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读章节 常诚在电视上的突然露面,把我和我的师兄、师姐、师母、师祖都惊呆了。 有种荒诞和不可思议袭上心来:如常诚这种换女人如袜子的“魂淡”,居然也会堕落到上相亲节目? 在把妹方面,常诚是师门的传奇。他也是我所认识的用最低颜值泡到了最多姑娘的家伙。如果把他的爱情故事拍成伦理连续剧,弄不好上百集都不能收尾。 当年我失恋,其实都不算失恋,只能说是苦追暗恋对象而不得,于是常常要死要活心神恍惚。那时常诚从美国休学回来和朋友搞公司,受导师之托,在请我吃大排档的间隙开解我。我们坐在外摆区,冷风嗖嗖而过。 他对我老生常谈:“感情这东西,强求不来的。” 我含着眼泪愤怒地“靠”了一声:“你这种和女朋友马上就要结婚的人少在我面前站着说话不腰疼!” “我被甩了。”常诚专心地为我当着剥虾少年。 “啊?”我这人有个很人之常情的毛病,就是容易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比如听到同学炒股亏了几十万,被套牢的我就比较容易开心;知道谁分了手,长期单身狗的我就会感叹一个人真自在。同理,想到“女友床上过,节操心中留”的常诚也被甩了,我一下子没那么难受了。 “什么时候?”我想说的是如果这档事儿发生在一千年前,咱们就甭谈了好吗。 常诚支起一只勺子:“上个月。” 我忽然来了兴趣,心想如果此事穿插着劈腿、捉奸等点睛之笔,那就太有谈资供人凭吊了。这时常诚打断了我:“你还年轻,多谈几次恋爱没有坏处。每段恋爱都是一堂课,帮助你取得最后的证书。” 那种充满诚意的说教最令人讨厌了,我不耐烦地打断他:“那你上了几堂课了?” 我们之间笃地出现了似有乌鸦飞过的静默,最后常诚先笑了起来:“第八堂……” 我看着VCR,打赌他不敢把这八堂课原原本本地讲出来。 2 大多数初恋都是令人“没齿难忘”的,而令常诚“没齿难忘”的是个村姑小芳。小芳当然不是她的本名,可惜的是,自《纤夫的爱》走红后,我就以为全天下的村姑都叫小芳。 高中前,常诚都待在湘西的农村。他家算是那儿难得的重视教育的,爸妈基本不让他干农活,以便他能够专心读书。这样出身农村却一点不会干农活的少年是罕见的。可小时候的常诚并不理解这种恩深似海、大爱无疆,到小学毕业还在逃学打架做资深学渣。还好他后来喜欢上了隔壁班的优等生小芳,为了能给姑娘讲题获得崇拜,常诚也算是拼了老命地后来居上。对青少年而言,自己看上的妞的一句话,可能抵得上爹娘一万句。于是常诚非常争气地在初二时超英赶美,完成了给小芳上课的愿望。 “不算那种纯柏拉图式的,我们足足谈了三年呢。”三年对于现在的常诚而言,确实够长了。 常诚和小芳考上了县里的高中,那三年天高皇帝远,他们把《简单爱》演绎得淋漓尽致。不过高三时,他们之间发生了重大分歧——常诚要去北京,小芳则坚持留在省里,填志愿时两个人都恨不得互抽对方耳光。常诚的意思用今天的话翻译过来就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惜小芳就是不喜欢大城市。几番搏斗,常诚才劝小芳把第二志愿改成北京的学校。可小芳实在太厉害,一举夺魁,愣是没给第二志愿露脸的机会。分手时,两个人感情还好得很,抱在一起好久。 我问,你们真的只是抱抱? 常征说,我做高中生的时候纯洁,连奶都没见过…… 其实即便在不同大学,也用不着把分手当成毕业纪念册。但常诚的观点也有道理,他从小不安分爱折腾,而小芳要的是稳定和安全,这些东西也许很长时间他都不能给她。他想带她装×带她飞,可人家却宁愿做井底之蛙。 对生命看法不同的人,即使再坚持,恋爱也不会长久——这是小芳教给常诚的道理。 P14-16 后记 上大学那会儿写论文,正文部分完成得如同挤牙膏,常常绝望得想一砖头拍死自己算了,可一到后记时间,就仿佛变了个人似的,立马神清气爽、笔走如飞。这买椟还珠的心态一方面源于“终于写完了”的听导瑟,另一方面源于能正大光明地在论文里东拉西扯、胡说八道的喜悦。 当然,从实用性的角度,一篇两三干字的后记可有效增加论文的视觉厚度——既不用真的花那么多时间、精力,又显得很有工作量,还能在教授面前表现自己作为一位学术研究者,有头有尾,有始有终——这样想来,自己从那时候开始,就已经是个闷骚的“心机girl”了吧? 后来知道了一位自己十分喜欢的作者也对后记青睐有加的时候,仿佛又获得了权威的赞同般,变得更加丧心病狂了。只可惜,工作后再没那么多这样的机会。于是……在第一本书正文内容完结时,我兴高采烈地问编辑:“需不需要后记,需不需要后记,您需不需要后记啊?!”对方迟疑地回答:“写了序就不需要了吧!”最后,我也顺从了这样的设定,然而现在却很后悔为什么当初不猛烈地坚持一下。 写到这里,似乎也没出现关于本书的任何有用的内容。然而我并不认为丢人,后记不就该这样吗?唯一觉得必须要交代的,是为什么会有这本书。之前有不少约稿,大多是让我接着讲讲道理,分享分享人生感悟什么的。 面对着还不错的签约条件,我是拒绝的。 “十多万字,对你来说应该没什么难的吧?”对方不厌其烦地抛出橄榄枝。 “哦……”思考良久,我终于把软肋全部暴露,“但我已经没什么话好讲了啊……” “……”他们也是,相当无语啊。 是的,每个人都会有些体悟可谈,但这些东西很大程度已固定。即使变化也是微调,哪怕巨变也不可能一年一个滔天。 就这样游手好闲地过了半年,断断续续地写着长篇小说。 后来一个相当了解我的编辑说,要是不愿继续之前的套路,就写点好玩的,有意思的东西吧!我一听,忽然有点兴奋了。 但什么是好玩的、有意思的东西呢? 正好,那时候生活再次进入了一种索然无味却进退不能的阶段: 每天上班、加班、深夜回家,工作无聊到了让人怀疑人生的程度。所谓的未来无穷的可能性,简直变得像电视广告般不可信,现实明明固定在了确定的框架下:苦熬,升职,加薪……总之那条通往几年后的路径,已无比清晰且并没什么让我可嗨的了。 很想很想跳出去,不管到哪里,总之不要像现在这样动弹不得就好了。几乎夜夜都在想:为什么不能和那些人一样呢? 嗯,那些人,很多就是我在这本书里说的那些人。 那些人,不是达官显贵,也没有惊人成就。说起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和对文明的作用,也好像谈不出子丑寅卯。他们中,有的感情生活一团混乱;有的职场道路荆棘满布,没一个是正常的能被当作范本的榜样。但不知为什么,他们总是以特别的方式,给我力量和信心——这力量和信心的来源,也许是出于“我比这些家伙靠谱多了”的阴暗心理也不一定呢…… 然后就开始写了。 其实写的时候并不顺利—— 那时候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到十点以后,而在办公室,又是不能写作的(因为老板既不是我亲爹,也不是我干爹)。只好省掉午饭和晚饭的时间,拼命地写。因为是爱做的事情,没什么好抱怨的,也没觉得自己是在牺牲。 但过程却并不理想。 最大的原因是当时的自己正陷在是否要换工作领域的纠结中。自己思考人生,跟别人谈人生,充满矛盾和困惑,几乎天天如此。脑里整天琢磨着上帝发笑的事情,日常计划中也夹杂着面试等事件。因此,写作进度非常缓慢。 真的一度以为,这本书会天折。 有意思的是,笔下的故事们和故事中的主角却逐渐帮我理清了思路。 是啊。这些伤不起的年轻人,我的朋友们,他们每一个,都有自己的难题:失业的毕Sir,刚结婚就异地的大妈,创业失败了十几次的博子,追女孩追了十年未果的二世祖,还有被丈母娘鄙视到现在的炜哥…… 这帮“草根”,似乎谁也没能逆袭成功,谁也没能演绎惊天动地的励志故事。只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即使如此,也不是真的想清楚了什么。但他们总在前进着,改变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承担差评,接纳失败,在浑然不觉中玩出了位。 玩出位,哪怕段位有点low,仿佛也是种成功呢。 当这本书完成了一大半,我辞职了。 辞职时,老板假笑着说:“你离开这里,完全是个错误的选择!”他那隐忍的咬牙切齿的表情,让我有了自己未来落魄的既视感。 在他心中我应该也算“人才”吧!想到此处,我虚荣地笑了。虽然并不知道这选择到底如何,但我确实存着小小私心——将来别人说起我的时候,能摇摇头:“那人好像不太靠谱,但还挺有趣的……”如果能那样的话,就好了。 From:喜欢在后记里乱扯并兴奋得发狂的,二白 2016年12月 目录 序言 每个离谱的群众演员,都有被特写的可能性 The 1st Avenue 练爱小事故 最初是为拉斯维加斯的蜜月 从前女友身上学到的事 离婚后的N Steps 非自主城市穿行者 肥肉走失在201X The 2nd Avenue 只有一丝非主流 哲学家乔哥 山寨榜样二世祖 伪文艺元气少女 二哈夫妇 基佬高材生 The 3rd Avenue 不做典型“上班狗” 毕Sir失业后 草根创业侠 排毒是我的终生事业 带一百只汪去旅行 “北漂”3+1 爱情猎头 The 4th Avenue Wuli风格研究 小店青年的温柔时光 神奇QQ群 学习型Uber 怪癖搜奇簿 【The Fork I】生活里的生活:一个ID就是一个传说 【The Fork II】生活里的生活:简易B角儿攻略 后记 序言 每个离谱的群众演员,都有被特写的可能性 年初拿到奖金后,组里的同事先后离职。 去跟老板摊牌的那一天,老板面子很挂不住。因为在他看来,这群人的辞职理由实在是——有够扯淡的…… 三十三岁的竹竿,结完婚摆完酒,刚走上了人生的正轨。正在家长们坐等他生娃时,他却泪奔着要出国读心理学;马上就要升为主创建筑师的阿浩,拒绝了晋级和红利,准备回老家经营啤酒馆;还有,毕业后为追老婆辗转六座城市的炜哥,老来得子,因此打算金盆洗手做两年家庭主夫…… “真是一个比一个更荒唐!”老板扶额,差不多想把我们都掐死。面对员工们犀牛般勇敢的决心,他都快要老泪纵横了:“再想想,你们再想想啊……” 那天晚上,我们照例加班到深夜。凌晨一点,走出办公楼,面前洒满灯光的大道,空旷无比。这座南方的城市,似乎有北风在呼啸。走着走着,我们停在了离公司不远处的啤酒摊扯犊子。大棚连塑料布都没有,冻得大家瑟瑟发抖。坐了很久,一瓶又一瓶地喝,喝撑了就到旁边的草地嘘嘘。我头一次发现,原来自己那么有酒量。 后来谈起实际问题,车贷、房贷,还有养老金,炜哥有一瞬间的萎靡。他说,其实老板的苦口婆心让他有些动摇。 “你都奔四了,应该踏踏实实工作,不要天马行空。生活得靠谱,才能成为家庭的支柱……”老板的原话,听起来也很对啊。 “你怎么回答的?”我们好奇地围在他身边。 “我说……你看我像靠谱的人吗?”据说老板听完崩溃了。是哦,毕竟是个换城市如换衣服的奇葩呢。 我仰头望着他,心中涌动着类似感动的情绪: 这家伙,既不好看也不聪明亦无家底,总之什么都不出众。即使在现实世界里,也不过是个纯粹的群众演员。但在这一瞬,为了他这点出其不意的不靠谱,似乎老天也给了他一个巨大的特写,Sobravo。 是的。 这就是我的朋友们。尽管他们是仿佛群演或NPC一般的存在,但我却喜欢他们,依赖他们,不只是保持联系那么简单。是因为他们普普通通,却又有一点点的离谱。当然,这样一点点的离谱,并不足以改变世界,也不能拯救人类。但这样一点点的离谱,却给了无聊生活有趣的念想,不是吗? 我知道,他们和我都不是人生赢家或青年楷模。时代大戏里的我们,不是颜值担当、剧情加持;没有主角光环,不能秒杀配角;一定必定以及肯定,毫无天赋和能力去驾驭玛丽苏、杰克苏般的主线…… 虽然偶尔嗔怪老天爷偏心,但这样的我们,才是芸芸众生中的大多数吧! 因为明白这样很难更改的设定,所以这本书,描绘的其实也不是“咸鱼翻身做主人”的奇观。只是想说,即便不是主角,不是偶像,也可以背负小小梦想,拥抱奇葩怪癖,坚持诡异选择……就算普通,也不必从众。唔,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这个。 故事的主角都是这样:不太靠谱,也不太有害;有点纠结,也有点情怀;平淡无奇,却偶有惊人之举。如此,大概除了酒驾或成为诈骗受害者,这样的他们这辈子都没有机会上新闻。但他们,却可以因某些伤不起的理由,而成为一些群演或NPC的话题呢。 偷偷告诉你,如果有天你碰巧拿起了这本书,能耐着性子翻翻它,我会觉得开心的。我不保证它会很好看,也不会替你埋单。即使最后你骂骂咧咧地吐槽“这写的都是个什么鬼”,然后把它扔掉,我也不会怪你。 但我还是想分享它们,这些小人物和这些小事故。 因为我猜,有很大的可能性,你会是我们的一员。所以…… 当你在拥挤的地铁上,无奈闻着他人汗味的时候;当你加班到深夜,累得虚脱躺在床上的时候;当你饱受压力,感觉在大城市里活不下去的时候;当你失恋、失婚、孤身一人,仿佛四面楚歌再也不会幸福的时候…… 读读它们吧。 我保证,你会发现,自己并不孤单。你会发现,这世界,还有比你更倒霉又更离谱的家伙。也许你鄙视他们,也许你欣赏他们,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从这之后,你会知道,即使是群众演员,偶尔也会拥有人生特写的一刻。 而这个,会让我们到老,到死,都一直傲娇。 不论你是在格子间里,还是在马桶上;不论你穿着阿玛尼,还是啊尼玛;不论你刚完成了美梦,还是深处噩梦。我们都开始吧! 因为怕你读不到最后,就被无聊湮没。特别在这里附上我的感谢辞: 感谢朋友——给我素材,并且现在还被蒙在鼓里。 感谢编辑——给我信心,一再地帮我完善这本书。 感谢父母——给我生命,毕竟没有你们,这本书的作者就不存在了。 还有,感谢你,我亲爱的读者,你花在这里的每一分钟,我都希望它们不被辜负! 内容推荐 专业对口,前景尚可,上班下班,拿一份永远都不够用的薪水,然后等着论资排辈升职或者猎头挖角跳槽……唉,真的太典型又太无趣了! 有时候内心的小怪兽会跳出来撩骚我们的神经:只要饿不死,辞个职又怎样?去铁马金戈肆意闯荡,去天马行空人生豪放,说不定最终会创造所有人想也想不到的轨迹呢? 在《那些伤不起的年轻人》一书中,作者二白以犀利诙谐、跳脱活泼的笔触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身边那些非典型励志青年的精彩爆笑故事。内容跳脱有趣,情节饱满生动,文风犀利诙谐,杜绝狗血和鸡汤式的转弯,告别千篇一律、温吞枯燥的说教。一则则鲜活生动、麻辣犀利的非典型奋斗故事,令读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受到启发。 编辑推荐 《那些伤不起的年轻人》,清华女学霸、豆瓣红人二白写给你的非典型青春成长书——不做成为网红的白日梦,只愿今生有趣有自由。爆笑讲述身边那些非典型励志青年的非典型“逆袭”史,令所有年轻人心动的故事。世界那么大,我猜你必定有颗不安分又天马行空的小心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