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风
我不是江南人,直到此刻未曾观光杭州,我不知道西湖八景美成什么样子,但如果有浙江人问我对杭州有何印象,我一定毫不犹豫地说:“你们那个地方呀,跪的风气很流行,主人跪仆人的风气很流行,是不是?”
不是牛头不对马嘴,有报为证:——
12月17日重庆《大公晚报》载,两浙盐民因为“封存之盐,无人顾问,若自贩卖,则认为私盐,如不贩售,则食用无着”,所以联合了盐民几百人,跑到杭州两浙盐务管理局跪着请愿,局方派员接见,“抚慰”有加云云。
到了12月24日,该报同类的消息又来了,浙西的人民不堪杂牌军伪军的滋扰,不堪县区乡保的派款摊粮,桐乡县的民众集合了“数近万人”徒步冒雨到杭州向省府主席黄绍兹请愿,专员着急了,县长着急了,“闻讯亲自前往阻止”,这一阻,就阻散了九千多人,但仍有二百多人,“积怨太深”,绕道到杭,每人手持捧香一枝,跪在省政府门前,求青天大老爷伸冤,其中有一些曾经被索征人员打得呕吐鲜血,还是扶杖而来的。
十日之内,杭州市出现了二次跪的大场面,都是二三百人捧香跪倒,有一次还几乎是万人跪倒,你说壮观不壮观?
“跪”在清代及其以前不算稀奇,一部清代的外交史,就有许多纠葛是因为外国使节不行跪拜礼而发生的,其时,跪必深深叩头,如果是对皇帝皇后,还必须叩得“响彻御前”,但革命了,“民国”了,通行的礼节是立正,鞠躬,听一声称呼就直起脊骨起立之类,跪拜礼是废除了,虽然流风余韵,不绝如缕,侍妾跪大婆,儿子跪老子,佛教徒跪菩萨,天主教徒跪耶稣,袍哥跪大哥,还是所在多有,但已经是零星的演出,大规模的跪,习为常礼的跪已经渐渐稀少,裁缝也不再为人制包裹膝盖的“跪布”了。惟其如此,跪愈成为大礼,叫化子的跪,佃农对地主的跪,本来在城市中乡村中习见无奇,但也时常使被跪者愕然惊走,骇汗奔避,在一般观念中,“跪”真是一种隆重达于极点的大礼,行这礼的,大有衔环结草、变牛变--5报恩来生的意味-了。
想不到这跪拜礼,抗战几年来又见盛行,学生们跪求富商大户捐钱之风,曾经风靡一时。现在主人跪“公仆”之风又从西子湖畔吹来了。
读着那些报道,一个思想不纷歧错杂的人作何感想,我不知道,我的思想是一向有点纷歧错杂的,读后感到的是一种痛苦的幽默,漆黑的悲凉。
人民是主人,官吏是公仆,调门儿我辈闻之久矣,苦于在脑里无法生根,耳闻目击的一切,只教你哑子吃黄连,苦入心里,如果有一个鹑衣百结的主人当被吆喝时,被逮捕时,被赏耳光时(这类事情你走过任何一条街道,参观任何一个城镇,都有机会领略),挺直胸脯说一声“我是主人”,这个人立刻要变耶稣了,左颊被掴耳光之后右颊也得吃耳光,他也立刻要变堂吉诃德了,疯子的名号有他的份。
盐民们、村民们的集体跪香,意若日:“什么主人我也不敢当了,就请你饶了我这条狗命吧!”这些盐民村民一来无思想问题,二来也未“受人利用”,公仆们除了被跪,除了“抚慰”,有点良心的总应该想想自己深重的罪孽吧?
这罪孽如何解除?
靠包龙图?靠施公、彭公?靠“好人政治”?靠设密告箱?靠拖延时日?
包龙图不多见,即使偶有一二,敢捋上级虎须的,窃为此包龙图的官运忧。在以独裁政治为经,官僚政治为纬的现制度之下,在民主空气淡薄到无法形容的情形之下,我不知道“好人政治”怎样产生?
靠设密告箱?在一个“保”里,保民无权制裁保长,一县之中,县民无力制裁县长的情形下,用三万五千吨大的邮船来做中国老百姓的密告箱,不知道够不够大?何况这些密告书在如此政治之下,我敢断言,最低限度是一大半要像石沉大海。
靠时日的拖延,拖得够久了,我们已经拖掉半生了,从未见一点一滴的自由从天而降,是不染着斗争者的鲜血与热泪的。
害得人民成群要来跪拜,叩头,烧香,呼“青天大老爷”,罪恶谁属呢?看那两段消息,似乎谁都不负直接责任,盐局的“封盐”,“捉私”,是奉上级的命令,上级命令如此不顾实情,是因为官僚政治效率很糟,何以官僚政治叱之不去,咒之不死?是因为独裁,不民主!请问独裁不废,民主不行,人民在水深火热之际,“合法”的斗争,除了跪拜,叩头,高呼青天大老爷,还有什么别的方式没有?你说,你说!
在官僚的心目中:没有了。
在我们的心目中:有的!不用说,这很难“合法”,合那独夫官僚的法。
今日的中国老百姓,是几乎连跪拜公仆的自由也没有的。请看桐乡老百姓的万人跪香图,不是被轰散了九千多人么?但不必忧伤,当跪拜也无自由,要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候,该是挺直脊梁做人的时候了。整部历史就是铁证。
【原载1946年1月12日《华商报》】
P1-5
一
人类的文学艺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随着社会的推进、发展,其分门别类日益精细——从最初的歌曲、舞蹈、神话、故事等逐步演绎出诗、散文、小说、戏曲。直到上个世纪初,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融合,又有了电影、电视剧等。
有一种文学艺术虽然在中国问世两千余年,由于后人未给予“名分”,以致到二十世纪初,才从文学艺术谱系中分野出来,这就是古老而年轻的杂文。
人类和自然界大体都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萌芽、生长与消弭。两千多年来,杂文本应与小说、诗、散文、戏剧、音乐、电影等姊妹艺术一道,繁花似锦、根深叶茂。然而,它没有像先贤们渴望的那样,而是纤弱,时生时灭,时有时无,同其他汗牛充栋的文学艺术作品相去甚远。
二
时序到1915年,中华文学艺术宝库迎来新曙光,一个精灵出现了——杂文在多灾多难的中华大地,被一些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接受了!
杂文这个新成员一俟来到华夏,其特性便与众不同——首先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它主张顺应历史潮流。它不重复生活,不还原历史,不演绎过去,而最突出展示将来,预期社会走势,判断人间是非。
杂文一俟来到华夏,便告之,它向往和平、民主、科学、自由、平等、人道、富裕及真善美;杂文憎恶专制、昏聩、愚昧、野蛮、特权、贪婪、奴性、虚伪及假恶丑。杂文与其他文学艺术既相通又有自己的特性。
杂文一俟来到华夏,就融于文学大家族,与各种文学艺术形成天然的血肉联系。它不像小说刻画人物,而是粗线条勾勒人与事;它不像诗、散文等那样纤细、抒情,而是明白如话,开诚布公。但杂文能够调动各种姊妹艺术如寓言、故事、说唱、戏曲、元杂剧等“为我所用”。
杂文一俟来到华夏,它就友好地“拿来”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多种文化元素。它不是政治学,但只有不迷失政治选择,才能解析身边社会的变数;杂文不是社会学,但只有掌握瞬息万变的时代脉搏,才能适应人间丛林法则;杂文不是历史学,但人总应拨开历史雾障,略知历史长河的走向;杂文不是生理学不是心理学,但它能解剖人性、解读人生、理顺人际关系;杂文不是方法论,但它无处不闪烁思想方法光芒;杂文不是文艺学,但它评价文艺现象既深刻又形象;杂文不是美学,但每篇优秀杂文无不抨击假恶丑,无不向往美、赞扬美……
理解杂文、认识杂文,才能与杂文为友,才懂得杂文的大爱。杂文真的是半部百科全书。
三
杂文打捞历史风尘,知耻近于勇。杂文对于文化批判,社会批判,历史批判,人性批判,世世代代惹来不知多少是非。
嫉妒杂文、讨厌杂文者,甚至欲将杂文从百花园中斩草除根,所以,杂文往往难以长成大树,多少代都不能像其他文学艺术那般枝繁叶茂。有人说杂文偏激,有人说杂文片面,有人说杂文招惹是非,更有人对杂文产生各种各样的误解。以致于把杂文称之为乌鸦,恨不得把一切不祥之物都推到杂文身上。
杂文,曾为作者“惹”下多少祸根,有人曾因杂文葬送自己的大好前途,多少代杂文人曾为自己带来难以洗清的污秽。
然而,实践证明,杂文只能为民众造福,世世代代多少志士仁人,曾为杂文洗刷了一切不实之词,它为人们启蒙越来越受人们欢迎。
四
本书作者共计三百八十位,分当代、现代、历代。
我们试图把1915年《新青年》“随想录”诞生前的杂文划为历代,1915年到1949年划为现代,从1949年到当今划为当代。
1915年“随想录”之前称之为杂文,主要是根据作品性质、特点,而不是按刘勰在《文心雕龙》所谈的“杂文”。
当代作家选五十位,每人一部杂文,五十篇左右。另有合集十部,每部二十几位作家,共二百多位作家,四百多篇作品;现代作家二十位,每位五十篇杂文,七万多字,另有四十多位杂文作家,十部合集;最后选七十多位历代杂文作家,均为合集,每篇作品都有注解、题解、古文今译。
当代五十位杂文作家大体是根据五点遴选的。
一、杂文创作时间超过二十年;二、曾创作有影响的杂文作品在三十篇以上;三、曾创作经典性杂文作品;四、作品强调思想倾向的同时,艺术性也不为之忽视;五、曾在国内组织带领作家创作杂文卓有成就者。
二十多年来,我曾在助手们协助下选编各种版本杂文集五十余部,选编如此大型杂文丛书,对我是一种尝试,深知其难度。这部《中国杂文》(百部整整花费我四年时间。杂文作品浩如烟海,读数百册杂文集、数百7-篇杂文作品,难免挂一漏万,特别是这部大型丛书在国内尚无参照系,错讹在所难免,恭请诸位指正。
选编者2012年11月10日
于长春杂文选刊杂志社
《秦牧集》收录了作者秦牧近些年来的优秀随笔杂文。这里有最酣畅的文字、最勇敢的呐喊、最精粹的传承、最真挚的情感、最冷静的思考、最清醒的坚持……在这个纷扰多变的年代,我们选择读书悟道,寻找精神安顿之所。
《秦牧集》中的这些文章有事实、有根据、有分析、有理论、有文采,是非常优秀的杂文。
《秦牧集》是《中国杂文》系列丛书之一,收录的是我国著名杂文作家秦牧近些年来的优秀随笔杂文。面对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儿及当下的社会现象,作者都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作了深刻的剖析,见解深刻,启人才智,让人品尝到历史深处的隽永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