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纷繁复杂的“春秋外交史”!
外交手腕、局势、特点,皆可在春秋大外交的历史中找到解读。
张程编写的《春秋大外交(乱世外交政局和人物)》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先是梳理春秋时代的外交背景、外交简史;主体部分按国别描述五霸崛起的外交战略、技巧和历史经验教训;最后点缀重要的政治事件和人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春秋大外交(乱世外交政局和人物)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
作者 | 张程 |
出版社 | 群言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本书读懂纷繁复杂的“春秋外交史”! 外交手腕、局势、特点,皆可在春秋大外交的历史中找到解读。 张程编写的《春秋大外交(乱世外交政局和人物)》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先是梳理春秋时代的外交背景、外交简史;主体部分按国别描述五霸崛起的外交战略、技巧和历史经验教训;最后点缀重要的政治事件和人物。 内容推荐 从外交角度结合国际政治理论解读作者心中的春秋争霸风云。张程编写的《春秋大外交(乱世外交政局和人物)》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先是梳理春秋时代的外交背景、外交简史;主体部分按国别描述五霸崛起的外交战略、技巧和历史经验教训;最后点缀重要的政治事件和人物。全书写作风格秉承《万历十五年》和《帝国政界往事》的春秋笔触和叙事风格,近学《品三国》等文史读物。 目录 第一章 风起春秋三百载 引狼入室的烽火 蹒跚东行的伤者 起始的国际形势 第二章 揭开争霸的序幕 春秋小霸郑庄公 周天子败于诸侯 时不我待的复兴 第三章 齐国的道德崛起 雄厚的争霸遗产 国家力量的成功 借尊王攘夷之名 葵丘雄风难长久 第四章 第二波尊王攘夷 不可复制的旗帜 迎头相撞的两强 天降大任于斯人 第五章 城濮是个转折点 漂亮的外交亮相 春秋惨烈第一战 感谢命运的公平 第六章 擦肩而过的霸业 机遇从指缝漏过 永恒的崤之战伤 孤立的地区强国 第七章 两极格局的形成 楚国恢复了元气 楚庄王问鼎中原 意料之外的胜利 第八章 拉锯战没有胜者 不同的复霸努力 外交三角与盟会 鄢陵燃烧的烽火 齐国的彻底沉沦 第九章 国际裁军与和平 中原争霸的尾声 分裂的国家权柄 和平给与各国的 第十章 东南吴越大争霸 小蛇吞大象之战 崛起东南的霸国 春秋道德的谢幕 第十一章 弱国更要讲外交 卫国:典型的内政不修 宋郑:都是位置惹的祸 鲁虢:固步自封的悲哀 第十二章 回眸春秋大外交 人的面容最鲜艳 子产和小国处世 春秋外交的轨迹 后记 青山远黛看春秋 春秋外交年表 试读章节 在这个情况下总会出现忠臣劝谏昏君。西周就有个叫褒垧的大臣劝周幽王改革朝政,励精图治。周幽王不但不听,还把褒垧打入监牢。褒垧在监狱里一关就是三年。期间,褒家的人千方百计要把褒垧救出来。也不知道是谁想出了一条“美人计”,也就是购买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教她礼仪歌舞,精心装扮后献给周幽王,替褒垧赎罪。褒家的人将这买来的女子冒充是褒垧的女儿,取名褒姒。据说褒姒长得倾国倾城,遗憾的是我们后人无法得见。周幽王见到褒姒后喜欢得不得了,立即将对三千佳丽的宠爱全都转移到她身上。牢里的褒垧因为献女有功,随即被释放了。忠臣褒垧哭笑不得,心想周幽王看来是无药可救了。 周幽王得到褒姒后,千方百计地宠着,朝政更加败坏了。褒姒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姬伯服。周幽王爱屋及乌,要立姬伯服为太子。但是他已经立申王后所生的儿子姬宜臼为太子了,而且申王后还是申国的公主。周幽王不顾反对,一意孤行将废黜宜臼,更立姬伯服为太子,还顺便废黜了王后申氏,改立褒姒为王后。不久申氏就被迫害致死,姬宜臼赶紧逃亡申国,依靠外公申侯去了。 话说那褒姒虽然美若天仙,但有一点美中不足,让周幽王感到遗憾。那就是她整天板着一张脸,从来不会笑。乐工鸣钟击鼓,品竹弹丝,宫人歌舞进觞,褒姒都全无悦色。一个偶然的机会,周幽王发现心爱的褒姒竟然喜欢裂缯之声。他马上下令将国库中所有的缯锦都拿出来撕裂,以博美人一笑。宫人们搬出周朝多年积蓄的缯锦一匹一匹的撕裂,声震宫外。但是褒姒只是看看,依然没有笑。 美人没笑,周幽王很懊恼。他不知道,在宫中撕缯声中,昔日辉煌的西周王朝正在沉沦。 最后还是虢石父以国家安全为赌注,博得了美人褒姒一笑。 虢石父的主意是将骊山的烽火台点着,吸引诸侯前来勤王,戏弄一番,让褒姒开心。此前为了防备西方犬戎等少数民族的进攻,西周王朝在骊山(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分布一座。如果西北战事兴起,最先发现入侵的烽火台就点燃烽火,其他烽火台看到烟火后也一起点燃。附近的诸侯看到边疆烽火后,有义务集合军队前来勤王护驾,并将战事转告给更远处的诸侯。从周幽王的父亲周宣王时,西方少数民族力量强盛。西周抵御得就很吃力,全靠烽火台汇聚天下诸侯力量,才勉强在西部维持对峙局面。现在虢石父将这个事关国家安全的制度作为儿戏,遭到了部分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一旦骊山烽火失去了诸侯的信任,战事真的再起,无人来救,京师和王室就危险了。 周幽王坚定地支持虢石父,说:“如今天下太平无事,何来的战事?,, 他下令所有烽火台立即点火,然后和褒姒一起摆驾去骊山上观看诸侯军队的到来。 王畿附近的诸侯看到升腾的烽火,以为西部少数民族进犯京师,赶紧集合部队勤王,并将消息传播出去。第二天,附近的诸侯就陆陆续续赶到骊山了。骊山下万马奔腾,将士们长途跋涉,而山上却隐隐飘来奏乐和歌舞之声。诸侯们很吃惊。这时候周幽王派人传旨说,我就是想让美人看看天下诸侯的军队,并没有战事,大家回去吧。 诸侯们只好招呼军队,打道回府。当时的场面非常混乱,有的军队杀气腾腾而来,如今骤然回师,士气低落,队伍不整;有的军队刚赶到骊山脚下,却见前面有军队散漫涌来,一下子乱了阵脚。山上的褒姒看到下面人仰马翻,乱七八糟的景象,哈哈笑了起来。 周幽王大喜,当着诸侯的面赏赐了提出这个馊主意的虢石父千金。 周幽王的岳父、申国国君申侯之前也接到了烽火警报。按制,他也应该出兵勤王。申侯正在犹豫要不要去救那个害死女儿,赶走外孙的昏君的时候,其他诸侯又传来消息说这完全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把戏而已。这个信息让申侯灵光一现,想到了一条报复周幽王的计策。他决定真的连结犬戎军队进攻首都镐京,为女儿报仇。 犬戎非常赞同申侯的计划,立即出兵和申国军队会合,向镐京杀去。周幽王赶紧命令骊山燃起烽火。但是这一次,没有一个诸侯发兵前来救援。结果镐京的军队在犬戎和申国联军的进攻下溃不成军,首都失陷了。P2-3 序言 我们的“春秋情结” 春秋是我们祖先书写的一段特殊历史。 为什么说春秋历史特殊呢?司马迁在写到这段历史的时候,第一句就是:“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四个字“政由方伯”恰到好处地点出了春秋历史的特殊之处。天子对天下失去了控制,做不了主了。在天底下吆喝来吆喝去的是那些兵强马壮的诸侯。谁力气大,谁就掌握了天下大权。这些诸侯原本应该是对天子俯首帖耳的奴仆,有些人(比如秦朝的始祖)原本就是天子身边的马夫、杂役。因此在封建礼法中,残酷的现实简直是上下颠倒,令人痛心啊。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第一卷第一段中书写了理想的封建制度应该是这样的:“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孔子是最讲究“礼”的,认为正常的政治状态应该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绝大多数时间都处在孔子、司马光等人规划的尊卑有序、等级森严的社会之中。这样的社会保守、僵化,固步自封,人们规规矩矩,读书人则沉浸在自己营造的山水诗词的“童话世界”中。平稳是够平稳的,就是了无生趣,没有血性,让人觉得“不爽”。比如南宋时,临安的读书人热衷的是评选“西湖十景”,欢宴聚会,顺便狎妓嬉戏,醉生梦死,直把杭州作汴州,忘记了国恨家仇。而春秋社会却是一个铁血横飞、激情澎湃的社会,人们东奔西逃、寻找功名富贵,统治者们尔虞我诈,整天琢磨着怎么征城夺地。比如秦国的将领们始终忙于征讨西方的戎狄少数部落,努力突破晋国营造的封锁线,寻找东进争霸的道路。 春秋时代是一个没有权威,不讲规则,弱肉强食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只出现了这么一次。 我们心中都有一个“春秋情结”。 只要我们搜索一下自己的记忆,都会从中发现有关春秋的记忆。对于老年人来说,这是一个有关传统、礼仪和保守的情结;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个能让心情不再平静的情结。不管差别如何,“春秋情结”都是一个有关成功、纷争、奋斗和激情的情结。春秋大幕一拉开,就是著名的“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的故事。这个“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实在太著名了,以至于后人一讲春秋,都从这个故事开始。千百年来,“春秋”这个词也超越了本意,在后世泛指历史,比如“甘洒热血写春秋”。进而,“春秋”一次进一步抽象化,成为了历史这门学科的通称。春秋史官们耿直刚硬,冒着杀头灭族的危险也要真实地记载事实。当然,他们不是莽撞地去撞枪口,而是间接、委婉地保留真实的碎片,留待细心的后人挖掘真相。一部春秋时,有太多的蛛丝马迹。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令人敬佩,也是后人学习的对象。 然而,春秋的那些事儿千头万绪,看得人眼花缭乱。解读春秋历史的人已经很多了,《春秋大外交》一书选择了“春秋外交”的角度来讲春秋的外交人物和政局,进而表现春秋历史和社会。有读者可能会发出疑问:“春秋时代也有外交吗?”有,春秋时代存在外交,只是我们之前没有注意而已。周总理在建国之初就提出了“把外交学中国化”的要求。可惜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再次面对西方世界的时候,我们脑海中的外交依然是西方主导的外交。我们发现了一个以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界的欧洲历史为理论根源的外交学系统。当代外交学基本上是西方外交学。美国学者斯坦利·;霍夫曼(StanleyHoffmann)干脆把外交称之为“一门美国的社会科学”。 正是我们对古代历史缺乏梳理,没有从中提取出中国特色的外交案例和外交理论,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在春秋时期,我们就可以用理想主义或现实主义去分析其中的外交。西方的霸权、权力、超级大国、两极、多极、一超多强、多边外交、国家利益等西方外交概念或理论都可以在春秋时期找到久远的回响。而中国特有的远交近攻、王道、霸道等名词和齐桓公、管子、秦穆公、孔子、子产、伍子胥、文种、范蠡等外交人物,还等着我们重新去审视他们的价值。春秋外交既有与现代外交的共同之处,更有自己的独特光芒。 如果您脑海中也有“春秋情结”,如果您不嫌我啰嗦,如果您想看看本书中的春秋是什么样的春秋,那就请您翻过这一页,进入正文吧。 后记 感谢读者购买、阅读本书。 请允许我抽出书中的一首打油诗作为本篇后记的开头。这首诗出现在第一章作为对春秋外交起始格局的概括,我贯以《春秋大外交》之名: 自西向东百余国,犬戎西秦与巴蜀。 晋卫郑虢护东周,南楚北上随蔡地。 燕国在北连齐鲁,西南三恪宋为大。 吴越争霸东南角,小国存隙列强问。 乱世往往能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想,进而让人无可救药地喜爱上它。这就是乱世的魅力所在。春秋战国、三国风云和隋唐英雄传说是我国城镇乡间流传甚广的三大乱世故事。我想大多数的同龄人都有过小时候看成套的《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和《隋唐英雄传》连环画的经历。这三套历史演义小说反映的都是中国古代乱世的景象,也是给与年少的我无限遐想和向往的作品。可能是因为年纪的原因,我最先喜欢上的是三国题材的内容,其次才喜欢上春秋战国历史。也许是因为三国的乱世线索相对比较简单,容易把握,故事连贯且可读性强。而与三国和隋唐相比,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景象就过于纷繁复杂,略显零碎,难以“参透”了。简单往往是复杂的基石,精读简单往往是品味复杂的基础。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的认识触角应该向中国历史的纵深发展,投向散发着智慧光芒的春秋和战国了。 就图书市场而言,三国题材的作品几乎达到了汗牛充栋的程度,隋唐题材图书的热度也有增无减。而出版商和读者对春秋战国领域的关注远没有达到前两者的热度。我坚信春秋战国题材迟早也会获得三国题材那般的成功。 必须承认的是,春秋战国历史的时间跨度实在太长了,历史资料实在太复杂了。我在本书中只截取春秋时期的约三百年历史风云,尝试着从外交的角度去看待、分析春秋的外交政局和外交人物。乱世的一个亮点就是它所提供的丰富多彩的外交案例和隐藏其后的闪光思想。春秋时代几乎具备了外交行为体、国际制度、国际组织、外交活动等所有可以与现代外交相类比的要素;春秋外交的风采丝毫不逊于当今的外交光彩。在书中,我没有过多地关注春秋各国的国内政治(当然这些也是精彩纷呈的),而只是讲述外交捭阖。过去,我们因为思想观念的原因,对春秋时的外交实践和外交思想还没有进行充分的挖掘。现在随着国家的持续发展,随着人们对外交的关注,随着读者对中国古代历史和传统文化反思的升温,对春秋外交的挖掘已经成为了可能。这也是这个选题策划的大背景。 从春秋的金戈铁马中走出来的人们,沉浸在精彩绝伦的外交纵横中的人们越来越发现春秋历史文化的可亲和可品之处。 在苏州的茶楼、公园和街头巷尾,春秋吴越争霸的故事是最常听到的声音之一。这一段历史是苏州人对外地人炫耀性介绍的主要内容之一,丝毫不逊于唐伯虎点秋香、桃花坞年画、周庄的快船、昆曲的传承等等热门文化事物。我们中国人成语词典中的许多词条都是在春秋时丰富的,烽火戏诸侯、尊王攘夷、问鼎中原、一鸣惊人、卧薪尝胆、老马识途等等。读者诸君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这些典故的出处。我再来说说成语“三令五申”的出处。孙武人吴国为将的时候,阖闾想观察孙武的实际军事才能,将180名嫔妃和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阖闾的两个宠姬分别担任队长。孙武向宫人们交待了阵法和口令后击鼓传令。不想宫人们始终嘻嘻哈哈,队伍难以成列。孙武再三严厉下令,宫人们只觉好玩不听号令。孙武宣布号令既已下达,队伍不听令是首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阖闾慌忙传令不能斩杀他的宠姬。孙武义无反顾地当场斩杀了两个王妃,然后重新操练宫女。这次再也没有人敢不听号令了。孙武的兵法思想通过操练得到了完整展现。这些春秋的典故、人物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现代人的案头和嘴边。 从口口相传和新兴媒体,越来越多的人来讲春秋,品历史,春秋历史文化的热潮俨然已经形成。 现在写完了这本书,我可以“事后诸葛亮”一下了。实事求是的说,我对自己的每部书稿都不太满意,总觉得如果再给我一次从头开始的机会,我一定会写得更好。我希望把所有的遗憾都留给自己,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在阅读时增加一些见闻,对春秋外交内容有一个轮廓的了解。如果读者能够在阅读时发出会心的微笑,那将是我最大的成功。 在后记中,我要讲一些与外交有关,但是在书稿中并没有阐述完整或者缺失的内容。 在我看来,春秋之所以吸引人,重要原因是点缀其中的先秦人物鲜明、可敬、可爱的音容笑貌。人是这一阶段的财富,人的行为和思想是这一阶段的宝藏。不管是出身尊贵还是落魄士人,不管是世袭贵胄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白发硕儒还是粉嫩童子,只要有真才实学,都有可能被春秋乱世的历史机遇砸中,在外交和历史舞台上拥有自己的曲目。诸侯君王是春秋舞台上最耀眼的角色。后人对主导春秋前期历史的“春秋五霸”的确切人选争论不休,但大体没离开郑庄公、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这八个人选。他们每一位各领风骚十数年或数十年,不仅将治下的国家带上了国际地位的巅峰,也将各阶段的春秋外交剧目推向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遗憾的是,我在书中对人物的处理必须服从于对整个春秋外交历史的宏大叙述,并不能完整地叙述所有的外交人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春秋时期的人物远比之后的政治人物真实、简单。他们没有后人那样复杂的政治算计、阴谋诡计,但饱含其中的政治智慧更直接,精彩不逊后人。这使他们显得可敬可爱。我们单说说春秋的谥号。所谓谥号,就是后世依据王、公、卿、大夫生前事迹所给予的追认称号。虽然后代谥号纯属为谄媚帝王将相所设,但在先秦,谥号从各个角度客观地浓缩了君王的一生。直白地说,当时的人还是挺在乎谥号的公正性和褒贬作用的。楚庄王的谥号是“庄”。楚庄王的“庄”字在谥号中的意思是:兵甲亟作日庄、教圉克服日庄、胜敌志强日庄、死于原野日庄、屡征杀伐日庄、武而不遂日庄。我们完全可以从中看出楚庄王在刀光剑影中度过的一生。以管窥豹,春秋人物可说、可写的事情还很多,可惜篇幅有限没放上去。 其次,在春秋时期三百年的历史上,华夏族与夷、蛮、戎、狄等少数民族之间逐步融合。随着周朝的衰落,脱离周天子实际控制的是同一种文化、同一种语言、种族和民族相同的地域政治实体。但也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一些与周朝没有血缘关系的周边的小方国逐渐吸收周文化而成长起来,它们的民族性在一开始是与周朝的诸侯国完全不同的,但受到周朝的强烈影响,在与周朝诸侯国的战争与和平的进程中,逐渐以新型独立国家的身份融入到周朝这个联合国中。叶自成老师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外交思想》中认为秦国的成长就是其中的第一代表。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1卷第二期)。另有三篇论文:顾久幸的《春秋初年楚国军事扩张的战略战术》,林剑鸣、刘宝才的《论秦穆公》和刘社刚的《试论虢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没有查明原始出处。因为我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的用户名离开了校园网就不能登陆,而新的账号又欠费了,所以没能查出两篇文章的具体出处和年月。各章前面的先秦诗歌则引自灵石岛古诗库。 最后要隆重推出的参考文献是我的导师叶自成教授2003年8月在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外交思想》一书。这应该是国内有关春秋战国外交的“开山之作”。在书中叶老师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外交条分缕析,做了开拓性的尝试。叶老师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思想是中国传统外交文化的基石,直到今天还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外交理念和政策。”’叶老师对春秋外交进行了系统梳理,提出了许多在今天已经成为定论或公理的观点。我对春秋外交的整体理解和思路,全书的理论框架都是由叶老师的这本书奠定的。之前,我在叶老师思想的指导下写作出版了《三国大外交》一书,本书将讲述的触角延伸到了春秋时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本书是《三国大外交》的姐妹篇。 在此,我对所有的春秋外交研究和写作领域的前辈表示感谢。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辛勤付出为我们后人更好地观察春秋、理解外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全书分为12章。其中第一章是带有总括意思的,介绍春秋外交起点的章节;从第二章到第十章分别就不同时期的外交历史进行了介绍,力图阐述背后的外交规律,总结经验教训。前六章结合从郑庄公到楚庄王的英雄事迹写作。这部分包括了脍炙人口的“春秋五霸”和其他大国崛起的故事。后三章介绍南北对峙的两极格局和东南地区轰轰烈烈的吴越争霸;第十一章分别通过卫国、郑国、宋国、鲁国和虢国的外交失败例子强调“弱国更要讲外交”;最后一章对春秋外交进行了一次回眸,希望能够加深读者对书稿内容的理解。时间不太充分的读者可以简单阅读第二章到第十章这九章,对春秋外交史有一个简单的印象。书稿中的所有错误应该由作者本人负责。本人不是历史科班出身,对春秋外交史的资料遴选、观察和观点提炼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疏忽、错误,欢迎读者们就书中的错误和问题与我交流。 本书初版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现由群言出版社再版。我要感谢责任编辑盛利君的辛劳付出,感谢群言社同仁的专业工作。我要特别感谢唐琳娜。 谢谢大家! 张程 二○○七年秋初稿于六合园 二○一五年七月改于王府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