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创,以高清影像和绝版海外史料原样呈现的历史类连续出版物。
乔治·亨利·梅森等著的这本《西洋镜(清代风俗人物图鉴)》收录80余幅罕见的版画与照片,展现了最容易被历史风尘湮没的、各行各业的市井小人物,如卖花人、理发师、船工、乞丐、僧侣、织工等。
本书西方艺术史上经典的彩色影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西洋镜(清代风俗人物图鉴)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英)乔治·亨利·梅森 |
出版社 | 台海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国内首创,以高清影像和绝版海外史料原样呈现的历史类连续出版物。 乔治·亨利·梅森等著的这本《西洋镜(清代风俗人物图鉴)》收录80余幅罕见的版画与照片,展现了最容易被历史风尘湮没的、各行各业的市井小人物,如卖花人、理发师、船工、乞丐、僧侣、织工等。 本书西方艺术史上经典的彩色影像! 内容推荐 乔治·亨利·梅森著的《西洋镜(清代风俗人物图鉴)》主要包含《中国缩影》《中围刑罚》与附录三个部分。 《中国缩影》首版于1834年,是西方最早介绍中国风俗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了20余张精美的版画与4万余字的解说,真实地再现了一个个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市井小人物。 《中国刑罚》首版于1804年,开创了中国刑罚研究的先河,从此中国刑罚及其背后揭示的民族性的研究逐渐成为西方汉学一个主要支派。该书的22张彩色版画也成为西方艺术史上的永恒经典。 附录部分收录了著名插图摄影师威廉·桑德斯的《修脚》《缅甸大使觐见中国皇帝》《驻法公使曾纪泽》等罕见的彩色影像30余张。 目录 中国缩影 前言 简介 官员 胥吏 贵族妇女 卖花的商贩 理发师 月饼师傅 船工 女装裁缝 守夜人 持火枪的士兵 虎衣武士 水果摊 打伞的商人 狗贩子 贩蛇人 卖水果的商贩 卖鸽子的商贩 货郎 儿童 鸬鹚捕鱼人 逸闻、掌故及其他 中国刑罚 前言 一个地方官面前的犯人 被押往监狱的犯人 要被审判的犯人 要被打板子的犯人 拧耳朵 悬吊 惩罚船夫 惩罚翻译 夹棍 夹手指 石灰灼眼 被链条拴在一根铁柱上的犯人 戴木枷的刑罚 拴在一个大原木上的犯人 关在牢笼里的犯人 拴在一个木筒子上的刑罚 挑断一个犯人的脚筋 严格人身限制 押送一个犯人流放外地t 被执行死刑的犯人 绞刑 斩首 环行世界 中国风俗 卖饭的小贩 盲人乞丐 猎户 家庭用餐 僧侣 流动的鞋匠 中国女织工 刑具 附录 缅甸大使觐见中国皇帝 剃头的中国人 商贩与食客 伍秉鉴肖像 可能是僧格林沁(Ko-Lin)像 恭亲王奕訢像 浙江纺丝 满族人 汕头街头 轿夫与船夫 广东北部的男孩 上海的叛乱 广州救助伤员 广州珠江上的炮台 皇帝、官员、士兵 一组村民、商人、贵妇、仆人、小女孩、农妇 种植水稻 戏剧表演 劳作的农夫 中国僧侣 上海苦力,手工着色蛋白照片 修脚,手工着色蛋白照片 流动理发匠,手工着色蛋白照片 贴告示的官员 太平天国的礼拜堂 忠王举行军事会议 兵站附近的饭摊 军官、满族官员、贵妇、女仆 满族八旗首领 驻法公使曾纪泽 试读章节 官员 中国的官员是整个帝国里地位最高、权力也最大的公职人员。官员分为文职官员和武职官员两种,通过科举考试产生。在中国,头衔和贵族爵位是不能世袭的,而是和欧洲一样,一辈辈逐级削减。但是任何一个人,即便是最低等的人,只要他掌握了取悦皇帝的方法,或是对这个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都可以得到一个贵族的头衔作为奖赏。通过这种方式,皇帝可以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根据臣子是否努力巴结,来决定他们的升迁或是贬黜。 整个帝国的官员数量超过三万人,他们每个人都是执法者或者主掌政府某一特定部门的公职人员。由于他们的权力来自于专制制度的主人,因此他们也会用同样残酷和压迫的方式来对待下辖的子民,最常见的方法就是通过罚金、惩戒或者任何其他借口来剥夺那些人拥有的一切。 官员拥有在官服上刺绣花边的特权,同时还可以在官帽上点缀孔雀尾翎。他们备有两套官服,一套冬季穿着,另一套则适用于夏季。冬季官服内衬皮毛,在十月中旬前后开始使用。而后者,如图中所示,则是从四月中旬开始穿着。 在中国,男人和女人的服装款式非常相近。人们可以通过特定的饰品来辨别彼此间的等级;而任何敢于逾权的人,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最近,有—位作家在谈到中国风俗的时候,曾描述过—个真实的事例:—位女士因为擅自佩戴黄水晶而被处以绞刑。因为黄水晶是明黄色的,这种颜色只属于神圣的皇帝和皇室成员。 官员们的衣着款式简单而固定,主要为垂到脚面的对襟长袍。左边的衣襟上缀有小小的金质或者银质纽扣,用以固定在右襟上,纽扣的数量和种类则由佩戴者的等级所决定。衣服的袖子很宽大,由肩部一直垂到手腕,并在那里形成一个马蹄的形状,几乎完全覆盖住整个手部,只露出手指的末端。他们在腰上系着一条宽大的丝绸腰带,腰带的末端往往刺绣着花纹,并一直垂到膝盖的位置。腰带上挂着一个荷包,里面装着一把小刀和两根小木棍,这两根小木棍叫作筷子,是中国人用来代替刀叉吃饭的工具。 在长袍的下面,是肥大的裤子,在脚躁处扎紧。夏天穿的裤子由上好的细麻布制成,而冬天则会用内衬皮毛的缎子或者丝绸。在温暖的天气里,人们会把脖子露出来。而当天气转冷的时候,会在衣服上加上一个由丝绸、貂皮或其他毛皮制成的领子。 责族们在冬天穿着的衣服,内衬是从东北地区运来的美丽的貂皮,或者是最好的狐皮,再以紫貂镶边。各种各样动物的毛皮都可以用来制作冬季的服装。最常见的有狗、鹿、山羊、松鼠、田鼠和家鼠的皮毛,这些毛皮通常被缝在一起,制成长斗篷。在外人看来,这种衣服的样子着实非常奇怪。 普通人只允许穿着蓝色和黑色的衣服,他们的夏季服装通常是由纯棉布制成的。而官员们通常也穿黑色、蓝色或紫色,但可以在庆典的日子里穿上红色的绸缎衣物。 整个帝国之内,人们的发型都是统一的,这是由法律规定的。所有人的头发都被剃光,只留下头顶的一小块,这里的头发被编织成辫子,而且留得越长越好。中国的贵人们通常会在辫子里面掺杂一些假发,这样就可以把它编织得更长,几乎可以垂到地面,最后在辫子的末端系上一朵黄玫瑰。这种辫子被称为尾,人们认为它是神圣的。在中国人看来,辫子被剥夺就意味着沉重的灾难和深深的耻辱。有些旅行家甚至坚定地认为,一名荣耀的中国绅士宁愿舍弃他的生命,也不会放弃他的辫子。 有一次,我国的一艘商船停泊在广州港外,几名见习船员趁着高级军官不在场,擅自邀请了一位中国商人上船。这些家伙用谈话吸引了商人的注意力,然后把他的辫子紧紧地绑在船索上,接着他们升起桅杆,商人被吊在了空中。然后,他们递给商人一把刀,告诉他如果不喜欢被吊在上面,可以自己用刀割断辫子下来。尽管感到非常痛苦,这位商人依然不想失去他的辫子。最后,经过不断地抱怨和哀求,他才被放了下来。当然,这些残酷的年轻流氓们还索取了大量的贿赂,并要求当场付清。 在夏季,中国官员头戴着像塔糖形状的圆锥形帽子,这种帽子由仔细剖开的藤条编制而成,经过精心打磨,内里还衬着绸缎。在帽子的顶端,他们会缀上一簇红色的丝线,丝线散开覆盖住整个帽子,并一直垂到帽檐。 官员和文人佩戴相同款式的帽子,只是内里用红色绸缎衬饰,并用一条质地最好的红色丝绸做成束带,以免帽子脱落或被风吹走。在冬季,他们另备有一顶帽子,帽檐上装饰着紫貂、水貂或者狐狸皮毛,同样配有丝绸束带。在皮毛装饰上他们非常奢侈,往往会花费40到50盎司的白银。 他们同样珍视自己的指甲,经常会放任它们长到一个夸张的长度,以此来证明自己不事劳作——他们错误地理解了尊严的意义,认为自己活得逍遥自在是理所当然的,舒服的日子全靠下人们的劳作。我们活在一个更理性的政府治下,知道真正的尊严在于尽可能地使自己变成一个有用的人,为这个世界做出我们的贡献。真正的独立则在于我们可以自力更生,而不是依赖仆人们的帮助。尾指的指甲通常会尽可能地留长,为了精心地保护指甲,人们不得不在晚上给每根手指都套上竹制指套,以免在睡眠中不小心弄断它们。 P7-8 序言 在收藏与出版之间 2009年毕业之后,我一直从事文史图书的出版工作,其间工作几经变动,后来落脚在地坛边一家新建出版社。2013年年底,一次很偶然的机会,策划出版了《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1842—1873》一书。这套定价198元的书出乎发行、出版社领导及我的意料,在任志强、王巍等名人及百度推广的推荐下(未公关),该书掀起一轮又一轮的销售热潮。本来我当时的重心还在“名家说史”这一方向上,此后我不假思索地选择了那个几乎要放弃的选题——法国画报记录的中国。 此前,我一直跟北京的一位收藏家徐先生谈法国《小日报》的出版事宜。徐先生因为当时有研究任务在身不便过多参与,便提出将70份的《小日报》以10万元的价格出售给我们。当时我感觉,虽然出版价格比较高,但是仍有出版利润。经过多次沟通后,徐先生最终同意以8万元左右的价格出售电子版。单位老总却想以这个价格买原版报纸。再三权衡之下,我与两位朋友决定共同出资购买这批报纸。 不过当时自己还是有点担心70张报纸撑不起一本书。我在浏览网页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网上有一批法国《小日报》在出售。后面的日子里,我几乎天天泡在网上搜罗国内外卖家的信息,终于在2014年年初搜集了近百份法国《小日报》和《小巴黎人报》。利用这些资料,出版了“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的第二本,市场依然火爆,两年已经销售约1.5万册。 此时,我已经打定主意离开出版社,成立自己的工作室,进行海外史料的挖掘和出版。虽然年终奖还没发,虽然《伦敦新闻画报》的第二本已经成稿在手,但我更愿遵从内心,选择更想要的出版方向。大量购买西方报纸和古籍,然后做书出版,以自己的道行很难说服出版机构买单。我也意识到,确实不应该让人投资数百万,一两年内只见到一堆报纸、古籍和翻译得很蹩脚的书稿。 幸运的是,我在2015年相继出版了《西洋镜:海外史料看甲午》《西洋镜:1907,北京一巴黎汽车拉力赛》及《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法国彩色画报记录的中国1850—1937》等书,逐渐打开了西方报纸、古籍与出版相结合的路径。新同事的陆续加入,为我分担了繁重的扫描、整理图片、编辑、校对等事宜。 本书是“服饰与风俗”系列的最后一本。《中国缩影》编著者不详,大致出版于19世纪40年代,是我在北京古玩市场淘到的一个宝贝。当时卖家把它扔在最边角的地方,一问价格居然4000多元。为了避免自己后悔,我很爽快地买下了。卖家都有些疑惑,熟悉之后,他告诉我应该议下价。不过,当时我看到这十几张泛着黄晕的清代风俗彩图,已经完全没有抵抗力了。 关于《中国刑罚》,一般认为著者是梅森少校。这是西方关于中国风俗的开山之作,首版于19世纪初,市场售价在一万元到三万元之间。 《环行世界:中国风俗》中的图片由威廉·桑德斯拍摄,后期经过手工上色。1862年,桑德斯开设了上海第一家照相馆,拍摄的照片多刊于《远东》《伦敦新闻画报》等杂志,是中国最早、最著名的插图摄影师之一。 附录中的图片算是这两年收藏的精品展示,像《缅甸大使觐见中国皇帝》《驻法公使曾纪泽》《满族八旗首领》等都是难得一见的影像资料。 最后对出版方以及为我提供财力、智力支持的亲朋同事表示由衷的感谢。 编者赵省伟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也希望能够以一种更加吸引人的方式来告诉年轻人,世界其他地方的人都长什么样子、他们穿什么服装、他们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又是怎样的。我们自信地认为,这本书既能够为孩子们提供很多的乐趣,又会帮助他们获取更多有用的知识。 ——《中国缩影》前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