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生不息/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兰保民编著的这本《生生不息》是“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系列丛书其中一本,本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我国传统文化中表现生生不息思想的精华论述,依照本书主题细分为七章七个小专题来分类编写,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生生不息的思想理念轮廓。

内容推荐

兰保民编著的这本《生生不息》目的就是让广大青少年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从而在西方强势文化入侵、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下,通过阅读优秀传统文化的读本,积累文化素养,夯实文化底气,提高文化判断力,从复杂的时代文化语境中,明确辨识自己的文化身份,增强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以期在中华文化传承、弘扬和创造的历史进程中,谱写出属于自已的篇章。

目录

第一章 自然创生

 文化典籍

一 盘古开天辟地

二 共工怒触不周山

三 女娲造人补天

四 夸父逐日

五 精卫填海

六 刑天舞干戚

七 羿射九日

八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九 鲧禹治水

十 浑沌之死

十一 牛郎织女

十二 蚕马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二章 人文创生

 文化典籍

一 钻燧取火

二 伏羲画卦

三 文王演《易》

四 禅让政治

五 舜行孝悌之道

六 孔子问礼

七 三不朽

八 天地人和

九 忠恕之道

十 活字印刷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三章 文化继承

 文化典籍

一 孔子学琴

二 曾子耘瓜

三 伏生藏书

四 察传

五 辕固正学直言

六 马钧重造指南车

七 郑玄求学

八 “画字”与“写字”

九 戴震善问

十 李凤林兴学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四章 文化弘扬

 文化典籍

一 孔子困于陈蔡

二 鲁人学柳下惠

三 炳烛而学

四 宣文君授《周礼》

五 范滂与苏轼

六 横渠四句

七 王阳明龙场悟道

八 谈迁再写《国榷》

九 顾炎武说天下

十 飞行家冯如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五章 舍我其谁

 文化典籍

一 子畏于匡

二 平治天下,舍我其谁

三 小子何敢攘焉

四 尊辱之辨

五 陈蕃愿扫除天下

六 李白

七 韩愈谏迎佛骨

八 吾道自足,何事旁求

九 文天祥绝笔

十 谭嗣同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六章 斯文不丧

 文化典籍

一 崔杼弑君

二 子路问津

三 天地不言

四 天生德于予

五 孟子不遇鲁侯

六 天行有常侣

七 王孙满对楚子

八 司马迁著《史记》

九 西铭

十 李二曲称疾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七章 文化融合

 文化典籍

一 儒道互补

二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三 方内与方外

四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五 汉家自有制度

六 法显求法

七 鸠摩罗什译经

八 刘勰与《文心雕龙》

九 新诗和到是明年

十 容闳之志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试读章节

历史上,不同地域、不同生存背景的族群,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明形态。文明总是在不断冲突中浴火而生,淬炼成型,经过长时间的积淀,沉入到每一个文化共同体成员心灵深处,成为其文化符码和心理结构,这样就构成了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据,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的进步,离不开对各种文明的吸纳和交流。孤立的文化系统是一个缺乏生命力的静态系统;断绝与其他各种文明类型进行信息交流的民族是一个缺少生机与活力的民族。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在各种文明类型的冲突与融合中走向浑厚壮大的。

中国文化是融合了多种文明类型的文化。这一特点,不仅表现在中华文化绵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即便是从其源头来看,也能够看得出来。就地域来说,有黄河流域文明,有长江流域文明,有草原游牧文明,有森林渔猎文明等,而每一种文明形态都有其鲜明的文明气质;就思想类型来看,有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思想文化。到汉代以后,从印度传人了佛家文化,并很快本土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不管是不同地域的文明,还是不同类型的思想,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单向发展的,而是一直处在不断交融、互补的过程中,相互制约,彼此促进,从而形成了一种多元共生、百花齐放,同时又具有内在和谐关系的圆融结构。

实际上,任何一种文明类型,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正是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互补共进。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与吸收各种文明类型,从而形成骨肉丰盈的文化形态。例如,中原农耕文明具有文雅从容、趋于内向的特点,草原游牧文明具有粗犷简约、趋于外向的特点。经过不断地融合,农耕文明吸取游牧文明的长处,游牧文明也接纳农耕文明的成果,经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等多层面的交流沟通,最终趋向融合统一。本章中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新诗和到是明年》等故事所揭示的不同文明形态的交流,并不仅仅停留在器物服饰、文学艺术层面,在更深层面上,隐含着游牧文明、渔猎文明和农耕文明在冲突融合过程中的对彼此文化成果的认同和接纳。

思想文化也是这样。儒家崇尚人世有为,道家主张遁世无为,法家主张霸世力为。以《诗经》为代表的黄河文明温柔敦厚,以《楚辞》为代表的长江文明浪漫瑰奇。在最初的历史时期内,两者各成一脉,独立发展,各具特色。随着南北文化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以及百家思想的争鸣交锋,在各种历史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各种思想文化、各种地域文明不断融合,共同发展,形成了中华思想文化特质鲜明而又丰富多元的面貌。例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将各方文化杂糅而成为新儒家,南北文化在交融里,诞生了新的机体;魏晋南北朝时期,外来的佛教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逐渐渗透进中国文化的根里,儒家将佛教和道教的宗教理论与哲学思想选择性地加以扬弃,形成了中国文化中的宋明理学,儒家文化在创新和改造里获得了新的生机。近现代,中国又放眼世界,向西方积极学习政治、科学、技术等文明成果,融入了现代化的历史潮流中。本章编选《儒道互补》《汉家自有制度》《法显求法》《鸠摩罗什译经》《容闳之志》,意图就在于传达中华文化这一融合的过程。

回顾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我们会发现,历史上中华各民族之间既有兄友弟恭、和平安乐的和谐局面,又有刀戈相向、征战不断的混乱局面。但是有一点不能否认,那就是中华民族是一个各兄弟民族共同组成的文化共同体。虽然历史上有分离乃至反目的时候,但是各民族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是在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发展与演变的几千年历史中自然形成并客观存在的。只不过由于受历史的局限,在没有外部对立物的情况之下,这种一致性经常不能成为各民族的自觉认识,各民族间的隔阂掩盖了相互间根本利益的一致。《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呈现了中华各兄弟民族在冲突中实现融合的努力。P243-245

序言

一个民族,怎样才能卓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一个十分值得思考的大问题。经济强大、人口众多、地大物博、军事实力雄厚等等,这些固然是众多答案中十分关键的选项,但是仅仅有这些要素,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要素都有变数,远不足以作为民族卓立世界的根本。经济的发展必须受制于价值规律的影响,谁也不能确保长盛不衰;人口即便再多,如果“言必称希腊”,一心想着“外国的月亮永远比中国圆”,长此以往,到底是增长了自己的威风,还是助长了他人的气焰呢?地大物博固然是好事情,可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和底气,则这样的地大物博,要么成为取媚他人的资本,要么成为招引掠夺的祸端;前者只能让自己沦为匍匐在地的可怜虫,后者则让自己不幸成为被打倒在地的倒霉蛋,想要站起来都已经是奢望了,又怎么能够站得直、站得硬呢!至于雄厚的军事实力,确实挺让人来劲,对于“暴发户”来说,有了它就可以对别人吆五喝六、颐指气使了,好像全世界都是自己的,可这样的来劲,却只能让自己陷入孤独,让别人滋生仇恨,即便能够卓然而立,可那种整日寝食难安的日子,想来实在也难过得紧!

归根结底还是要有文化自信!

近几年来,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的预言就像电脑病毒一样不断复制和传播。她说:“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这里面的每个字每句话,虽然不乏无知和狂妄,却实实在在地戳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我们当然无意“推进自己的权力”,更无意“削弱西方国家”。西方国家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正是基于根植于其文化地质层深处的二元对立思维和“文明冲突论”,当然也就无法理解我们民族那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气度。

但是反躬自省,为什么对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的民族,西方国家会作出这样近乎无知的判断?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不能不深入思考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国力积贫积弱而备受欺凌,于是从“五四”以来,更远一点说,甚至从“洋务运动”发端,经历“文化大革命”,直到现在,我们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对自己固有的文化家底几乎翻了个底朝天,而对西方文化,则饥不择食般地引进和吸收。这个过程虽然让我们实实在在地学到了一些东西,可同时也留下了可怕的“文化虚无主义”的后遗症,大大损伤了我们经过几千年蕴蓄起来的文化元气,使得不少中国人在西方强势话语面前,要么觉得底气不足,缺乏自信心,要么干脆数典忘祖,做了西方文化话语的奴才。

中华民族自有足资卓立世界的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和价值思想在!  这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和价值思想让我们在世界上卓立数千年而不倒,并必将成为照耀世界、造福全球的智慧光芒。1988年,全球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出联名倡议:“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回到2500年前,从中国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这种智慧,源于对“天道”的深刻体认,源于对“人道”的深刻体察,源于对“和”之境界的不懈追求,源于对“仁者爱人”的切实践履……这束智慧的光芒,引导中华民族穿越晦明莫测的历史隧道,从远古一直照耀到现在,由一代代龙的传人传薪续火,发扬光大,所以它生生不息,代代无穷,引领我们走向了当前光荣而又艰巨的伟大复兴之路。

正是出于上述认识,本丛书特意编撰了“生生不息”这一分册。目的就是让广大青少年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从而在西方强势文化入侵、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下,通过阅读优秀传统文化的读本,积累文化素养,夯实文化底气,提高文化判断力,从复杂的时代文化语境中,明确辨识自己的文化身份,增强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以期在中华文化传承、弘扬和创造的历史进程中,谱写出属于自已的篇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4:3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