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史》是世界著名哲学家、文化史专家威尔·杜兰特历时四十余年写就的旷世巨著,是举世公认的传世经典,作者因此荣获196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77年自由勋章奖。这套书总共11卷,记载了人类发展史上的种种文明成果。
本书为《拿破仑时代》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法国大革命、国民公会等内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拿破仑时代(上下)/世界文明史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美)威尔·杜兰特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世界文明史》是世界著名哲学家、文化史专家威尔·杜兰特历时四十余年写就的旷世巨著,是举世公认的传世经典,作者因此荣获196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77年自由勋章奖。这套书总共11卷,记载了人类发展史上的种种文明成果。 本书为《拿破仑时代》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法国大革命、国民公会等内容。 内容推荐 《世界文明史》是世界著名哲学家、文化史专家威尔·杜兰特历时四十余年写就的旷世巨著,是举世公认的传世经典,作者因此荣获196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77年自由勋章奖。这套书总共11卷,记载了人类发展史上的种种文明成果。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宗教、文化、哲学、历史、教育、艺术,音乐等诸领域,极具可读性。 作者对于“世界的”“历史的”这样的宏大叙事选择了从思想的角度切入,用文明的线索贯穿。奥斯卡·王尔德说:“任何人都能创造历史,却很少有人能记录历史。”杜兰特这两样都做到了。他所有的作品都是为了体现文明的发展对人类进步的推动这一主旨。因此,《世界文明史》绝对不是有关历史的时间、人物、事件的一种堆积。杜兰特以文明的流变作为考察历史的方式,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横跨诸多世纪的波澜壮阔的文化图景,而历史也就在这样的举重若轻中赫然呈现。杜兰特用他那简练而富有诗意的文字讲述了一个事实:许多往昔的文明留下来的财富是人类的珍贵遗产,是历史进程中最闪亮的主线。 杜威说,这是一套很有用的书。季羡林说,这是一套把无羁的热情和横溢的才华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文化史的不朽巨著。 本书为《拿破仑时代》分册。 目录 【上】 第一部 法国大革命 第一章 革命的背景(1774—1789) 法国人民 政府 第二章 国民会议(1789.5.4—1781.9.30) 三级会议 巴士底狱 马拉(1789) 合弃(1789.8.4—8.5) 赴凡尔赛(1789.10.5) 革命的宪政(1790) 米拉波偿还债务 赴克伦(1791.6.20) 第三章 立法会议(1791.10.1—1792.9.20) 戏剧中的角色 战争(1792) 丹东 大屠杀(1792.9.2—9.6) 第四章 国民公会(1792.9.21—1795.10.26) 新共和国 第二次革命(1795) 马拉去世(1795.7.13) “伟大的公安委员会”(1795) 恐怖时代(1793.9.17—1794.7.28) ·观众的渴望/·在各省的恐怖/·反宗教战争/·大革命吞灭它的后代 温和派(1794.7.29—1795.1O.26) 第五章 督政府(1795.11.2—1799.11.9) 新政府 年轻的拿破仑(1769—1795) 约瑟芬 意大利的旋风(1796.3.27—1797.12.5) 共和历12月18日的政变(1797.9.4) 东方的幻想(1798.5.19—1799.1O.8) 督政府的没落(1797.9.4—1799.11.9) 拿破仑之崛起(1799.11.9) 第六章 大革命下的人生(1789—1799) 新的阶段 新道德 ·道德与法律/·性的道德 风俗 音乐与戏剧 艺术家 科学与哲学 书籍与作者 斯塔尔夫人与大革命 回想 第二部 法国大革命与英国 第一章 英格兰在忙碌 另一种形式的革命 基层 忧郁的科学 罗伯特·欧文(1771—1858) 第二章 英国的生活 阶级 政府 ·立法/·司法/-行政 宗教 教育 道德 ·男人与女人/·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社会道德 礼仪 英国的剧场 总结 第三章 英格兰的艺术 艺术家 建筑 自漫画到康斯太布尔 特纳(1775—1851) 第四章 英格兰的科学 进步的通衢 物理学:拉姆福德和扬 化学:道尔顿和德维 生物学:伊拉斯谟·达尔文 医学:詹纳 第五章 英国的哲学 托马斯·潘恩论基督教 戈德温论正义 马尔萨斯论人口 边沁论法律 第六章 文学之转变 报纸 书 简·奥斯汀(1775—1817) 威廉·布莱克(1757—1827) 第七章 湖滨诗人(1770 1805) 环境 华兹华斯(1770一1797) 柯勒律治(1772—1794) 骚塞(1774—1803) 柯勒律治(1794—1797) 三人组合(1797—1798) 抒情民谣(1798) 流浪的学人(1798—1799) 格拉斯米尔的田园生活(1800—1805) 爱情、劳动、鸦片(1800—1810) 哲学家柯勒律治(1808—1817) 华兹华斯的巅峰期(1804—1814) 高门圣哲(1816—1834) 论遗世独立派 骚塞(1803—1845) 华兹华斯的独白(1815—1850) 第八章 反叛的诗人(1788—1824) 褪色的污点(1066—1809) 欧陆大旅行时期之拜伦(1809—1811) 伦敦之狮时期的拜伦(1811—1814) 婚姻试验时期的拜伦(1815—1816) 雪莱的青年时期(1792—1811) 雪莱的私奔(一)(1811—1812) 雪莱的私奔(二)(1812—1816) 拜伦和雪莱的瑞士假期(1816) 拜伦在威尼斯衰朽(1816—1818) 雪莱家长(1816—1818) 雪莱的巅峰时期(1819—1821) 拜伦的爱情与革命(1818—1821) 对照 比萨诗篇(1821—1822) 雪莱的祭物(1822) 拜伦的转变(1822—1824) 生存者 第九章 英格兰的邻邦(1789—1815) 苏格兰人 爱尔兰人 第十章 皮特、纳尔逊和拿破仑(1789—1812) 皮特和大革命 纳尔逊(1758—1804) 特拉法尔加角(1805) 英格兰世纪(1806—1812) 第三部 拿破仑与欧陆 第一章 伊比利亚半岛 葡萄牙(1789—1808) 西班牙(1808) 亚瑟·韦尔斯利(1769—1807) 半岛战争:三(1808—1812) 结果 第二章 意大利及其征服者(1789—1815) 1789年的意大利地图 意大利和法国大革命 拿破仑治理下的意大利(1800—1812) 国王与教皇 战争之后 卡诺瓦(1757—1822) 再见吧!意大利 第三章 奥地利(1780—1812) 开明的专制君主(1780—1792) 弗兰茨二世 梅特涅 维也纳 艺术 第四章 贝多芬(1770—1827) 在波恩度过的少年时代(1770—1792) 进步与悲剧(1792—1802) 英雄的岁月(1805—1809) 情人 贝多芬和歌德(1809—1812) 最后的胜利(1811—1824) 剧终(1824—1827) 【下】 第五章 日耳曼与拿破仑(1786—1811) 神圣罗马帝国(1800) 莱茵邦联(1806) 拿破仑的日耳曼诸省 萨克森 普鲁士:腓特烈的遗产(1786—1787) 普鲁士的崩溃(1797—1807) 普鲁士的再生(1807—1812) 第六章 日耳曼民族(1789—1812) 经济 信仰者和怀疑者 日耳曼的犹太人 道德 教育 科学 艺术 音乐 剧院 戏剧家 第七章 日耳曼文学(1789—1815) 革命与反响 魏玛 文学背景 浪漫的狂喜 情感之声 施莱格尔兄弟 第八章 日耳曼哲学(1789—1815) 费希特(1762—1814) ·激进的费希特/·哲学家费希特/·爱国的费希特 谢林(1775—1854) 黑格尔(1770—1851) ·怀疑派者的进展/·论理学是形而上学/·精神 ·道德、法律和国家/·历史/·逝世与酬报 第九章 大陆边缘各国(1789—1812) 瑞士 瑞典 丹麦 波兰 欧洲的土耳其帝国 第十章 俄国(1796—1812) 背景 保罗一世(1796—1801) 君主的教育 年轻的沙皇(1801—1804) 亚历山大治下的犹太人 俄国的艺术 俄国文学 亚历山大和拿破仑(1805—1812) 第四部拿破仑的升沉 第一章 执政府(1799.11.11—1804.5.18) 新宪法 ·执政官/·部长/·宪法的接受 执政府的战役 改造法国(1802—1803) ·拿破仑法典(1801—1804)/·1801年之协定 光荣之路 大阴谋(1803—1804) 拿破仑称帝(1804) 第二章 新帝国(1804—1807) 加冕(1804.12.2) 第三同盟(1805) 奥斯特利茨之役 绘制地图者(1806—1807) 耶拿、埃劳、弗里德兰(1806—1807) 泰尔西特(1807.6.25—7.9) 第三章 庞大之领域(1807—1811) 波拿巴家族 半岛之战(1807.1O.18—1808.8.21) 冠盖云集爱尔福特(1808.9.27—10.14) 半岛之战:第二次(1808.10.29—1809.1.16) 富歇、塔列朗和奥国(1809) 婚姻和政策(1809—1811) 第四章 拿破仑其人 外观 心智 性格 将军 统治者 哲学家 他究竟是什么? 第五章 拿破仑时代的法国人(1800—1815) 经济 教师 军人 道德与风俗 雷卡米耶夫人 法国的犹太人 第六章 拿破仑与艺术 音乐 建筑及雕刻等 画家 舞台界 第七章 反对拿破仑的文学 检查制度 斯塔尔夫人(1799—1817) ·拿破仑的报复/·作家/·观光客/·了解日耳曼 ·不完美的胜利 贡斯当(1766—1816) 夏多布里昂(1768—1815) ‘年轻时代/·发展/·基督教精神/·勒内 ·夏多布里昂和拿破仑 第八章 拿破仑时代的科学和哲学 数学和物理 医药 生物学 ·居维叶(1769—1832)/·拉马克(1744—1829) 心是什么? 保守思想的潮流 第九章 远征莫斯科(1811—1812) 大陆封锁 法国的不景气(1811) 备战(1811—1812) 莫斯科之途(1812.6.26—9.14) 火烧莫斯科 归途(1812.10.19—11.28) 第十章 厄尔巴岛(1815—1814) 柏林 至布拉格 莱茵河 转折点 至巴黎 和平 第十一章 滑铁卢(1814—1815) 路易十八 维也纳会议(1814.9—1815.6) 厄尔巴岛 不可思议的旅程(1815.5.1—5.20) 重建 最后之役 ·1815年6月15日:比利时/·6月16日 李格尼 ·6月17日:大雨/·6月18日,星期日:滑铁卢 第十二章 圣赫勒拿岛 第二次逊位(1815.6.22) 第二次复辟(1815.7.7) 投降(1815.7.4—8.8) 第十三章 结束 圣赫勒拿岛 哈德逊·洛爵士 了不起的伙伴 了不起的独裁者 最后的战斗 第十四章 总结 家庭 回家、回国 回顾 结论:历史的教训 第一章 踌躇 第二章 历史与地球 第三章 生物学与历史 第四章 种族与历史 第五章 性格与历史 第六章 道德与历史 第七章 宗教与历史 第八章 经济与历史 第九章 社会主义与历史 第十章 政府与历史 第十一章 历史与战争 第十二章 成长与衰退 第十三章 真有进步吗? 试读章节 政府之所以支持教会,是因为政治家都承认:在维持社会秩序方面,牧师能给予他们不可缺少的帮助。依他们的看法,人类禀赋的不相等造成了不可避免的财富分配不均,因此,为了资产阶级的安全,必须维持温和而谦恭的公议,用以补偿穷人对天堂的向望。这对法国意义甚大,因为以宗教为支撑的家庭,仍然是政府兴衰、国家安危之基础。此外,牧师谆谆教诲信徒信仰国王的神圣权力,鼓励他们服从这个地位与权力的天定旨意,而国王也觉得这种神话对维护统治秩序很有助益。因此,他们几乎将各种公共教育都留给天主教教士。当新教在法国的成长威胁到国家教会的权威与利益时,“胡格诺派”便被无情地驱逐了。 为感谢天主教士们的服务,政府允许教会从每一个教区收取什一税及其他所得,允许他们从事遗嘱的制作——催促将死的“罪人”购买可去天堂的赎罪券,作为交换,罪人们把自己俗世的财产遗留给教会。政府免除教士的赋税,遂时常从教会收到丰富的“自由捐赠”。由于被赋予如此众多的特权,教会在法国积聚了数量很大的土地——总计为1/5的国土,并且将这些当做封建财产来管理,征收封建税。教会将信徒的捐献转换为金银装饰品,比如镶在皇冠上的珠宝,那是历来对抗根深蒂固的通货膨胀的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樊篱。 许多教区的教士,由于教会盘剥什一税,竞失去了教区的收人,只能工作于虔诚的贫穷中,许多主教却生活得舒适优裕。高贵的大主教还可以远离他们的教区,出入于王宫中。当法国政府濒临破产之际,按照塔列朗估计,法国教会却享有1.5亿利维尔(1ivre)的年收入。负担纳税的第三阶级,对政府没有迫使教会将它的财富供与分享而深感诧异。当“不信仰”的文艺散布开来时,数以千计的中阶层市民与数以百计的贵族放弃了对基督的信仰,并且用哲学上的冷静态度旁观大革命侵袭邢些神圣的设防的囤积物。 贵族阶级隐约发觉到自己失去了许多一直赖以为生的特权:他们最骄傲的贵族才能佩带的剑,曾作为军队的防卫物、经济的“指挥者”与农业社会的“司法首领”。但是这些权益大多数被黎塞留与路易十四统治下的中央集权权力的实施所取代。许多领主居于王宫,并不在意他们的领地。在1789年,他们服饰华贵,风度优雅,而他们的平易亲切,让人很难想象他们拥有全国的1/4土地,并有丰足的封建税收收入。 他们中较古老的家庭自称为贵族阶级,他们的血统可追溯至5世纪时征服并重新命名高卢的日耳曼法兰克人。1789年当德穆兰称大革命为迟延已久的种族报复时,他利用这种自豪来对抗外来的侵略者。实际上,大约95%的法国贵族是渐增的中产阶级与凯尔特人,他们的土地和头衔,与中产阶级新的财富和伶俐的头脑合为一体了。 新兴贵族——穿长袍贵族——大约包括4000个家族,其家长由于被指派了司法或行政的职位,因而自动地享有贵族身份。当大多数这种职位被国王或他的大臣们出售而为国家增加收益时,许多购买者认为以温和的索贿手段重新收回他们的支出已有了保证。“当政者贪财”,在“法国十分猖獗”,这样的言语,只是不利于濒临灭亡政权的成百抱怨中之一种。这些官衔与阶级有些是世袭的,当持有者加倍,特别在大理院或各地区的法院中他们的自傲与权力增加至1787年的顶点时——巴黎的大理院要求对国王的敕令有否决权力,以时间而言大革命开始逼近了。 在《什么是第三阶级》(一本小册子,出版于r789年1月)中,作者西哀士提出并解答了三个问题:什么是第三阶级——最主要者。直到现在它是什么情形——无足轻重。什么是它想要推出的——重要人物。在尚福尔的修正中,最主要者包括:资产阶级或中产阶级,以及它的10万户家庭与它的许多阶层——银行家、代理商、企业家、商人、经理、医生、科学家、教师、艺术家、作家、新闻记者、新闻界(第四“阶级”,或力量)和小民(有时称“人民”)——包括城镇的贫民与商人,在陆上或海上的运输工人和农人。P4-5 序言 “迄至20世纪中叶,”《大英百科全书》第16卷第10页记载说,“有关拿破仑(Napoleon)的文献已超过10万卷。”何故还要锦上添花?除了说自1968年起,死神一再忽视我们,让我们被动地活着,无奈地阅读外,我们提不出更好的理由。我们渐渐厌倦这种平淡无聊和出奇悠闲的日子。为了使我们的日子有目标和有计划,我们决定将我们最喜爱的整合历史的写作法,运用到1789年到1815年的拿破仑世纪上去——将那27年欧洲文明值得回味的各方面编织成一则故事:包括政治家才干、战争、经济、道德、礼仪、宗教、科学、医药、哲学、文学、戏剧、音乐和艺术;把这些当做一部电影的组成元素来观赏,当做一出戏剧中之交互影响的场景去审视。我们将看到:首相威廉·皮特(William Pitt)下令逮捕作家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化学家拉瓦锡(Antoine—Laurent)和神秘家夏洛特·科黛(Charlotte Corday)步上断头台;海军上将纳尔逊(Viscont Nelson)把汉密尔顿夫人(Lady EmmaHamilton)当做情妇;歌德(Johann Goethe)从“瓦尔密战役”(The Battle of Valmy)预测其后一世纪之历史事件;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th)热衷于法国大革命;拜伦(George Byron)挚爱希腊;雪莱(Perey Bysshe Shelley)对牛津的主教和教师(dons)讲解无神论;拿破仑力挫诸王并监禁一位教皇,捉弄医生和哲学家,带了近50名学者和科学家去征服埃及,遗失了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为一位国王所作之英雄交响曲,与塔尔玛(Francois-Joseph Talma)论戏剧,与大卫(Jacques-Louis David)论绘画,与卡诺瓦(Antonio canova)论雕刻,与维兰德(Heinrich Otto Wieland)论历史,与歌德(Johann Goethe)论文学,以及与可略取的却不易征服的斯塔尔夫人(Germaine deStall)缠斗了15年。这些美妙场景将我们从懒散的耄耋垂暮之年中惊醒,毫无瞻顾地再回到我们的业余学术研究上去,用史笔去勾勒那个骚动而多事的世纪并使之成为一幕活剧。但是我们该不该承认昵?——我们自青年时期起,就已对拿破仑怀有一份不可捉摸的兴趣,认为他不止是战争贩子和独裁者,并且也是一位绝少被虚饰蒙骗的哲学家,一位不断从群众与个人方面去研讨人性的心理学家。我们中有一人,于1921年内,也曾十分贸然地就拿破仑作过10次讲演。对拿破仑,我们已做了60年的资料搜集工作,所以,过去我们随便选点资料即可编成几本书的,而现在这些资料都被宣告死刑了。 因此,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卷,是耗一生时间,经5年辛苦经营而成的。这本书就整个篇幅来看嫌长,而就各部分来看,则又嫌简短,盖惟恐死神随时会叫我们歇手。我们出版这卷,不是为专家学者出的——他们从本书中所获无多——而是为我们的朋友出的。这些朋友,不管他们在何处,多年来他们一直耐心地关怀着我们,而且,他们或者也可从中发现一点瞬间的光芒或欢愉的幻景。 威尔·杜兰特 艾丽儿·杜兰特 书评(媒体评论) 威尔·杜兰特夫妇共同撰写了11卷本的《世界文明史》,该书使他们成为当前最著名的通俗哲学史学家、历史学家。 ——《不列颠百科全书》 他的叙述高潮迭起,喜剧性强;他的风格流畅而富有机智。正因为这些突出的特点,加之本书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所以我们极力推荐,此书值得珍藏。 ——《图书馆》杂志 威尔·杜兰特夫妇的叙述明晓流畅。该书的政治部分读起来津津有味,而此书真正的精华在于它如何叙述出当代人的思想,这是一套值得大力推荐的好书! ——《时代周刊》 杜兰特博士心胸如海,妙笔生花,见识超凡,极富冒险精神。他冒着专门各家的各种批评,一往无前地冲进了人类文明的致命深处。他是学术领域一名空前成功的冒险家。我很敬佩他,同时,也为中国读者感到庆幸。 ——北大教授、著名学者季羡林 私家撰述,见识超凡。以一人之力撰成史学上一大巨构:耗四十年光阴,终成一家之言。与司马迁之《史记》、班固之《汉书》,可谓前后辉映,中西媲美。 ——北大教授、著名学者汤一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