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在人间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俄)高尔基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由于生活所迫,11岁的阿瘳沙在鞋店、圣像作坊当学徒,在绘图师家里、轮船上做杂工,历尽磨难,饱尝艰辛。下层人民的麻木愚昧、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淡漠,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的身边也有像厨师斯穆雷这样善良、正直的人,在他们的帮助下,他阅读了大量优秀的文学经典,这些文学作品像雨露一样滋润着他,给他以希望的光明。五年后,他满怀着理想,准备去喀山上大学。

本书描写的是小阿廖沙在度过苦难的童年之后初涉社会人生的那一段生活。高尔基以纯熟的现实主义手法把社会底层的真实生活揭示给每一位读者,让压抑、沉重,包括很多鄙俗的社会现实一览无遗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刻画出的一个个人物形象都是那样地栩栩如生;善良的外祖母神圣得像圣母再世一般,悭吝刻薄的外祖父令人可气又可怜,嫉恶如仇的轮船厨师斯穆雷粗俗中却透着本原的正直,熟知宗教古董的彼得对所有的人都是那样的狡猾奸诈,裁缝妻子为沉重压抑的生活带来了一丝温馨……

内容推荐

阿廖沙11岁,他的母亲去世,外祖父破产,他走上社会,开始独立谋生。做学徒,当杂工,寄人篱下,受人欺辱,饱尝了人间的痛苦。但后来他遇到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激发了他追求正义和真理的决心。五年后,阿廖沙准备到喀山去,并满怀希望进入大学。

《在人间》再现了底层社会的种种现实,民众的辛酸痛苦;描绘了作者抗争的灵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情节生动,细节真实,人物形象饱满。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是高尔基《人生三部曲》之一,发表于1916年。

试读章节

我去谋生了,在城里主街上一家“时尚鞋店”当学徒。

我的老板是个矮胖子,有一张粗糙的褐色脸孔和铁青色的牙齿,黏糊糊的眼睛长满眼眵。我觉得他是瞎子,为了证实这一点,我便做起鬼脸来。

“别做怪相。”他低声而严厉地说。

真讨厌,原来他那双昏花的眼睛看得见我,可是我不相信他能看得见。也许老板只是猜测我在做鬼脸吧?

“我说过了——别做怪相。”他的声音更低了,厚厚的嘴唇几乎没有动。

“别挠手,”他压低声音,冷冰冰地说,“记住,你是在城里大街上一流铺子里做事,当学徒就应当像雕像那样站在门口……”

我不知道什么是雕像,也不能不挠手。我的两手臂肘以下全都是红斑和溃疡,疥螨咬得我实在受不了。

“你在家里干过什么活儿?”老板一边问道,一边仔细地看着我的手。

当我告诉他时,他却摇晃着灰白头发的圆脑袋,令人难堪地说:

“捡破烂——这比讨饭还糟,比偷东西还糟。”

我不无自豪地声明:

“偷东西我也干过。”

于是,他把像猫爪子一样的两只手平放在账桌上,用呆滞的眼睛吃惊地死死盯住我的脸,发狠地低声说:

“什——么?你偷过东西?”

我把事情的经过做了解释。

“哦,这倒是小事。可是如果你要在我铺子里偷皮鞋或钱的话,我就把你关进大牢,直到你长大……”

他说得很平和,可我却吓坏了,也更加厌恶他了。

除了老板以外,铺子里还有我的表兄萨沙,即雅科夫①的儿子和一个脸膛绯红的大伙计——他这个人挺精明,爱缠人。萨沙穿着棕红色的常礼服、胸衣,打着领带,穿着散腿裤,他很傲慢,看不起我。

外公带我去见老板,并让萨沙帮助我,指教我,他却趾高气扬地把眉头一皱,警告说:

“那他得听我的!”

外公把一只手放在我头上,使我弯下脖子。

“你要听他的话,他年龄比你大,职位也比你高……”

萨沙瞪大眼睛,对我训诫道:

“你要记住外公的话!”

于是,从第一天起,他便极力摆起老资格来。

“卡希林,别老吹胡子瞪眼的。”老板劝告他。

“我——我没有啊。”萨沙一边回答说,一边低下脑袋,可是老板却喋喋不休地说:

“不要老绷着脸,顾客会以为你是只山羊呢……”

大伙计恭敬地笑着,老板难看地咧开嘴唇,萨沙涨红了脸,躲到柜台后面去了。

我不喜欢这些话,里面有好多词我都听不懂,有时我觉得他们这些人在讲外国话。

当女顾客走进铺子时,老板便从衣兜里抽出一只手,摸摸髭须,脸上堆出甜蜜的微笑,面颊上叠出许多皱纹,可那双呆滞的眼睛却没有改变。大伙计挺直身子,两只臂肘贴在腰间,恭敬地摊开两手。萨沙胆怯地眨着凸鼓的眼睛,极力想掩盖起来。我站在门口,悄悄地挠着手,注意着他们做买卖的规矩。

大伙计跪在女顾客面前,令人惊讶地大张着手指,测量女顾客的矮皮鞋。他两手发抖,小心翼翼地触摸那女人的脚,好像害怕会把脚弄伤似的,而这只脚却肥得像一个倒放着的溜肩形的瓶子。

有一次,一个太太蹬动着脚,微微蜷缩着身子说:

“哎哟,您弄得我痒酥酥的……”

“这——是我们的礼貌。”大伙计机灵而热情地解释说。

他那纠缠女顾客的样子,真叫人好笑,为了不笑出声来,我转过脸去,对着门玻璃。可是我憋不住要看看他们做买卖的情景,因为大伙计的举动使我感到非常可笑。同时,心里在想,我永远不会那样有礼貌地大张着手指,那样灵巧地给别人穿鞋。

老板常常离开铺子,到柜台后边的小屋里去,同时把萨沙也叫去,只留下大伙计跟女顾客周旋。有一次,他碰了一位棕红色头发的女顾客的脚,然后便把拇指、食指和中指合在一起,吻了吻。

“唉,”那女人长叹了一口气,“您真是个捣蛋鬼!”

他却鼓起腮帮子,吃力地说:

这时,我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我怕我笑得跌倒,便靠在门把手上,门开了,我的脑袋撞到玻璃上,把玻璃也撞碎了。大伙计直冲我跺脚,老板用戴在手指上的镶嵌宝石的沉甸甸的金戒指敲我的头,萨沙试图揪我的耳朵。晚上,我们回家的时候,他厉声训斥说:

“你这样瞎胡闹,早晚会把你撵走的!有什么可笑的?”

他又解释说:如果太太们都喜欢大伙计,那么生意会更好。

“太太只为了看一眼讨人喜欢的伙计,即使不需要鞋子,也会跑来买上一双的。可你就是不明白!真叫人替你操心……”

这使我感到委屈,因为没有任何人为我操心,尤其是他。

每天早晨,病恹恹的、脾气暴躁的厨娘总是比萨沙早一个钟头把我叫起来。我把老板一家人、大伙计和萨沙的鞋擦好,把衣服刷干净,烧好茶炊,给所有的炉子准备劈柴,把午饭用的手提饭盒洗干净。一到铺子里,我便扫地、擦拭灰尘、烧茶、给顾客们送货上门,然后回家取午饭。在这段时间里,我那站门口的差事,便由萨沙来干。他认为干这件事有损他的尊严,对我骂道:

“笨手笨脚的东西!叫人家替你干活……”

我感到痛苦、烦闷。我过惯了无拘无束的生活,从早到晚待在库纳维诺区的沙土街道上和浑浊的奥卡河边,待在旷野和森林里。这里没有外婆,没有小伙伴,没有可以说话的人,而生活却向我展示了它那丑陋和虚伪的内幕,这使我很气恼。

常有这种事,女顾客什么都没有买就走了,这时,他们三个人就觉得受了侮辱。老板收敛起自己甜蜜的微笑,命令道:

“卡希林,把货收拾起来!”

接着,他骂道:

“呸,猪都跑进来了!蠢婆娘待在家里闷得慌,跑出来挨着铺子瞎逛。你要是我的老婆——瞧我把你……”

他的老婆是个黑眼睛、大鼻子的干瘦女人,经常跺着脚对他大喊大叫,像对待仆人一样。

这是常事:他们彬彬有礼地鞠着躬,说着恭维话,把熟悉的女顾客送走后,便不知羞耻地用污言秽语议论她,我真想跑出去,追上那女人,把他们背后说的话告诉她。

当然,我知道人们在背后一般都彼此说坏话,可是他们几个说起人来特别令人气愤,好像有谁曾经承认他们是最优秀的人物,委派他们来给世界当裁判似的。他们老是嫉妒别人,从来没有夸过任何人,无论对谁,都知道一点他的什么不光彩的事。

P1-3

序言

——永远的高尔基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海燕在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翔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

这是高尔基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激情洋溢的散文诗,热情讴歌了象征时代精神的海燕形象。它顶着雷电,迎着暴风雨,在苍茫的大海上高傲地飞翔,它勇敢,它无畏!这就是海燕,这就是高尔基!

1868年3月28日,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出生在伏尔加河畔下诺夫哥罗德城(现名高尔基市)一个极其贫寒的家庭。父亲是一个木匠,母亲是一个染坊老板的女儿。高尔基三岁时,父亲染上霍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寄居在外公家。外公是一个贪婪、残暴、自私的恶老头儿。两个舅舅经常为争夺家产而打架,并把高尔基视为眼中钉。在这样一个恶劣的环境中,只有外婆真正疼爱高尔基。

后来,高尔基的母亲改嫁给一个贵族大学生,并把高尔基接去同住。又一场噩梦开始了。继父对母亲的种种恶行深深刺伤了幼小的高尔基。高尔基只好又回到已经破产的外公家。这期间,高尔基一边上学,一边捡破烂,勉强读完了二年级。

1878年秋天,高尔基的母亲病逝。10岁的高尔基先后被送进当地一家鞋店和绘图师家当学徒,从此结束了本不该结束的“童年”,开始了独自谋生。对于一个10岁的儿童来说,独自谋生的艰辛和屈辱是不言而喻的。高尔基不堪忍受当学徒的屈辱生活,偷偷逃到伏尔加河的“善良号”轮船上当了洗碗工。从早上六点一直干到深夜,高尔基有洗不完的杯盘、碗碟和刀叉。尽管像服苦役般地日夜劳作,但被解雇的厄运依然不期而至地落在了他头上。解雇理由却是无中生有:轮船餐厅的侍役偷茶具给乘客的事被栽赃给了高尔基。这段洗碗工的生活就这样屈辱地结束了。但喜欢读书,也鼓励高尔基读书的厨师斯穆雷却深深留在了高尔基的记忆中。

1880年秋天,高尔基又无奈地回到绘图师家,继续做枯燥而繁重的工作,并被禁止看书。但主人家这些愚蠢的打压,扼杀不了高尔基追求知识、热爱读书的天性。他幸运地结识了喜欢读书的剪裁师的妻子和雍容华贵的、像女王一样高尚美丽的玛尔格王后。她们给高尔基提供了更多的书籍。高尔基第一次认识了司各特、雨果、大仲马、巴尔扎克、屠格涅夫、阿克萨科夫、索洛古勃、普希金、莱蒙托夫、贝朗瑞等大作家和大诗人。他们的书给高尔基展示了一个奇异美妙的新世界,一种完全不同的新生活。高尔基第一次读到玛尔格王后借给他的普希金诗集时,那种喜悦和兴奋溢于言表。他说:“我怀着渴望的心情,一口气把书看完了……在普希金的诗里,那种纯朴和音韵完美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很像外婆讲的那些优美的童话……我心里反复吟诵这些奇妙的诗句……这使我感到幸福,使我的生活变得轻松而快乐。诗歌发出的振鸣犹如新生活的钟声。”但是院子里那些愚昧恶毒的人却把污言秽语泼向这两个女人,高尔基愤怒得几乎要向全世界呐喊:不许你们污蔑宛如天使般的剪裁师妻子和高贵美丽的马尔格王后!在高尔基苦闷压抑的这段打工生活中,正是这两个女人给高尔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书籍。后来高尔基说:“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光明和有意义。”从此,读书成了他的生命,他的一切,他终生的宝贵习惯。

书籍真是太神奇了,把高尔基沉闷屈辱的生活几乎变成了节日,而高尔基就是这节日里最幸福的人。

然而,生活再一次戏弄了他。一个士兵偷了钱,却嫁祸于高尔基,结果高尔基的名誉不但被玷污,而且还遭到一顿毒打。之后,他离开了绘图师家,又在轮船上干起了洗碗工。深秋,轮船停航以后,高尔基进了一家圣像作坊当学徒。从1882年深秋干到1883年春天。这里的工作依然繁重而枯燥,沉闷而无聊,但高尔基还是千方百计找书看,并念书给工友们听。后来高尔基还在工地上当过工长。无论他做什么样的苦工,都始终没有放弃读书。

1884年初秋,高尔基终于从一个弱小的儿童长成为一个有理想的16岁少年。也就是说,他独立谋生已经六年了。六年的打工生涯,六年的屈辱生活,六年的勤奋读书,使高尔基“上大学”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基础。于是,他怀着进大学读书的美好憧憬,踏上了前往喀山的道路。然而,愿望和现实相差太遥远了,他的大学梦落空了。

在喀山,贫民窟和码头是高尔基光顾的地方。为了不挨饿,他去码头当搬运工,在面包作坊当帮工。渐渐地,他的生活面扩大了,除了接触那里的工人、流浪汉和底层平民外,他还结识了一大批大学生和有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如在印刷厂当夜班校对员的大学生普列特尼奥夫,小杂货铺老板杰连科夫等。杰连科夫家里经常聚集着许多大学生和进步人士。他们关心俄国人民的疾苦,为俄国的前途担忧,谈论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和各自推崇的真理。高尔基说:“我常常感觉到,在大学生们的谈话里,听到了我未能说出来的思想,因此这些人让我欣喜若狂,犹如一个俘虏得到许诺给予自由那样高兴。”在这样的环境里,高尔基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开始阅读一些科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著作,他读的第一本严肃的书是叔本华的《格言与箴言》。但要真正找到思想上的朋友和生活的方向,对于高尔基来说,是何其困难啊!1887年2月,高尔基的外婆去世了,这对于他是天大的打击。听到噩耗的当天夜里,他极度悲伤,他想呐喊,想告诉大家,他的外婆是一个多么热忱而聪明的人,是一个多么善良而温厚的人,是一个多么会讲童话和诗歌的高手,她是所有人的母亲,是高尔基的保护神,她怎么可以死呢?!在穷困、苦闷、绝望、无出路的纠结中,高尔基感到前途渺茫,生活无望,于是他想了结自己。他在集市上买了一支旧的左轮手枪,对着胸膛开了一枪,结果子弹打歪了,没有击中心脏,只打穿了一叶肺。这时,罗马斯帮助了他。他在《我的大学》中写道:“他谈了很久,一直谈到深更半夜。看来,他希望一下子就使我符合他的要求,成为像他那样的人。我初次感觉到与人相处得如此真诚,如此友好。自从我尝试自杀之后,我对自己的评价急剧下降,我觉得自己很卑微,在人面前有罪似的,我活着感到羞耻。想必罗马斯理解我的这种心情,于是仁慈地向我打开了他自己的生活大门,使我振作起来。这是一个永远难忘的日子。”

罗马斯是被流放多年的民粹派革命家,在高尔基苦闷无助的日子里,他无论在思想上还是生活上都给予高尔基很大的帮助,不仅使高尔基驱散了精神上的苦闷,也使高尔基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读到了更多的有益的好书,更多了解了民间的疾苦,更加丰富了自己的生活阅历。在他的影响下,高尔基参加了民粹派小组的活动,和他一起到农村对农民做启蒙宣传工作。高尔基还认识到,必须使民众从浑浑噩噩的、铅样沉重的生活中觉醒,摆脱掉愚昧、残暴、自私和野蛮的恶习,俄国的生活才有希望,俄国的未来才有光明。

在喀山四年的“求学”生活,使一个满怀美好憧憬的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关心俄国命运、探求革命真理的热血青年。高尔基在成长,高尔基在进步。高尔基曾说过,他虽然出生在下诺夫哥罗德,但在精神上获得新生却是在喀山。“喀山是我最喜爱的一所‘大学’。”

从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中,我们所感受到的绝不仅仅是主人公悲惨的童年,受尽凌辱的谋生经历和求学的坎坷,也并不觉得主人公软弱可怜,一贫如洗。这一切恰恰折射出主人公天性中的正义感、善良、宽厚、顽强、坚忍和勤思敏学以及他那高贵而美好的心灵。

《在人间》第二章中,主人公与瘸腿姑娘柳德米拉像“夫妻”那样纯洁地过家家,简直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外婆常常夸我们俩的友谊。‘男孩跟女孩相好是件好事!只是不能胡闹……’外婆用简单明了的话给我们解释,什么叫做‘胡闹’。她讲得很美,表现出一种高尚的思想境界,所以我深深懂得了,花儿没有开是不能采的,否则就没有芳香,也不会结出果实。”所以,高尔基从不“胡闹”,看到别人胡闹,他极其厌恶,并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

主人公博爱仁慈。他和外婆一起,踏着溶溶月色,把五戈比硬币悄悄放在比他们更穷苦的人家的窗台上。尽管继父深深伤害过他,但在继父临终前想见他一面时,他仍然前往医院,满足了继父的愿望。

主人公热爱大自然犹如热爱自由一样。他和外婆在森林里采蘑菇或捕乌时,他的心欢喜得像乌儿一样跃动。天还没有亮,他便来到了森林里,装好捕鸟工具,在林边躺下,等待天亮。“四周万籁俱寂,一切都在沉睡。透过灰蒙蒙的雾气,隐约显现出山脚下那片辽阔的土地……远方,在草地那边的森林后面,亮晃晃的太阳正在徐徐升起……喜洋洋的太阳渐渐升高,祝福着、温暖着这片赤裸而寒冷的大地……清澈明亮的天空,使大地显得辽阔无垠,一切都流向远方,流向蔚蓝色的大地尽头。”

“鸟儿们醒来了……一分钟之前还在煞有介事地沉思的森林,霎时间充满了各种鸟鸣,展现出一片大地上最纯洁的生物的繁忙景象……”

他哪里是在捕鸟,分明是一个小天使在与大自然对话。这就是心灵纯净的主人公眼中的大自然:壮美、神奇、诡异,带给他无限的想象和快乐。哪里看得出这是一个为生计所迫、寄人篱下、孤苦无依的少年啊。

综观上述,我们从高尔基身上读出的不只是苦难与不幸,彷徨与绝望,而是他的坚强与自信,尊严与勇敢,正直与抗争,善良与博爱,勤思与敏学,心灵的纯净与智慧。不是吗?高尔基不正像是矫健、高傲、勇敢的海燕吗?他不畏电闪雷鸣,不畏狂风暴雨,他坚信乌云终会散去,他将张开双臂迎接日出,拥抱阳光。是的,高尔基心中永远阳光灿烂:阳光化去了苦难与凌辱,带来了永恒的明天和希望。是的,高尔基就像海燕,最终飞出了俄国海域,飞向了全世界,而他依然矫健、高傲而勇敢。

三部曲所描写和表现的也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同时折射出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俄国残酷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俄国底层人民“铅样沉重的生活”,表现了关心俄国命运、探求革命真理的一代新人艰难曲折的成长道路。

三部曲问世以来,获得了俄国国内外高度一致的好评,至今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拥有千百万的读者。愿这朵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奇葩长开不衰。

永远的高尔基,永远的三部曲。

借这次再版机会,译者根据苏联儿童文学出版社1948年版的《在人间》,对译文作了认真校订和润色,增补了一些注释,修正了谬误,力争使译文更臻准确和优美。一 俄语,意为:谋生,打工。《在人间》开篇第一句话是:“我开始谋生了。”现用中文译名《在人间》已约定俗成,故袭而用之。

刘引梅

2010年7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3: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