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记
开学第一天
星期一,17日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在乡下的三个月,像梦一样地过去了。今天早上,妈妈领我去布莱迪校区,给我报名上三年级。可我的心还在乡下,去学校时很不情愿。街道到处都是男学生,两个书店里熙熙攘攘,家长在里面买书包,买文件夹,买抄写本。学校门前聚了好多人,校役和警察尽力疏导,也难保门口畅通。快到门口时,我感到有人拍我的肩膀:原来是我二年级的老师,跟往常一样,他乐呵呵的,红色的头发蓬乱着,对我说:
“这么说,恩瑞克,我们就永远分开了么?”
我知道确实是这样,但是这些话让我好难过。我们费力挤了进去。有身份的太太和绅士们、普通妇女、工人、官员、女修士、仆人’人人都是一手牵着一个小男孩,一手拿着升级的册簿,挤站在前厅和楼梯上,讲话一片嗡嗡响,让人走进去时感觉就像走进了戏园子。又看到了一楼的大教室,我很开心,大教室有门通向7个小教室,过去3年,我几乎每一天都是在这里度过的。人群挤挤挨挨,老师们来来去去。小学一年级下学期教过我的女老师从教室门口跟我打招呼,她说:“恩瑞克,今年你要升上去了,我再也见不到你路过这儿了!”她瞅着我说,神色愀然。一群遇到麻烦的妇人正围着校长,因为她们的孩子没有教室可去。我发现校长的胡子比去年白了,而男孩儿们比去年高了,壮了。在一楼,班级已经分好,一些一年级和学前班的小孩子,像驴子一样犟着,不肯进教室去,只好用强,把他们拽了进去。他们有些人从座位上逃开,另外一些人,看见爹妈走开,就哭了起来,爹妈就只好走回来,又是哄,又是骂,弄得老师们束手无策。
我弟弟分在德凯蒂老师的班上,我分在帕波尼老师的班上,我们教室在二楼。十点钟,我们都到了班上,总共54个人,只有十五六个是原来二年级一个班的同学,其中一位是德罗西,原来在班上他总拿一等奖呢。暑假我是在树林和山里度过的,比较起来,觉得学校又小又沉闷!我又想起二年级教我的老师,那么和气,对我们总是笑眯眯的,而他的个子又是那么小,就好像跟我们一般大,想到再也见不到他,见不到他那红色的乱蓬蓬的头发,我心里好难过!现在这个老师个子高高的,没有胡须,头发又长又白,额头上有一条竖直的皱纹,嗓门大,他盯着我们挨个儿看过去,好像要看出我们隐秘的心思,而脸上一直都没有一丝笑容。我心道:“这才是上学第一天啊,后面还有9个月呢。多少功课,多少月考,多少作业在等着我啊!”放学出来后我好想见到妈妈,我跑上前,亲了亲妈妈的手。妈妈对我说:
“鼓起勇气,恩瑞克!我们一起学习。”于是我心满意足地回家了。可惜,再也不是那个和蔼可亲、一脸笑容的老师教我了,学校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让人喜欢了。
我们的老师
星期二,18日
打今天早上起,我喜欢上了我们的新老师。我们还在陆陆续续进教室呢,他已经在讲台上坐了下来,去年教过的学生不时从门口探进头来,向他行礼。他们探进身子,这样跟他打招呼:
“老师,早上好!”“早上好,帕波尼先生!”有的人跑进来,摸一下他的手,就跑开了。看得出来,他们都好喜欢他,很想还是让他教。他回一声“早上好”,然后跟伸过来的手握一握,但是并不抬头看是谁;有人打招呼时,他虽然露出笑容,但是脸孔立即又板起来,现出额头上的竖直的皱纹。他把脸对着窗外,注视着对面的屋顶。学生的招呼不是让他开心,倒好像让他难受似的。然后,他细细地把我们一个一个看了一遍。报听写的时候,他走下讲台,在桌位间巡回。他看见有一个面上生着红色丘疹的学生,就不再报听写了,用两手托了他的脸查看,问他怎么回事,又摸他的额头,看看有没有发烧。这时,老师背后有个学生,跳上椅子玩起牵线木偶来。老师突然回过头去,那学生就急忙坐下,低了头预备受罚。老师把手按在他的头上,说道:
“下次别这样!”就没说别的话了。
然后,老师回到讲桌旁,报完了听写。听写完了,他默默地看了我们一会儿,然后开了口,他的声音又洪亮,又亲切:
“听着。我们从此要在一起度过一年,让我们好好地过这一年吧!大家要用功,要规矩。我没有家,你们就是我的家人。去年,我还有母亲。她去世了,现在我是孤身一人!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人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的感情,我的思想无所寄托!我盼你们好,把你们当自己的孩子,也请你们欢喜我!我一个都不愿责罚你们。请证明给我看,你们是有情有义的好孩子!我们班要成为一家人。你们将成为我的慰藉,我的骄傲!我不要你们用口来答应我,我肯定你们已在心里答应我t愿意,了。我感谢你们。”
这时校役来通知放学,我们很静很静地离开座位。那个站上椅子的学生走到老师身旁,抖抖索索地说:
“先生!原谅我!”
先生亲一下他的额,说:“快回去!好孩子!”P1-3
十月记
开学第一天/1
我们的老师/2
一场事故/4
卡拉布里亚学童/5
我的同窗们/6
仗义的行为/8
我一年级下学期的老师/9
阁楼间/11
学校/12
帕多瓦的少年爱国者(每月故事)/13
扫烟囱的人/15
亡人的节日(万灵节)/17
十一月记
我的朋友格罗那/18
卖炭者与绅士/19
弟弟的女老师/21
我的母亲/22
我的同学克莱蒂/24
校长/26
士兵们/28
纳利的保护者/29
班长/31
伦巴第的小哨兵(每月故事)/32
怜贫/36
十二月记
小商人/38
虚荣心/39
第一场暴风雪/41
小石匠/42
一个雪球/4J4
女老师们/46
到伤者家里探望/47
佛罗伦萨小抄手(每月故事)/48
意志力/54
感恩/56
一月记
教师助理/57
斯塔迪的藏书/58
铁匠的儿子/60
愉快的来访/61
国王维托里奥·埃曼纽的葬礼/63
弗兰迪被开除/64
撒丁岛的小鼓手(每月故事)/66
祖国之爱/71
嫉妒/73
弗兰迪的母亲/74
希望/75
二月记
受之无愧的奖牌/77
痛下决心/78
玩具火车/80
傲慢/82
劳工受伤/83
囚犯/85
爸爸的小看护(每月故事)/87
铁匠铺/94
小艺人/96
狂欢节的最后一天/99
盲童们/101
老师病了/105
在街头/107
三月记
夜校/108
打架/110
家长们/112
七十八号囚犯/113
小男孩夭折了/115
3月14日前夜/116
颁奖典礼/118
吵架/122
我的姐姐/123
血溅罗马涅(每月故事)/125
小泥瓦匠卧床不起/131
加富尔伯爵/133
四月记
春天/134
翁贝托国王/136
幼儿保育院/140
体育课/143
父亲的老师/145
病愈/153
与劳工交朋友/154
格罗那的母亲/156
朱塞佩·马志尼/157
市民英勇奖章(每月故事)/159
五月记
患佝偻病的孩子/162
牺牲/164
火灾/166
万里寻母:从亚平宁山脉到安第斯山脉(每月故事)/168
夏季/193
美好/195
聋哑人/196
六月记
加里波第/2D3
阅兵/205
祖国颂/206
三十二度/207
我的父亲/209
乡间远足/210
夜校毕业生的颁奖礼/213
女老师去世/215
感谢/217
海难(最后一篇每月故事)/2侣
七月记
母亲最后的嘱咐/223
考试/225
最后的考试/227
告别/229
《爱的教育》,又名《一个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是十九世纪意大利作家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EdeInOndoDeAmicis。1846—1908)根据他儿子的日记改编而成的。亚米契斯以写军旅生活和学校生活见长,《爱的教育》是他四十岁创作的,这本书奠定了他在意大利文学中的大师地位。
《爱的教育》被认为是意大利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也是一部公认人生成长中的必读书。1929年,它被评为“对当代美国文化影响最为重大的书籍之一”。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具有代表性的欧洲系列丛书》中。1994年被列入世界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青少年必读书目》之中。
《爱的教育》也受到中国人的热烈欢迎,自夏丐尊先生于1924年翻译,并由开明书店出版以来,仅夏先生的译本就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等20多家不同出版社再版了几十个版次。此外,还出现了数个重译本,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现有陈蔚然(广州出版社,1997年)、王干卿(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王永洪(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3年)、米夏(外文出版社,2010年)、庞姗(远方出版社,2010年)刘华强(古吴轩出版社,2011年)、宋璐璐(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等7个版本。《爱的教育》在中国受欢迎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书信体小说和日记体小说是19世纪欧洲较为流行的小说形式之一,比较著名的有英国文学中的理查森的《帕梅拉》和菲尔丁的《沙梅拉》以及德国文学中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爱的教育》在文体上可视为两者的综合:小说的绝大部分篇幅是小学生恩瑞克(Enrico)自己的日记,但是不时穿插有父母或者他的姐姐写给他的留言,算做是一种没有寄出家门的书信,这些日记和书信一起构成故事的发展脉络。小说中另外插入了9篇故事,称作“每月故事”,它们在情节上与小说的主要事件没有联系,完全可以从作品中抽出来,而不影响故事本身的完整性,但是可起到强化小说中某种观念的作用,例如强调亲人之间的爱和奉献。
这本书的原文是叫Cuore,意为“心”。译为《爱的教育》是夏丐尊先生根据书的内容而定的译名。这个译名可以说是较为准确地抓住了原文的精神。我们读这本小说,深切感受到作品对各种“爱”的表现与颂扬。这里面有舐犊情深的父母对子女的爱,有手足情深的兄弟姐妹之爱,有同窗之情的同学之间的关心与爱护,有老师对学生的拳拳爱心,有学生对老师终身的爱敬,有子女对父母孝敬和报恩,有人民对国家的爱,有士兵对将军和国王的拥护和爱戴,还有对陌生人的同情与关怀,即博爱。但小说中最突出的还是人对人的博爱。小说中讲述博爱的故事不少,而且都写得浓墨重彩,荡气回肠,给人深深的感动。例如《海难》的故事里,小男孩在生死关头把跳船得救的机会让给了跟自己全无亲缘关系的小女孩;在《爸爸的小看护》里,那位乡下少年到医院探看病危的父亲,发现那人并不是自己的父亲后,仍然以儿子的身份照顾他,直到他咽下最后一口气,让他在亲情的慰藉中安然离去。在《狂欢节的最后一天》里,一个小女孩在狂欢节游行中与母亲走失,众人急他人之所急,把她交给游行车上的绅士,好让他居高临下寻看母亲所在。他找到了孩子的母亲,在把孩子递给母亲时,竟然顺手脱下自己的金戒指送给孩子,说:“戴着这个,当做将来的嫁妆吧。”对此慷慨大方的善举,观众报之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而这种陌生人之间的关心和同情,让人读起来,很受感动,备觉珍贵,美好。这些,都闪耀着人类博爱的光辉。而正是博爱的发展使人类与动物的距离越来越远,使人类成为万物之灵,向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更高的阶段。
但是,《爱的教育》这个译名又未能全面反映原文的思想。实际上,Cuore这颗心,不光是爱心,还是良心、上进心、责任心。小说特别注重彰显我们与他人关系上所应有的良知以及我们对社会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它既是一本情感教育之书,也是一本意志教育、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之书。小说写消防队员如何奋不顾身抢救陷入火灾中的群众,写少年如何跳进涨水的河中救人,之后悄然离开,写政府和各种机构如何奖励和赞美善行和义举,不一而足。这本书,是借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在教人分辨美丑善恶,传授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和行为规则;教孩子们懂得遵守规则,懂得感恩,待人宽厚,善待贫弱,勤于反思,勇于认错,教孩子们敬畏英雄,敬仰知识,尊重该严肃对待的事物,如军队和学校懂得尊重他人,让人在耳濡目染中成为坚强勇敢,正直坦诚,真诚善良,有正义感,有教养,有礼貌,有担当的入。书中也不乏结合具体事例提供的具体行为规范指导,父亲在给儿子的留言上这样写道:
今天下午你从老师家里回来时,我正在窗口看着你。你碰撞了一位妇人。以后在街上走路要当心!人在街上走路,也是有义务要履行的。如果你在家行止举动讲规矩,那么到了街上,那个大家共同的家,为何不守规矩了呢?恩瑞克,你要记住这话:遇见老者、穷人、抱小孩的妇人、拄拐杖的瘸子、负重行走之人,身穿丧服之人,都要恭敬地让路。对老、弱、病、残,孕、劳作者以及身故之人,我们都要表示敬意。见人被车子碾轧,如果是小孩,把他拉开;如果是大人,高声提醒。见有小孩独自哭泣,要问他原因;见老人手杖落了,要替他拾起。有小孩在相打,要把他们拉开;如果是大人,径自走开。遇见血腥的暴力场面,不要旁观,那有乖人道,会让人心肠变硬。有人被绑着,被警察押解着走过时,虽然有许多人在好奇旁观,你不要一起张望,因为那被抓者也许是无辜之人。如果有病院的担架正在通过,要立刻住口,不再与朋友谈笑,因为担架上或许躺着临危之人,或许就躺着逝者,正被送葬。明天,自己家里或许也要有这样的人哩!遇到排成两排走过的养育院儿童,要表示敬意。——无论所见的是盲人、哑巴、驼背、孤儿、弃儿,都要想到此刻路过的是人间的不幸,也是人间的善行。残疾人有身体畸形到令人恶心或逗人发笑者,遇到他们要假装没看见。见路上有未熄的火柴,应随即踏灭,因为它可能酿成大祸,要人性命。有人问路,要礼貌周全地予以回答。不要看人一眼,然后笑将起来。若非必须,不要突然起步奔跑。也不要高声叫嚷。(《在街头》,即第57个故事)这样的忠告明确具体,操作性强,不是假大空的堂皇之论,很便于孩子们识记和接受,并在实际生活中付诸实施。就是对成年人,也很有指导意义。而类似的忠告在书中还有很多。
2010年,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李卉编辑约我重译《爱的教育》。此前我还没有看过这本书,对于翻译这本书的兴趣不是很大。找来英译本看了几十页,不由自主就喜欢上了,翻译兴趣陡增,于是决定接下这项任务。从翻译第一篇开始,到最后一篇结束,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断断续续用了两年的时间才完工。这本书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译起来有两个困难,一是情节性不太强,但是牵涉的专有名词很多,仅人名就有80多个,零零散散地分布在多处,有时一个专有名词第一次出现与第二次出现之间相隔好几十页,让人容易误以为是另一个名字,所以极易出现专名的混淆,为此我们专门花时间先做了一个专有名词对照表。第二个困难是原文在语言风格上具有很明显的少年儿童语言特征,这种特征很容易辨识,但是如何在汉语里再现这种特征,借此反映儿童的认知、儿童的情感和思维方式、儿童的世界观,真是非常为难。为此,翻译和修改过程中我们不得不细细体味,反复斟酌,数易文稿。
难虽难矣,收获却大,而最大的收获就是在翻译过程中,时时有一种感动。《爱的教育》从艺术上说不是很成熟,既无史诗的宏大气魄,也无扣人心弦的情节,更无生离死别的爱情悲歌,但是书中那一个个淳朴的小故事,那浅浅的诉说,那平直的记述,所透露出的深沉的感情,率真的性情,亲人间的眷顾与守护,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和关怀,自有一种打动人的力量,让人感到亲切、温暖,让人心复归赤子状态,唤起人心中崇高的情感。我是个多年不落泪的人,但是在翻译《佛罗伦萨小抄手》(THELITTLEFLOREN—TINESCRIBE),读到故事中表现的父子情深,想起自己的童年和已经辞世多年的父亲,不禁热泪盈眶,喉咙哽咽,几欲大放悲声。
《爱的教育》不仅适合儿童看,也适合成人看,尤其适合老师和家长看。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像书中那样对学生既充满爱心,又严格要求,既重视知识教育,更重视人格教育;如果我们的家长能像书中的家长们那样既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也关心孩子的心灵健康,既关心孩子的利益,也关心社会的公平,既尊重老师,也理解老师;如果我们的学校既注重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也注重培养有良知,有正义感的公民,那么和谐社会的建设就不只是一个口号。
我颇感遗憾的是,在我当学生的时候,没有人引导我读这本书;在我成为老师的时候,没有人向我推荐这样一本书,在我初为人父的时候,没有人告诉我去读这本书。否则,我会成为一个更优秀的学生,更优秀的老师,更优秀的父亲。我认为,要想培育一个好公民,养一个好儿女,要让孩子们养成正确的荣誉观、世界观、人生观,当从看《爱的教育》开始。老师,家长,学生不妨人手一册!我愿意利用这个机会,向每一个学生,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家长,推荐这本书!
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编著的《爱的教育--一个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精)》被认为是意大利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也是一部公认人生成长中的必读书。1929年,它被评为“对当代美国文化影响最为重大的书籍之一”。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具有代表性的欧洲系列丛书》中。1994年被列入世界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青少年必读书目》之中。
《爱的教育--一个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精)》那一个个淳朴的小故事,那浅浅的诉说,那平直的记述,所透露出的深沉的感情,率真的性情,亲人间的眷顾与守护,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和关怀:让人感到亲切、温暖,让人心复归赤子状态,唤起人心中崇高的情感。
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编著的《爱的教育--一个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精)》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意大利小学四年级男孩安利柯(也有译成安里科或恩利柯)的眼光,讲述了从四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7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全书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还包括亲人为他写的许多劝诫性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10则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通过塑造一个个看似渺小,实则不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心中荡起一阵阵情感的波澜,使爱的美德永驻读者心中。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