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立对话》是一部有关过去10年(主要为2008~2010年)国内外重大热点事件和话题的采访合集。胡舒立女士现任财新传媒集团总发行人兼总编辑、《新世纪》周刊总编辑和《中国改革》杂志执行总编辑,她不仅是中国财经传媒领域的超重量级人物,在国际上同样享有盛誉,被美国的《纽约时报》评为中国最强有力的财经媒体主编。
《舒立对话》中的采访对象既有各国政府要员,也有世界知名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所涉及的国家和地区有: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中国香港等,一些国家和地区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力量和最活跃的经济体。这种权威媒体与各领域的权威人士的高端对话,对读者而言,是难得的思想盛宴,是了解世界发展趋势、培养大局观和掌控个人财富的高端智囊书。
《舒立对话》,是现任财经新传媒总编辑,《新世纪》周刊总编辑,《中国改革》杂志执行总编辑,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胡舒立继2010年初出版的《舒立观察》一书后的又一部作品,前者的内容重点关注国内,本书重点关注国际和世界对中国的看法。
《舒立对话》收集了舒立最近10年尤其是2008年以来,与全球34位财经专家和权威人士的重要对话,它们不仅具有代表性,且有一定影响力。全书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整理编排,形式上简单直观,且又能真实地再现采访现场,让读者阅读时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舒立对话》的内容涉及世界金融危机、中国经济、日本经济,以及对中国特色经济的发展和思考。全书在评点时局经济热点,纵论天下经融事件时,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双方的机敏与睿智也同时跃然纸上,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局势往往在看似不经意的对话中也变得豁然开朗。
通过阅读《舒立对话》,我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到舒立团队一直以来在经济领域的追寻与探索,以及作为媒体人和财经专业人才的职业精神和情怀。她的采访看似温柔、有亲和力,其实却很尖锐,且相当具有杀伤力,当然这也是她的魅力所在。她的采访,常常是理性中夹杂着感性,让读者感觉她不是单纯的在以记者的身份或经济学专家的身份去记录与被采访者的对话,而是在作为朋友去聆听他们的诉说,不管她自己对被采访者持有何种看法,但她总能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进行公平的对待。从这些对话中我们可以读出舒立的坚定立场,丰富的财经专业知识,以及卓越的经济洞察力。
第一辑 当金融危机改变了世界
为欧元定价/002
——专访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
保尔森答案/015
——专访前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
面对危机必须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029
——专访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
“再危机”中看欧洲/040
——专访欧洲复兴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伯格洛夫
第二辑 中国是世界的什么
“入世”谈判是这样完成的/050
——专访外经贸部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
这是发展中国家能得到的最好的东西/063
——专访WTO副总干事门多萨
世界银行如何对中国发生作用?/069
——专访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
如何看待中国崛起/077
——专访英国首相布莱尔
保尔森信号/083
——专访前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
没有开放政策,就没有奥运会/092
——专访前澳大利亚总理、现任外长陆克文
全球增长新动力/097
——专访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
在新格局下,中国的角色及其他/102
——专访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及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何亚非
特别推荐:专访美国贸易代表佐立克/107
第三辑 日本的反省
解读日本改革之一/124
——专访日本庆应大学经济学教授、小泉政府内阁要员竹中平藏等
解读日本改革之二/135
——专访日本庆应大学经济学教授、小泉政府内阁要员竹中平藏?
解读日本改革之三/142
——专访日本庆应大学经济学教授、小泉政府内阁要员竹中平藏等
解读日本改革之四/148
——专访日本庆应大学经济学教授、小泉政府内阁要员竹中平藏等
中国的今天与日本的昨天/153
——专访日本庆应大学经济学教授、小泉政府内阁要员竹中平藏
现在必须为将来付出代价/164
——专访东京证券交易所株式会社社长齐藤惇
第四辑 中国能否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如何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174
——专?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
资本项目开放新政策出台的决策思路/188
——专访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
对话“人民币先生”/196
——专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最佳选择/209
——专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管局局长易纲
推进整体改革议程/220
——与经济学家吴敬琏、汪丁丁、高尚全坐谈
冷静认识自己,客观看待世界/233
——专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院长钱颖一
第五辑 无法避开的资本战争
维护“竞争”不等于维护“竞争者”/244
——专访美国前贸易代表查林·巴尔舍夫斯基
收购者来自中国/247
——专访中铝掌门人肖亚庆、原中国有色金属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徐汉京等
为什么不能有更好的对话?/268
——专访美国亚洲协会主席理查德·霍尔布鲁克
汇率战无赢家/273
——专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
解读第二轮中美战略经济对话/282
——专访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
第六辑 明天向何处?
国际机构改革不是目的/288
——专访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
对农村金融改革的思考与部署/293
——专访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
中国经济太热,需谨慎看待/309
——专访投资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索罗斯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不足惧/315
——专访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
我对中美两国领导力保持乐观/318
——专访《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菲格雷斯
我们对中国投资十分开放/323
——专访澳大利亚外交部长陆克文
以现代化告别过去/329
——专访俄罗斯第一副总理舒瓦洛夫
次贷危机此伏彼起,弱势美元重塑国际金融市场格局,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接受我们的专访,谈欧元,谈次贷,也谈中国。
欧元利率继续维持在4%!法兰克福时间11月8日下午2时30分,64岁的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Jean-Claude Trichet)在此间新闻发布会上宣布。
至11月,特里谢八年任期刚好满四年。这位前任法国央行行长在欧洲央行舞台上的作为,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没有人能代替格林斯潘。但在格氏离开美联储之后,一位尽责的欧洲人将致力于成为全球中央银行家中的大长老。”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
始于2005年年底,特里谢在欧洲央行作出持续加息抑制通胀的货币政策决策,被认为对于欧洲经济稳定发展作用显著。而今年8月9日,次级抵押信贷风暴升级之际,欧洲央行又在世界各大央行中率先向动荡中的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以迅捷、决断和恰到好处的行动,显示出中央银行中流砥柱的作用。9月间,欧洲央行取消了计划中的升息措施,静观市场变化。至11月初,欧元对美元汇率继续上升,在11月7日已升至1:1.4731之最高点,美联储10月31日减息对外汇市场的影响越发显著;而与此同时,国际油价仍在继续攀升,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11月8日,欧洲央行新的决策日来临。特里谢宣布利率不变后,8日下午2时45分,伦敦市场欧元对美元汇率站在1:1.4665,波澜不惊。当天,欧洲股市轻微波动,美国股市则在前一日暴跌300余点后暂归平静。在华尔街各大行接踵披露各自数十亿美元计地为次贷损失追加撇账之时,市场把欧洲央行按兵不动之举当做了定海神针。
的确如此。此前,欧洲央行最关注的指标HICP指数(消费者价格调和指数)从9月间的2.1%猛增至10月的2.6%。如果不是从美国刮起的次贷风暴冲击未止,欧洲经济可能更需要的是加息。“物价的中期趋势毫无疑问是上涨。”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承认。
当然,利率保持不动的决定,在最后一刻之前已几乎不是秘密。当天早些时候,英国央行已经作出维持英镑利率不变的决定。虽然没有加入欧元区,作为欧洲的主要经济体,英国有必要在利率政策上与欧洲保持同步。
绑住特里谢加息之手的,还有另外一层这次没有直接说出口的理由。美联储自今夏以来频频减息,与此相应的是美元对欧元汇率加速下挫。如果欧美利差继续扩大,欧元升势不止,这是特里谢不愿看到的。人人都知道,早在2004年欧元对美元为1:1.3时,他就说过,欧元升值是“残忍的”。在11月8日决定不加息之后,他又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残忍之举从来都不受欢迎”。
这是一个“特里谢式的警告”,虽不直接却相当坚决。但在大洋彼岸,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似乎什么也没听见。同在8日,伯南克在美国国会参议院听证会上说,一个星期前美联储降息之后,信贷市场因受次贷危机冲击反而紧张加剧。同时,因为油价飙升,美国通胀压力正在积聚。经济放缓而通胀抬头,这是伯南克的两难苦恼。
欧美经济走势有了分野,货币政策协同出现分歧,次贷危机此伏彼起,弱势美元重塑国际金融市场格局。就是在欧洲央行作出决定的当晚,在德国法兰克福,特里谢接受了我们的专访,谈欧元,谈次贷,也谈中国——11月月底之前,他将造访中国。显然,人民币汇率会是此行的重心之一。
P2-3
三年前一天,胡舒立和李昕走进华盛顿美国财政部部长保尔森的办公室。几天后,他们与保尔森的对话,以《保尔森信号》为题,刊于《财经》杂志。对话关注当时即将举行的第二轮中关战略经济对话。和本书37篇对话的核心关切一样,也和舒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始终如一的职业兴趣一样,与保尔森对话的焦点,是中国的改革。
特别提到此篇,是因为注意到舒立团队采访保尔森的日子——2007年3月14日。就在这一天(北京时间3月15日),中国内地各主要网站刊出消息《美次级贷款地雷引爆金融危机四伏》。舒立无疑是步入了正在形成的风暴的中心。她应该已经注意到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发出盈利预警,和汇丰控股为在美次贷业务增加18亿美元坏账准备的新闻。但是那一天,无论她还是保尔森,显然都还没有意识到祸之将至。“保尔森信号”,不是关于一场世界范围的金融海啸已经逼近的警讯,而是对中国加快开放资本市场的鼓励。
五个月后危机全面爆发。舒立任主编的《财经》杂志刊出了《金融风暴全球共振》一文。倏忽三年。三年后的2010年4月5日,舒立在北京再次访问保尔森。依然是从前的团队,但他们的媒体已是《新世纪》周刊。在题为《保尔森答案》的新的一篇对话里,有段耐人寻味的交谈:
保尔森:……危机发生的时候,中国副总理王岐山跟我说,“Hank,我们的‘老师’有麻烦了。”
《新世纪》:中国没老师了。
许多年后,人们一定会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在2007/2f108这个时间刻度上,有一条极其重要的历史分界线。正进入改革深水区的中’国人,在这个时刻遭遇逆风和恶浪。在《保尔森答案》一文中舒立和她的同事评述:
许多致力于改革的人士认为,此次金融危机,中国在经济上受创有限,但改革开放之路受挫,影响更为深远。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内部以经济自由化为主,外部以对外开放融入国际体系为主。在金融危机之后,两者都有所失速。国家干预主义不仅大占上风,还隐有固化可能。对外开放特别是金融对外开放的声音在金融动荡之下失声。中国30年来固然走所谓自己的道路,但自己的道路是不变量,变量基本来自“以美为师”。
在这个意义上说,“我的老师有麻烦了”,有麻烦的还有学生。
这正是舒立最深的忧虑——“许多人有一种错觉,以为中国幸亏没改那么快,如果真改了,说不定更像欧美,更容易出问题。金融危机好像不但没有成为改革的推动力,而且简直变成了不必要改革的一个根据”。就在2010年再访保尔森的4天前,舒立团队与经济学家吴敬琏、汪丁丁、高尚全座谈。《推进整体改革议程》一文,第一句话便是“中国正站在十字路口”。在这篇对话中,舒立团队和三位学者更深入地探讨了当今中国的困局和出路,他们的对话掷地有声。
高尚全说:“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举世瞩目。近年来,中央政府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改革上有所进展,但从总体上看,改革进展并不平衡,主要有四大不协调:首先,改革滞后于开放;其次,宏观改革滞后于微观改革;三是政府改革滞后于企业改革;四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这种不协调,累积了诸多深层矛盾。”
吴敬琏说:“2000年至今,十年过去了,中国前途的两种趋向、两种力量在赛跑。即基于法治的市场经济道路跟‘权贵资本主义’或称‘官僚资本主义’,正在赛跑。目前,赛跑的态势怎样呢?应该说,两方面都有所斩获,现在还胜负难分。”
汪丁丁说:“对抗或抑制官僚资本主义倾向的更具体的步骤,我认为最值得优先尝试的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民主化实验。预算民主和预算透明很重要,这其实是抑制官僚资本主义的最可行的办法。……记住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是什么,我常常警告周围的朋友们,是税收和预算的专断权力。如果未来中国经济冲突转化为政治危机,它很可能是导火索。”
这是本书中提纲挈领的文字。座谈结束时,舒立说:“其实,30多年改革的经验,概括言之,无非12个字: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社会。未来十年,中国何去何从,不但攸关13.3亿中国人的切身利益,而且也对世界的稳定和繁荣有直接影响。”
“未来十年,中国何去何从?”舒立的发问,道出无数有识者心头的关切。这正是本书的主旨。《未来十年,世界是谁的游戏?》这个书名,看似举重若轻,却无法让人轻松。我是舒立的同行。书中诸篇对话,把我的视线引向世界和中国的变局,也引向舒立团队本身。未来十年,中国传媒何去何从?作为中国传媒的领跑者,这个团队的理念、品质和未来路向,值得同行瞩目。
中国新闻改革,是中国整体改革的重要子系统。新闻改革同样有内外两种动力。内在的动力,源自传媒人对前苏联“真理报模式”的扬弃和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外在的动力,源自传媒市场化。告别“真理报模式”与政治体制改革密不可分,传媒市场化与经济体制改革有莫大关系。
观察一些转型国家和地区的传媒演变历程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我认为中国传媒大致有四种路向:
第一块路标上写着“权力”。这是改革开放前的“真理报模式”:严密管制。以计划经济方式运行。这过去的历史似已遥远,然而若改革发生严重逆转,新闻改革的内外动力丧失殆尽,媒体仍有可能倒退回30多年前。这可能性虽微乎其微,但仍应存有警觉——极左势力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第二块路标上写着“金钱”。这是一些转型国家和地区发生过的事实:威权管制崩塌,媒体的洪水冲决闸门,利润最大化成为传媒的最高追求,媒体进入恶质化的痛苦期。海峡彼岸的朋友曾告诉我们这种“自由到来后的苦闷”,但饱受钳制之苦的我们对这种前景注意不多,却对凭借市场化力量突破控制怀有浪漫的希冀。
第三块路标上写着“权力+金钱”。这是今天的现实:畸形的传媒市场化。在政治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改革的现实环境下,一些媒体正将“一要听话,二要赚钱”作为信条。“真理报”那一套改变无几,但却被大大注入了商业元素。一些媒体被赋予做强做大的特殊地位,依附权力,又试图垄断市场。这样的“市场化”,没有自由平等的竞争,却处处可见计划体制的遗弊。此种官商官媒,正为权贵资本主义所需。
第四块路标上写着“公器”。这条道路上的媒体,有志独立于权力与资本之间,把“自由”和“责任”视为一对相伴相生的永恒命题;坚守新闻理想,又能驾驭市场风浪,在传媒市场竞争中自立自强。
我认为舒立团队奋力探索的是第四条路,一条在传媒市场中谋生存、求发展、争自由、做公器的道路。这是一支专业性很强的财经类媒体制作团队.他们尊重专业知识,有冷峻严苛的操作流程,但却不囿于狭义的“财经”。他们自觉承担社会责任,高度关注公共政策,难能可贵地“既不惟权力的马首是瞻,也不惟资本的马首是瞻”。或者可以说,在舒立眼中,原本就没有那种可以自外于社会与政治的所谓“市场”和“财经”。她有一段谈论资本市场的名言.道出她的理念:“任何道理都不可能凌驾于市场‘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之上,而在三‘公’之中,‘公开’居于首位;而媒体的批评权与公众的知情权就是公开性的保证”。
今天中国传媒的种种坎坷,就是高尚全先生所说政改滞后于经改所累积的深层矛盾的反映。中国传媒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市场经济,但只有吴敬琏先生所说的“好的市场经济”,才能给中国传媒带来希望。而推动民主法治,呼唤“好的市场经济”,正是传媒的迫切使命。
传媒无可避免地要涉及政治、投身市场竞争。今天的中国传媒,是政治角色,是经济角色,然而更应该是社会角色。在现代公民社会中,它承担着维护公共空间的使命。媒体是企业,但优质的媒体,一定是不以营利为惟一目的的社会企业。它的专业性,首先表现为它的公共性。它监督权力的运行,但自身亦要接受社会的监督。从这个意义上说,重新定义传媒属性,让媒体成为独任其责的社会角色的新闻改革,无疑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翼,也是社会体制改革的一翼。
未来十年,是攸关中国前途、也攸关中国传媒命运的关键十年。改革之路会不会受挫?基于法治的市场经济和权贵资本主义间的赛跑谁胜谁负?是否会发生经济冲突?经济冲突是否会引发政治危机?舒立团队正密切关注。2010年秋,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40天中七谈政治体制改革。舒立第一时间在个人博客上发表评论:
……值得警惕的是,当前出现了一种论调: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功,反过来证明了中国政治上的成功。按此逻辑,中国60多年来几无变化的政治体制,先验地既适应计划经济,也适应市场经济;基于这种“中国模式”之“政治优势”,过去不必改革,今后也无需改革。这种论调无视当前经济发展与政治体制不相适应的现实,与中共已有的政改决策相抵牾,也是对昭昭民意的漠视。
这是舒立的敏锐,也代表着团队的品质。未来十年的大幕已经开启,新的大戏充满悬念。危机,冲突,奋进,挫折,衰亡,新生……波澜起伏的新故事将一幕幕展开。舒立团队,请当仁不让,和新一代改革者一起,担当起推动中国进步的历史重任!
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中国传媒研究计划主任
钱钢
在这中国经济乍暖还寒的时节,阅读这部访谈集,对于正在思考中国未来的读者将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这部访谈集收集了胡舒立和她的团队1998—2010年,特别是2008—2010年期间对许多位“携带重要思想的”高层人士的访谈记录。采访人在这些访谈中表现出作为媒体人勇于提出挑战性问题和善于捕捉重要信息的高度职业素养,与受访人纵论家事、国事、天下事。虽然这些受访人看问题的角度和对问题的答案各各不同,但他们与采访人之间的对话所提供的大量信息,无疑会对读者独立做出自己的判断大有裨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 吴敬琏
通过阅读全书,我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到舒立对于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的向往,以及作为当代知识分子的道德情怀和专业财经媒体人的职业精神。她的采访有亲和力,但也很尖锐,且时具杀伤力,当然这也是她的魅力所在。从这些对话中我们可以读出舒立的追求,丰富的财经专业知识,以及在经济问题上卓越的洞察力。
——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 林毅夫
称舒立为中国记者第一人,我以为百分之七十的理由基于她的人物专访。她总能在每个重大的经济事件或者?策变动的时刻,采访到最权威的知情者或者解释者。
翻开这本书,舒立强大的气场扑面而来。提问的敏锐、锋利、刨根问底;文字的理性、清新、力透纸背。无论何时读到这些对话都不过时。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让易碎的新闻,在舒立的笔下,获得了历史性的生命。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徐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