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祖琳编著的《青年刘少奇》内容介绍:幼年时期的少奇,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孩子。如果说有什么特别的话,那就是前面我已经提到过的,他酷爱学习、喜欢思考。这个特点,可以说贯串着他的整个青少年时代,乃至以后。他从小学开始,便喜欢历史,喜欢自然科学。读书时,别人过目成诵,他却要反复琢磨。做事时,他不是做起来了再想,而是想一想再做;他不但多想如何开头,往往忘不了考虑如何收尾。另一个特点,就是他的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奋斗的精神。为了实现自己救国的理想,什么挫折失败都难不住他,什么困难他都能克服。少奇的奋斗道路,对今天的青少年一代,还是有某些启示作用的。
少奇说过,是时势造英雄。少奇成长的经历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浴血斗争历史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少奇出生的年代,是一个大动荡、大变化的年代。沉沉黑暗将要过去,而渺渺光明却姗姗来迟。正像自然界常有的现象,某种植物遇到恶劣的气候成熟得特别快。少奇在风云变幻的世态中发展自己的政治意识,选择自己的道路,并且跃跃欲试地准备承担社会责任,在所不惜地献出自己的一切。时代的大潮冲刷着他、哺育着他、激励着他。他也顺乎时代要求,站到了中国革命的最前列。
我相信,黄祖琳编著的《青年刘少奇》不但可以让广大青少年读者和其他层次的读者更多地了解少奇,研究少奇,也可以让广大读者从少奇的成长道路这一个侧面具体地了解、学习和研究中国的近代、现代革命的历史。从这点说来,《青年刘少奇》的出版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从湖南省的省会长沙市过了湘江,沿着岳麓山西侧,向西南方向大约走七八十里,便进入了望城、湘潭和宁乡三县交界的一片肥沃的丘陵,刘少奇的诞生地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就位于这片丘陵的中心。
同其他许多由丘陵间的小山峦分隔而成的比较平缓的山沟一样,炭子冲也不过是一个极平凡的大约两里长的小山冲,从冲尾到冲口像喇叭一样朝北张开着,冲口是一片农田。它的周围又有层层叠叠的小山环绕,其中最高的像驼峰一样突起的一座山,叫做双狮岭,山下产煤,在20世纪初便开始采掘,那时叫清溪煤矿。
在炭子冲西南面,有一条四季长流的清幽的小河,在翠绿的山峦间蜿蜒曲折地穿过。河岸长有柳树和灌木,河中有水草飘动。这条河叫靳江,它的一条支流发源于相距炭子冲20多里的西冲山,流经花明楼,绕过双狮岭,然后汇合自湘乡而来的另一股支流,穿过麒麟、狮子两山之间的峡口,由道林镇进入湘潭县境,再经长沙并人湘江,全程200多里。过去,这条河曾经是一条重要交通线,依靠它将双狮岭的煤炭和沿河的大米用木帆船送到湘江,运往湘潭、长沙等地,又把城里的食盐、布匹、杂货等带回这一带偏僻的山冲。
自古以来,炭子冲东西两侧的山坡上,从冲口到冲尾,挤挤密密地长满了松树、杉树和各色杂木树,树林间的底层又长满了茅柴,连小孩子也拱不进去。据说几百年前,当地经常有人进山伐木烧炭,靠此营生,因此,人们将这条小山沟取名炭子冲。
在那东侧的山坡下,有一所朝西而建的农家茅舍,几乎全部被密密的林子包围了。屋门前有一口清冽的池塘。池塘北面宽厚的塘基上,10多棵一抱围粗大的枫树并排而立,成为冬天阻挡西北风侵袭的屏障。每到春夏,枝繁叶茂,绿阴满地,更把炭子冲装点得浓郁多姿了。
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在这深林中的茅屋里降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刘寿生和母亲鲁氏都已到中年,再添上个儿子,真是喜上眉梢。这是他们的第四个儿子,加上两个女儿,已是第六胎了。按当时农村中“多子多福”的习俗,他们认定这是自己的“福气”了。他们郑重地按刘氏家族从第九代开始拟定的“起序端方,绍允维臧,麟勋渠翰,际运隆昌”的谱系,将小儿子起名绍选,字渭璜。因为他是家族大排行第九,家里人都亲切地叫他“九满”。“刘少奇”的大名,是在他参加革命以后才起用的。
刘少奇家的祖籍原来在江西吉水。明朝中叶始祖刘时显的儿子刘宝做了湖南省益阳县知县,时显夫妇俩也跟随儿子一同来到益阳。刘宝离任后,父子们都羡慕湘江之滨的秀丽山川,便没有再回江西,而带着一家大小搬迁到宁乡县城南沩水和靳水之间的芳储乡茅田滩居住下来。若干年以后,刘宝的儿子邦益的后代又沿靳水而下搬迁到南塘炭子冲一带居住,刘家世世代代在这块地方安居乐业,以“耕读传家”,到刘少奇兄弟出世时,已经是第十三代了。P1-2
少奇很少谈他的光荣历史。1948年,他曾对我说:“要从我的今后了解我,不要从我的过去了解我。”他的谦虚,使我深受教育。但是,他在同老同志、亲戚、旧谊来往中,在谈论其他问题时,难免要涉及他的过去。因此,我还是零零星星地听他讲起过去的一些事。
少奇记不得自己的生日,结婚后我曾问过他,他说不知道。当时我还很有意见:工作中的事保密,生日还跟我保密?!其实,经历数十年忘我的斗争生活,他确实忘了自己的生日。解放后,我根据他的家乡来信才查出他的生日。
他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本来,还有两个弟弟,因家中条件不好,生下不久就死了。少奇小时候身体不好,有胃病,还得过肺病。上私塾前,他帮家里放牛、割草、砍柴,上学后在假期里也要放牛。在家里不是吹笛子,就是读书,常常忘了吃饭,这些都是他得胃病的原因。为了锻炼身体,少奇小时候练过武术,“文革”前,家乡旧居纪念馆还陈列过他练武时用过的一条木棍。上学以后,他踢过足球。小时候的少奇曾跟妈妈去烧香拜过佛,姐姐结婚叫他去送过亲。他还多次谈过,他家里妇女不能上桌子吃饭。封建习俗的不合理,使他很反感。
少奇从小就喜欢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他正式读书时是8岁,由于书看得较多,知识比较丰富,得个绰号叫“刘九书柜”(按祖父大排行,兄弟间他为老九)。1961年回家乡,我还见到一本他当年读过的《了凡纲鉴》。1912年,少奇的二哥(即大排行的六哥)刘云庭回到家乡(云庭原是湖南新军四十九标的连副,他所在的部队响应武昌起义,在援鄂途中被解散了),带回来一本《辛亥革命始末记》。少奇认真读了这本书,并看了不少当时的传单,受到了影响。在他再三坚持下他姐姐帮他剪去了辫子。
后来,少奇进了玉潭学校。在这里,他对数理化,对达尔文的进化论很感兴趣,也具有了初步的民主思想。
1916年,少奇进入宁乡驻省中学学习。他本来考取的不是这所学校,但民主革命先行者黄兴早年曾在这所学校任教,少奇那时很崇拜孙中山和黄兴,因而他直接插入了宁乡中学的二年级。
1917年春,少奇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堂。这年秋天,讲武堂毁于南北战争后,他回到家乡,但一直没在家里住,住在表兄成秉真家,与他一起读书,探讨问题。成秉真和刘云庭、陈步舟、周立三等四人对少奇的少年时代影响很大。他们四人同庚,思想都比较进步,除成秉真学习中医外,刘云庭等三人都参加过辛亥革命。
少奇在少年时,常常到一山之隔的首自冲周祖三家看书。周立三、周祖三兄弟的父亲叫周瑞仙,曾在日本弘文书院留学,家里有不少新书。少奇常去看书,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同时,周家男子不蓄发,女子不缠足,也使少奇颇感新奇。
从讲武堂回到家中,复习了一段时间课程,为了得到一张文凭继续升学,1919年初,少奇考入了长沙一所私立中学——育才中学。
就在这年,少奇的母亲和兄长做主,让他与邻村麻雀塘的周姓姑娘结婚。少奇这时已有了民主思想,认为婚姻应当自由,坚决不同意这桩婚事。但是,家里以母亲生病为借口,把他从学校骗回家,逼着他结婚。少奇坚决拒绝,当天晚上,他一夜没睡,坐在灯下看书,第二天凌晨就逃走了。后来,他托表兄成秉真转告周氏,要断绝婚姻关系,周氏不同意,说她绝不能回娘家,恳求允许她住在刘家,并希望少奇以后给她个儿子养老。周氏实际上是封建婚姻制度的受害者。少奇对这件事是处理得好的。后来,他把自己名下的30亩地给了周氏。并托人将何葆贞烈士所生的大儿子刘允斌(葆华)送她抚养。
不久,五四运动爆发,少奇和同学们一起上街撒传单。那年暑假放得早,他立即赶到北京。刚到北京时,正值五四运动的尾声,天安门广场还有学生在举行示威游行,还有天津的学生进京请愿,营救被捕的学生领袖马骏,少奇也跟着一起参加了。
在北京,少奇投考了北京大学等好几所学校,都考上了,但有的生活费太贵,上不起;有的包食宿的学校,如军需学校,他又不愿上。于是,他找到李石曾和范静生,要求去法国勘工俭学。他与李、范二人并不认识,是硬找上门去的。他们介绍他去保定,进育德中学半工半读的留法预备班。当时,刘仙洲在育德中学教机械学,教过少奇的课。解放后,少奇和我专门到清华园看望过清华大学副校长刘仙洲,刘仙洲不记得少奇,他的学生太多了。少奇对他说:我曾在育德读过书,听过刘老师的课。
从育德毕业回到北京,找不到门路去法国。因为直皖战争,京汉铁路不通,又回不了家乡,只得住在鼓楼附近一同学家。由于没有钱,生活非常艰苦。但少奇在这段时问看了不少书和进步刊物,并与许多人甚至同善社的人有过来往,还接受过无政府主义的影响。
铁路通车后,少奇返回长沙,曾去船山学社看望贺民范老先生,贺当时是船山学社负责人。经贺介绍,少奇加入了S.Y.(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去上海进了外国语学社学习俄文,准备去俄国学习。
在上海外国语学社教俄语的是一个白俄女青年。在这里学习时,适逢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出版,少奇和同学们争相学习。同时他还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等杂志,觉悟有了很大提高。
为了出国,少奇要六哥等帮助筹措路费。家里人不同意,以母亲的名义劝阻他。但少奇很坚定,他说:远离家乡,离开母亲,是为了祖国,也是为了母亲。
1921年初,少奇等同志去莫斯科,一路很艰难,处处遇到困难,火车时常停车,要他们到森林伐木。在西伯利亚,他们一个同行者的通行证被搜出,这个通行证是党组织发给他们证明身份的。而当时他们并不知道搜查者是谁,以为马上就要被抓起来了,结果搜查者正是红军,这才受到了热情照顾。
在莫斯科的学习生活十分艰苦。在上海期间,由于他们热衷于上街撒传单等,并没有学到多少饿文,语言不通,课程很难掌握。俄国当时粮食很少,尽管给了中国学生较高的待遇,可还总是吃不饱。当时,少奇他们常用糖跟俄国人换土豆吃。在艰苦的情况下,少奇表现得很坚定。这段时间,他学习了《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等基础课程,看到了列宁并听过列宁的报告,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1921年冬天,他由罗亦农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后来,有几个中国学生实在坚持不下来,并对俄国革命表示怀疑。组织上决定,必须把这几个人送回国来。由谁来送他们回国呢?必须是立场坚定又有组织能力的人,于是决定派少奇把这些人送回国。这样,少奇于1922年春天回到上海。
回国后,少奇继续投入中国早期工人运动和大革命的洪流中,开始了他长期的革命生涯。
以上我所回忆到的少奇早年往事,在黄祖琳所著这本书中大都有比较详细的叙述。据我所知,这是目前国内第一本比较系统地、准确地介绍少奇家世和早期成长经历的著作。作者工作在少奇纪念馆。最近几年来,他在少奇家乡及其他地方访问了不少熟知少奇早年情况的老人,认真地收集了不少珍贵史料,并且进行了科学考证。因此,这本书的内容是真实的、可信的。
幼年时期的少奇,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孩子。如果说有什么特别的话,那就是前面我已经提到过的,他酷爱学习、喜欢思考。这个特点,可以说贯串着他的整个青少年时代,乃至以后。他从小学开始,便喜欢历史,喜欢自然科学。读书时,别人过目成诵,他却要反复琢磨。做事时,他不是做起来了再想,而是想一想再做;他不但多想如何开头,往往忘不了考虑如何收尾。另一个特点,就是他的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奋斗的精神。为了实现自己救国的理想,什么挫折失败都难不住他,什么困难他都能克服。少奇的奋斗道路,对今天的青少年一代,还是有某些启示作用的。
少奇说过,是时势造英雄。少奇成长的经历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浴血斗争历史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少奇出生的年代,是一个大动荡、大变化的年代。沉沉黑暗将要过去,而渺渺光明却姗姗来迟。正像自然界常有的现象,某种植物遇到恶劣的气候成熟得特别快。少奇在风云变幻的世态中发展自己的政治意识,选择自己的道路,并且跃跃欲试地准备承担社会责任,在所不惜地献出自己的一切。时代的大潮冲刷着他、哺育着他、激励着他。他也顺乎时代要求,站到了中国革命的最前列。
我相信,这本书不但可以让广大青少年读者和其他层次的读者更多地了解少奇,研究少奇,也可以让广大读者从少奇的成长道路这一个侧面具体地了解、学习和研究中国的近代、现代革命的历史。从这点说来,这本书的出版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青年刘少奇》经中央文献出版社的精心编辑出版与读者见面了。
这部书的形成,经历了较长的时间。1988年纪念刘少奇诞辰90周年时,我参与编写刘少奇生平业绩陈列方案。陈列工作结束后,我将采访搜集到的刘少奇早期活动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写出了《刘少奇青少年时代》一书,1991年11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96年8月修订再版时,王光美同志为该书撰写了序言。这次再版后,中青社未再重印或再版。1996年,我应陈绍畴研究员和柏福临教授之邀,参与《刘少奇丛书》编著,执笔撰写《工运领袖》一书。后该系列丛书以《一代公仆刘少奇》为总书名,于1998年5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也是十多年过去了,该丛书没有再版和重印过。《青年刘少奇》正是在前述两本书的基础上进行增删、改写而成的,同时也吸取了近十年来学术界的新的成果,而“工运领袖”则成了该书的主体部分。
既是以《工运领袖》作底本,这次成书时虽改正了原版本中不少错漏之处,并增写了若干内容,但仍有诸多不足,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黄祖琳
20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