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的问题刚开始没人察觉。可是后来,当曾国藩拿守护孔教的名义征伐太平天国,逐渐让所有地方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太平天国所奉行的,是一个同五千年传统完全抵触的异教。
地主知识分子的这种认知,实际上把洪秀全摆在了一种十分不利的地位。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只要是最终成功者,一定要有地主知识分子的加入。简单质朴的农民对国家建制完全没有概念,想要最终完成一个新国家的建设,有点痴人说梦。地主知识分子不加入,洪秀全的农民起义就只能陷入混乱无次序的状态。
还有一种不利是在洪秀全集团内部,实行等级制度治理军队。整个军队不允许结婚,更不允许男女同营,只要发现通奸者,肯定处以极刑。但是洪秀全自己在刚进入天京时,就用封建帝王的等级制度网罗天下美女,供自己享用。为了表示自己的宽广胸襟,他还允许手下按官阶分配妻子。洪秀全等管理者享有的这种特权与底层兵士阶层的受压迫感,反差太大,最终导致底层人员对天王的怀疑与极度不满。
一样是在天国内部,洪秀全本来想制造一些假象,显示自己是上帝的儿子,就准许了东王杨秀清用上帝显灵的方式迷惑群众。可是到了后来,杨秀清不但自己否认上帝显灵这种骗人的把戏,甚至公开向洪秀全的地位发起挑衅。这一事件造成的后果就是天京内部发生很大的变乱,洪秀全的上帝说更是受到很多人的质疑,从此,整个太平天国运动进入了下坡阶段。
到了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再次面临另一种尴尬处境:各个西方国家和清政府再次签订不平等条约后,东南各省便成为了西方各国的势力范围;为了制止东南各省被洪秀全占领,考虑到会对西方国家列强利益构成危胁,很多西方国家纷纷表示和清政府联合,并且出兵出枪,去强力镇压太平天国。洪秀全的信徒无法理解“同为上帝子民,却相互厮杀”,这也再次使洪秀全的教义受到严重冲击。另外,各个西方国家的参与,更是使太平天国面临一个更大的危机。常州很快失守,曾有一位太平天国的将领轻蔑地对李鸿章说过:“要不是戈登洋枪队的参与,你别想从我手中夺下常州。”西方国家的参与对太平天国造成的影响和威胁可见一斑。
中国的这次内乱更是让西方列强抓住时机,他们趁火打劫,先后逼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通过这次变故,外来势力自沿海扩张到长江流域,又自华南延伸到东北,中国的领海与内河主权、海关与贸易主权以及司法主权都遭受严重侵害,尤其是公使驻京这一条,意味着官派入京的洋人再不是“康乾盛世”时行面君之礼的“贡使”,他们变成了用条约作为护符、仪仗武力作为后盾的公使,这件事对一向以“万邦来朝”的“天朝大国”自我标榜的清王朝,可以说是个致命的打击。
上面就是胡雪岩所处动荡时代的大形势。整个国家都处于内忧外患的夹击中,胡雪岩由于在沿海地区成长,而上海又是近代洋人的聚集地,所以这种夹击感,从一开始就让胡雪岩深有体会,并且胡雪岩事业的各个方面,也都和这些夹击感有关联。平定内敌和抵御外患,一个个著名人物就是在这时涌现出来的,他们进入了胡雪岩的视野范围。胡雪岩为什么能成功?也许就是由于他清晰地了解这个大背景,并在这两个灾难的巨轮间来回辗转,也在其中扩展了自己的商业活动区间。P5-6
纵观中国历代名商,大多靠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精神,自我完善,自我升华,最终成为商界翘楚、商人典范,成为巨大财富的拥有者。
本书结合时代大背景,从中国名商巨富的成功与发家史中,学习他们积极进取、独立创新的精神;感受他们渴望变革、勇于突破、善于发现机会的品质。每一位有志于成为财富拥有者的人都会受到启发。品读本书,我们不仅能体会到中华商圣们艰辛的创富历程,还能体会到他们的处世和经营智慧。希望通过这些伟人的财富人生解读,以期给创业者和读者朋友以帮助和启迪,教你们掌握真正的中国式商道。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众多专家、教授的大力支持,以及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多位教授、博士的亲临编写、设计现场给以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尤其要特别感谢安徽省濉溪中学的一级教师田勇先生在本书编写、审校过程中给予的辛苦付出和大力支持!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引用了诸多专家、学者的著作和文献资料,谨对这些资料著作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有些资料因为无法一一联系作者,希望相关作者来电来函洽谈有关资料稿酬事宜,我们将按相关标准给予支付。
胡雪岩(1823—1885年),名光墉,号雪岩,祖籍浙江,19世纪下半叶中国商界的风云人物。胡雪岩的生命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在短短的十余年间,他便借助权贵,从一个地位卑微的店伙计发迹成为富甲天下的豪贾: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廷调兵围剿,他纳粟助赈,尽效其力;洋务运动兴起后,他延洋匠、引设备,功绩很大;在左宗棠挥戈西征时,他筹粮械、借洋款,颇有功劳,成为富甲天下、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从此,他从容游刃于“红顶子”“黄马褂”“生意经”之间,营造了以钱庄、当铺为网点,覆盖中国的金融行当,而且还兼营知名药店——“胡庆余堂”。
胡雪岩所处的时代既有内忧外患频仍交袭的创痛,亦有新潮思想的激荡。这是一个忧患与希望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的特殊时代,而他正是在这个大变动的时代中抓住了机遇,成就了一番宏业。同时,这个时代也是一个新旧、东西接触博弈的时代,这决定了胡雪岩一生也是一个新旧、东西文化交合的状态。他所做的生意很杂,办钱庄与贩军火,买卖商品与做期货,凡是可能赚到钱的,凡是他知道的,不管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他都做。也许正是这种包容新旧、兼顾中西的创新性的经营方式,决定了他的成功。
胡雪岩的一生极为复杂奇特,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商人的典型缩影,他终结了旧式的传统商人的营商之道,开启了中国新式商人的先路,所以鲁迅先生称他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位商人”。
胡雪岩是一位十分理性和充满智慧的商人,他的眼光、计谋和韬略都是一流的:他善于借势,利用各种关系发展自己的事业;他办事圆通,在任何场合都能应付自如;更重要的是,他对于人才的判别和驾驭更是一流的水准。这些处世经商绝学,就像是一部经世致用的“商箴”,值得后来者细细品味、借鉴学习。
胡雪岩主张经商要有眼光、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有“商德”。胡雪岩经商的原则更是有“五字商训”:天、地、人、神、鬼。天为先天之智,经商之本;地为后天修为,靠诚信立身;人为仁义,懂取舍,讲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神为勇强,遇事果敢,敢闯敢于;鬼为心机,手法活络,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正是本着这样的经商原则,胡雪岩在当时商界具有很高的声誉,其生意也比别人做得更兴隆、更顺利。
他以“仁”“义”二字作为经商的核心,善于随机应变,但绝不投机取巧,使生意蒸蒸日上;他富而不忘本,深谙钱财的真正价值,大行义举,在赢得美名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灵的满足;他经商不忘忧国,协助左宗棠西征,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在救亡图强的洋务运动中,他也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我们编写此书的目的,是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对胡雪岩成大事的气魄、做生意的技巧、为人处世的哲学以及掌控人才的策略等进行全面了解,习得胡雪岩处世经商的成功绝学。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篇幅内穷尽胡雪岩的点点滴滴。书中也难免存在不足之处,衷心恳请广大读者在阅读浏览过程中不吝赐教,我们将不胜感激。
胡雪岩,生逢乱世。借助权贵政要之势,营造了万贯家财。胡雪岩是一位十分理性和充满智慧的商人,他的眼光、计谋和韬略都是一流的。他善于借势,利用各种关系发展自己的事业:他办事圆通,在任何场合都能应付自如:更重要的是他对人才的掌握是一流的水准。这些处事经商绝学,就像是一部经世致用的“商箴”,值得后来者细细品味、借鉴学习。姜正成编著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对胡雪岩成大事的气魄、做生意的技巧、为人处世的哲学等各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全面展现了胡雪岩处世经商的成功绝学。
胡雪岩(1823—1885年),名光墉,号雪岩,祖籍浙江,19世纪下半叶中国商界的风云人物。胡雪岩的生命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在短短的十余年间,他便借助权贵,从一个地位卑微的店伙计发迹成为富甲天下的豪贾: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廷调兵围剿,他纳粟助赈,尽效其力;洋务运动兴起后,他延洋匠、引设备,功绩很大;在左宗棠挥戈西征时,他筹粮械、借洋款,颇有功劳,成为富甲天下、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从此,他从容游刃于“红顶子”“黄马褂”“生意经”之间,营造了以钱庄、当铺为网点,覆盖中国的金融行当,而且还兼营知名药店——“胡庆余堂”。
姜正成编著《红顶商人胡雪岩》的目的,是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对胡雪岩成大事的气魄、做生意的技巧、为人处世的哲学以及掌控人才的策略等进行全面了解,习得胡雪岩处世经商的成功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