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柯灵卷)(精)
分类
作者 张新颖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

本卷为其中之一,收录了柯灵的作品。

内容推荐

柯灵(1909-2000),原名高隆任,字季琳。浙江绍兴人,出生于广州。1926年在《妇女杂志》发表叙事诗《织布的妇人》,自此走上文学道路……柯灵的创作,主要是电影剧本和散文。

本卷为《海上文学百家文库》系列之一,收录了其创作的剧本和散文作品。

目录

凡例

前言

自述

我的人生旅行

银海浮沉录

应是屐齿印苍苔

非人磨墨墨磨人

笑语平生

电影剧本

不夜城

散文

失群的红叶

离开了秋千院落

越王台畔

望春

忆江楼

野渡

故园春

枫桥的梦

生涯

夜行

狗难

路亭

古宅

遗事

独语

踯躅

筵前

苏州拾梦记

窗下

凭吊

罪恶之花

雨街小景

逆旅

浮尘

晦明

西苓纪念

伟大的寂寞

梅兰芳一席谈

在西湖——抗战结束那一天

桐庐行

永恒的微笑

小浪花

怀傅雷

团圆

庄严的完成

追思

悼赵丹

心向往之

辛苦了,老水手!

无名氏

红泪

爱俪园的噩梦

典型长在

如果上海写自传

遥寄张爱玲

有怀西禾

《随想录》的随想

幸存者的足迹

龙年谈龙

早熟的悲欢

促膝闲话锤书君

俯仰之间

聊赠一枝春

戏外看戏

缅怀李维汉同志

旅顺怀古

画意绵绵

回看血泪相和流

万户捣衣声

乡土情结

张乐平与三毛

想起梅兰芳

佐临丹尼天上团圆

送夏公返钱塘

艺坛狮魂

编后记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总目

试读章节

春节刚过,北京就传来夏衍同志辞世的消息。这消息来得沉重,却不算突然,因为他病榻缠绵,已非一日。夏公与世纪同龄,他的一生,折射出中国百年来的风风雨雨、扰扰攘攘、爱爱仇仇、熙熙戚戚。他一手挥剑,一手运笔,有战士的坚毅,书生的执著,对人生的热忱、豁达与大度。一代典型,从此星陨长空,令人悲怆无极。

我认识夏公,是在一九三二年,还当天下嚣嚣,左翼文化运动勃兴的时代。这种偶然的遇合,影响我的生活道路,至深且巨,我在《柯灵电影剧本选集》序言里已经提到。特别是我绿鬓受知,直至白发婆娑,一直受到他提挈、呵护与关怀,六十年来,世局巅腾,天翻地覆,而此情不变。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原是夏公为人的本色,文化界中人,直接间接受过他嘘拂濡润的,更仆难数,我更不能不对他怀有发自肺腑的感恩知遇之情。

抗战爆发,夏公冒着连天烽火,流迁奔走,献身于伟大的民族自卫战争;我困守上海,挣扎求存,天南地北,八年不通音问。在日本侵略者铁蹄下讨生活,艰苦可知。但人心不死,上海的报坛、文坛、剧坛,都曾成为血荐轩辕的祭坛,抗争的激烈,不下于前线肉搏,白刃相交。这段历史,曾被长期漠视,当时大后方济济多士,还颇有人以抗战英雄自居,隔岸观火,视沦陷区同胞为苟且偷生,不是汉奸,也是顺民。夏公虽远在后方,却一直深情地关注着上海这一片祖国的失地,关山阻塞,呼吸相通,他描写战时上海的戏剧,就不止一种。《一年间》被称为“血的记录”,名剧《心防》,更是“孤岛”新闻战士慷慨捐躯的颂歌,把他们看作是上海五百万人民的精神防线,万里长城。一九四三年十月,以黄佐临为核心的苦干剧团开始在上海长期演出,首演剧目是根据美国同名小说改编的《飘》。这部小说,好莱坞曾据此拍摄影片,上海片商译名为《乱世佳人》,在国内放映,轰动一时。此时太平洋战火弥漫,美日对垒成仇,美国电影在沦陷区已遭全面禁映。“苦干”有意将日本敌对国的作品移植舞台,剧中背景,又改为曾使东北亲日军阀易帜的北伐战争,皮里阳秋,弦外有音。不想远在陪都重庆,竟引起一场笔舌纷纭的批评。最后又是夏公独排众议,仗义执言,替在上海苦斗的戏剧工作者说公道话。那时我们这些失去祖国庇护的遗民,偃蹇蛰居,一无所闻。幸而我有一位流寓重庆的同乡,剪存了夏公发表在成都《华西晚报》的文章,战后重逢,持以相赠,我才知有此事。而夏公本人,却始终绝口不提。夏公肝胆照人,而又通情达理,经常默默地为人排难解纷,却从不容心挂齿,向人示惠。面对这样雍穆宽厚,山高水长的君子之风,我感激涕零,铭记于心,却也不愿向他称谢,觉得这对他反而是一种冒渎。这份劣质土纸的剪报,我曾经长期珍藏,可惜几经离乱,已经不知所往。

“文革”变起,夏公历尽风霜,竞遭到史无前例的大劫;我也未能幸免于难,彼此音讯隔绝,长达十年。一九七七年夏,雨过天青,我试投一笺,探问情况,很快就得到回信。“文革”一役,夏公受到超纪录的“无情打击,残酷斗争”,秦城一囚,长达八年零七个月,超过抗战的漫漫八年,一腿被打折,双目近失明。他的信洋洋千言,竟是满纸温馨,如丽日和风,中人欲醉。他对自己的遭遇轻描淡写,点到即止;关心朋友,殷殷致意,一如往昔;关心文艺大局,满怀乐观精神,宣称听到了春来的讯息。他备受冤曲,却毫无怨尤,说能活到今天,亲见“四人帮”倒台,已经心满意足。南国广州有友人寄赠红豆,为他的“正道直行而罹谗贼”鸣不平,他心平气和,反而自谴平生行事也不无错失。我真没想到,他经过九死一生的磨难之后,竟是如此襟怀坦荡,不染一尘。一九八○年,夏公八十高寿,我写《辛苦了,老水手!》一文,聊代祝嘏,后来征得夏公的同意,把他这一封十分珍贵和重要的手札,和我的小文一起,收入我的散文集《长相思》。现在重读此信,更不觉悲欣交集,感慨万千,对夏公一生的光明磊落,充满了低徊景仰之情。特别使我感动的,是对我个人创作的一贯鼓励与关怀。我对反映上海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意图,酝酿有年,曾得夏公一力支持,离开电影系统,专事笔耕。他曾和我相约:“你写小说,我来改编电影。”人事蹉跎,经过“文革”,我早已置之脑后;他百劫余生,却首先旧事重提,鼓励我把它写出来。去年开春,《十里洋场》第一章在《收获》发刊,我因为他视力太差,毕竟到了高年,不敢惊动求教。不料他立即读了,要李子云给我带口信,郑重嘱咐:百事不管,把小说写成。后来不时听说他衰弱侵寻,频频求医问诊,很惦念他的健康,想到他的年龄,也不免在心里闪过一片阴云。去年十二月,我和国容找到进京的机会,到北京医院去看望了他。他整衣起床,谈无数语,又当面提起《十里洋场》,要我集中时间精力写出来。我只有心里暗暗的感激和惭愧。他形体消瘦得使人看了难受,却依旧神态怡然,思路廓然,我和国容都感到欣慰,相信他还能延年益寿。事实上是我们见到夏公的最后一面,不久就人天永隔了。

夏公身上,有许多中国士大夫的传统色彩,却又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泛滥的信仰危机中岿然不动。他忠于信仰,淡于名利,“文革”闭幕,最使他高兴的一件事,是正当他党龄五十年的时候,恢复了组织生活。待到晚年,党和政府给他颁发了金光灿灿的荣誉称号,他反倒处之淡然。像这样老辈共产党人的风范,环顾当今,无疑已寥若晨星。夏公谢世的前几年,似乎已望见自己行程的终点,从容宁静,信步而前,把生平搜集珍藏的书画文物,一一捐献散尽,遗嘱从简料理后事:不开追悼会,不进八宝山,骨灰还乡,洒人钱塘清流。——我忽然想起李叔同,剃度出家,正在钱塘江畔西湖虎跑寺,法名弘一。出家前离开他执教的学校时,把书籍衣物都分给了朋友、学生和校工。后来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事先预留二偈,其一是“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夏公是革命艺术家,弘一是艺术家而演化为佛教徒,人生趋向,如南北极,而异途同归,生命的完成达到如此圆满华妙、无私忘我的境界,真是太令人萦思向往了。P395-398

序言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代的到来,如何更加自觉地发挥和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软实力”,自然便成为国家和民族新的文化发展战略的着眼点。缘于此,上海市作家协会和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编纂的《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也自当要从建设上海文化大都市的基础性文化工程着眼,充分发挥历史的文化积淀和展现深厚的学术渊源,广采博辑,探幽烛微,以期起到应有的咨询鉴赏和导向传承的作用。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上海文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来梳理开掘上海近二百年以来的历史文脉和文学矿藏,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这是我们应该极为珍惜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当前有待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文学事业也将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和激励。

早在上个世纪初,上海作为一个面向世界的文化都会,对全国文化人才逐步形成了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态势,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所谓“海派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近百年来全国四面八方文学人才云集上海、共同参与的结果。正像鲁迅先生当年所说的那样,“所谓‘京派’与‘海派’,本不指作者的籍贯而言,所指的乃是一群人所聚的地域,故‘京派’非皆北平人,‘海派’非皆上海人”(《鲁迅全集》第5卷,第352页)。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所以我们在编选这部《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时,主要不以作者的出生地域为界,而是视其是否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了上海文学事业的共建共荣,并获得重要的文学成就为取舍。

上海作为我国开埠早并兼有海洋性文化特征的世界大都会,在西方的各种学术思潮和理论流派的交流和渗透下,在文化、文学方面自然也得了风气之先,使得上海的传统文化和保守思潮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洗礼,而各种新锐的学术思想、文化新潮和创作流派,则纷至沓来,一发而不可收,从而奠定了上海文化和文学开放性、现代性的基础。时至今日,文化艺术的多元互补、兼收并蓄已经成为人类思维方式和审美要求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当前不可逆转的世界文化的大整合、大跨越的历史潮流面前,我们必须以更加自觉的文化心态与创新精神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人类的美好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规模宏大,卷帙浩繁,在编选过程中除了直接参与本书编辑工作的编委和有关人员的通力合作,还得到人选作者的家属和海内外文化界人士的热情关注和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信息和资料,特此铭记,以表谢忱。

2010年3月

后记

柯灵(1909——2000),原名高隆任,字季琳。浙江绍兴人,出生于广州。1926年在《妇女杂志》发表叙事诗《织布的妇人》,自此走上文学道路。1930年任《儿童时报》编辑。1931年到上海,先后在天一影片公司和明星影片公司做宣传工作,并参加了中共领导的“影评小组”。同时还担任不少报纸和杂志的编辑工作,曾创办和编辑了《大美晚报·文化街》、《大美报·浅草》、《文汇报·世纪风》、《正言报·草原》等副刊,创作和发表了不少短篇小说、散文、杂文等。上海沦陷后,退出电影界,从事话剧活动,并主编《万象》杂志。抗日战争结束后,任《文汇报》主笔兼副刊主任,又兼职编《新民晚报》副刊。1948年赴香港,参与创办香港《文汇报》,并担任永华影业公司编剧。1949年赴北平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九月到上海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此后历任文化部电影局上海剧本创作所所长,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所长,《上海电影》和《大众电影》主编。

柯灵的创作,主要是电影剧本和散文。

从1938年起,柯灵陆续创作了十几个电影剧本,主要有《乱世风光》、《浪子行》、《夜店》、《春城花落》、《海誓》、《腐蚀》、《为了和平》、《不夜城》、《春满人间》、《秋瑾传》等。本书选了其中一个,即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不夜城》。《不夜城》发表于1957年,1965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故事片,“文革”中受到批判。

柯灵的散文创作,历70年而成就斐然,自成一家。散文占了本书绝大部分的篇幅,从30年代到90年代不同时期的作品,按时间顺序排列下来,不能不说是琳琅满目。柯灵散文,结构谨严有度,潜心研磨之后的字、句、节、章,显得格外精当讲究;而像《回看血泪相和流》这样的震撼人心之作,又岂是文字功夫和文章做法之类所可评说。

为了让读者对柯灵的创作和人生有比较清晰的了解,本书特别把几篇自述性的文章编为一辑,这几篇文章谈创作体会也同时谈人生历程,而这个人生历程都是跟电影剧本创作和散文写作密切结合在一起的,甘苦冷暖,身受的人说来总是真切。

《不夜城》选自《柯灵电影剧本选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其他所有文章都选自《柯灵七十年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张新颖

2009年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0:2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