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
分类
作者 (印度)克里希那穆提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克氏写给学校的书信集,它既是写给学校的教师与其它负责人的,同时也是写给学生和家长的。全书以探讨教育为主题,同时涵盖了许多人生的重要问题。具体内容包括《习惯/习惯使心灵麻木》《生活的艺术/关系就是生活的艺术》《人类的生存/分离的欲望是破坏的根源》《思想的运动/思想导致利用和毁坏》《教育自己/要了解我们的形象需要自我觉知》等。

内容推荐

这些信件中所表达的洞见,对于关心教育问题的家长、教育者、学习教育的学生以及其他相关人士都是很有价值的。如果你愿意读的话,就带着学习的态度去读。就像你要了解一朵花儿,就得非常细心地观察它的花瓣、它的茎、它的颜色、它的芬芳和它的美。这些信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去学习,而不是哪天早上随便读一读,然后就把它忘掉了。你必须给它点时间,玩味它,质疑它,深入地探询而又不轻信,与它共处一段时间,消化它,使它成为你自己的东西。

目录

序言

1 完整的教育/这些学校要培育完整的人

2 善/为了达到至善之美,自由是必不可少的

3 悠闲/心只有在悠闲中才能学习

4 恐惧/善不会在恐惧的土壤中绽放

5 知识/积累知识不能通向智慧

6 责任/一个人就是整个人类

7 学习/整个生命的活动就是学习

8 根本的转变/教育要培养完全的责任感

9 勤奋/从自我占据中解脱会带来充分的能量

10 安全/学校是学生的家

11 比较/模仿使心灵腐化

12 心理伤害/教育就是要把心灵从“自我”的有限能量中解放出来

13 习惯/习惯使心灵麻木

14 美/思想的运动不是美

15 能力/能力被欲望限制了

16 洞见与诚实/哪些欲望或思想是诚实的,哪些不是?

17 欲望和混乱/没有欲望的介入,感觉能否极为活跃?

18 健全/在没有度量的时候,就会有整体的品质

19 问题/身体上和心理上的问题浪费我们的能量

20 地位/自私是我们生活的根本问题

21 敏感性/身体的智慧会守护它自身的健康

22 自我中心/思想是我们所有苦难和丑陋的根源

23 生活的艺术/关系就是生活的艺术

24 文字/文字妨碍真实的感知

25 智力/学习“你自己”这本书

26 暴力/比较是暴力的一部分

27 价值观/明澈的生活,这不是一种价值观

28 学习的中心/这些场所是为了人性的启迪而存在的

29 人类的生存/分离的欲望是破坏的根源

30 合作/合作需要巨大的诚实

31 智慧/智慧的本质正是敏感性,也就是爱

32 思想的运动/思想导致利用和毁坏

33 认识你自己/你必须成为美好的,因为你就是未来

34 友爱/当你关心的时候,每一种形式的暴力都会离你而去

35 看清事实/人们活在与日常生活无关的思想和信念中

36 奖励和惩罚/基于奖惩的活动会导致冲突

37 交流/交流就是相互学习

38 教育自己/要了解我们的形象需要自我觉知

39 效率/效率本身不是一个目标

40 共同思考/自由是共同思考的本质

41 注意/觉知会带来内心的微细和清晰

42 家庭与社会/生活是一种只有偶尔快乐的痛苦过程吗?

43 生活的浩瀚/天空、大地和人类生存的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44 觉知/注意包含着巨大的能量

45 教师/教师与人类的绽放息息相关

46 柔弱/没有了自我的中心,就会有非同寻常的力量和美

47 愿望/我们强烈的愿望是培养一个自由的人

48 全心投入的承诺/少数人该如何对待多数人?

49 远见/理想滋生冲突

50 选择/自由没有对立面

51 知识的局限/我们并未从战争中吸取经验,依旧重复着残忍和兽行

52 谦卑/谦卑是智慧和爱的精髓,它不是一种成就

53 平庸/什么样的能量能使我们摆脱庸俗?

54 与自然和谐相处/伤害自然就是伤害自己

55 唯有学习/学习带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56 传统/对过去的反叛只会带来另外一种顺从

57 文化/真正的文化是一种在自由中的活动

58 服从/恐惧滋生了权威

59 冲突/分隔导致冲突

60 一起工作/教育就是去打破模式

61 秩序/服从过去就是混乱

62 道德/顺从否定了美德

63 行动/生活就是关系中的行动

64 偏见/关系不是一种智力上的东西

65 一种不同的教育/文化的精髓就是完全的和谐

66 根本的自由/没有责任便没有自由

67 关系/关系就是社会

68 权威/自由里没有权威

69 强迫/没有强迫的学习

70 纪律/学习就是纪律

71 理智/自由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理智

72 秩序和自由/秩序是新事物,也就是智慧的行动

后记

试读章节

6 责任

一个人就是整个人类

我们需要理解“责任”这个词的全部意义。它的本意是“反应”,不是部分地而是全面地反应。这个词还意味着“回过来”:对你的背景的反应,回头看你的局限性。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责任,是发自人的局限性的行动。一个人的文化和他所处的社会自然会局限他的心灵,无论这个文化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他基于这个背景作出反应,而这个反应限制了我们的责任。如果一个人出生在印度、欧洲、美国或无论什么地方,他都会根据宗教的迷信——所有宗教都是某种迷信的结构,或民族主义,或科学理论进行反应。这些限制了他的反应,它们总是受制约的、有限的,因此总会出现矛盾、冲突和困惑。这是必然的,它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分割。任何形式的分割都必定会带来冲突和暴力,并最终带来战争。

如果你了解“责任”这个词的真正含义,以及现在世界上正发生着什么,你就会看到,责任已经变成了不负责任。通过理解什么是不负责任,我们将会开始领会什么是责任。责任是为了整体,正如这个词所隐含的,它不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自己家庭,不是为了某种观念或信仰,而是为了整个人类。

我们的各种文化都在强调分别,并称之为个人主义,这导致每个人都在做他想做的事,或致力于自己特殊的微小才能,无论这个才能对社会多么有益或实用。我的意思不同于极权主义者想让你相信的想法,即只有国家和代表国家的政府才是重要的,而不是人。国家是一个概念,而人,虽然生活在国家里面,却不是一个概念。恐瞑是一个事实,而不是概念。

从心理上说,一个人就是整个人类。他不只是代表人类,他就是人类这个物种的全部。本质上,他就是人类的整个心智。各种文化在这个事实上强加了“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这个幻觉。人类已经被这个幻觉束缚了许多个世纪,这幻觉已经变成了现实。如果仔细观察自己的整个心理结构,你就会发现,正如你会痛苦,整个人类都会在不同的程度上痛苦。如果你是孤独的,整个人类都知道这种孤独。痛苦、嫉妒、羡慕和恐惧也都被所有人熟知。因此从心理上说,内在地说,你和别人是一样的。在生理上、生物学意义上或许存在差异——高或矮,等等——但是从根本上说,你就是整个人类的代表。

因此在心理上,你就是这个世界。你对整个人类负有责任,而不是作为个体对自己负有责任,那是一个心理上的幻觉。作为整个人类物种的代表,你的反应是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于是责任具有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含义。你必须学习这种责任的艺术。如果你完全理解了“心理上,个人就是世界”这个事实的含意,那么责任就会变成无法遏制的爱。然后你就会关爱儿童,不只在他们年幼时,还要让他们终生都能理解责任的意义。这门艺术包括行为、思考方式以及正确行动的重要性。在我们这些学校里,对地球、对自然以及对彼此的责任是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只强调学业,尽管它们也是必要的。

然后我们可以问,教师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以及更广泛的问题,什么是学习?教育者的职责是什么?是只教代数和物理,还是在学生以及他自己的内心唤醒那份巨大的责任感?这两者能够并存吗,我是说,对职业有帮助的学业课程和对整个人类和生命负责?还是说它们是分离的?如果是分离的,那么这个学生的生活中就会有矛盾,他会成为一个虚伪的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他的生活划分为两个明确的部分。人就生活在这种分裂中。他在家里是一套,在工厂或办公室则呈现一副截然不同的面孔。这两者有可能和谐并存吗?

当这样一个问题提出来,你需要去研究它的含义,而不仅仅是回答可能或不可能。因此,你如何对待这个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从自己受限的背景去对待它——所有的制约都是受限的——那么你对它的理解将会是不完整的。你需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对待它,于是你发现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当你全新地对待它时,你就会看到这两者就象两股溪流汇入一条巨大的河流,那就是你的生活,你负有全部责任的每日生活。

意识到教师是最伟大的职业,你会向学生传达这一切吗?这些不只是文字,而是一个不应被忽略的重要事实。如果你没有感受到这个事实,那你真的应该换一个职业,否则你将活在人类为自己制造的幻想中。

所以我们再问一次:什么是你要教给学生的和学生要学习的?你是不是在创造那个能够让真正的学习发生的特殊氛围?如果你理解了责任的巨大和它的美,那么你就会对学生完全地负责——他穿什么,他吃什么,他谈话的方式等等。

由这个问题带来了另一个问题,什么是学习?我们大多数人可能甚至没有问过这个问题,或者我们问过,但我们的回答来自传统,即累积的知识,我们将这些知识熟练或不熟练地运用于谋生。这就是人们通常被教导的东西,这就是所有一般的学校、学院、大学等等存在的目的。知识占据主导地位,这是我们最大的局限之一,所以头脑从未摆脱已知。它总是在已知上添加,因此陷入了已知的束缚,从来没能自由地去发现一种完全不基于已知的生活方式。已知导致一种宽阔或狭隘的定势,一个人停留在这个定势中并认为这是安全的;而安全恰恰是被有限的已知破坏的。这就是人类一直延续至今的生活方式。

那么,有没有一种学习方式,它不会把生活变成一种惯性模式,一种狭隘的常规?什么是学习?我们需要非常清楚地了解知识的模式。我们获得技术上或心理上的知识,然后按照那个知识去行动;或者先去行动,再从行动中获得知识。二者都是获取知识。知识永远属于过去。有没有这样一种行动方式,它不再携带人类知识的重负?有,但它不是我们已经熟悉的那种学习,它是纯然的观察。它不是那种不断累积、随即变成记忆的观察,而是一刻接一刻的观察。观察者是知识的本质,他把自己通过经验与各种感官反应所获得的东西强加在他观察到的事物上。观察者总是在操纵他所观察到的,而他的观察所得总是被转化为知识。所以他总是陷在制造习惯的古老传统中。

因此,学习是纯然的观察,不仅是对外界,也包括内心正在发生的事情——没有观察者的观察。

7 学习

整个生命的活动就是学习

整个生命的活动就是学习,没有任何时间是没有学习的。每一个行动都是学习的活动,每一种关系都是学习。我们习惯于积累知识,并把它叫做学习,这在有限的范围内是必要的,但是这种限制会妨碍我们了解自己。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度量的,但学习中是没有度量的。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特别是在你想领会宗教生活的全部意义时。知识是记忆,但如果你观察过的话,真实、现在并不是记忆。在观察中,记忆是没有位置的。真实就是正在实际发生的事情。下一个瞬间就成了可度量的,这就是记忆的方式。

如果你有兴趣观察一只昆虫的活动,或其他吸引你的东西,注意力是必需的。这个注意也是不可度量的。理解记忆的全部本质和结构,认识它的局限,并帮助学生看清它,是教师的责任。我们从书本中学习,或从精通某个学科的老师那儿学习,我们的脑袋装满了这些知识。这些知识是关于事物、自然以及我们外在的一切,当我们想了,解自己时,我们就求助于那些描述我们自身的书籍。于是这个过程不断继续,渐渐地我们变成了“二手人”。这是一个明显的事实,整个世界都是如此。这就是我们的现代教育。  正如我们指出的,学习活动就是纯粹的观察活动,而这种观察不会被局限在记忆的范围内。我们学习谋生,但我们从来没有生活过。谋生的能力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生命,我们几乎没时间做别的了。我们有时间闲聊、娱乐、游戏,但所有这些都不是生活。有一片叫做真实生活的巨大领域,它被完全忽视了。

要学习生活的艺术,你需要有悠闲。“悠闲”这个词被严重误解了。它通常是指不被我们必须做的日常事务占据,例如赚钱谋生,到办公室或工厂上班等等,只有在这些事情做完之后才有悠闲。在那段所谓的悠闲里,我们想要消遣,想要放松,想做我们真正喜欢的,或需要发挥我们最大潜力的事情。谋生和所谓的悠闲是矛盾的,因此总是存在压力、紧张和逃避紧张的努力。于是悠闲是指我们没有压力,在那个时候,我们会拿起一张报纸,打开一本小说,闲聊,游戏等等。这是真实的情况,到处都在发生。谋生是对生活的否定;悠闲,按照我们的理解,是谋生压力的暂时缓解。我们通常把谋生或者强加给我们的任何压力看做是没有悠闲。而我们内心有一个更大的压力,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它就是欲望。

学校是一个提供悠闲的场所。你只有在悠闲的时候才能学习。也就是说,只有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学习才能够发生。当你遭遇危险的时候,比如一条蛇,从那个危险产生的压力中,也有一种学习。在那个压力下的学习是在培养记忆,它将帮助你识别将来的危险,从而变成一种机械的反应。

悠闲意味着心不被占据,只有那时才会有一种学习的状态。学校是学习的地方,不仅是积累知识的地方。理解这一点真的很重要。我们说过,知识是必要的,在生活中有它有限的位置。不幸的是,这个有限的知识耗尽了我们全部的生活,使我们没有空间学习。我们是如此地被谋生占据,它消耗了我们思想的全部能量,以至于我们一天下来精疲力尽,只想去寻求刺激。我们通过宗教或其他的娱乐从这种疲惫中恢复,这就是人类的生活。人类创造了这样一个社会,它需要他们全部的时间、精力和生命。他们没有悠闲学习,生活因此变得机械,几乎毫无意义。所以我们必须非常清晰地理解“悠闲”这个词的含意:它是我们的心不被任何事物占据的一段时间,它是可以去观察的时间。只有一颗不被占据的心才能够观察。自由的观察就是学习的活动,它把心从机械中解放出来。

因此,老师、教育者能不能帮助学生理解这整个的情况:谋生和它所有的压力;帮你得到一个工作并伴随着所有恐惧和焦虑的学习;以及带着忧虑对明天的期盼?了解了悠闲的本质和纯粹的观察,这样的教师能不能帮助学生拥有一颗不机械的心,从而让谋生不再成为一件痛苦的事情,一个伴随终生的巨大辛劳?

在悠闲中致力于善的绽放,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些学校就是为此而存在的。创造新的一代,改变这种完全被谋生所占据的社会结构,是教师的责任。这样的教育就是一种神圣的活动。

P16-22

序言

克里希那穆提1895年生于印度,13岁时被“通神学会”带到英国训导培养。“通神学会”由西方人士发起,以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为基础,而衍生为一个宣扬神灵救世的世界性组织,它相信“世界导师”将再度降临,并且认为克里希那穆提就是这个“世界导师”。而他自己在30岁时觉悟内心智慧,否定了“通神学会”的种种谬误。1929年,为了排除“救世主”的形象,他毅然解散专门为他设立的组织——世界明星社,宣布任何一种约束心灵解放的形式化的宗教、哲学和主张都无法进入真理的国度。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在印度和西方世界传播他的精神智慧。别人一直要加给他上师的尊位,他都一直拒绝。他不断吸引全世界各地的人士,但是坚持宣布他不是宗教权威。他的教诲,主旨在于:要从根本改变社会与人生,必须先改变个人自我的意识。他一直教人进行自我觉察,教人了解“自我”局限、宗教与民族制约的弊害。他一直指陈打破意识束缚,进入“开放”的极度重要,因为,“脑里广大的空间有着无可想象的能量”。这个广大的空间,正是人的生命创造力的源泉所在。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演讲无数,著述甚多,所有语言归结为一点,“我只教一件事,那就是观察你自己,深入探索你自己,然后加以超越。你不是去了解克的教诲,你只是在了解自己罢了。”他的心要,为世人指明了东西方一切伟大智慧的精髓——认识你自己。

他一直对世人讲话,直到1986年过世,享年90岁。他的言论、日记、书简集结成60册以上的著作。这一套丛书就是从他浩瀚的言论中撷取出来,每一本都讨论了一个和日常生活特别有关而又重要的题目。

克里希那穆提系列作品得到台湾著名作家胡因梦女士倾情推荐,再次谨表谢忱。

九州出版社

后记

这本新的克里希那穆提“给学校的信”的合集,包括了原来出版在第一卷(1981)和第二卷(1985)的信件以及十七封早些年写成却并未出版的信件。第一卷中的信件,这版中编号是1到37,是从1978年9月1日到1980年3月1日中间每两周一封。第二卷中的信件,编号从38到55,日期如下:有四封是1981年11月、12月,1982年1月、2月每月一封,有十封是从1982年10月1日到1983年2月15日中间每两周一封,还有四封是在1983年10月和11月中间每两周一封。

所收录的新的信件的编号从56到72,日期是在1968年1月到5月(编号56到64)和在1973年3月1日到7月1日(编号65到72)中间每两周一次。这些新增的信件虽然写得较早,但放在了最后。

这些信最初是口授给一个秘书,由她打字成稿并将油印件发给各个学校。

感谢K·克里希那穆西先生宝贵而详细的编辑建议。

雷·麦科伊

书评(媒体评论)

我非常希望通过这些信来传达,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并且告诉那些对学校负有责任的人,这些学校不仅要在学业上非常出色,而且要关心对人的全面培养,必须帮助学生和教师自然地绽放。

——克里希那穆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 14: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