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张培刚传(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武汉地方志办公室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1928年7月,国民政府决定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为基础建立国立武汉大学。依据国外著名大学校园的理想模式,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选址理念,经武汉大学新校舍建设筹备委员会全体委员实地考察后,确定了以当时武昌城外的东湖之滨、远离闹市的落驾山(又名罗家山)一带为新校址。时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的著名诗人闻一多用谐音将山名改为珞珈山。1929年张培刚进入武汉大学读预科的时候,王世杰任校长。对于在自己家乡新建的这所国立大学,获英国伦敦大学经济学学士、后又获巴黎大学法学博士的王世杰,可谓殚精竭虑,寄予厚望。他提出把武汉大学办成拥有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的万人大学。在他担任校长期间,武汉大学不仅在新校舍建设方面有显著成效,而且在延揽优秀师资、提高教学水平、培育优良学风、添置图书仪器设备等方面,均是硕果累累。1933年,王世杰调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后,王星拱正式接任校长一职。此时,国立武汉大学已跻身于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浙江大学等高校并驾齐驱的“民国五大名校”之列。

多年后,张培刚说到母校,还有一个人始终令他敬仰不已,那就是中国地质科学的一代宗师,湖北人倍感骄傲的科学家、教育家李四光。出生于湖北黄冈的李四光,早年留学日本学习造船业,1913年10月至1918年7月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先学采矿,后学地质学,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后于1931年7月获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地质专业博士学位。伯明翰大学校园溪流潺潺,绿树成荫,带着浓郁中世纪风格的红墙银穹校园建筑错落有致,给李四光留下深刻印象。1918年,李四光满怀报国之心回到祖国,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出任该校地质学教授。但他始终忘不了从英国学成归国途中立下的志愿:“要在有山有水的地方,办一个现代化大学。”8年之后,他的心愿终于实现了,而且是在自己的家乡湖北。

1928年8月,武汉大学新校舍建筑设备筹备委员会成立,李四光被任命为委员长。为了寻找校址,李四光亲赴武昌城郊勘探地形,最后带着干粮,骑着毛驴找到东湖之滨的落驾山一带。这里依山临水,山势舒缓而曲径通幽,临山瞰湖而气象生动,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理念十分契合。选好校址,李四光又一一审定图纸设计、建筑布局乃至施工规划。东湖之滨,落驾山上,处处留下了他跋涉的足迹,洒下了他劳苦的汗水。也正因为有了李四光这一批武汉大学先辈的呕心沥血,筚路蓝缕,曾经“荒野遍山野,乱石满山冈”的落驾山,才能在日后奇迹般地成为“全国最壮丽的学府建筑”。

张培刚在武汉大学学习期间,虽然无缘成为李四光的学生,但在1934年毕业前夕,却聆听了李四光在武汉大学专门为师生讲解的“庐山冰川”和“东亚恐慌中煤铁供给问题”。在座无虚席的教室里,李四光身材修长,衣着朴洁,演讲时略带黄冈口音,时而又说几句流利的英语,科学家与教育家的儒雅风范跃然而出。在张培刚的记忆中,李四光的演讲,逻辑周密,循循善诱,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及充分合理的解说,深刻阐发了他独创的见解。

人类永远需要引领自己前行的精神导师。在青年张培刚的眼里,在武汉大学学习的岁月里,令他视野开阔、睿智思考的精神导师,莫过于每周一次的“总理纪念周”演讲活动。“总理纪念周”,是孙中山逝世后,国人为缅怀孙总理,通常在周一上午举行的纪念活动,后来演变成大家名师报告和演讲的“学术周”。为了办好武汉大学,为了培育英才俊彦,名师名人在武汉大学的演讲可谓苦口婆心,金玉良言,大至办学目标、教育理念,小至接人待物、随地吐痰,凡做人之道,无不倾心畅言、至诚至善。名人名师的演讲风格,异彩纷呈,有的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有的激昂澎湃,铿锵掷地;有的诉诸哲理,发人深省;有的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凡亲身聆听演讲的人,大都终生难忘。

多年后,张培刚仍记得名人名师们在演讲中的精彩话语。国民政府陆海空军总司令部武汉行营主任张治中在演讲《文化与武化》时强调:“大学是一国文化中心,是领导一个国家的细胞。”

校长王世杰在《大学的任务》的演讲中指出:“大学的任务:在道德方面,要树立国民的表率;在知识方面,要探求高深的理论;在技能方面,要研究推进社会进步的事业。”在演讲《大学教育的目的》中认为:“应该把高尚人格的训练和高深知识的灌输一样地看作本校教育努力的目标。”

武汉大学法律系主任周鲠生在演讲中认为:知识也是一种力量,大学负有养成实用专门人才的使命,武汉大学要担负起提高社会文化的使命。

在武汉大学代理校长刘树杞离任欢送会上,代理校长王星拱说:“知识是立身的基础,在主观方面的修养,不能脱离知识,在客观方面的应用,尤须以知识为源泉。”

同盟会元老、武汉大学工学院院长石瑛在总理纪念周发表演讲,介绍孙中山的做人特点,即“刻苦”,“勤学”,“百折不挠的精神”,“大公无私的态度”。

自由的学术文化氛围、务实拓新的学术精神、自强弘毅的道德风貌和先进科学的办学思想,滋养着张培刚的心智,也熏陶感染了一代代武汉大学莘莘学子。

P14-16

后记

张培刚赋

苍天泣血,大地哀伤。长夜星垂,张老培刚。文光熠烁,学德崔嵬。命运多舛,志气轩昂!历经坎坷,能伸能屈报祖国;淡泊名利,呕心沥血育栋梁!人生百年,漫道耕耘勤又精;学贯中西,哈佛雄文惊五洋!七二股肱,砥砺出彩;荆楚双雄,三千桃李斗艳芬芳。饮水思源,雪瑞程门;夺冠聚焦,辉煌马帐。经济神州之灯塔,灵光海宇;干旱大地之云霓,丰登稻粱。一代宗师,一座不倒之大山;一生传奇,一曲人间之绝唱!寻根溯迹,竟是农家之胄裔;授业传薪,原为草庶之儿郎。生活山村之偏僻,童年不惎;观闻佃雇之艰难,少时亲尝。草根萌志,富国强民之道路;夙愿脱贫,悬壶济世之心肠。珞珈骄子,抗日救亡;品学摘桂,拔萃名扬。清苑调研,明言第三条路走不通;浙粮运销,独开交易费单见思想;桂粮研究,提出区位化论上规模;三大调查,奠基《农业与工业化》之目纲。乱世工农业之凋落,苦求出路;战时国民党之衰微,问津图强。责有攸归,祖国未来之发展;常系故园,大山美丽之隆昌。独特之真知灼见,争骄世界;灵犀之放眼超前,夺冠蓬瀛。牢夯基础,挺拔于参天大厦;统御城乡,斑斓于强国前程。原始农桑之转轨,中华崛起;初端田地之拾阶,禹甸飞腾。

留学哈佛,远渡重洋。初入名校,胸揣梦想。杂费打工以筹措,英才磨砺;深知与国之尊严,慧目超常。拜访赵元任,归家之感觉;结缘胡适之,沐河之欢畅;聆听宋美龄之演讲,结盟抗战;诚待周鲠生之邀请,肝胆辅襄。师从名家,张熊布厄;书写宏著,创格非凡。鏖战挑灯于两载,拓荒混沌;泛舟拾贝于万珠,高扬风帆。传奇理论之巨浪,波澜壮阔;昂首华人之骄傲,祛除国殇。壮哉!《农业与工业化》,上巅峰,启先河,居顶级,达金科!建瓴高屋,毕集古人之史料;放眼未来,恢宏中外之烟波。斩获威尔士之高奖,领航学海;传奇美利坚之荣誉,造诣达摩。流行南美,影响大洋之经济;震动西欧,香炉鼻祖之普陀。贡献于发展之国家,前瞻产业;振兴于厄运之中国,华构筑窠。重农驰想,交融工农之发展;实践昭真,协调大局之祥和。商贸齐头以并进,扶持基础;资源合力以统筹,俯仰灶锅。

噫嘻!远渡重洋以归国,执鞭母校;常萦圆梦以驰怀,播雨教坛。珞珈夹道,百废待兴以翘首;憧憬凝眸,九肠环绕以抚弦。构建一流之学府,人才荟萃;网罗顶级之专家,学术波澜。风华正茂,重振金刚名校之四大;文脉昌明,丰瞻碧水丛林之百泉。反内战,要民主,争和平,倡人权。正义高张于六一,衷肠壮举;救饥急赴于诸生,热血大观。走马上任,联合国之要员;受熏马列,珞珈山之中坚。不恋哈佛之诚聘,如遂终身之进步;爽弃舒适之厚酬,高张历史之夙缘。护校之统筹擘画,迎接解放;留人之洞悉英明,博大承传。肩扛使命,立足江城之新锐;开拓先锋,登台荆楚之高端。受命华工之建校,精心选址;旌功科技之峥嵘,筚路开山。奠基杰作,六十春秋之如故;创格无愧,百年风雨之依然。呜呼!历经坎坷,讵料莫须有之反省;漫步崎岖,深知遥无际之劬劳。运动高潮之澎湃,蹉跎岁月;洗劫卅年之沉浮,淡泊风骚。放牛种地,挥汗化雨而无怨;拉粪肥田,推车小埂以胜操。栽秧割谷,抗旱挖槽,黑不溜秋,笑对煎熬。向阳湖畔,旷达襟怀之形影;峡谷山中,乐观品格之迢遥。启迪牛肚子之理论,引领新标。

嗟夫!雨后出山之老骥,奋蹄驰骋;台前讲学之大师,妙语醍醐。专家联袂,坐镇撰编以经典;教授如云,交联传播以辞书。学贯中西之讲座,创新理论;情迷商贾之道法,拓路评估。国际交流之魅力,赢尊挽臂;病中脱险之乐观,使命争趋。争创一流,打造经济研究之高地;再续辉煌,建立经济发展之新学。红安口语,最是引人以入胜;强国宏图,赤子行藏之壮歌!诗曰——

一头禹甸拓荒牛,犁得芬芳播五洲。

炼狱千般成巨纛,淘金万苦踞高丘。

草根何事飞广宇,哈佛一跃展壮猷。

人品学品皆称硬,耕耘百载大丰收。

舒炼

2013年7月16日

目录

第一章 故乡红安

 一、出生八里湾

 二、家中幼子

 三、少年萌志

第二章 求学武汉

 一、入读私立武汉中学

 二、武汉大学文科预科生

 三、读书座右铭

 四、珞珈山骄子

 五、师生情深

 六、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第三章 农村调查

 一、清苑农家经济调研

 二、浙江粮食运销问题调查

 三、广西粮食问题研究

 四、《农业与工业化》研究雏形

 五、报考清华庚款留美生

第四章 留学哈佛

 一、远渡重洋

 二、初入名校

 三、艰辛打工

 四、拜访赵元任学监

 五、结缘胡适博士

 六、聆听宋美龄演讲

 七、相知同窗好友

第五章 哈佛奇迹

 一、师从名师张伯伦、熊彼特、布莱克、厄谢尔

 二、走一条前人未走过的路

 三、“世界上最疼我的人走了”

 四、《农业与工业化》荣获大卫?威尔士奖

 五、《农业与工业化》的独特见解

 六、《农业与工业化》为发展经济学奠基

第六章 海外归来

 一、重返珞珈山

 二、出任武汉大学经济系主任

 三、走上教学讲坛

 四、保护进步学生

第七章 赤子报国

 一、ECAFE官员

 二、接受马列主义

 三、与中共党组织联系

 四、参加“新教协”

 五、“应变”及护校

 六、说服学者李崇淮留下

第八章 参政足印

 一、举办新民主主义经济讲座

 二、参与武大接管工作

 三、维护新政权经济秩序

 四、任首届武汉市人民政府委员

 五、学者型的民青联副主任委员

 六、参加中共中央马列学院学习

第九章 筹建华工

 一、选择喻家山为校址

 二、主持华工校园设计

 三、七千人的“总管家”

 四、平房中的婚礼

 五、PeikangChang在“工地”

第十章 蹉跎岁月

 一、红安建苏公社劳动

 二、参加恩施“四清”运动

 三、放牛向阳湖

 四、短暂的英语教学生涯

第十一章 老牛奋蹄

 一、参与编审《政治经济学辞典》

 二、重返学术讲台

 三、同厉以宁两度合作

 四、参与国外学术交流

 五、开展外国经济学说交流研究

 六、中译版《农业与工业化》问世

 七、老牛奋蹄的精神

第十二章 垒筑高地

 一、创办经济研究所

 二、创办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三、推动经济学院跨越式发展

第十三章 再创辉煌

 一、“发展经济学向何处去?”

 二、创建新发展经济学

 三、编著《发展经济学通论》

 四、完善新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

 五、提出“牛肚子”理论

第十四章 学者风范

 一、为振兴大武汉出谋划策

 二、桃李满天下

 三、“大家”、“大师”和“荆楚社科名家”

 四、经济学界的“张培刚奖”

 五、生活中的大师

第十五章 大师远去

 一、各界痛别

 二、垂范千古

 三、心曲缅怀

张培刚年谱

张培刚赋(代后记)

序言

武汉地方志办公室长期致力于武汉历史文化名人研究,最近撰写了经济学一代宗师张培刚先生的传记,请我作序,我作为武汉市人民政府市长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作为张培刚先生的学生,既感到十分荣幸,又非常惶恐,遂勉力而为,谈谈对先生学术贡献及人格魅力的粗浅认识。

盛世修志,是绵延我国两千余年的文化传统。一部好的志书,既是记录地方历史沿革和发展历程的信史,也是探索历史规律、提供决策参考的依据,可以充分发挥“资治、教化、存史”的重要功能。

马克思曾经说过,社会“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其中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这样一种‘偶然情况’’圳,强调了杰出人物对于历史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武汉地区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悠悠3500年历史,名人辈出,涌现出程颐、程颢、谭鑫培、朱光亚、张培刚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他们或出生、成长在武汉,或生活、工作在武汉,在这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他们热爱祖国、报效桑梓,勇于创新、甘于奉献,为民族复兴、祖国强盛贡献了毕生心血,影响、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张培刚先生1913年7月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1925年春考入武昌私立武汉中学,1928年毕业;1929年考入武汉大学文预科班,1934年武汉大学经济系本科毕业。1941年远涉重洋,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获哈佛大学“大卫·威尔士奖”。1946年,任武汉大学经济系主任和教授。1948年,任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顾问和研究员。1950年,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委员、市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1953年,任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筹委会委员、基建办主任。“文革”结束后,任华中工学院社会科学部主任、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经济学院名誉院长,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张培刚先生是我国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农业与工业化》,不仅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工业化理论形成时期的代表作。20世纪90年代,主编出版《新发展经济学》,进一步深化农业大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理论路径与政策内涵的探索,至今闪烁着智慧之光。张培刚先生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从教六十余载,桃李满天下,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

“志属信史”。《张培刚传》以时间为主线,分为“故乡红安”、“求学武汉”、“哈佛奇迹”、“赤子报国”和“再创辉煌”等十五个部分,在梳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较完整地把握了传主的生平事迹、事业追求、心路历程和学术成就,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张先生卓越而平凡、辉煌而淡泊的传奇人生,给人们以多重启迪。

“文以载道”。地方志是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国情书、市情书。我希望,从事地方志研究编撰的同志,既重视历史,也关注现实,不断创新编纂体例和方法,推出更多更好的武汉历史文化名人传记,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武汉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贡献。是为序。

二O一三年八月

内容推荐

张培刚先生系我国具有国际影响的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创始人之一,也是我国杰出的教育家。《张培刚传》以时间为主线,分为“故乡红安”、“求学武汉”、“哈佛奇迹”、“赤字报国”、“再创辉煌”等十五个部分,在梳理大量一手史料基础上,较为完整地把握了传主的生平事迹、事业追求、心路历程和学术成就,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张培刚卓越而平凡、辉煌而淡泊的传奇人生,给人们以多重启迪。

《张培刚传》由武汉地方志办公室编著。

编辑推荐

这本《张培刚传》是我国第一本全面反映张培刚人生绝唱的传记作品。由武汉地方志办公室耗费将近3年多时间历经全国多省市地县采访,收集大量一手资料进行编撰而成。较为完整地把握了传主的生平事迹、事业追求、心路历程和学术成就,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张培刚卓越而平凡、辉煌而淡泊的传奇人生,给人们以多重启迪。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