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生地
群山环抱之中,三官庙村的边沿,延迤着一条清澈的小河。河畔的一座农家院落里,年轻的李姓夫妇迎来了长子的降生,取名李鹤林。那一天,是1937年7月5日。两天之后,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便告爆发,中华民族开始投入全面抗日战争。
三官庙村,隶属于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协税镇。这一时节,山村已进入了夏天,在暖湿空气的吹拂下,田里的稻子长得十分欢实。李鹤林是这座四合院里出生的李家第三个男丁,在他前面,还有两位堂兄。随后的十年,母亲又接连生育了四个弟弟。李家院落,生有兄弟七人,足显家族之兴旺。
此时,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汉中故乡,相比抗日烽火正熊熊燃烧的东北、华北,乃至华东,远离战区,依然保留着一片宁静与祥和。
汉中这个地方,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如若知晓,大约都来自《三国演义》,或所读的各类文本,或所听的戏剧曲艺。年幼便好文喜读的李鹤林,也是慢慢地先从老辈人的口里,后从书本之上,才知道自己的故乡原来是很有名的。
历史名城汉中,为陕南重镇,因位于汉中盆地中心,“郡临汉水之阳,南面汉山,故名汉中”。此中之汉水即为汉江,古称沔水,为长江最大支流。汉江发源于汉中市宁强县的蟠冢山,自西向东横贯汉中盆地,越安康进入湖北,最终注入长江。处在汉江上游的汉中市,原名南郑市。相传西周末年,郑桓公被犬戎杀死,郑邑的一部分居民南迁居此,故称南郑。此地春秋战国时既已有名,一直为秦、楚、蜀争夺之地,可谓历史悠久。
从小,李鹤林就常常听大人讲述刘邦受封汉王、设都汉中南郑,楚汉相争,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萧何月下追韩信等历史掌故;也知道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大败匈奴,四海臣服,周边民族皆称华夏民族为“汉人”。斯时起,“汉中—汉人—汉民族—汉字—汉文化”,一脉相承至今绵延不绝。
而后,221年,刘备于沔阳(今勉县)即“汉中王”位,次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与曹魏、孙吴三分天下,呈鼎立之势,史称三国。诸葛亮六出祁山,与魏于陇西拉锯,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
这些故事渐渐地都印在幼时的李鹤林的心里,而对于人杰地灵、英雄辈出的故乡之地,李鹤林也就加倍地喜爱和感到自豪。
李鹤林的出生地协税镇三官庙村,原属褒城县。对于略知上古史的人来说,对“褒”字不会感到陌生。褒,为古国名,《史记·夏本纪》中载“夏封同姓为褒国君”,故夏、商、西周三代,皆称之为褒国。周幽王后褒姒,即其国之女。与之相关的历史掌故亦耳熟能详,即史书所载“烽火戏诸侯”。褒城古县自唐贞观三年(629年)即列入建制,直至1958年被撤销,所属地域分别划归勉县、汉中市、留坝县和南郑县,协税镇则归属南郑县。(P5-7)
为年轻时便相识和敬重的李鹤林院士作传,我是乐意而又犹豫的。因为自己一直在企业从事管理工作,虽也常写一些文稿,但非写作专业人士,唯恐院士传记这样要求颇高的著作写不好,有负使命。所以,起初是以试写之心态受邀动笔的。
1965年,我到宝鸡求学,学校是石油工业部批准创办的中专学校,归属李鹤林院士当年所在的企业管理,4年后毕业分配到厂。那个时代的青年有一特点,就是“远学英雄,近学先进”。耳闻目睹李鹤林院士在十分艰难的环境下,炼“志气钢”、搞“三吊”、培养青年自学成才的事迹,使我和许多人敬佩不已。时世造英模,英模出基层,李鹤林,正是眼前一位实实在在值得人们学习的先进典型人物。他创出的业绩,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由于为人低调,这个相当于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在他本人看来就是一种鼓励,藏于心即可。
他看重的是科技事业,毕其50多年的风雨岁月,倾其所长和心智报效国家,终成人生伟业和大师级的科学家。
为丰功伟绩的科学家和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专家立传,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强国之梦,民族振兴,迫切需要他们这样的国之精英和栋梁。他们是人们尤其是科技人员学习的楷模。
李鹤林院士就是这样一位值得立传的人。
几十年的相识,我对他在石油机械用钢方面的功绩,同在一厂,知之较多;单位独立后,其事耳闻颇有,细则不详。
2015年年初,我告别广州的亲人,只身回到宝鸡之家,往返于西安,开始采访,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和思路,草拟提纲。用时两年多,几易文稿,增删修改,以求真实。
寒门出学子,事业见精神。从身世到求学,从普通的技术人员到著名科学家,翻阅他的人生轨迹和科技生涯,听闻他曾经的老师、同事、学生和亲人们的述说,我在深深的感动中撰写着。在此期间,共约谈过几十位相关人士,到访过李鹤林院士的故乡汉中及河北青县等地,与李鹤林院士本人进行了20多次的长谈,阅读了他几百万字的文集和相关资料,在放大镜下读摘了日久字迹模糊的日记与信件,获得许多第一手资料,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他的家世家事、个人成长、创业历程、敬业精神、治学态度、科技成就及为人处世等。
本书中有关技术领域的事件和学术成就及人生经历,大都是从李鹤林院士厚厚的文集中摘录的,或是根据他的多次讲述整理的,或是经他亲笔修改的。尤其是他多次搬家,很多早年的资料依然完整地保存下来,使我有如获至宝之感。因而,传记在某些章节,便采用了不少的自述性文体。
感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几名院领导并以讲叙或书面文字,表达了他们眼里和心中的李鹤林院士。院士助手杜伟对传记的编写做了大量协助工作,刘亚旭、吉玲康、李京川等对相关章节作了补充修改,贾立仁多次参与文稿的讨论与修改。李鹤林院士曾经工作过的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和一些老同志也给予了热情的支持。
特别要感谢北京的李联慧先生,前些年她以记者的身份,多次采访过李鹤林院士,发表过极为生动感人的长篇通讯,为我编写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此次她又在百忙之中,对本书文稿作了精心修改和润色。其深厚功力和匠心及不署名之举,令人肃然起敬。
采编中还得到过王小宁、张毅、李喜梅、王生玉等和相关单位的帮助。客观地说,《李鹤林传》的完成,凝结各方多人之力,非我一人拙笔所成。在此,仅向所有关心支持《李鹤林传》编写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亦包括远在广州的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文中如有遗漏和不妥之处,敬请谅解并赐教为盼。
校忠仁
2017年7月
我与李鹤林院士相识至今已长达56个年头。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共同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崛起与繁荣,并肩投身至我国石油工业和宝鸡石油机械厂的发展与壮大,彼此关心着对方的事业和家庭,由此结下的深厚友谊更是历久弥香。作为工作中的领导、同事,生活中的兄长,我目睹了李鹤林如何从一名青年技术员成长为德高望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了解他取得的突出成绩和为国家与社会做出的卓越贡献,更体会他为此付出的辛劳与汗水。为其传记作序,我义不容辞。
李鹤林院士生在汉山下,长于汉水旁。重教尚学的家风使他养成了自幼好书爱学的优良习惯。而少时家庭的变故使他一度失去了读书的机会,在母亲的博大胸怀与无私付出和支持下,李鹤林重新跨入校门,并依靠国家资助得以完成学业。因为特殊的成长经历,李鹤林工作后始终怀有“爱国、爱岗、爱家”的理想信念,以及科技报国、奉献石油、关怀亲人和同事的工作与生活情结。同时,自幼艰苦环境的磨炼,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的精神和踏实严谨、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源此奉献精神和优秀品质,李鹤林在石油机械用钢和石油管工程领域潜心钻研,开拓创新,取得了多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1年,李鹤林从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毕业,因一篇很有见地的毕业论文,被分配至我任室主任的石油工业部钻采机械研究所设计二室。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单位办公、住宿条件十分简陋,我与李鹤林同住一室,共用一个架子床,他睡上铺,我睡下铺。初至研究所,我安排他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工作,但他不想放弃专业特长,多次表达希望能够从事材料及热处理方面的工作。起初我并不理解,也不支持。但他坚持不放弃,发现并改正了设计图纸中选材及技术条件中存在的错误和不确切之处,通过实际行动证明了材料及热处理工作的重要性,获得一致好评。而后“抽油杆闪光对焊与焊后热处理工艺研究”和上海东风机器厂B型吊钳质量问题处理工作的出色完成,使我逐渐改变了看法,自此全力支持他在石油机械用钢方面的工作。他的才干也很快为上级部门所赏识,随即被李天相同志挑中,独立承担了规划200万字的《石油机械用钢手册》的编写任务。
1964年,钻采机械研究所迁往大庆时,我和李鹤林又一起调至石油工业部第一机械厂(后更名为宝鸡石油机械厂)。在宝鸡石油机械厂期间,他主持研制10余种新型钢铁材料并充分发挥现有材料的性能潜力,使一大批石油机械产品跃居国际先进水平。
一是,减轻了石油机械重量。轻型吊环的自重只有仿苏产品的1/3;吊卡自重也只有仿苏吊卡的1/2;我国第一台5000米电驱动钻机自重只相当于3500米钻机的自重。
二是,延长了石油机械零部件的使用寿命。例如,射孔器的使用寿命提高了1倍;公锥和母锥的使用寿命提高了2倍;缸套的使用寿命提高了5倍;等等。
三是,提高了特殊服役条件下石油机械的使用效能。如研制的5种无镍低铬无磁钢,从根本上解决了电测绞车磁化干扰问题;研制的抗硫钢用于井口装置和液压防喷器,解决了硫化氢应力腐蚀问题。
鉴于上述科技成果,李鹤林经层层推选出席了中共中央于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被评选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轻型三吊”“高强度高韧性结构钢”“无镍低铬无磁钢”及“液压防喷器”四项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1981年,李鹤林筹建了石油专用管材料试验中心(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前身),此后研究方向逐渐转向石油管领域。1983年,组织安排我到陕西省省委、省政府任职。虽然不在一起工作了,但我们的联系和交流却从未间断过,他也多次邀请我去单位调研交流,我对他在石油管领域取得的成绩也十分了解。他提出并建立了“石油管工程学”学科,开展了大量系统的、有创造性的研究,成为我国在该科技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在油井管和管柱方面,李鹤林积极推动我国油井管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主持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攻关,解决了特殊油气田管柱设计和选材技术难题,推动了油井管大规模国产化,实现了油气田的安全、低成本和高效开发。
在输送管和管道方面,他积极推动我国大口径、高压、高钢级天然气管道建设,主持编制X70、X80焊管与板材标准并推动实施了X70、X80焊管国产化,创造性地提出了“螺旋管与直缝管联合使用的技术路线”,研究形成了油气管道失效控制技术,并在西一线、西二线等工程应用,实现了我国天然气管道关键技术由追赶到领跑的跨越,保障了国家重点管道工程建设和运行安全。
在失效分析方面,他提出和完善了“失效分析反馈”的思路,先后主持或参与了100多项重大事故的失效分析并研究提出预测预防措施,在我国石油管失效分析及预防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早期即参与了四川威远气田内部集输管线成都段试压爆裂事故和华北油田任84井连续两起德国进口G105钻杆断裂事故分析,原石油工业部李天相副部长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开创了我国石油工业采用失效分析指导重大工程实践的先河。1987年,在美国石油学会(API)第64届年会上,李鹤林报告了他的研究成果——《钻杆失效分析及内加厚过渡区结构对钻杆使用寿命的影响》,“一举敲开了API的大门”。会后,API采纳了该成果用于修改标准。日本几家钻杆厂更是不惜巨资,按照他们的成果对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鉴于李鹤林在失效分析领域的突出贡献,1992年他被评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失效分析专家,从2003年至今一直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失效分析分会理事长。 李鹤林的报国情怀、奉献精神和工作作风为广大科技人员树立了榜样,在为人处事方面也堪称楷模。他尊师重情,不忘师恩,永记教诲。他关心同事,重视人才,培育人才,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石油管工程领域的拔尖人才,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也迅速成长为我国在石油管工程应用领域的权威研究机构,引领了我国石油管的研发与工程应用。对待至亲,他恪守孝道,尽心尽力,以成绩回报母恩;对待妻子,他恪守夫道,尽职尽责,满怀深情厚谊;对待子孙,他践行父道,宽厚仁慈,重言传更重身教。
当前,我们国家正在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引领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管我已年届九旬,垂垂老矣,李鹤林院士也满头银丝,岁至八旬,但我们为自己身处盛世而高兴,还想为国家和人民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通过编写出版《李鹤林传》,回顾他56年的石油科技生涯,总结他对石油工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必将激励和鼓舞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创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让中国这艘航船,向着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向着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前进!
曾慎达
2017年元月
校忠仁著的《李鹤林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分为十八章,翔实叙述了李鹤林院士的成长历程、奋斗史及为国家和行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其早年的坎坷和后来带有传奇的科技生涯,展现了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杰出知识分子的风采和情操。他艰难求学,志存高远,献身事业,科技报国,在石油机械用钢和石油管工程方面,创出了惊世业绩,成为这一领域内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此书不仅可供相关专业的人员阅读,亦可供立志科技事业的工作者阅读。对尚在求学成长的青少年,更是一本读之有益的人物传记。
校忠仁著的《李鹤林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描述了李鹤林的报国情怀、奉献精神和工作作风为广大科技人员树立了榜样,在为人处事方面也堪称楷模。他尊师重情,不忘师恩,永记教诲。他关心同事,重视人才,培育人才,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石油管工程领域的拔尖人才,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也迅速成长为我国在石油管工程应用领域的权威研究机构,引领了我国石油管的研发与工程应用。对待至亲,他恪守孝道,尽心尽力,以成绩回报母恩;对待妻子,他恪守夫道,尽职尽责,满怀深情厚谊;对待子孙,他践行父道,宽厚仁慈,重言传更重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