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生命的唯一证据——读殷健灵《月亮茶馆里的童年》
许多个午后或黄昏,我会静静地伴着这本《月亮茶馆里的童年》,走在天米、麦穗、闵多、廖廖的故事里。耳畔,仿佛有一支久远的歌在吟唱;而心里不时泛起的,是一丝湿湿的说不明的忧伤。
是的,我们可以从童年中寻觅天真、笑颜和甜蜜。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童年里也常常蹲伏着无奈、苦涩和沉重。那些如清水一般流淌的日子里,有着弱小身躯与命运相拼的悲怆和无助,有着年幼孩童对尊严以及未来的守望和坚持……或许正因为苦难,才让童年的我们对岁月、对生命乃至对死亡,有了更加明澈而深切的领悟。
只是,这样的“领悟”是否来得太早?而让那些本应如花绽放的日子变得了无温情!
我们对童年的苦难常常心生悲悯,皆因孩子生命中的许多变故曲折,通常源自他人。面对岁月的飘逝、生命的无常,童年的心会因敏感和纯净而更易受伤。
当丧父之痛降临到一个孩子的身上时,幼小的心灵,能否承担得起“死”这个字眼的重?当大人的不幸冲击到孩子时,毁掉的不仅是他们今后的日子,还有他们当下的无忧岁月。
而孩子世界里的黑暗与不公,也往往会让他们无法防范、无所适从。许多长大后回看时显得渺小甚至可笑的事,在当时却大得让他们感到窒息。因着年龄的关系,有时童年肩头背负的,比他们实际能够背负的,要多得多。
当曾经轻快的脚步变得沉重,当曾经澄净的目光变得黯淡,当曾经欣悦的面容变得落寞……童年,是否还能保持它的可爱与坚强?
也许,成长中的童年本就是一种孤寂的等待,伴随着心灵的苦涩和重负。在成长中领受生与死的启蒙、爱与恨的抉择,我们的生命才会渐次完善、走向华美。有人说,成长是生命的唯一证据,那些错失与救赎、无奈与承受、逃避与担当……本就是成长中无法或缺的啊。
于是,才突然明白,为什么我们对逝去的童年会那样眷恋难舍,而无论它是快乐还是悲伤。因为成长啊,成长的一路风景总美丽得让人心悸。
于是,我们才会一再回望——
回望中,我们看见,戴着黑纱的小小的麦穗,正战战兢兢地靠在讲台边上,垂着眼睑……
回望中,我们看见,廖廖——那个知道自己不是妈妈亲生女儿的女孩,黑黑的眼睛里还噙着一汪亮亮的泪水……
回望中,我们似乎还能看见天米,奔跑着,黑发在风里飘啊飘,在阳光的照耀下,发丝间仿佛镶满了碎金……
回望中,我们似乎还能看见闵多,正背着个大书包,在昏暗的路灯下,孤单地一步步慢慢走远……
当然还有十字山!那个在天米、麦穗、闵多眼里仿佛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的十字山!童年的我们曾那样期盼远足,并以为仅用我们的双脚就能走完脚下所有的路。当我们渐行渐远,才终于发现:天地如此广阔,即便究其一生,有许多约定或愿望都是我们终究实现不了的呀。而岁月则带走许多我们原本以为可以地老天荒的东西,留下长长的思念让我们守候,就像——童年!
天米、麦穗们的童年走了,却没有走远。它停留在一本书中,让我们得以窥见沉重而纯正的生活本质,并感动着、感慨着。兴许,它还会在一颗颗简单的心里留下划痕。这种划痕会让我们在漫长的岁月里,有一天因为经历了生活而回想起来,然后有所安慰。
我们的童年,能活在一本书里,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月亮茶馆里的童年》:殷健灵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P3-5
第一辑
守护童年
成长是生命的唯一证据
——读殷健灵《月亮茶馆里的童年》
如果他只是个孩子
——读【瑞士】于尔克·舒比格《爸爸、妈妈、我和她》
蚯蚓只会在下雨的时候说话
——读【瑞士】于尔克·舒比格《大海在哪里》
“胡思乱想”+“调皮捣蛋”+“闯祸连连”=?
——读【美】莎拉-潘尼培克《淘气的阿柑》
让梦想开出花来
——读【日】安房直子《风与树的歌》
聆听心灵的声音
——读【美】爱斯米·科德尔《特别的女生萨哈拉》
生活在别处
——读【奥]埃迪特·施莱伯尔-维克《人鸦》
但生活还在
——读【英】希尔《天蓝色的彼岸》
我想知道
——读【法】碧姬·拉贝、米歇尔·毕奇《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
第二辑
与教育相关
家有儿女
——读【美】海姆·G.吉诺特《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印刷术、学校、电视及其他
——读【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
以自由的名义
——读何兆武《上学记》
你是自己的素材
——读【美】弗兰克·迈考特《教书匠》
难以成全的“全”
——读【美】肯·古德曼《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
教育的乌托邦
——读【英】A.s.尼尔《夏山学校》
捍卫教育常识
——读【美]约翰·霍特《孩子为何失败》
给成长另一种可能
——读李崇建、甘耀明《没有围墙的学校》
误用的光阴
——读【美】艾尔菲·科恩《家庭作业的迷思》
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读【美】安奈特·布鲁肖、托德·威特克尔《改善学生课堂表现
的50个方法》
第三辑
文字间的幸福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读周汝昌《千秋一寸心》
一花一世界,一字一文章
——读【瑞典】林西莉《汉字王国》
关于“文学与音乐”的一知半解
——读罗基敏《文话音乐》
爱是沧海遗珠
——读安意如《人生若只如初见》
左手倒影,右手年华
——读龙应台《目送》
行走的文字
——读扎西拉姆·多多《当你途经我的盛放》
归去来兮
——读陈冠学《大地的事》
为自己找一面心的镜子
——读【法】萨米耶·德梅斯特《在自己房间里的旅行》
只有故土
——读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
你的慰藉,我的取暖
——读曹红燕《这个卑俗而又温暖的人间》
第四辑
那些人,那些事
家在何方
—读高尔泰《寻找家园》
串起一生的文字
—读季羡林《书斋杂录》
人生的注释
—读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文人与桃花
—读胡兰成《今生今世》
当梦想遭遇极权
—读【英】乔治·奥威尔《动物农场》
没有走远的锋芒
—读王政《历史的棱角:晚近中国卓行奇语考录》
只是近黄昏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
顺流?逆流?
—读唐德刚《袁氏当国》
原来历史可以这样读
—读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成为所有美好的中心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汲安庆
收到干斌的书评集《书边碎墨——一位教师的读书札记》书稿,满是歆羡,又满是惊奇——在别人叫苦不迭、琐碎而忙碌的教学中,他竞开出了如许明媚的思想之花!离快递给我的上一本专著《孩子心目中的课堂》(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前后还不到一周时间!
读毕,一切豁然。以躲避、抱怨、阴暗的心理对待教学,和以融入、享受、诗意的心态对待教学,结果怎么能一样呢?抱怨生活的,只配做生活的弃儿;享受生活的,必成生活的骄子!干斌属于后者,用“特别女生萨哈拉”喜欢的一句诗来概括就是:成为所有美好的中心!
一
从书评中,我是能体味到干斌海纳百川般的阅读追求的。……
哲学、文学、史学、文字学、教育心理学全涉足了。尽管眼光很刁,缺乏情趣和个性表现力的书会被他迅速剔除,但孜孜以求、扎实推进的“全阅读”毕竟被贯彻了下来,这是颇为不易的。所评的38本书中,除瑞士作家于尔克·舒比格的书达到2本外,其余作者均只有1本,这可见出他均衡营养、多方涵育的阅读努力。在沉迷中克制,在克制中沉迷,这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不过,总体来看,干斌对异域作者或中国老一辈名家的著作情有独钟。38篇书评中,异域作者(如美国的莎拉·潘尼培克,法国的萨米耶.德梅斯特,日本的安房直子等,且多为当下的教师)的著作有25本,占66%;所剩的13本中国作者著作中,老一辈名家的(涉及季羡林、杨绛、周汝昌、何兆武、樊树志等人)有8本,占62%。
也许有人会对此不屑一顾:崇洋媚外!可是在我,却情不自禁地想到胡适先生曾经提出的主张:以西方的“少年血性汤”,即充分发展的个性主义,来挽救暮气攻心的中国文学。干斌显然有借西方人独特的视角、思维方式来不断激活自我思维,刷新自我体验,以避免同质化思考窘境的意图。
这从他的相关引用和明悟中,不难一窥消息——
“不要让大人的无知/惊动了他美丽的心思/如果他只是个孩子/那就让他活得像个孩子/不要让他聪明得/失去了最初的样子”,这是对台湾歌手黄舒骏歌词的引用,何尝不是他对自我和我们身边很多老师教育行为的一种警策与启蒙?
英国夏山学校的创始者A.S.尼尔认为,学校不应是一个“强迫孩子学习的地方”,因为强迫只会让他们失去意志;而只有唯唯诺诺、畏缩胆怯的社会才需要这样的人;礼貌是自发的,所以是不应该教的;没有一个小孩应该为了博取别人的欢心而被迫表现得彬彬有礼;我们在年幼孩子身上看到“不礼貌”的举止,那往往是由于我们自己太挑剔……读着这样的异质文字,干斌“常常会有一种醍醐灌顶般的酣畅愉悦漫上心头”,进而感觉许多对教育固有的一以贯之的认识都“动摇”了。这何尝不是思想碰撞、生命融合后获得的一次又一次新生?想到很多老师大学一毕业,就只看教参、名师课例、各类习题集等,我替他们感到遗憾,替干斌感到庆幸。在我看来,教师只要有了“汲舀不尽”的阅读,并源源不断地化用到教育教学之中,那才是孩子真正的福音,那才是教育的真正希望。
但是,干斌的吸纳是审慎的,也是时刻伴随着批判性的。譬如,对肯·古德曼关于“全语言教师”的勇敢倡导,他坦言自己“做不到”,因为“勇敢”很重要,但教育上的胜利,光靠“勇敢”往往是难以奏效的。这些朴素而理性的话语哪里是狂热的崇洋媚外者所能道出的?更何况,他的书中也提到了王崧舟、肖川、张文质等人的看法。这说明,他的阅读是有所持守的,那就是立足本土、面向世界,读贯中西、以西为主的兼容并包、颉颃互进式阅读取向。这种追求哪里又是浅薄的崇洋媚外者所能企及的?
海纳百川般的阅读,更体现在低位吸纳的自觉和虔诚上。
在书评中,我们看不到干斌任何妄自充大,以教师领军者形象指手画脚的面影,有的只是新鲜的汇报,幸福的分享,乃至真诚的剖析与严苛的自我拷问。“三心映鉴,真情斯见;虽隔千秋,欣如晤面。无奈本人愚钝,无论从心智还是学养,都未能达到如先生(指周汝昌。笔者注)所期望达到的‘映鉴’的程度。但品读之余,中,对人生萌发虚无感和恐惧感,进而自暴自弃、蹉跎岁月的乱教育、反教育要强百倍!何以故?因守望而沉潜自我,因守望而诗情满怀,因守望而更能与天地相参,进入触类旁通之境,于是心灵像初生的竹笋一样,永远处在了新鲜、蓬勃的生长状态。有了这样的心灵支撑,教育岂能不明媚、大气、弥满和强旺?
从这个角度说,我很羡慕那些成为干斌学生的孩子们。在求学的旅途上,得遇自己的解人、贵人,那是何等的福分!
四
干斌的书评更像我国古代的印象主义批评,直观、形象,随性而发,点到即止。对近几年一直在学术论文中浸泡的我来说,起初阅读还真有些不习惯。总觉得与很多学者的著作比,深刻的火候欠了些,分析的酣畅度也弱了些——刚把人的阅读胃口吊起来,他就迅速跑开或收官了。
可是,读着读着,就不知不觉地入他的势了。
他多是用了诗的写法,将自己阅读中最深刻的体验点,以很润滑而优美的文字勾勒出来。完毕即告终结,且多把自己的弟子或朋友当作虚拟的读者,这决定了其书评很自然地形成了平易、晓畅的谈话风格,绝不卖弄,绝不拖沓,绝不矫情。普希金写作不也具有同繁冗为敌,同废话作战的特点吗?分享读书的体验,非要板起面孔,引经据典,严谨界定,详细分类,多维分析不可吗?自己当初接受某知名期刊约稿,写写每年的读书体会,不是也有过难产的阵痛,仅写了两回就罢手了吗?还远没有干斌的饱满而灵动呢。他的某些篇章,如《爱是沧海遗珠一读安意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以自由的名义一读何兆武(上学记)》,真是玲珑剔透,意到笔随,既有晚明小品之风,又有十足的当下感,非常率真、快意,启人深思。
这样想着,反而一下子融入了他的文字,尽享他邂逅怡人的心灵风景,努力成为所有美好中心的幸福了。
《书边碎墨(一位教师的读书札记)》收集了袁干斌老师39篇书评文字,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史学、文字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展现了一位教师领军者新鲜的汇报、幸福的分享,乃至真诚的剖析与严苛的自我拷问。作者用了用了诗的写法,将自己阅读中最深刻的体验点,以很润滑而优美的文字勾勒出来,读来令人心旷神怡,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尽享他邂逅怡人心灵风景。
本于生命的融合,发乎分享的冲动,但绝不拖沓,绝不矫情,绝不卖弄。率性、真诚的文字淙淙流淌,携带了“遇见”的惊喜、困惑,乃至阵痛,让人清晰地看到了一颗素朴的心如何自拔流俗,诗意栖居的努力,并能真切感受到不断拔节的生命天籁!
《书边碎墨(一位教师的读书札记)》收集了袁干斌老师38篇书评文字,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史学、文字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