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863计划”第一人
里根总统的一个喷嚏,引起了一场世界性的大感冒
1986年的3月,北京已经悄悄地从料峭的寒冬中走了出来。当一阵暖似一阵的轻风在城市的上空鼓荡的时候,淡淡的春意便开始在大街小巷中悄然流淌起来。流淌着的春,随心所欲地信手涂抹着新绿,在树梢草尖的嫩叶上,在来去匆匆的脚步声中,在人们流盼回顾的笑容里。
此时,王大珩正低着头走向等候他的一辆老式的伏尔加轿车,一声不吭地拉开车门就钻了进去。
司机师傅有些发愣,他从来没见过王大珩这个样子。在司机师傅的印象中,王大珩总是温文尔雅极讲究礼貌礼节的。往常,不管有什么急事,他总是微笑着先与司机打过招呼再上车。但今天王大珩的神态似乎有些异样。
司机师傅保持着平缓的速度,不急不躁地开着车。他知道只有车里才是王大珩最好的休息之处,因此,他并不急着把他送回家。他希望王大珩能在他的车里多睡一会儿。车队的司机都知道王大珩能睡,而且是闭眼就着。只是,谁也说不准这一手是老先生天生的本事呢,还是累出来的毛病?反正大家都知道,只要王大珩一上车,过不了三两分钟准会响起鼾声。司机师傅当然一口咬定是累的。他给王大珩出车最多,出入王大珩家的次数也最多,他心里有数。他早已习惯了在王大珩那均匀的鼾声中不急不躁地开车了。
突然,司机师傅觉得有点不对劲儿,走了好半天了,怎么一直没听见鼾声?他诧异地回头看了一眼,发现王大珩端坐在座位上,毫无睡意地微蹙着眉头,正默默地注视着窗外。老先生的神情显得很专注,仿佛是被什么东西吸引住了。司机师傅不由自主地顺着王大珩的目光向外面望去——却只看到了潮水般蜂拥而过的自行车流。 王大珩其实什么也没看,他的思绪还停留在刚刚结束的对美国“高边疆战略防御计划”的研讨会上,还停留在对这类研讨会每每述而不作的失望之中。有很长一段时间了,王大珩一直处于焦虑之中,一种强烈的紧迫感紧紧地攫住了他的心头,令他挥之不去,越来越感到不安。
王大珩心里清楚,这一切都是由三年前里根总统那个著名的“星球大战”演说引起的……
三年前,在著名的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中,里根总统对着摄像机沉默的镜头,露出了他那特有的充满自信的微笑。这一天是1983年3月23日,这位美国历史上年纪最大的总统,正准备把此刻载入史册。
里根是凭借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美国的国际地位空前低落的政治背景,高喊着“重振国威”和“重整军备”的口号上台的。上台以后,他一直在寻求一种能扭转军事力量对比中对美不利趋势,重获对苏军事优势的有效方法。眼下,总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自己已经找到了走出迷宫的道路。他想以一种造成轰动效应的方式,把自己的计划公之于世。
演员出身的里根总统喜欢这种方式。环顾身居其中的椭圆形办公室,总统不由在心里与自己的前任们做起了比较:
——40年代初,就是在这问办公室里,罗斯福总统制定了著名的“曼哈顿”计划。“曼哈顿”计划针对在原子裂变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德国,历时4年,耗资20亿美元,终于以美国试爆成功第一颗原子弹而宣告成功。“曼哈顿”计划最终导致人类战争历史进入了核武器时代。
——50年代末,也是在这间椭圆形办公室,艾森豪威尔总统又制定了著名的“阿波罗”计划。这是一项为赶超苏联先进的航天技术而制定的人类登月行动计划。“阿波罗”计划投资300亿美元,动用了40多万人。1969年7月21日,“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从此揭开了人类进入空间时代的序幕。
P1-3
他个子不高,略显清瘦,彬彬有礼,神态平和,从外表上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他喜欢穿西装,喜欢一丝不苟地扎领带,这就令他于举手投足间不经意地透出了一股儒雅的英伦气派。
表面上看他只是个普通的老人,视力很弱,只能借助放大镜去看,听力也很弱,得借助助听器来听。但若与他攀谈起来,你就会发现他思维极其敏捷,头脑依然灵活。
90岁时有记者采访他,问到年龄时他是这样回答的:我是2月22日的生日,今天是12月20日,距离我的生日还有67天,用365天去除,这样子算起来我现在的岁数应该是90。82岁。记者惊讶,问他怎么会把年龄算到这么精确?他微微一笑,说好像脑子里面一过,这些数字就出来了。
到了这时,你就会看出他不是个普通的老人了。
没错,他的确不是个普通的老人。在共和国60多年的科技史上,许多的“第一”都与他的名字有关:
他是中国光学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是中国光学学会的第一届理事长。
他是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是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第一届副理事长。
他是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是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的第一届副理事长。
他是中国第一批科学院院士。
他是中国第一批工程院院士。
他是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的第一位中国委员。
他是国际计量委员会的第一位中国委员。
他是第一批被国际宇航科学院当选为院士的中国科学家。
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光机研究所,并担任了第一任所长。
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光学专业高等院校,并兼任了第一任校长。
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光学刊物《光学学报》,并担任了第一任主编。
他组织领导熔炼出了中国的第一炉光学玻璃、研制出了中国的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和第一台大型光学电影经纬仪。
他参加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试验。
他参加了中国第一次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的研制试验。
他参加了研制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号)的方案探讨。
他曾荣获英国科学仪器协会第一届青年仪器发展奖。
他曾荣获国家首次颁发的科技进步特等奖。
他曾荣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
他曾荣获国家唯一一次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他,就是新中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的应用光学专家——王大珩。
一百多年前,西方的一位战略家就曾经说过:一个民族如果输掉了科学,也就输掉了未来。王大珩从来就有他独特而深刻的思维,面对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他放弃了继续深造,选择了光学玻璃制造与研究。回国后,一句“馆长就馆长,只要能做事就成”,他挑起了仪器馆的大梁,工作很快就有了起色。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常把这句话常挂在嘴边:没东西就找王大珩要去!1958年,长春光机所以研制高精光学仪器和光学玻璃的“八大件一个汤”而闻名全国科技界。晚年的王大珩以一位战略科学家的眼光与智慧,成为倡导中国的“863”计划第一人。
王大珩:他用“光”改变中国。
马晓丽所著的《王大珩传》作为“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之一,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激发新生代科技创新梦、强国梦的红色读本。
90岁时有记者采访他,问到年龄时他是这样回答的:我是2月22日的生日,今天是12月20日,距离我的生日还有67天,用365天去除,这样子算起来我现在的岁数应该是90。82岁。他不是个普通的老人。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英国仅有的三位荣膺“第一届英国青年仪器发展奖”,他位列其中。
1958年,长春光机所以研制高精光学仪器和光学玻璃的“八大件一个汤”而闻名全国科技界。他是中国光学工程事业的奠基人、开拓者,高科技“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被尊为“中国光学之父”。
他叫王大珩。
马晓丽所著的《王大珩传》是对大科学家王大珩一生的真实记录,记录了他的成长以及他艰辛的科研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