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书生
分类
作者 龚静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龚静的《书生》这些读书随笔最早写于1995年(那些在大学时的读书笔记均没有包括,但其实正是这些大学时的阅读给以后的读书视角、视野、观念和感知审美作了铺垫),最近的就写于2013年。第一部分“万物静观皆自得”主要谈晚明张岱和现当代作家汪曾祺作品的一些心得(这个主题还在进行中);第二部分“落花轻拍肩”是一些人文类书籍的书边随笔;第三部分“伊甸园是无法到达的”面对的是一些中国文学的文本;第四部分“河的第三条岸”则随笔一些国外的人文(文学)作品;第五部分“烟波干净”是针对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具体……

内容推荐

《书生》收录了作者90多篇读书笔记,共分5个栏目:“万物静观皆自得”、“落花轻拍肩”、“伊甸园是无法到达的”、“河的第三条岸”、“烟波干净”,《书生》作者龚静独具慧眼地深入每本书的内核进行阐述和描绘,层层递进地以散文式的优美文笔展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诠释,文字精妙细致、活泼灵动,无论是具中等文化程度的一般读者还是专业的研究者,都能从阅读中获得启迪。

目录

书·生长——代自序

万物静观皆自得

万物静观皆自得——看汪曾祺的画

汪曾祺的聊斋

“一个一个蓝色的闪把屋里照亮……”

还有吗?

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牵念

寻访的寻访

竺家巷9号

别一个张岱

张岱和陈章侯

张岱琴声

张岱雪意

《闵老子茶》及其他

自开自谢得自在

斗鸡悟

两本《琅嬛文集》

落花轻拍肩

重新与宗白华先生一起散步

美丽中文

文心一脉

诗心

落花轻拍肩

现实张爱玲

诵读之胜

隔着八十多年的烟云

丰子恺的安

雨觅

幸福惑

过资源简单的生活

来自心灵的叩门

痛定,思痛,《思痛录》

那双浑成的、坚定的、忧伤的眼睛

三生三世 大地之“风”

光影变幻里依旧的文人情怀

上海的皮壳

一个人的精神前史

书店风景

伊甸园是无法到达的

钥匙丢了以后

幽梦妙论

伊甸园是无法到达的

用琴弓敲琴箱的悲哀

今天走进过去《花之寺》

过一过吃饭穿衣的平常日子

“水袖”“纠缠”的志怪

从大地里长出来的诗情小说

什么时候能让你真的无所惧怕?

语言收编了故事

在城市的旁边

在欲望的都市里成熟

梧桐叶影下的上海妹妹

这一个亭子间嫂嫂

无论乱世,一样清贵

唯有清香似旧时

在银闪闪的地方,有谁

河的第三条岸

重读加缪

爱情其实是难以书写的

那么,撕开来吧

赤豆的心情

人,抑或机器

生命是需要重新想象的

真相和隐喻

赫拉巴尔的珍珠

永远的包法利夫人

“我的头脑变成一泓清水”

幽涧听鸣 暗影生辉

月影里摇曳着日本茶清冷的绿

山崎朋子的《望乡》之路

一辈子寻找生命的热情

这一颗《巧克力》的味道

爱是一种流溢

何以还乡

“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

革命文学的另一种写法

从厄普代克的伤感说起

惊奇是大地之盐

河的第三条岸

感受并且写下就是一切

又有了能跳舞的天地

烟波干净

那一岸遥远的芦苇

看一个快乐的孔子

看唐朝人看山

当山林成为日常

特立之山,然后与万化冥合

奇山异水清我心

幽韵与声色

烟波干净

质朴

安静的合欢树影

胡同的味道,汪曾祺的气息

陈奂生照见你我他

树在挥手

后记

试读章节

在银闪闪的地方,有谁 

看到2013年二月号的《印刻》封面上的简嫃近影,一愣,银灰中式对襟衫,黑框眼镜,一头花白短发尤其显眼,哦,可不,60年代初生人的简嫃也逾半百了,白发是当然。从《四月裂帛》《渔夫》《水月》等的青春简嫃到《红婴仔》的少妇简嫃,这一次的简嫃在说《谁在银光闪闪的地方,等你》,融合了文本、社会观察、个人体验以及由之而生的思考探讨,讨论生命如何面对“老病死”。若面见简嫃,一定与之击掌,与之聊聊“老病死”。生老病死,虽说“生”领头牌,老病死谁也无法豁免,当然“未知生焉知死”,老病死与生总是纠缠,但忌谈死亡的这种传统文化倒是没必要阐扬,倘若一味地隐,该需要直面时就容易惊慌失措,不知如何面对,好像一直在假装那个结局从来不会降临一样。不如就闪亮登场,面对面好好谈谈。其实,老病死也非瞬间空降的,它是一丝丝地来,在白发的银光闪烁中不知不觉地来,终于满头霜染,各种零件一个个出问题,我们是否准备好了,面对那不见剑影的刀光?我们是否准备好,如何在老病中挨过时光?无论挣扎与否,平静地到达终于要去的地方?

看看书里的章节标题,“肉身是浪荡的独木舟”,是观察和演绎身体机能渐渐退化乃至病痛衰老的过程和过程里渐生的诸多细节感受;“你属于你今生的包袱”,是对个体生命前世今生因缘有自的思考,好比其中一节“身世,每个人的必修课”,每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来源,但必须接受自己人生的版本,第一章无法选择,那么就好好选择接下来的章节,喜欢还是不喜欢,都是自己修为的结果;“老人共和国”则从已然形成的老龄化社会的各个层面的观察和体悟,到作者祖母(阿嬷)老年生活乃至临终的亲身体验,全方位描写和表达生命老上去所承受的诸多情感、身体、经济的虽不堪但必须的承受,期间包括了与晚年齐邦媛先生的讨论;“病,最后一项修炼”,则直面疾病中的身体和心灵,有作者的观察、想象,阅读前人时贤相关文本的思考,家人生病的状态和各种困窘,包括病人亲人的各种情绪反应,以及从疾病倒死亡的过程中人对死亡的态度和尊严的葆持(其中简嫃对她公公节俭助人爱人坦然面对死亡的描述让人动容),“谁在银闪闪地地方,等你”则写得比较诗意,李白的诗(一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雪莱的诗(我的两颊变冷,听到千篇一律的浪涛在我垂死的头上呼吸),歌德的诗(一切的峰顶/沉静,/一切的树尖/全不见/丝儿风影/小鸟们在林间无声。/等着罢:俄顷/你也要安静),济慈的墓志铭(“这里躺这一个人,他的名字写在谁里”)……等等文学历史的菁华,从《红楼梦》中秦可卿备极哀荣的葬礼之人情世故,到频死研究的表达,简嫃的思绪飞舞在生死时空,飞舞在人之自然轮转的时空,飞舞在每个人都会遭遇的告别时刻,“不管是备极哀荣或静静地独行,次日,一人旅途上仍然只有一条身影”。在章节之间同时又穿插了作者富有想象力及文学表述极强的文字,以“幻想之一、之二”至“之五”的形式展现,比如“向肉身道谢”“水面上的鸢尾花”“葬我于一棵被狂风吹歪的小树”,这些单独成文的书写,贯穿了简嫃一以贯之的阔达的想象和浓墨重彩的文字风格,畅想死亡,和其他相对写实的章节糅合成丰富的旋律,与其说是作者面对老病死的理性态度,不如说更像一种面对老病死的自我期待和诗意情怀。“我要每日锻炼那仅存的脑力,呼吁自己做一个有智慧、有修养的病人,如前辈示范,历来智者所教导。”(“幻想之四水面上的鸢尾花)。全书以“下着雨的冬天早晨,阿嬷启程”结尾,描述作者和家人在家如何送走阿嬷的过程,不去医院折腾,不上呼吸机,而是握着阿嬷的手,耳旁喃喃,安送高寿的阿嬷往生。温暖安详宁静地直面死亡,这样的结尾使“银闪闪”不那么尖锐,而亲切温暖,沉重的不堪的老病死也是可以安详平顺,如风般轻盈的,“带我走吧,风,/我是落叶,我是空。”

简嫃是一个对社会/人情/心灵/情感都非常敏感的作家,《四月裂帛》是年轻简嫃对情感的刻骨情深,《梦游书》《浮在空中的鱼群》、《私房书》和《水问》等则以或灵性或温雅或凌厉的文字诠释着人生感悟和内心凝思,《女儿红》则气势而节制而深情地书写着女性人物/心境/情感,简嫃《红婴仔》是初为人母的简嫃母亲和女性角色的对话,《天涯海角——福尔摩沙抒情誌》,既有家族与土地历史时空(海峡两岸)变迁的史诗般的壮阔,又有一个个个体(包括自身)切身动容的故事,家园乡土,人情冷暖,一以贯之简嫃文笔文思的丰厚健朗,又更多深入的体贴。而《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则是简嫃探索人生终极问题的著作,而且这个终极并不虚无,它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自己身上,所以与其说作者是在终极探索,不如说以文学的方式体悟和践行如何应对老病死的到来。所以,简嫃才有对小区/医院/马路/公园等各处随处都见或精神或老迈或木然的老人的观察和思虑,才有当家人老去不可避免地遭遇一连串事情时,既有未雨绸缪地换电梯房以便老人下楼,那种去一次医院要三四个亲属共同努力才下得了楼的窘境和困顿非自己或家人老病无法体会,同时精心结构写一本围绕着老病死的多元文体的非虚构文本,外观和内视兼而有之,思索和现实考量兼备,并不全然哲思文思,渐入老年的衣食住行医疗,财产,亲朋,情感照顾,慈悲和感恩,人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观照,都有很具体的书写,窃以为也是知天命之年的简嫃正在进行式地做着人生下半场最重要的功课——如何坦然的勇敢的安然的接受老病死,接受生命季节的自然时序,作者的生命和文本一起生长,或浪漫或想象或温情或沉着,无论何种风景,活出自己的生命,才是真正的丰沛,风景与否其实还都其次,草木葱茏的内在即是无上福祉。如此,接受“肉身的叛变”,体会老病死,在老病中活出尊严,平静迎接死,才是如此闪闪发亮。其实,一个人老之后的人生状态,尤其精神状态,其实是一个人入世以来诸多精神合力的结果,知道“觉知必须对自己的生命负起完全责任的”。

如今养生书籍和养生电视节目满坑满谷,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堪虞确实使人更关切身体,不过关照生命之切切的背后其实核心在于焦虑长寿,焦虑疾病,人当然希望没病没灾,安享生命安享晚年,可是生命哪有这么容易的呢,兼之外部世界诸多不安全感,自然焦虑非常。笔者渐入中年后对此也深有体会,莫名有名的疼痛疾患深深影响心境和行为,每一次医疗检查都好比一个洞,时刻要调整心情不要使自己陷落,“接受,放下,解决”,理性容易接受,感性和现实操作中总是难的,其实身心的陷落与其是对疾病的恐惧,不如说其实就是指向对死亡的恐惧,只是,身心的沉陷终究要靠自己的身心打捞,与疾患共存共生大概是合适的方式,人必须明白没有永恒永生,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而不是背转终极,佯装不知道,知道了也不接受。因为不确定,所以恐惧;因为不确定,也所以延迟对死亡的正视。简嫃写到:“养生,不是为了把自己养到理想的岁数,而是,重新养出对生命的态度。”,“一个人入世,不是为了活几岁,是为了验收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此,接受老病死的到来,放下恐惧,放下生的执著,安住当下的身心,或许不一定有“如梦幻泡影”的悟觉,尚不具备如“生和死就在心中,不在别处”(《西藏生死书》)那样的智慧,但终究可以安详于老、病、死,当然这样的安详总会经过纠结、担忧、恐惧的挣扎,甚或频临落水的境地,非当事者无法体会——这也是我读此书的一个遗憾,毕竟作者书写来源大多乃他者,虽然有亲人的种种在眼前体会,有社会观察的现象和数据在眼前思索,有前人贤哲的文本容人感受体悟,毕竟不是自己身心的亲历,那种身临其境挣扎而生的感悟力度也就比较弱了,但未雨绸缪的理性培养(比如提前预告避免创伤性抢救,允许死亡的发生之观念)是有利于平安面对老病死,即便挣扎也是一种觉知,挣扎过后,度生,走向应该去的地方。

几十年来,我们的意识形态当中有种轻视身体的观念,以某种名义宣传着“轻伤不下火线”“为工作拖延病情”等等人物和事件,好像身体只是一种工具,它没有自身的价值和生息规律;另一方面,秘方偏方甚至红茶菌打鸡血等又大行其道,在环境污染威胁医疗保障压力的当下自然愈演愈烈,身体的焦虑日盛;近几年心理咨询(工作坊)等结合了西方心理学、传统道家中医、印度瑜伽等元素,在现代人当中也很风靡,真假大师竞相出场,良莠书籍纷纷问世,好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气功热(包括特异功能热);所有等等戋戋表象,其实指向着对生命的种种复杂心绪,除却不人情的工具价值观,揭秘、期待、掌控感和恐惧,归根还是恐惧,恐惧无常,恐惧无法把握机能消退的身体,恐惧终场的到来。既然一切不可避免,我们该如何和身体相处?如何面对生死之间的“什么”。肉身深处有着生命的密码,学会与无常相处当是人世间的功课,如此,老病死的过程或许倒是成为了一种渡。

银闪闪的地方有谁等你?不重要了。

2013年5月

P190-194

序言

书·生长

——代自序

好像是倏忽间的事情,已经第四个本命年,摸到天命之年了。当然其实也非倏忽,白发一年年多起来不是明摆着的嘛,好在也没有惊慌失措,对女人来说,四十岁已经是道坎了,有女友听到说四十岁,就总要甩头:不要说不要说!其实她已经过四十了。老天如何拗得过呢,就顺生吧。虽然不惊慌失措,感慨总还是有的,身体机能和生命活力的退化自是意料之中,回首或者正视,怎么着都觉得自己没把自己过好,好像生命尚未得到足够的绽放,当然这也不过是期许罢了,现在的生命中的所有都是前世今生的分内,勉强不得,接受就好。

生命成为现在的样子,是跟许多事有关的,父母、原生态家庭、求学、工作、情感、情绪、胸次、健康等等,无论好坏,无论满足与否,都是因缘,都是生命的流转,以现在的心境自然都能接受了。但顺生并不意味着对生命的全无把握,你至少可以为自己选择一些自我成全的方式。想一想,如果说浑浑噩噩的日子里有什么是线索清晰的,那就是阅读了。少而及长,有不少爱好,有的荒废了,有的还藕断丝连着,有的还在新生中,只有阅读是绵长的、持续的,看起来还是会绵延下去的。生命中的很多,其实是在书中生长的。光阴铺展着书影,摩挲身心。

我们这些20世纪60年代生人,读小学已是“文革”尾声,虽然还有“红小兵”、“红卫兵”这样的称谓,到底没有如“50后”们被卷入其时风潮(晚上等待参加大批判的父母回家这样的体验还是有的),也没有少小离开校园游荡街衢或干脆全国大串联的经历,红缨枪语录袋是拿过一阵,但也不过是在学校里耍耍把戏罢了,虽然也要说说继承某某伟大思想,做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那一类的誓言,大概有口无心的多——不过个人以为这些也会潜移默化形成思维影响,所以成年后必须重新反思成长过程中的被灌输被塑型,以及现在进行式的被意识形态化,不知不觉中的被资本被消费化,这样的反思其实是无止境的。话说回来,我们这代人终究还是该小学小学该初中初中,初中毕业经过统考进入重点或非重点高中,其时恢复高考不久,虽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终究是可以有了通过考试进大学的路径了。

但是,我们年少时受的教育其实是非常轻浅的,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已经断裂,我们连古人开蒙的蒙学读物都没读过,我们了解的语言历史地理都是碎片的、断续的,或者是被改写过的,有些东西考完试后就抛到九霄云外了,所谓无童子功,即如是也。和当下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相较,只能说20世纪80年代还没有那么过分,而且在一个百废待兴的时代背景下,多学知识,多读书,真是出于内心需求,甚至多做点试卷(那个时候各科老师还要各显神通,去外校拿各种程度的试卷呢)都是幸运的事,早起晚眠的,又有什么要紧呢,读书是要吃苦的,可能也与那个年代没有什于我而言,书一直陪伴和帮助着自己成长,帮助自己处理和社会自然历史的关系,处理和自己身心的关系。

好书一卷,即可与各方圣贤会面,聆听、交流、思辨、感悟,皆可,十分自在,百分怡然,涵泳滋养自然而生。

张潮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案头的山水。然也。

流光易逝,各种都是经过和流过,彼刻此时都是瞬间,只是流水间也渐渐沉淀出一个生命的样子,当然有其他各种因缘之力,也无法细数到底哪本书起来何种作用,只是如水日子里如水般的阔读心性习性,终究对生命是一种养成。当然,这种养成是未完成时态,总是在流动和沉淀中。

肉身的生长其实是走向衰老衰亡,精神的生长倒是有着像一棵树一样茁壮蔓延葱茏的可能的。生命在哪里,就与书一起在哪里生长。

读了书,有所思,有所感,有时就有所写了,所写总是感之思之,自然,所思所感与生命的生长也有关,年轻时所写现在看起来或许会小小地赧颜一下,自是正常,能够赧颜,能够写着写着不断好起来,是好事。

所以,给这本读书随笔的书起名《书·生》,原不过一介书生,在书中生长是再题中之意不过了。这些读书随笔最早写于1995年(那些在大学时的读书笔记均没有包括,但其实正是这些大学时的阅读给以后的读书视角、视野、观念和感知审美作了铺垫),最近的就写于2013年。第一部分“万物静观皆自得”主要谈晚明张岱和现当代作家汪曾祺作品的一些心得(这个主题还在进行中);第二部分“落花轻拍肩”是一些人文类书籍的书边随笔;第三部分“伊甸园是无法到达的”面对的是一些中国文学的文本;第四部分“河的第三条岸”则随笔一些国外的人文(文学)作品;第五部分“烟波干净”是针对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具体文本鉴赏,这组文章的因缘在该章节开头做了叙述。这样的读书随笔自然是一直可以写下去的,阅读不止,书写持续。当然,很多经典要籍不要说不少没有读完读全,即使读过的一些文本,在这些年的写作中也都没有涉及,想着没有深厚的思想判断和笔力,就还是止笔的好,容待以后慢慢表达;不是很明白的也还是暂时搁置着吧。书中所涉的有些书的阅读其实是随兴的,所以有些散漫,自然更谈不上系统,但写的话还是自己想说的,至少没有为文造情。当然,不同年代写的文章是有参差的,有些感想识见总是与岁月有关,勉强不得,也装不出来,倒也是真切的。

有云:白粥养身。

那就再添一句:读书养心。

微博等自媒体兴盛的时代里,信息碎片,阅读碎片,好处是信息量大,可观可感当下世情,弊病也明显,思想感觉也碎片,思考的持续度下降,容易满足于碎片式的语境中。这也是自己时常告诫自己的,所以,浏览信息适可而止,读书还是要精进。

古人有大雪闭门读书最佳之境。其实何必大雪呢,纷乱中静下来,好书开卷就是。

2013年6月于静水斋

后记

酷暑,整理这本《书·生》,汗是一定要出的,只是更多的是汗颜。因为懒惰,因为学养,因为识见,没有写出来的不算,写出来的回头看去诸多不满意,这种感觉比完成一本其他主题的书作时似乎更甚,当然,这其实是好事,对自己是一种敦促:外面的世界不管如何,且在有限的日子里能把想读的书多读一点,若是能读出点意味就慢慢记录下来。知道好书读不完,但能读一点是一点吧。

感谢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的戎礼平编辑给了我这个机缘把手头的大部分读书随笔整理成册,倘若没有她的热忱和坚定,可能这样的整理工作还在拖延着,虽然写作总在进行,但敦促感就没有这么强烈了。感恩。

感谢历年来刊发这些文章的媒体和编辑朋友,有《文汇读书周报》、《上海新书报》、《文学报》、《中华读书报》、《书城》、《文景》、《新民晚报》、《文汇报》等报刊,是你们的支持和信任使这些读书心得能与大家一起分享。感恩。

更要感谢的是古今中外前辈时贤,他们的智慧/情感/思想滋养和启迪着吾等,在阅读中,与不同作者的生命交流,共鸣、交融、感同、感叹、思索、吸收……往大里说是文化传承和涵泳,其实我更愿意视作一种人和人的相遇,毫无障碍的“穿越”,共同时空的分享,孤独的生命获得温暖和勇气。感恩。

感谢读者在书海中有缘遇见和分享这些文章。感恩。

2013年7月4日于静水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