精神和历史责任感。
中国古都学会在全国已有27个分会(27个古都城市的团体会员),有会员600余名。接纳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还积极吸收各地地方史志、文物考古、文化旅游、园林建筑、城市规划等部门有志于古都文化的研究者。中国古都文化已深入到中华文化之核心,凝聚着中华文化之精髓,具有很强的空间辐射力与时间穿透力。系统地策划、整理、出版各古都历史文化研究的成就,将独具地域特色的上下几千年的文脉展现出来,传承下去,就会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又增添许多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地域情节。这就是本会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贡献。
要编纂一套贯通古今的古都系列丛书,、做到学以致用,惠民于众,要集结文化、学术、考古、出版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一起合作,付出艰辛的劳动。用这种精神担当起“勇于任事”的责任,就可以推进一个古都、一个地区的各项事业,就一定能赢得该区域历史、文化发展而带来的繁荣与富强。
中国古都学会面临着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发展和挑战。发展的实力需要高素质的人和高能量的团队,靠渗透在其中的规则、理念和使命。这就是今天组织编纂《中国古都系列丛书》的基本意义。我们期望有更多的文化作品出现,来为中国古都学会长远发展提供深厚的推动力量。是为序。
徐海荣
2010年9月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定都银川的王朝,银川曾为西夏帝畿。以西夏首都兴庆府为发端,银川不仅逐渐成为宁夏地区的首府和中心城市,而且成为辐射西北地区特别是河套地区的经济中心。无论是建筑布局,还是历史影响,延续时间达200年之久的兴庆府都堪称是银川城市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期。
由许成、杨浣和董宏征合著的这本《古都银川》是中国古都系列丛书之一。《古都银川》基于考古学的视野所及,结合文献学和历史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西夏都城兴庆府的自然条件、城建基础、形制布局、西夏王陵、佛都文化、民族阶层、农牧工商、生活习俗和陪都等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也是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梳理和描绘了银川城市文明史演进的主要脉络和基本面貌。
由许成、杨浣和董宏征合著的这部《古都银川》是中国古都系列丛书之一。它通过全面系统地研究西夏都城兴庆府的自然条件、城建基础、形制布局、西夏王陵、佛都文化、民族阶层、农牧工商、生活习俗和陪都等问题,全面系统地梳理和描绘了银川城市文明史演进的主要脉络和基本面貌。本书为研究古都银川的载体,是管理古都银川的参考,是建设古都银川的保障。其内容全面,特色鲜明,集学术性、权威性和可读性于一体,具有“存史、释义、咨政、育人”的作用,对传承古都银川的城市历史文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