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斗冲今属白石铺乡广桥村杨梅塘居民组,在长约一公里的狭长山冲里,仅有八亩左右的可耕田土,八斗冲故而得名。但这八亩田地并非全归刘家所有。揆一七岁那年,胞弟道一即已出生,要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维持一家四口“无饥乏之虞”的生活,除了张太夫人节俭持家而外,还得靠全家人辛勤的劳动。据冲里老人回忆:“方蛲公以力大闻名乡里,什么粗重的农活都会于,他在山路上能推载重三百多斤的独轮车,上坡下岭,健跑如飞。”一些轻微的、琐碎的农活和家务则由张太夫人一手操办。揆一作为方蛲公的长子,自幼即没有脱离过农业劳动。他帮助母亲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从很小的时候起,他就开始在八斗冲的庄山之阳放牛、拾柴,或者在杨梅塘挑水、打猪草。在故乡的热土上洒下了辛勤劳动的汗水,在生活的大课堂里磨炼了意志,经受了锤炼。他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劳动人民,从小就培养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刘方蛲来到湘潭县衙署当差,本非素志。他局踏辕下,以自韬晦,而志向高远,雄心未已。他认为,“君子在上,则泽被四海,在下则惠及一方,乃日以平反冤狱全活苦民为务”。凡认识他的人都钦其义而奇其才。自然,方蛲公的德言懿行对年轻的揆一教益良深,影响极大,据刘揆一后来回忆:“揆一为时方少,常侍府君,听授史事。一日,讲至岳鄂王传,忽唏嘘泣下,始略举往事告谕之,由是揆一有继承父志之蓄念。”嗣后,揆一与黄兴等志士筹组国内第二个革命团体华兴会于长沙,期以革命为务,归而请命庭闱,且述同人倡议建立共和国体,以求民族之自由平等,决非洪秀全、杨秀清一类农民领袖搞的“英雄革命”,去称王称帝。方蛲公闻之,拍手称快,并极为兴奋地对揆一说:“是殆藉汤武征诛,行尧舜揖让耳。好自为之,吾不汝扼也。”华兴会组织的甲辰长沙起义失败后,方蛲公因株连系狱,凡四十六日始得脱免,犹复寄书在日本的揆一、道一兄弟,谓“唐高祖之诏太宗,化家为国亦由汝,破家亡国亦由汝矣”!使揆一兄弟得以专心致志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的伟大斗争。
刘揆一的母亲张太夫人是一个安贫乐道、勤劳善良的女性。她虽然识字不多,但胆识过人,温柔质朴,持家节俭。她十七岁嫁到刘家,上事有痼疾的母亲,下育揆一兄弟姊妹凡十人,“孝慈之心力已瘁”,是属于乡里那种贤妻良母的典型。在八斗冲这个单门独户、僻静得令人害怕的山谷里整整度过了十二个春秋,她的胆识和机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八斗冲乃至刘家湾一带,至今仍然流传着她两次制服小偷的故事。据其孙子刘安鼐回忆:“一次是发生在一个夏季的深夜里,祖父外出未归,孩子们均已入睡,但屋里还是有些闷热,家里的大门虚掩着,门外朦胧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时隐时现,屋里却一片漆黑。这时一个小偷从门缝里探头窥伺了一下,企图行窃。我的祖母正准备关门,发现小偷后,便抄起一把鸡毛帚子。当小偷再一次探头时,她就用鸡毛帚子轻轻地向小偷脸上拂去,吓得小偷连忙把头缩回去了。过了一会儿,小偷以为是碰上蜘蛛网了,于是,又向屋内伸头窥探,祖母再拂。小偷不解地竟自言自语地问道:‘这是什么东西呀?’祖母站在门后漫不经心地答日:‘鸡毛帚子呗!’她大胆而幽默的举动把小偷给吓跑了。又有一次,可能还是这个小偷不甘心于上次的失败,又来光顾了。他这次是用水淋湿墙脚,然后挖洞,又被祖母发觉了。她一声不吭,从容地准备好一条新麻绳和一条高板凳,轻轻地放在墙边,并把绳子结成一个活套,坐在即将挖穿的洞口等候。当小偷挖穿洞伸进赤脚来试探的时候,她很快将绳圈往那只赤脚上一套,立即把绳勒紧绑在板凳腿上,使小偷进退维谷。她自己却坐在板凳上,用板刷去刷小偷的脚板心。小偷在墙外奇痒难忍,无可奈何,只好不停地哭着求饶,直到拂晓才结束这场闹剧。这种别开生面惩罚小偷的妙法,一时成为趣闻。”
值得指出的是,揆一和道一兄弟后来投身革命,其母一直是大力支持的。据揆一回忆:革命初创时期,“母与先君虽明知势孤力薄,不足有为,然亦以大义所关,惟有委心任运而已。迨揆一事败出奔,先君因而系狱,母则无间晨夕,哀吁权贵,乞命公庭。凡四十余日而出先君于缧绁。当是时,母且割慈忍爱,寄书揆一并予弟道一,谓事势既已如斯,可努力以报国,毋以我二老为念”。萍浏醴起义失败,刘道一被捕,“母为奔赴长沙营救,先君亦卧缆舆随之,遍叩平昔知交有力者之门,皆畏祸而不得一面”。刘道一被害,“母方痛倒刑场,忽为愤起,搂抱予弟尸,哀舆夫携板扉来,置之上而扶以行”;嗣方蛲公以哭子死,曹庄以殉节死。“丧葬之尽哀尽礼,皆母一身任之”。“而逻者犹日嗣吾门,邻里或劝之远徙,太夫人毅然日:‘吾子能为范滂,吾独不能为滂母而畏祸乎!’逮至辛亥举义,民国建元,揆一亦忝窃高位,得迎养北平,时或服御羞馔,稍涉奢靡。太夫人慨然日:‘汝平生志事,岂即为席丰履厚耶?!”’“每逢堂上生辰及岁时令节,举家称觞致祝,母则抚今追昔,恒不终席而散。”“故揆一禀母训而终身安贫。当袁氏帝制议起,揆一遁走津门,日以《公民报》著论辟之。袁氏购捕揆一亟,且传言将不利于吾家者。太夫人莞尔日:‘使袁氏不吾恕,吾又以徐庶之母自期矣!’一时闻知者,成想望其贤明节概;当道亦畏清议而舍之。”从上述记载可约略窥见张太夫人品德的高尚和对揆一思想的影响。
方蛲公及张太夫人逝世后,人们一直没有忘怀他们的功德,到处传颂着他们所经历的不寻常的往事。这里将搜集所得,从中择其要者摘录几段,亦可概见其向往之诚,怀念之深。
民国时期,著名学者钱基博赋《墓门高》长诗一首,专述方蛲公放走太平军将领林迪荣的事迹,其中有云:“三军齐呼刘大旗,推锋而前莫敢俦。直薄台城成长围,建业王气黯欲休,跃马独出绕垒巡,何来桀黠觑眼偷。直前搏之如搏虎,牵来阶下不低头。问名迪荣林其氏,其官总制非凡流。借问府主忠王李,义问昭宣百二州。我拌一身酬知己,断胆何惜此生浮。公闻吁嗟起释缚,道汝雄气亦髯虬。将军自古岂无降,珍重此身觅封侯。其时张壁岳王像,裘带雍容腰吴钩。其人指而慷慨语,岳王志事公不知?直抵黄龙欲痛饮,攘夷大义凛春秋。爱新猾夏亦女贞,九州臣妾不识羞。我亦欲驱胡虏耳,仗义孰重身如车酋。公乃大惊绕室走,义士可杀不可收。挥手日去莫我溷,其人翩逝如脱鞯。幕府闻之大震怒,遣卒逮公如逮囚。公亦怒震作虎吼,连踣数卒啼啁啾。千人辟易莫相当,乃公去矣勿漫留。变易名字归故里,混迹县官马前驺。”P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