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你是谁,才能吸引谁。
当下社交生活中,人们被大量无效低能的社交耗费时间成本。
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核心朋友圈?价值交换是一切的答案。
张超编著的《圈子不同不必强融》一针见血提出价值交换是等价的:满足别人需求的能力决定你在别人眼中的价值。低价值勉强融入高价值的圈子,终将因为利益基础不同一场空。
此外,本书并不消极,书中关照到积极行动能够提升圈子的质量,因为价值交换是动态的:此刻不能融入的圈子不代表未来不属于你,你手头正在做的每一件事情,决定你未来进入哪一个圈子。
最后,本书帮你快速提升交际能力,价值交换是多层次的:想让强势客户进入你的圈子,就要在某个层次上创造需求,例如请一位名医帮客户解决健康难题,从而产生新的价值交换。
互联网时代,人们的交际结构必将发生变化:从“不想错过每个圈子”的泛泛之交,转变为“远离无效无用的圈子”的精准社交。
我们需要的不再是认识多少人,而是多少人认识你。
不再是接触过多少圈子,而是哪个圈子以你为核心。
不再是你认识谁决定你是谁,而是你是谁,你才能吸引谁。
张超编著的《圈子不同不必强融》通过把握人际关系的本质,即价值交换是一切的答案,让你把自己变成价值主体,通过提升自我价值、提升与他人的互动活跃度、发现并创造别人对你的价值需求,成为人际磁石,实现从边缘到核心、从被动到主动的积极人生。
没想象中那么努力
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自己已经做了很多努力,为什么就是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为什么就是不能改善个人的际遇呢?
也许答案只是,他们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努力。
很多事情,他们都只是停留在想的层面,没有着手去做。
尤其要小心“知识的负担”。
根据我的观察,很多年轻人做事往往没有任何负担,想了就做,可是有的年轻人总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好的开始,所以一直在努力地想,而不是努力地做。
例如,想学英语,不是马上学习,而是先学习方法,一学就是一个月过去了;想多看书,不是马上看书,而是先学习看书的方法,一学也是一个月过去了。
他们为了让自己的效率更高,总是在做无休止的准备。
等到别人背了很多单词,已经能与其他人交流的时候,他们还在似是而非的状态里。因此我建议,不要期待完美的开始,完全可以从“不完美的开始”开始。
想想看,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学习的东西是最多的。从一个字都不会说、不会写,到说错了、写错了,再到最后说对了、写对了。因为那时候,我们不成熟,不用担心面子,不需要找借口,想学的时候就去学,错了就改正,然后成长。
不要给自己找太多的借口,有的事情真正做的时候,你会发现并没有那么难。
弥补不足增加价值
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都有自己的价值。
如果一个人能够在相信自己能力的基础上,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他就会将自己的价值扩大数倍。
例如,一个人很有文化,这样的人难免骄傲,认为别人懂的他都懂,这就会制约他的成长,但是在咨询别人意见的时候能够认真倾听,他就能掌握更为全面的信息,让自己成为全才。
再例如,一个人很好面子,这也不是错事,这样的人在和别人的交往中,最大的特点是非常周到,但是他难免容易在自己犯错的时候死不认错。如果他能尊重事实,他收获的认可就会更多。
在金融大鳄索罗斯看来,人的认识天生就不完美,获取的知识并不足以指引其行动,这便是“易错性”,需要人们不断犯错,不断承认,不断修正。他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我有认错的勇气。当我一觉察到自己犯错了,就马上改正。这对我的事业十分有帮助。我的成功,不是来自于猜测正确,而是来自于承认错误。”
在工作和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即使经验再丰富,在判断和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也可能有失误,因为生活中总有一些你看不到的变量,可人们总是习惯于在自己的立场上,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过滤。他们往往更倾向于用自己希望获得的信息,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我们要勇于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不要人为地把一件事情复杂化。
朋友的公司曾经来过一位博士。朋友本来是非常期待与这位博士合作的,因为他在招聘会上感受到了博士良好的谈吐。可是令朋友郁闷的是,这位博士来到公司之后,和大家相处得并不融洽。
这位博士总是摆出一副高傲的样子,这让其他同事都不愿意帮助她。有一次,一个重要的客户要来。朋友让博士安排一下中午一起吃饭,博士答应了一声人就没影儿了。
P5-7
每个人在社会上打拼都不只是靠自己。一个人周围的人、背后的人有谁,有多少,他们肯帮多少忙,都见证了他的社会活动力。
社会活动力的强弱决定了掌控力,决定了他脑海中想的事情能够实现多少,决定了他能遇到多少改变自己的机?会。
有的年轻人不在乎这一切,靠着个人的英雄主义精神在社会上打拼。我想提醒的是,时代在发生变化,互联网时代人与人联系的方式多种多样,所有人都在让自己越来越活跃,身后链接的人也越来越多,而你不肯付出、故步自封,当你身后没有人的时候,总有一个时刻,你一定会感叹“人到用时方恨少”。
还有些年轻人太急于找到支持自己的人,眼神中发出急切的光,结果却要么将自己的整个发展都依赖他人,这样难免被人利用,他们便心生失望;要么为了迎合他人,委曲求全,最终也难以获得资源,更不能被人尊重。毕竟阅历有限,难免会有越努力、越用力,却越难以实现目标的时候。
我想起自己在年轻时遇到的一件事,它第一次让我明白了,如果对方的价值观在本质上与你不同,你对他的一切示好都是错。
当时,单位让我为在大企业任职的李总安排一次电视台的采访活动。我与李总有一面之缘,李总当时还说了场面话,说记者是“无冕之王”,如果有机会合作,希望我一定要多多出力,为他的企业多宣传。
这家企业在当地很有威望,李总对外的形象也一直很亲和。
我想这次的活动一定要办好,不能只做一次简单的采访,如以往一样在电视上播出效果平平。
要让这家企业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产品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就得把环节设计得更丰富一些。于是,我联系了两个做记者的大学校友来采访,还安排了摄影师拍摄李总从家出发来公司工作的状态,最后安排了一个李总与消费者互动的环节。当天的活动进行得很顺利,大家感觉很不错。
本以为这次活动,自己精彩地完成了工作,会得到李总的认可。可是晚上回去的时候,李总却向他的秘书发了脾气,大意是:以前三个小时可以结束的活动,现在忙到晚上,有个饭局都没来得及参加!以后这样的事情不允许再发?生。
那一刻我才知道,李总的价值观和我的完全不同。实际的情况是,再过一年李总就不在这家单位工作了,我的安排虽说为企业增加了曝光率,但给他自己添了麻烦。他心中没有了发展的观念,只想平稳度日,闲适自?在。
这样的想法也没有错,但我当时想起自己曾经为一家小企业稍微多做了一点事情,他们回报给我的感激,我切身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人与人之间的确是不同的,深层想法上的不同无法强?融。 一个人在社会上会面对不同的人,他们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处境,那么该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进行正确的价值交换?如何在需要他人的时候,累积自己的信誉与力量?如何在出现各种问题与矛盾时,正确处理并稳固自己的圈子呢?
本书将回答以上问题,书中案例来自已出版过的文字,根据对最新社会变化中的观察做了新的思考与整理,逻辑更加清楚,观点更加明确,希望能给有心的读者以启发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