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变法图强(新世纪干部历史文化读本)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赵禄祥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一、商鞅变法

秦国统一天下的历史伟业,是由秦王政(秦始皇)一手完成的。战国末年形势的发展,为秦始皇完成这一历史伟业提供了历史舞台。换句话说,统一不但是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大趋势,历史还为统一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商鞅变法可以说是秦统一天下的历史转折点,由于商鞅的两次变法,使秦国真正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后来者居上,成为统一大业的担当者。

(一)落后就要挨打

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比起东方大国来,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兼并六国、统一中国的历史重任最后落在秦国头上,这一点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秦国为什么后来者居上?这是因为它真正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个真理,并且将这种认识真正。转化为改革的实践。

因为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后的突飞猛进,人们往往将秦国原来的状况和社会发展程度估计过低,好像此前秦国的社会一直是停滞不前的。

这是一种误解。如果我们要正确认识秦国的富国强兵,秦国的改革为什么能取得成功,秦国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等这样一系列重大问题,就应该首先有这样两点基本认识:第一,秦国僻处西隅,社会发展滞后,但这种落后状况只是相对东方大国而言的。事实上,顺应春秋末年以至战国时代社会的大变动,秦国的社会也在逐步发展,尽管曲折较多,但前进的趋势并没有停滞,更没有倒退。第二,在秦国缓慢曲折的发展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进行过改革,商鞅变法不是突如其来的,它是以往改革的继承和发展,是在以前改革基础上进行的。

秦国的历史,相对于其他东方国家来说,要晚得多。大约公元前890年,秦的历史才脱离神话和传说时代,开始有了可靠的记载。西周末年,周孝王封秦为“附庸”,准许他们“邑之秦”,即在“秦”这个地方修建城邑,由此定居下来,赢秦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至周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护送有功而封为诸侯,并赐以“岐以西之地”。但是,这一带多半是戎和狄等少数民族的天下。秦国是否能存在下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与戎、狄等少数民族的相处。秦穆公时,由于对境内和周围的少数民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且扫除了境内的割据势力,建立了统一的政权,秦国的国力大增。

在这一时期,秦国的强大主要表现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和国内政治的励精图治上,至厉公时(前476至前443),秦国与东方晋国和戎狄的军事斗争中,也还能保持一定的优势。然而,这种兴旺并不是在对旧的社会制度进行根本改革的基础上取得的,所以它不可能持久。自秦厉公以后,即躁公、怀公、灵公和简公、出子几代国君统治时期,秦国国力日趋削弱,国内新旧斗争加剧,政治紊乱,外部打击接连不断,军事上屡遭失败。这就是后来秦孝公所说的“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

战国初年,东方国家,特别三晋国家发展迅速,实力大为增强。与秦接壤的魏国不断扩张,对秦国威胁很大。在魏国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秦国留下了一连串失败的记录:

前413年(秦简公二年):魏大举进攻秦国,一直打到郑。

前412年,魏军占领秦国的繁庞。

前409年至前408年,魏将吴起率兵攻取秦国的临晋、元里、洛阴、合阳等城。魏国取得这一系列胜利后,河西之地全部归魏所有,秦国退守洛水。在这种弱肉强食的斗争,秦国真正尝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滋味。

秦国落后挨打,并不能证明秦国社会发展停滞不前,更不能说明秦人不思进取。在中国这样广大的地区,各地发展是不平衡的。在战国开始之时,秦国并没有置身于当时社会变革大潮之外,秦简公和秦穆公都进行过一些重要变法。

在秦简公时代,秦国至少进行过两项重要的变革:一是“初租禾”;二是“令吏初带剑”。公元前408年(秦简公七年)的“初租禾”,标志着秦国第一次按土地亩数征收田租,承认公田和私田的合法性。这一措施,与鲁国的“初税亩”一样,对社会经济基础的根本变革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初租禾”颁行前后,简公六年又“令吏初带剑”,简公七年“令百姓初带剑”。从今天来看似乎是件小事,实际上则是关系到社会阶级构成的重大变革。剑是表示高贵地位的佩饰,从前只有贵族才有权佩带,一般的吏和百姓是不准佩剑的。但是战国以来,不顾身份限制,身为吏和百姓的人竟然也佩起剑来。“令吏初带剑”的重要意义,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当时社会早已有佩剑之风,秦国政府敢于明令让贵族圈子以外的人也佩剑,确是一个破旧立新的大胆举措,是旧的社会等级制度正在瓦解的标志。

秦献公统治共二十三年,在他即位之初,就对旧制度进行了改革,主要有以下几项:

(1)正式废除人殉制度。秦穆公死时,这种残酷制度已经遭到人们的谴责,但一直没有废止。经过了二百年,秦献公即位伊始,即公元前384年就宣布“止从死”。

(2)编制户籍——为户籍相伍。学习东方国家先进经验,取消国、野界限,将秦国统治下的百姓都编入户籍,实际等于在法律上承认原来的“野人”与“国人”有同等的地位。同时将户籍之民编人军事组织之中,有利于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3)迁国都,推广县制。公元前383年将国都自雍迁至栎阳,以加强与魏国的对抗,也为秦国在全国推广县制作了准备。

秦献公改革初见成效,在与三晋国家的斗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既存的社会制度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革,因此富国强兵、统一六国这一历史重任就落在了秦孝公的肩上。秦献公死后,子渠梁即位,是为孝公。这一年秦孝公二十一岁。秦国经过献公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并不彻底,因循保守的旧势力仍然十分顽强。所以,与东方各诸侯大国相比,秦国还是相当落后的。这一方面向人们揭示秦国进一步改革的必要性,也提示了秦国进行彻底改革仍然要付出艰巨的代价。

P1-4

目录

一、商鞅变法

 (一)落后就要挨打

 (二)富国强兵

 (三)远交近攻

 (四)秦王亲政的新气象

范雎

吕不韦

二、王莽改制的悲剧

 (一)王莽篡汉三部曲

 (二)托古改制与王田制

 (三)六筅与币制改革

 (四)外部环境对变法的制约

王莽

刘歆

三、北魏太和改制

 (一)均田制的颁行

 (二)迁都洛阳

 (三)汉化政策

 (四)民族融合的新气象

文明太后

魏孝文帝

李冲

元澄

四、宋朝:王安石变法

 (一)贫弱的泱泱大国

 (二)王安石的政治主张

 (三)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四)三不足精神与元祐更化

司马光

五、元顺帝亲政与脱脱“更化”

 (一)即位前后

 (二)亲政与“更化”

 (三)变钞与治河

伯颜

六、从叶淇变法到张居正改革

 (一)不幸留下“骂”名的叶淇变法

 (二)断断续续的修补

 (三)隆庆新政:全面革新的前奏

 (四)张居正改革:帝国的最后一抹辉煌

序言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国家与民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中国,对于全世界,都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千百年来,许多仁人志士曾经从不同角度总结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给我们留下了《史记》、《资治通鉴》等一系列传世名著。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我们不应割断历史,我们有责任总结和继承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新的历史时期。各级干部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迫切需要加强学习,以提高他们在修齐治平方面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方法固然很多,而认真学习和总结历史经验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唐朝名臣魏征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千古不移的至理名言。我们编撰《新世纪干部历史文化读本》的目的,就是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提供一面镜子,使他们用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照自己的工作和思想,提高自身修养,做出符合国情民意的决策。

中国悠久的文明史,也是治乱兴亡更迭的历史。治乱与兴衰,不仅仅是历代王朝的政治特征,时至今日,它仍然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倒退、国家的统一与分裂、民族的兴盛与衰亡。中国古代治乱兴替的历史实践,政治家、思想家的探求与总结,仁人志士为维护治世、警避乱世、防止历史逆转、力求国家长治久安所作出的不懈努力,都给我们以深刻的历史启示,使我们在洞悉治乱兴亡规律的同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制治于末乱。

在把握中国历史兴替发展规律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从中国的历代国情着手,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厘清历代国家体制、方针政策、社会生活与思想文化的变迁和损益,从中提炼对我们今天治国安邦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在政治方面,我们要注意集权与分权、统一与分裂、治民与安民、官僚体制与行政运作、民族与治边;经济方面除了解各个历史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外,更要注意历代的赋税财政、重农抑商向农商并重的转变、土地和人口政策以及经济管理、经济政策的调整与改革,对其利弊得失,应有一个较为明晰的认识;社会方面,重点则在于中国历代的社会阶级阶层、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和社会风俗,并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交通问题、流民对策、婚姻与家庭、宗教政策以及道德风俗等问题的处置与得失;思想文化则需要注意主流意识形态的走向与社会思潮的变迁、文化教育、封建王朝的思想文化政策以及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人类文明的贡献更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累积。这种累积不是无序的。人们的活动总是受理想、信念的指导和支配。每一次社会变革,总是以人们理念的转变为先导;而人们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改变自己,提升人类自身的精神世界。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实践,注重个人的“修身、齐家”,将“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追求与个人思想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有关道德情操方面的礼仪体制、思想伦理和政治实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源泉。

我们的国家正处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但愿我们编撰的《新世纪干部历史文化读本》能成为各级领导干部从政和提高自身修养的案头书,借此促进祖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

本辑六册与第一辑六册的内容,均根据赵禄祥主编的《中华史鉴·治乱警鉴》(北京出版社1996年8月版)作者的著作由原作者充实修改而成。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王政尧、田人隆、刘洪波、李世愉、孟世凯、商传、谢保成、蒋福亚先生。

赵禄祥

2010年3月28日

内容推荐

中国悠久的文明史,也是治乱兴亡更迭的历史。治乱与兴衰,不仅仅是历代王朝的政治特征,时至今日,它仍然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倒退、国家的统一与分裂、民族的兴盛与衰亡。中国古代治乱兴替的历史实践,政治家、思想家的探求与总结,仁人志士为维护治世、警避乱世、防止历史逆转、力求国家长治久安所作出的不懈努力,都给我们以深刻的历史启示,使我们在洞悉治乱兴亡规律的同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制治于末乱。

编辑推荐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千百年来,许多仁人志士曾经从不同角度总结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给我们留下了《史记》、《资治通鉴》等一系列传世名著。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我们不应割断历史,我们有责任总结和继承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新的历史时期。各级干部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迫切需要加强学习,以提高他们在修齐治平方面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方法固然很多,而认真学习和总结历史经验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本书的目的,就是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提供一面镜子,使他们用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照自己的工作和思想,提高自身修养,做出符合国情民意的决策。

本书为“新世纪干部历史文化读本”系列丛书之《变法图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3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